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學童家庭電腦網路使用問題

五、 體能健康受損

一、 不當資訊充斥,網站分級認知與網路資源統整應用能力不足

正因為網際網路屬於多元化的開放空間,學童在使用網際網路時,往往容易接觸到 不當的網站內容,其個人的價值觀可能受其影響而產生偏差,進而導致錯誤認知或偏差 行為產生。對學童而言,不當的網站內容可能就是一種人格的摧殘(吳明隆、溫嘉榮,

1999;吳明隆、林振欽,2005)。雖說行政院於「兒童及少年福利法(2003)」第二十七 條明令:「出版品、電腦軟體、電腦網路應予分級」。然而,黃葳威(2006)針對全台 25 縣市一千三百多位國小學童所做的研究調查顯示,八成以上的國小學童對於網路分級仍 舊感到陌生,其學習環境中所接觸的老師或家長,對於網路分級之認知亦有限。由此可 知,網路上不當資訊充斥與使用者對網站分級認知不足,往往容易成為學童在家庭網路 使用行為上潛在的問題。

另一方面,林佳旺(2004)認為正因為網路開放之特質,讓訊息在傳播過程中未能 透過良好機制進行篩選,以及任何人都能在網路使用與傳播資訊,導致了國小學童在網 路使用上,因涉世未深與心智尚在發展階段,進而缺乏網路資源使用之思辨、選擇與組 織能力。多數學童在電腦網路的資料搜尋行為上,多僅限於利用關鍵字查詢所需資料,

卻未能完整驗證其相關網站所提供之資訊是否正確可信。同時在資料的整理上,也多僅 是將所得資料全數貼上,未能加以選擇所需資料並重新組織。其次,學童往往透過同儕 間的口耳相傳,下載使用圖片、音樂檔案或遊戲軟體,卻未能思慮到相關軟體使用的安 全性(如該檔案是否隱藏病毒或間諜軟體等),進而容易造成使用之家庭電腦系統損毀 或網路頻寬阻塞。因此,不可諱言,學童對網路資源統整應用能力之不足,亦已成為其 電腦網路使用行為上之一大隱憂。

二、 網路法律規範與資訊倫理之認知不足

電子化的網頁資訊因其使用特性,擁有容易複製與改變之特徵。由於學童缺乏對於 網路資源分享的法律認知,往往容易發生網路犯罪與侵犯著作權等問題(Krajcik, 2000)。詹佩珊(2004)的研究中,則將觸及法律規範的網路行為分類為:網路人際、

網路色情、網路交易、干擾電磁與著作權五大型態。由此可知,網際網路雖為虛擬化的

世界,實際上相關的使用行為依然受到現今法律之規定與限制。

此外,丁崑健(1998)與林佳旺(2004)認為正因為網路「匿名」之特性,促使了 網路使用者易於線上即時交換與傳播訊息,進而容易在網路上散布破壞性或辱罵性的惡 劣文字、圖形或影音等,造成網路犯罪問題層出不窮。舉例而言,許多班級導師在管理 班級網頁時,最常面對的問題,即是在班級留言板上,往往散布著過多不當的破壞性或 辱罵性匿名留言。

許怡安(2001)針對台北縣市國小 1218 名高年級學童所做的調查研究指出,國小 高年級學童對於網路法律概念的認識普遍不夠深入,其中又以智慧財產權之認知最為不 足。相關研究(張芳綺,2002)也指出,學童往往在完成指定之作業或報告時,為了一 己之便或貪小便宜,容易產生侵犯他人智慧財產權之行為。因此,網路法律規範認知之 缺乏,亦已逐漸成為學童在家庭電腦網路使用上不可輕忽的問題。

此外,在網路資訊使用上,除了應當遵循其法律規定與限制外,更當依循其使用倫 理。所謂的倫理(Ethics)乃是明辨是非善惡,判斷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的道 德規範與基準(蕭瑞祥,2004)。人類的道德與倫理是相約成俗的共同規範,不像法律 具有條文式的規範與罰則,而是期望人人都能依既成之共同規範自我反省與制約(張 鐸,2004)。雖然網際網路屬於一個虛擬的世界,但正因其使用者為人類主體,故亦當 有其網路倫理規範與準則。Mason(1986)針對資訊年代提出了四個倫理議題(PAPA):

隱私權(Privacy)、資訊準確性(Accuracy)、智慧財產權(Property)與資訊存取權

(Accessibility)。其認為在資訊普及應用的年代中,使用者應當建立一套道德規範與基 準,進而著重上述四項議題。或許,資訊倫理不如相關法律規範具有一定之強制力。然 而,資訊倫理之養成乃為網路使用者人格養成之起點,具有重要且關鍵之價值。尹玫君

(2004)的研究指出,國內多數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於資訊倫理多抱持正向態度。但是,

針對其中某些議題卻仍有不確定與似是而非的觀念與態度。同時,多數學童雖表示不太 會從事不合於資訊倫理的行為,在實際行為上卻不一定如此。由此可知,資訊倫理認知 的不足,以及認知與行為上之差異,亦已成為學童在家庭電腦網路使用上之一大隱憂。

三、 網路成癮與人際疏離之困擾

伴隨著使用者在網路使用上時間與頻率的增加,國內外許多學者紛紛提出網路使用 者或因此習性而產生網路成癮之問題。過度的網路使用容易導致工作效率減低、不願與 人親身接觸、對個人生活造成負面影響,進而形成性格冷漠或人際疏離。針對網路成癮 問題,相關學者紛紛提出定義、評量量表與研究,同時也提出眾多可行之解決策略(林 旻沛、柯慧貞,2006;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游森期,2002;

Chou, Condron, & Belland, 2005;Chou & Hsiao, 2000;Chou & Peng, in press;Griffths, 1998;Kandell, 1998;Morahan-Martin & Schumacher, 2000;Young, 1996;)。

雖說,國小學童在電腦網路使用量上不一定等同於成人使用量。然而,隨著網際網 路在家庭中的普遍性存在,不難發現近年來國內對於網路成癮的研究對象,逐漸已由大 學生(黃一玲,2002;游森期,2002;顏美如,2003)、高中職生(李逢堅,2001;吳 雅玲,2003;邱絨軒,2004;董潔如,2003;韓佩凌,2000)、國中生(張仁獻,2003;

陳怡君,2004;黃玉蘋,2004),向下延伸至國小學童(嚴增虹,2002)。兒童福利聯盟 文教基金會(2006)針對全國 903 位國小高年級和國中七到九年級學生,所進行的「2006 年台灣地區兒童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調查報告也指出,現今學童上網頻率與時間均 高,其中有將近三成的學童已出現疑似網路成癮之行為。此一數據的呈現,也說明了國 小學童產生網路成癮之現象已不容忽視。

依據陳淑惠(2000)的研究可知,使用者一旦產生網路成癮現象,往往容易衍生出 人際問題。學童和螢幕為伍的時間越多,社交互動的時間也就越少。兒童福利聯盟文教 基金會(2006)的調查報告中顯示,多數學童會為了使用電腦網路而放棄出門或交友之 行為。而家庭內的晚餐時光,則由以往全家人圍坐在餐桌前彼此溝通,逐漸演變成分散 各處或與電腦網路共餐。Acuff(2006)認為,雖然現在的學童多可由聊天室或電子信 件與人互動,然而這一類型的互動模式卻無法取代實際面對面的互動品質(黃碧珍譯,

2006)。由此可知,現今學童或因使用電腦網路之頻率與時間增高,進而逐漸產生人際 疏離之困擾。

四、 網路交友互動安全

依據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與優勢網於 2005 年 3 月,針對 1331 名 18 歲以下之 兒 童 與 青 少 年 共 同 進 行 的 「 e 世 代 孩 童 網 路 離 家 暨 網 路 交 友 調 查 報 告 」 資 料

(http://www.children.org.tw/news/050428/940428.asp,2005)顯示,有 85%的 18 歲以下 學童少年,曾有過網路交友的經驗。然而,其中卻也有 43%的學童少年,遭遇過不愉快 的網路交友經驗。其次,在曾有網路交友經驗的兒童少年中,48%的學童會在一個月內 與網友見面,認識當週即見面者則約佔 16%。在網路交友引發的安全問題上,該調查亦 指出有 15%的學童少年曾遭到網友恐嚇;14%的學童少年曾發生被盜用個人資料的經 驗;10%的學童少年則有被欺騙金錢的經驗。透過上述數據可知,即便網際網路擴展了 學童的交友溝通模式,卻也為學童的交友安全帶來了新的威脅與危險。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5)指出,學童之所以尋求網路交友的經驗,主要是 為了藉由網路交友尋求被傾聽、人際關係與自我肯定的滿足。然而,正因為網際網路屬

於一個虛擬化的世界,任何人都能藉由匿名之方式登入此虛擬世界,對交友安全問題的 重視就顯得格外重要。許怡安(2000)指出,由於網路上的匿名性與社會線索的缺乏,

導致了犯罪者能夠假裝成學童或青少年,騙取使用網際網路的學童信任,進而獲得更多 個人的隱私資料或對學童的安全產生威脅與危險。

一般而言,學童或因涉世未深,或因好奇心驅使(如想認識不同背景之朋友),進 而導致產生尋求網路交友之動機。然而,網路空間中的交友行為,並未能夠等同於真實 世界中的交友模式。學童在網路中尋求網路友誼之際,容易將本身真實的交友經驗等同 於網路上的交友模式,對於網路友誼的維護與營造,往往給予極度的信任與重視,進而 讓自己無形中處於危險的環境裡。因此,不可諱言,現今學童在使用網路進行交友時,

往往也隱藏了交友互動安全上的問題。

五、 體能健康受損

科技產品如電腦網路的娛樂性使用,往往占據了學童過多的時間。學童花在電腦和 電玩的時間,無形中就會排擠從事其他有益學童成長的活動時間。Acuff(2006)指出,

長時間端坐在螢幕前,屬於一種被動性的體能活動,容易導致使用者過胖,並影響其健 康。人體需要透過適宜的體能活動,定期抒發壓抑的情緒與精力。對學童而言,運動與 郊遊無疑就是絕佳的抒發方式。然而唾手可得的科技消遣,如看電視、打電腦、打電玩,

或在網路世界中隨意瀏覽,無形中都會佔用了有益於學童健康的體能活動時間(黃碧珍 譯,2006)。雖然,學童小肌肉的活動技能,或可藉由敲電腦鍵盤或打電玩這類活動增

或在網路世界中隨意瀏覽,無形中都會佔用了有益於學童健康的體能活動時間(黃碧珍 譯,2006)。雖然,學童小肌肉的活動技能,或可藉由敲電腦鍵盤或打電玩這類活動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