• 沒有找到結果。

琪琪的族群認同樣貌

第四章 生命故事與族群認同的再理解

第二節 琪琪的族群認同樣貌

(一) 整體印象

與琪琪的接觸是經由琪琪國中輔導老師的介紹,當我請輔導室的老師推薦符 合條件的對象時,老師們一致的表示他們有一位剛畢業的校友是新移民子女,在 校時是輔導室常客,而且因為琪琪的母親從事餐飲工作,常需要回印尼補貨,而 琪琪每次都會跟隨母親回印尼,也常拿從印尼帶回來的禮物到輔導室分送,因此 一定會很樂意和我分享她的故事。而琪琪一聽完我的邀請就非常豪爽的答應,沒 有太多的擔心或不自在,反而還反過來想要配合我的時間與地點,讓我感受到她 的大方與貼心。

主要的故事訪談共分為兩次完成,兩次的訪談一次在高一上學期即將結束 時,而一次在寒假。其間琪琪因為在高中讀得並不愉快,有被同學排擠的現象發 生,因此在第一次訪談的過程中,此事件嚴重的影響了琪琪的心情與狀態,連帶 影響琪琪對於過去生命經驗的看法與感受,尤其那些過去自己因為身分產生的差 異,而被排擠、誤會的經驗全都一湧而上,也讓我直接的感受到琪琪對自己身份 角色的矛盾糾結與掙扎。而等到寒假再見時,琪琪因為確定可以轉學至離家比較 近的學校,整個人放鬆了不少,轉而開始述說自己擁有雙文化角色的優勢,以及 與眾不同、獨特的部份,也較能夠看見自己身邊的正向資源以及覺察到這幾年來 自己與外在環境的改變。

我從這兩次的反差中看見的琪琪,都是她的一部份,兩次所描述出來的生命 故事與族群經驗雖然差別那麼大,但卻也因此而更真實的描繪出在這個階段的 她,是如何在自己與環境、台灣與印尼的兩端擺盪。一方面努力的想要融入主流 社會,渴望被接納、被包容;但一方面卻又很容易因為他人的評斷與標籤而產生 質疑。心中冒出的一股聲音鼓勵琪琪尋找屬於自己的一條獨特出路,那條出路,

或許是在主流社會中尋找一個能夠自由探索的一艘小船,讓琪琪與其他同樣身分 的孩子可以更自在的做自己;也或許是成為兩個不同文化間的一座橋樑,把自己 過去的經驗當做借鏡,使得雙方有更多的理解與尊重。從琪琪的生命經驗中,我 看見的是不斷嘗試的韌力,就如同琪琪母親來台打拼的故事一樣,一路跌跌撞 撞,擺盪中尋找平衡,充滿著未知與起伏,但也因此而充滿著許多的嘗試與不同 的可能性。

(二) 琪琪的生命故事 1.爸媽的故事

媽媽是在認識爸爸、跟爸爸結婚之前就已經在台灣工作了。媽媽是第一批台 灣開放外籍來台找工作的,是婆婆帶著媽媽來找工作,那時候媽媽大概十幾歲而 已。婆婆那邊的家庭關係蠻複雜的,婆婆本來在印尼結婚,生了四個女孩、一個 男孩,媽媽排行老二,婆婆最疼的是媽媽和小舅舅。所以就帶著他們兩個到了台 灣,一開始是自己先到了台灣,找了工作,然後把媽媽帶來台灣幫忙。然後認識 了後面這個公公,然後她跟原來的公公離婚之後,改嫁給這個公公以後,公公出 錢給我這個小舅舅來台灣。

那爸爸那裡的話,爸爸有一個哥哥,他是老么,但後面好像還有一個妹妹。

我記得戶口名簿上面說,爸爸是苗栗人,那家裡本來的土地,好像給了妹妹,以 前都是那種大家庭,然後就是給妹妹哪一大家人住。然後呢,我爸爸的媽媽,就 是爺爺奶奶,就跑到永和、中和這邊住。跑來這邊住以後呢,一塊地就過戶給我 大伯,然後另一塊地因為我爺爺過世了,所以奶奶跟爸爸、媽媽還有我們就住在 一起。

媽媽原本是在台北永和工作,她在那邊做衣服縫製的,後來換到中和去。爸 爸那時候在做土工,常常跑外國,好像在外國也是做土工的,幫忙外國搬運什麼 碗糕,到很多國家,所以我家有很多別國的硬幣。那有一次從外國回來,就認識

了老媽,然後我也不知道他們怎麼蹦出火花的啦,然後就結了婚。他們結婚的時 候,媽媽差不多十幾歲,一共生了七個小孩,但最後只剩我跟哥哥兩個人,剩下 的五個都掛了。

2. 國小前的開心時光

我雖然是在台灣出生,但是小時候跟著媽媽印尼與台灣兩邊跑,回到台灣的 時候,印尼的保母也來台灣住,再加上婆婆也會帶我,所以我可以說都是給印尼 人帶大的!所以我的個性就比較偏印尼化。但因為中班到小五這段時間又沒有回 印尼,就待在台灣。所以我的行為模式也有一些步調是跟著台灣,就我覺得哪個 模式我喜歡,我就待在那個模式。例如我喜歡印尼的講話方式,我就會用印尼的 講話方式。可是,我喜歡台灣的一些什麼口語,我就變成台灣的口語。但是是用 印尼的講話方式,呈現台灣口語,就變得這樣,那人家有時候都會覺得我說話怪 怪的。

但那時候因為是小朋友,大家都還滿喜歡我的,所以我從小就覺得我是個 外籍人,真開心!因為除了台灣人以外,還有很多印尼的親戚會陪我玩,那時候 其實印尼和台灣我兩邊都喜歡,不管在哪裡大家都對我很好,很純真又開心的日 子。

那我自己覺得家裡的文化差距不會很大。因為媽媽本來就有待在台灣,台灣 習俗大多都知道,所以差別也沒多大。然後爸爸在國外待過,也能接受一些國外 的習俗。假如是一個是都在台灣土生土長,沒有出過國的人,跟一個完全是在國 外土生土長,那一定差很大。我們家比較特殊一點啦!我會覺得其實兩邊都很好,

不用特地去區分哪邊是哪邊!反正,一邊是爸爸,一邊是媽媽,手心手背都是肉,

你不可能把一隻手剁掉,剁成兩邊吧?就同樣的道理,你也不可能完全把你自己 的人去拉成兩條呀!兩邊都得要互相體諒才有辦法相處在一起。

3.國小-努力階段

小一小二的時候,因為大家都是小朋友,只要這個朋友陪我玩,我就喜歡 他,所以沒有感覺到太多的不同。但小三小四大家思想開始改變,那些你應該要 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意見,就開始漸漸出來。到了小五小六之後,大家就覺得 我很奇怪,我開始感覺到被排斥。像小朋友的那種小遊戲就被丟到一邊去啦,很 多人就會說:「妳都多大了,還玩那個,丟不丟臉啊!」。另外,小團體也出現了,

我比較少看電視,都是在看卡通。像什麼明星我都聽不懂,就被孤立在一邊。他 們就會說:「哇!妳都在看卡通喔!好幼稚喔」。可是我就喜歡卡通呀!看卡通我錯 了嗎?但我還是很努力想跟上人家的腳步。人家說什麼我都盡量去查、去找、去 看。

那時候我開始覺得自己怪怪的,那別人也覺得我很奇怪,我是他們眼中的 異類。那問題是,以前我這樣做是正確的呀!在印尼也差不多是這種模式。然後 很多人都講說,我的想法比較幼稚。那我也會想說,我沒有很幼稚,我照著以前 的思想去走,不對了嗎?又沒人教我該怎麼走!我雖然努力學習適應,但一直到小 五小六也還沒辦法適應,可能是小時候就定型了,我的思想模式幾乎都是以印尼 的方式走。

包括我講話,因為講習慣也聽習慣印尼話了,口音也會學到,有時候講話 聽起來就怪怪的。很多人都會誤會,可能就會聽成不好的話,然後意義變不同,

就造成很大的差別。另外再加上印尼比較開放,大家會在那邊打鬧,那台灣的小 孩不像印尼的小孩,摸什麼,玩什麼,打臉什麼,都沒有關係。人家都認為妳在 跟他玩。那台灣只要有打臉的情況的話,就變成呼巴掌,然後就會哭。碰一下,

不小心弄到了,跌倒了,也要哭,然後就很悽慘、名聲破裂了。

4.國高中時期:漸漸-放棄-多遠

到了國中開始,我還是漸漸、慢慢的努力去適應這個環境。但是國小跟國 中又有一段差距。大家為了考基測、衝大學,努力用功讀書,愛玩的也沒多少。

然後又開始有校規,跟國小又不一樣。這個時期的主題叫做漸漸,這個漸漸有很

多種,我漸漸的去適應,卻也漸漸的放棄了。

另外,國中課本介紹「外籍新娘」那些什麼碗糕的,我根本不懂。人家就 說:「妳媽是印尼人喔!印尼好玩嗎?印尼是怎樣?印尼是不是跟印度一樣,都很 髒?」怎樣怎樣,有的人就開始有那種思想的偏差。那我心裏都 OS 想說:「印尼 人有錯嗎?你以為我喜歡?」。之後就漸漸覺得印尼有好有壞,最後就覺得我討厭 印尼。

所以我曾經一度想要放棄自己。有的時候我會受不了!也有想過自殺的念頭!

我也去看過醫生,吃抗憂鬱的藥,但都沒有用,因為心結永遠打在那裡,只是一 個出口給人家宣洩出去而已,可是結還是永遠打在那,它不可能不見。

很多人都講說是我個性方面的問題,但我覺得我個性已經改很多了。照著 現在自己的步調也才到達這個程度而已,你要我再加緊腳步的話,那到了後面,

出了什麼亂子,基底沒打好,出了什麼亂子…我會怕,所以我寧可慢慢的走。那 慢慢走,人家會嫌說你步調慢,跟不上時代。所以我就會有種算了的心態,覺得 大家都否認我,讓我覺得不想做了,無所謂。就好像你把一種地方的個性帶到另 一個地方就會變的很奇怪,那我的情況是比較嚴重一點啦!因為我步調很慢,那 有些人適應的比較好,如果步調可以跟的上的話,那應該就不會有這種問題。

出了什麼亂子,基底沒打好,出了什麼亂子…我會怕,所以我寧可慢慢的走。那 慢慢走,人家會嫌說你步調慢,跟不上時代。所以我就會有種算了的心態,覺得 大家都否認我,讓我覺得不想做了,無所謂。就好像你把一種地方的個性帶到另 一個地方就會變的很奇怪,那我的情況是比較嚴重一點啦!因為我步調很慢,那 有些人適應的比較好,如果步調可以跟的上的話,那應該就不會有這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