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為有效檢核相關課程之可行性與應用推廣價值,本研究於評鑑階段藉由家長課程滿 意度分析、家長討論與回饋,以及研究者自我省思三方面進行檢視(如圖 3-5-1),以期 完整瞭解相關課程設計之完整性,並做為後續課程修改之依據。

圖 3-5-1 課程檢核示意圖

同時,為利於研究結果之發現與探討,在課程進行前中後期即收集必要之研究資 料,然因研究過程中產生的資料極為龐雜,對研究者而言,如何針對所收集資料進行有 效之取捨、整理、解讀、分析與歸類就更顯其重要。而本研究所使用之資料處理與分析 方法,可區分為量的資料分析與質的資料分析兩部分,相關介紹如下。

課程可行性與應用推廣價值 家長課程滿意度分析

家長討論與回饋 研究者自我省思

一、 量的資料分析部分

在量的資料分析部分,本研究者採用統計軟體 SPSS 10.0 版,針對「家長對國小高 年級學童使用家庭電腦網路關切議題問卷」與「學習者課程回饋單」之課程滿意度所收 集資料進行統計與分析。主要針對家長關切之高年級學童家庭電腦網路使用議題、課程 滿意度取其平均數與標準差等基本描述,以期瞭解家長關切議題之前三項與課程適宜 度。

二、 質的資料分析部分

在質的資料分析部分,本研究主要透過課程進行期間與課程結束後之文字等資料謄 寫為重點摘要式之文字稿。在瀏覽所有文字稿後,依序決定報告撰寫之風格與格式,並 依據研究目的挑選重要之段落進行編碼與分類,以形成初步之資料分析。同時相關質的 資料處理分析,說明如下:

(一) 課程回饋單、討論區與電子郵件互動聯繫資料

針對課程回饋單詢問之課程意見回饋,以及參與課程家長與研究者間以討論區或電 子郵件互動聯繫所收集之資料,依據其語意內容加以歸類,藉同理其感受,以做為改進 教學設計與課程實施之參考依據。

(二) 家長訪談記錄

針對家長於課程結束後之訪談,以錄音或文字進行記錄。

(三) 觀察記錄

將教學流程、研究者與學習者互動與討論情況等資料進行錄音或文字記錄,將重要 之內容建立電子檔資料並加以分析探討。

(四) 研究者教學省思

本研究者定期於課程前、中、後期間,將教學準備、教學觀察、教學心得與建議等 記錄於「教學日誌」上。每梯次課程結束後,即進行資料之彙整,以做為研究者後續改 進與確定課程實施之參考。

由上可知,本研究之質性資料來源分別有:課程回饋單意見、課程討論回饋、教學 者與學習者電子郵件互動聯繫資料、家長訪談記錄。因此,在整理資料與編碼方面:學

習者社群課程回饋單意見以「FB」表示,加上數字代表參與梯次之家長,如第二梯次家 長 1 之課程回饋單意見以 FB-2-1 表示;教學者與學習者電子郵件互動聯繫資料以「EM」

表示,並輔以日期註記表示,如 EM_970130 表示 97 年 1 月 30 日教學者與學習者電子 郵件互動聯繫資料;學習者訪談記錄以「I」表示,並加上數字代表受訪之家長,如 I-2-1 代表第二梯次家長 1 之事後訪談記錄;研究者教學省思(教學日誌)則以「L」加上日 期註記表示,如:L970131 表示 97 年 1 月 31 日撰寫之研究日誌資料。在課程進行期間,

參與課程討論之家長意見則以「P」表示,並輔以數字代表課程梯次之家長,如 P-2-1 代表第二梯次家長 1 之課程討論意見。相關編碼符號說明,則如表 3-5-1 所示。

表 3-5-1 本行動研究編碼符號說明表 符號 意義

FB 學習者社群課程回饋單意見

範例:FB-2-1 代表第二梯次參與課程家長 1 之課程回饋單 EM

教學者與學習者電子郵件互動聯繫資料

範例:EM_970130 表示 97 年 1 月 30 日教學者與學習者電子郵件互動聯 繫資料

I 學習者訪談記錄

範例:I-2-1 代表第二梯次家長 1 之訪談記錄 P 參與課程之家長討論意見

P-2-1 代表第二梯次課程家長 1 之課程討論意見

值得一提的是,因本行動研究之教學省思(教學日誌),將於第五章各單元課程教 學結果之教學活動發現內直接陳述,因此本研究特不將教學省思進行編碼。本章在完成 相關研究模式與架構、研究流程與步驟、研究場所及對象、研究方法與工具,以及資料 處理與分析各項說明後,將於第四章針對課程設計與發展進行說明,第五章則介紹教學 活動結果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