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家庭成員間數位落差現象

隨著世界各國普遍重視資訊教育之推廣,學童在電腦網路使用頻率與技能養成上,

多半能夠優於家長過往的經驗與技能(Livingstone, 2005)。因此,學童與家長在電腦網 路使用行為與技能上,逐漸產生了「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現象。以下就數位落差 現象、親子間數位落差現象分別討論。

一、 數位落差現象

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亦可稱之為數位鴻溝或數位差距,是指社會上不同性別、

種族、經濟、居住環境與階級背景的人,在接近使用數位產品(如電腦或網路)的機會以 及能力上的差異(Wikipedia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最早有系統觀察數位落

差現象的國家是美國,自 1995 年起,美國商務部國家通信及資訊管理局(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NTIA)即陸續發布有關數位落差之調 查報告。該單位於 1999 年公布之”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 ”中將 數位落差現象定義為:

在資訊社會中,個人電腦與網際網路對於個人的經濟成就以及生涯發展具有關鍵性之影響力,有無 電腦以及運用電腦之能力高低將成為主宰貧富差距的力量。由於電腦科技的高度發展,已有快速拉 大知識取得、財富累積以及社會地位之現象。這種因社會數位化結果進而加大個人之間在知識、財 富、社會差距之事實,稱之為數位落差現象(http://www.ntia.doc.gov/ntiahome/fttn99/contents.html

其次,世界經濟合作與開發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則將數位落差定義為每一個人、家庭、企業和地理區域之資訊存 取與通訊技術運用,因不同社會經濟環境與網際網路應用之活動所呈現的差距現象

(OECD, 2001)。Tapscott(1998)指出,數位革命帶來的最大隱憂,即是將其社會區分 為資訊擁有者(haves)與欠缺者(have-nots)、知者(knowers)與不知者(know-nots)、

能者(doers)與不能者(do-nots),而這些區分則將產生所謂的數位落差現象。在國內 的研究上,黃瓊儀(2001)指出數位落差是一群可以有效運用新資訊與新傳播溝通工具

(如網際網路)的人,與另一群無法有效運用者之間的差別與隔閡。翟本瑞(2002)則 提出數位落差是由於接近使用資訊科技的機會以及在科技使用程度上的差異,即存在於 擁有電腦網路者及無法使用網路與最新科技者之間的差異,而這些差異則將人們區隔成 資訊擁有者與資訊欠缺者兩大陣營。

另一方面,曾淑芬(2002a、2002b)認為數位落差現象產生的因素至少包含了性別、

年齡、種族、居住地理區域、家庭收入、教育程度、語言等與個人社經背景相關的因素。

同時,也指出資訊使用者的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在資訊的取得、理解及應 用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由其研究可知,數位落差的現象涵蓋面不僅在於資訊近用 度上的差異,同時也包含了資訊素養層面。

綜合上述論點可知,數位落差主要涵蓋了三個表現層面,分別為:資訊科技的近用 性、資訊內容的近用性以及整體資訊素養的表現。雖然資訊科技的普遍應用促成人類生 活上的便利,然而,在資訊科技與資訊內容取得上的近用性,以及資訊素養三方面的差 異,卻也讓資訊使用者之間逐漸產生了數位落差現象。

二、 親子間數位落差現象

現今有關數位落差的研究與解決策略,大多針對區域、國家或城鄉間差距進行分析 探討與問題解決。以我國為例,行政院為弭平城鄉間的數位落差現象,整合相關部會原 有專案,將「縮減數位落差」列為「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http://elnpweb.ncu.edu.tw)」

中重要施政項目之一。同時,在「挑戰二○○八--E 世代人才培育計畫」中,亦將「縮 短中小學城鄉數位落差(教育部,2003)」列為主要施政項目。相關政策推行之目標,

即是要消弭區域與城鄉間在資訊取得與應用上之落差現象,進而達到教育公平正義之原 則。

然而,翟本瑞(2002)認為電腦世界的快速變動,是過去人們所不曾體驗的。過去 社會文化價值的變遷以三十年為一個世代,而在十倍速的數位時代中,一、二年可能就 是一個全新的文化,人與人之間的數位落差現象也比想像中來得嚴重。依 Prensky(2001)

所闡釋,一出生就生活在隨時隨地可以上網的寬頻世界之新生代,可以「數位原住民

(Digital Native)」稱之;而藉由過往使用經驗逐漸轉移或重新學習使用資訊科技的使用 者,則可以「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稱之。在這其中,正因為數位原住民比數 位移民擁有更多使用電腦網路之機會。因此,在技能與使用行為上,數位原住民較數位 移民來得更多元化,也更精進化。家長與其學童在網路使用行為與技能關係上,或亦可 嘗試以「數位移民」與「數位原住民」之關係看待,而這也顯示出,在家長與學童之間,

確有其「數位落差」現象存在。

雖然現今電腦網路在家庭中的使用早已無所不在,然而電腦網路使用技術卻也為家 庭使用者帶來了實際應用上的挑戰。學童在家庭中通常可以成為最熟練的電腦網路使用 者,然而有時候學童本身或因親子關係不佳,而不願意主動與家長分享資訊應用上專門 技能;家長則或因不熟悉電腦網路、或不瞭解學童在家庭中的電腦網路行為與問題,進 而無從指引或介入學童使用行為(江榮義,2004;Kiesler, Zdaniuk, Lundmark, & Kraut, 2000)。也正因如此現象之存在,往往容易導致親子間數位落差現象逐漸加大,進而衍 生出親子間的互動問題。

綜合上述研究可知,伴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與進步,學童在資訊科技知能上或可藉 由學校教育之養成而多於家長。無形中,在電腦網路的使用上,學童與家長極有可能形 成一道「數位高牆」,親子間亦有可能存在著「數位落差」現象。面對親子間可能存在 的「數位落差」現象,家長除了肯定電腦網路對學童生活的正向改變,鼓勵學童使用電 腦網路進行學習外,亦當深入瞭解電腦網路可能對家庭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以期能夠更 進一步有效指導學童使用電腦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