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教學活動實施結果

第二節 未來研究建議

四、 評鑑方法與工具之建議

在「研究程序與策略」方面,未來研究者或可針對下列兩點建議著手後續研究,以 下即依序說明。

(一)設計更有效的指導策略認知測驗

由於本研究方法採行動研究模式,設計與發展適用於國小高年級學童家長之指導策 略課程。雖已透過家長回饋與討論、研究者自我省思,以及教學滿意度評鑑相關課程之 效度。然而,為讓課程效度之評鑑更為嚴謹,本研究者建議,後續研究亦當藉由有系統 之前後認知測驗比較,實際瞭解家長於學習活動進行前後之學習成效差異。舉例來說,

教學活動進行前,研究者或可藉由情境模擬動畫,讓家長針對設計之學童使用電腦網路 問題情境,回答所欲處理之方式或持有之指導態度,並藉由即時呈現學童不同結果表 現,概略呈現家長前測之成績。課程活動結束後,再利用不同情境之模擬動畫進行學習 成效比較。相信透過情境模擬動畫之應用,或可讓家長排除前後測試比較之壓力,真實 反應本身之學習成效差異。此外,本研究者亦建議,未來或可針對家長指導策略應用,

設計與發展角色扮演遊戲,讓家長在劇情導引下,針對不同情境選擇不同指導策略,藉

由不同表現結果之呈現(如學童離家出走或更予認同之表現,會影響家長「指導數值」

的高低),進行家長學習活動前後之成效差異評鑑。相信透過上述建議,將得以讓課程 效度之評鑑更臻完整。

因此,本研究建議,未來或可針對家長對於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電腦網路相關議題 之指導策略認知部分,設計適宜之測量工具,以收更確實之指導策略認知測量效果。

(二)增加後續追蹤確認課程實施成效

本研究雖於課程進行後針對有意願受訪之家長進行後續訪談。然而,指導策略之應 用,並非全然可於第一時間內獲得成效。因此,未來研究可建議在教學後的一學年內,

固定訪談有意願之家長,持續分析指導策略應用之成效。藉由後續追蹤之增加,以確認 課程實施之成效。

整體而言,在「評鑑方法與工具」部分,本研究者建議未來在單元活動進行前中後 期,可設計更有效的指導策略認知測驗,以期更實際瞭解到家長學習成效之差異。同時,

有鑑於指導策略成效並非一蹴可及,因此建議增加後續追蹤以更確認課程實施成效。藉 由上述建議可知,本研究已然達成研究目的四:「綜合本研究之結果,提出實施家長指 導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腦網路使用行為教學課程之具體建議與未來研究方向,以提供家長 參考與應用推廣」。

綜合上述論點可知,本研究分別就研究內容與教材、研究對象、研究程序與策略,

以及評鑑方法與工具四大面向提出建議,以期讓國內後續針對家長指導國小高年級學童 電腦網路使用課程之研究成果得以更臻完善。實際上來看,本研究結果已確立實施「家 長指導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腦網路使用課程」,可有效提供家長指導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腦 網路使用策略之應用;而透過 ADDIE 教學設計流程進行課程設計與實施,更能有效符 合家長學習之所需。整體而言,此結果不僅讓家長在指導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腦網路使用 時,採取更積極亦更正面之策略。同時,對於後續教學者、學校或社教機構在親子輔導 策略應用課程推廣上,亦當有所協助。因此,本研究呼籲未來相關教學者、學校單位或 社教機構,可多推廣家長指導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腦網路使用課程,提升家長指導國小高 年級學童電腦網路使用之正向知能,同時讓家長藉由課程活動參與,學習與瞭解到指導 學童使用家庭電腦網路之正確行為,有效減少親子間可能因家庭電腦網路使用所產生的 互動問題,進而提升親子互動頻率與品質,營造出更為和樂之親子關係。

中文參考書目

丁崑健(1998,6 月 22 日)。規範網路言論尺。中央日報,20 版。

王 垠(2001)。網咖使用經驗對國中生電腦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以高雄縣旗美地區為 例。資訊與教育,93,106-112。

天下出版社(2000)。天下雜誌2000年教育特刊。台北市,遠流。

中央社(2008 年 1 月 16 日)調查:青少年網路成癮,網路交友是主因。2008 年 1 月 20 日,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116/5/ry2z.html

尹玫君(2004)。國小學生資訊倫理態度和行為的探討。南大學報,38(2),1-21。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無日期)。兒童及少年網路安全宣導~「聰明e世代,飆網不學壞」。 2008 年 1 月 20 日,取自

http://www.dosw.taipei.gov.tw/d/d0101.asp?l1_code=17&topical_code=17 台北市資訊休閒業管理自治條例(2007)。2007 年 1 月 10 日公告。

台南市資訊休閒業設置管理自治條例(2007)。2008 年 1 月 5 日,取自 http://www.tncg.gov.tw/warehouse/0303/961130ec03.pdf

台灣終止童妓協會(2004)。那 e 個夏天-小學生掛網生活日記。台北市:台灣終止童妓 協會

台灣終止童妓協會(無日期)。網路大冒險。2008 年 1 月 5 日。取自 http://www.web547.org.tw/danger3.htm

台灣愛鄰社區服務協會白絲帶工作站(編製)(2004)。糖玻璃【影片】。

台灣愛鄰社區服務協會白絲帶工作站(編製)(2007)。看不見的時候【影片】。

台灣微軟線上安全資源中心(2007)。保護您孩子的線上安全。2007 年 3 月 25 日,取自 http://www.msn.com.tw/security/family/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無日期)。市售色情防堵軟體分析。2008 年 1 月 20 日,取自 http://www.ticrf.org.tw/chinese/download/filterSoftware200610.pdf

吳明隆、溫嘉榮(1999)。新時代資訊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應用。台北:松崗。

吳明隆、林振欽(2005)。資訊科技與教學應用:議題、理論與實務。台北:知成數位 科技。

吳怡貞(2006)。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課程之系統化教學設計研究。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雅玲(2003)。高職學生人格特質對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相關之研究。臺北科技 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資訊休閒服務業輔導管理措施(2001)。2008 年 2 月 15 日,取自 https://gcis.nat.gov.tw/upload_files/upload39482.doc

江榮義(2004)。網路對家庭之衝擊。師友,444,45-47。

李京珍(2004)。國民小學學生數位落差現況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小學為例。台北教 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逢堅(2001)。中學生網際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李鐏龍、賴慈芸、周文萍(譯)(1997)。S. Papert 著。WWW.新家庭(The connected Family)。 台北:大塊文化。

呂奕熹(2001)。「網咖症候群」面面觀。訓育研究,40(3),18-21。

林以舜(譯)(2000)。P. Clemente 著。誰在上網-網路使用者大調查(The state of the net:

the new frontier)。台北:美商麥格羅 希爾國際。

林宇玲(2004)。e世代兒童的網路使用與性別化同儕文化的發展—以烏來國小六年級 學生為例。性別、媒體與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台北:世新大學。

林忠正(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網咖沉迷探究。研習資訊,23(1),99-102。

林佳旺(2002)。國小網路素養課程系統化教學設計之行動研究─以「六年級網路互動 安全課程」為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旺(2003)。小心!網路誘惑。師友,433,75-78。

林佳旺(2004)。國小學童網路使用之現況與問題探究。師說,180,53-57。

林旻沛、柯慧貞(2006) 。大學校院學生網路使用時間與學習及身心適應之關係。台灣 心理學會第 45 屆年會。台北市:台灣心理學會、東吳大學心理系。

林奕汝(2004)。台中市國小高年級兒童網路態度、父母管教方式(網路議題)與兒童網 路使用行為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珊如、蔡今中(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 會專題研究計畫:中學生網路沈迷現象之深度訪(2/2)(NSC89-2511-S-009-007-N)。

新竹:交通大學。

周倩、楊台恩(1998)。電腦網路的特質及相關問題初探。社教雙月刊,84,17-20。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5)。e 世代孩童網路離家暨網路交友調查報告。台北市: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6)。2006年台灣地區兒童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台北 市: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邱絨軒(2004)。沉迷網路遊戲高中生心理經驗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 論文。

柯文生(2003)。學童網咖沉迷與偏差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香如(1998)。中學生父母對子女電腦網路使用之態度與行為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87-2511-S009-015-N)。

翁婉真(2002)。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資訊尋求行為之研究。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2001)。H. Altrichter, P. Posch, & B. Somekh 著。

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台北:遠流。

徐易男(2003)。談青少年網咖文化對行為影響及其輔導策略。師說,174, 23-24。

徐明珠(2004)。行動研究在教育改革中的問題與價值。國家政策論壇,93(1),39-49。

徐新逸、施郁芬(2004)。數位學習課程發展作業流程參考手冊-精簡版台北:教育部。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7)。2007年一月「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出爐。 2007 年 3 月 25 日,取自 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9601a.doc

財團法人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無日期)。2008 年 1 月 5 日,取自 http://www.ticrf.org.tw/

許怡安(2000)。資訊社會的網路媒體素養。第三屆兩岸傳播媒體邁入二十一世紀學術 研討會。台中:朝陽科技大學。

許怡安(2001)。兒童網路使用與網路媒體素養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 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明遠(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 兩所國小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君(2004)。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 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柏璋(199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 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

陳柏璋(199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 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