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資訊科技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的進步,促進了台灣地區網路環境建置及其應用率逐年 達到普及化。張仁獻(2003)的研究指出,台灣地區網路使用者的平均年齡多分佈在 18 至 34 歲之間。然而,伴隨著網際網路應用的普及化,多項的研究與調查資料(董潔如,

2003;戴怡君,1998;嚴增虹,2002)卻也顯示,網路使用者的年齡,逐漸由 18 至 34 歲向兩邊擴展,並且有呈現年輕化之趨勢。

面對網路使用者年輕化現象,教育部在九年一貫課程規劃中,即將資訊教育列為六 大議題之首。其主要目的即在於培養學生資訊擷取、應用與分析的能力,使學生具備正 確資訊學習態度,包括創造思考、問題解決、主動學習、溝通合作與終身學習的能力。

同時建立學生的校園資訊倫理及網路智慧財產權等正確觀念,學習善用資訊科技,以培 養懷抱科技時代的人文情懷,尊重自己及關懷他人,具有健全社會價值觀與開闊世界觀 的國民(國教專業社群網,http://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2.php)。為實現此一 願景,教育部在歷經「擴大內需方案」(教育部,1998)、「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教 育部,2001)與「資訊種子學校建置與教師團隊培訓計畫」(教育部,2002)等各項政 策推動後,著實已讓台灣地區各級學校全面擁有了可上網的學習環境。

然而,Mumtaz (2001)的研究指出,與在學校的電腦網路使用量相比較,學童較常 也較願意在家庭中使用電腦與網路。同時,該項研究也指出,學童的資訊技能多是在家 庭內養成。藉由其研究所得可知,在學童的電腦網路使用環境中,家庭著實具有重要之 地位。以國內而言,依據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於 2007 年 1 月發布的「台灣寬頻 網路使用調查報告」數據顯示,台灣地區家戶連網普及率約達七成五。其中,在可上網 的家戶內,有三分之二的家庭已建置了寬頻網路的使用環境(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 心,2007)。梁德馨指出,透過此項調查可知,台灣地區連網家戶數的普及率呈現出穩 定成長的趨勢(引自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7)。藉由上述國內外相關研究與 資料可知,在學童的電腦網路使用環境中,家庭的確占有其重要且關鍵的地位。

Clemente 於全球性網路研究機構 FIND/SVP 公布之「1997 年美國網際網路使用者調 查(The 1997 American Internet User Survey)」中指出,「家庭倍增效應(Home user multiplier effect)」是網際網路進入家庭後最明顯的現象(林以舜譯,1999)。一個家庭 中如果有一個網路使用者,連帶地也會影響家中其他成員變成網路使用者,進而促使總 上網人口以倍數成長。然而,伴隨著電腦網路在家庭的普及化,無形中卻也讓使用者的

家庭生活產生多項負面影響。Livingstone(2005)指出,電腦在家庭中置放的位置,可 能為客廳、家長房間、書房或是學童房間。除了客廳之外,電腦網路置放的空間,多半 都保有其使用私密性,因此讓使用電腦網路成了個人化的私密行為。其次,電腦網路的 管控權(鍵盤與滑鼠),又多決定於實際使用之操作者本身。在資訊篩選上,家長似乎 正逐漸失去原有的資訊主導權。而在家庭親子間的權力結構上,也或因電腦網路的介入 而有了顛覆的機會(江榮義,2004)。另一方面,在家庭親子間的互動時間與頻率上,

許多研究(Kraut, Lundmark, Patterson, Kiesler, Mukopadhyay, & Scherlis, 1988;Young &

Roger, 1998;Watt & White, 1999)也指出,學童在家庭中使用電腦網路越頻繁,與家人 共處及溝通的時間就越少。由此可知,電腦網路進入家庭後,的確對使用者的家庭生活 產生了多項負面影響。

正因為電腦網路對於家庭生活產生了多項的負面影響,面對網路世界裡隨手可得的 訊息,國內外相關研究(Tapscott, 1998;江榮義,2004;黃碧珍譯,2006;吳明隆、林 振欽,2006)紛紛指出,對於學童在家庭電腦網路上的使用,家長扮演著重要且關鍵的 角色。現今學童不論是在家庭或學校,都能夠藉由電腦與網際網路的使用,連結到寬闊 且無拘束的網路世界。網路上超齡以及具潛在危險的內容包羅萬象,對於學童在家中使 用電腦網路,家長不能一味地以為,因學童本身是在家中使用,所以就是一種安全的行 為。對於學童的家庭電腦網路使用,家長應當做好管理與諮詢的工作,不能放任不管,

或僅採取限制的防堵策略。相反地,家長更當採取積極且正向的指導策略,主動將家庭 的電腦網路使用環境,建構成安全且舒適的學習情境,讓學童能夠透過家庭電腦網路的 使用,擁有積極正向的網路學習經驗。此外,家長更當擔負起學童使用家庭電腦網路獲 取資訊的守門員(Keeper),積極指導與協助學童過濾不當資訊,以及學習在網路上相 關的自我保護方法。

面對網際網路使用者年輕化現象,國內外針對網路使用者所產生的問題與心理負面 狀況之相關研究對象,已然逐漸由大學生、高中職生、國中生轉為國小學童(例如:許 明遠,2005)。Livingstone(2003)指出,學童的網路研究當以學童為中心(child-centred), 同時亦當考慮到其網路使用特質,即研究者不應只是調查學童是否有機會近用網路(包 含近用的次數與頻率),而是應當進一步檢視網路使用的本質、品質、社會條件、文化 習慣,及其對個人本身的意義。眾所皆知,國小學童處於教育的基礎階段。以國內而言,

國民小學在資訊課程教學的設定與編排上,大多由中年級(三、四年級)階段開始,進 行一週一次為時 40 分鐘的電腦網路教學。因此,本研究者認為在國小高年級階段,學 童對於電腦網路之應用,透過至少為期二年的教學後,已然有一初步概念與技術。然而,

國小高年級學童往往卻也因本身資訊技能與素養尚未成熟,以及本身好奇心之驅使,進

而容易衍生出電腦網路使用上的迷思概念與問題行為。許明遠(2005)指出,輔導學童 電腦網路使用的最重要目標,應當由基礎教育階段開始,教導學童學習自我掌控電腦網 路之使用,而不為電腦網路所掌控。而這亦即為本研究的主要動機之一。

其次,雖說現今電腦網路在家庭中的使用早已無所不在。然而,本研究者認為,家 長與學童間往往也或因電腦網路之使用而產生類似「數位落差」之情況。江榮義(2004)

指出,國小高年級學童通常可以藉由學校資訊教育之養成,成為家庭中最熟練的電腦網 路使用者。但是,學童本身或因親子關係不佳,而不願意主動與家長分享資訊應用之專 門技能;家長則或因不熟悉電腦網路,或不瞭解學童在家庭中真正的電腦網路行為與問 題,進而無從指導或介入學童的電腦網路使用行為(Kiesler, Zdaniuk, Lundmark, & Kraut, 2000)。正因為上述現象之存在,往往容易導致親子間的「數位落差」現象逐漸加大,

進而導致親子間或因電腦網路之使用而頻生互動問題。如何讓國小高年級學童家長透過 適當之教材設計,學習與瞭解到指導學童使用家庭電腦網路之正確行為,進而有效減少 親子因家庭電腦網路使用所產生的互動問題,亦即為本研究之另一動機。

國內過往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輔導與指導策略之研究,多聚焦於國小 教師與資訊科任教師(例如:吳怡貞,2006;林佳旺,2002)。然而,眾所皆知家庭往 往是人格養成的關鍵場所,家長對於學童的成長與學習扮演著指標性的角色。Papert 指 出,家長在電腦時代中若依然像隻電腦鴕鳥(cyberostrich),不理會電腦網路所帶來的 種種轉變,就有可能導致親子間問題頻生(李鐏龍、賴慈芸、周文萍譯,1997)。針對 家長指導國小高年級學童於電腦網路使用議題之應用性教材,國內外現有研究是較為缺 乏的。以國內而言,目前僅有教師素養與認知網站提供之「孩子的網路世界:網路素養 家長篇」(http://www.eteacher.edu.tw)較為完整。如何針對國內家長最關切之學童電腦 網路使用議題,設計與發展出有效指導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電腦網路之應用性教材,亦 是本研究著手的動機與起點。

另一方面,在國內現有的研究中,亦多僅針對家長與學童間,因電腦網路使用行為 衍生之差異與問題進行探討與調查(例如:林奕汝,2004;張仁至,2005;廖筠怡,2005;

鄭凱鴻,2005),卻鮮少開發與設計出以國小高年級學童家長為主要學習對象之應用性 教材,讓家長能於指導學童使用電腦網路,或當學童因電腦網路之使用產生不當影響或 行為時,做為及時指導策略應用之參考範本。基於上述理由,本研究者認為實有必要針 對家長指導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家庭電腦網路發展實際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