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分為三個部份討論:首先討論到選擇性緘默症幼兒之家庭與家庭系統,從 中探討家庭的定義、重要性以及家庭系統的理論及其意涵;接著進一步探討家庭系 統的基本概念,包括:結構、次系統、界限、角色與權力;最後,研究者整理了國 內家庭系統的相關研究,從中歸納出研究家庭系統的主要面向;並綜合整理國內外 關於選擇性緘默症幼兒或兒童家庭層面之研究,進一步瞭解選擇性緘默症家庭可能 擁有的特質或樣貌。

壹、家庭與家庭系統

一、家庭的定義

根據我國民法親屬篇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條對「家」的定義為:「稱家者,謂以 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而同居之親屬團體。」世界各地對於家庭的定義不盡相同,但 以人類學的共同概念而言,家庭是一個親子所構成的生育社群;親子是指家的結 構,生育是指家的功能(黃迺毓,1988)。

周月清(2001)及黃迺毓(1988)將國內學者對於「家庭」的定義分別摘述如 下:

(一) 孫本文(1964)指出家庭有三個條件:親屬結合、兩代或兩代以上親屬以及 有比較永久的共同生活。

(二) 龍冠海(1985)認為組成家庭基本分子是夫婦和其子女;但此外尚可有其他 的份子,如他們的直系或旁系的親屬、或無婚姻與血統關係的人,如收養者 之類。從這些人員的結合來說,家庭是一個社會團體;從他們結合的法則或 體系來看,它又是一個社會制度。

(三) 莊英章(1986)指出家庭可說是基於血緣、婚姻及收養關係結合而成的一個

團體。

(四) 張華葆(1985)指出家庭是兩人或是多於兩人,因血緣、婚姻或認領關係而 結合定居的一個群體。

(五) 詹火生、張苙雲和林瑞穗(1990)將家庭定義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因為 婚姻、血統或收養的關係所構成的一個團體;亦即是居住在一起的親族團體。

(六) 楊懋春(1995)認為家庭有兩件元素:1、父母子女所構成的親屬團體為家;

2、此團體所居住的房舍庭院為「家」;親屬團體和居住連結起來稱為「家庭」。

楊懋春進一步指出一些男女結合與其所生子女為社會所承認才算是一個家 庭。

除此之外,日本家庭社會學者戶田貞三認為家庭這個團體的特質在於家庭成員 的相互感情融合及人格的合一化;另一位家庭社會學者森岡清美則強調家庭是基於 感情的融合所維繫的團體,家庭內的人際關係,乃基於成員全體生活中的相互合作 與近親的關愛,不計較彼此而達成感情的融洽為主,此為家庭所期望達到的目標;

森岡並將家庭稱為追求福利的團體(引自謝秀芬,1986)。

龍冠海(1989)指出,無論是從團體或制度的立場來講,家庭總是一個有組織 的社會基本單位;此一社會組織與別的社會組織相較下,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 家庭是人類所有社會組織中最普遍的一種。

(二) 家庭是唯一可以滿足我們多種基本需要的組織。

(三) 家庭是人類營生最早與最久的社會環境。

(四) 家庭是各種社會團體中最小的一個。

(五) 家庭是最親密的團體。

(六) 家庭是唯一為人類負起傳種任務的團體。

(七) 家庭是社會組織的核心,其他的社會結構皆以此為基礎。

(八) 家庭對其分子的要求比任何團體都要迫切而重大。

(九) 家庭嚴格地受著社會風俗和法律條規的限制,在各種行為上所受的限制比任 何團體所受的來得多。

(十) 家庭制度是永久的,但家庭的結合或個別的家庭團體卻是暫時的,不像教會 或國家那樣長久。

另外,根據 Klein & White(1996)的觀點,家庭與其他團體相異的四項特徵 如下所示(引自 Hanson & Lynch, 2004):

(一)家庭比其他團體持續更久的一段時間。

(二)家庭是跨世代的。

(三)家庭成員的關係包括生物性和婚姻性的關係。

(四)家庭關係與更大的親屬網絡相互連結著。

綜合上述家庭的定義,家庭被認為是一個團體和社會體系,基於婚姻、血緣及 收養三種關係所構成,在相同的屋頂下共同生活,彼此相互作用;亦是意識、情感 交流與互助的一個整合體(周月清,2001;謝秀芬,1986)。

二、家庭的重要性

由於家庭是人類呱呱墜地後最早接觸的生活環境,也是養育與教育孩子最重要 的環境,目的在於促進家庭成員生理、心理、情感及社會之發展(張秀玉、曾華源、

賴玫凰,2004)。對於某些個體而言,家庭是一個避風港、一個可以身心棲息的場 所、一個可以獲得支持的生活系統;但對於某些個體而言,家庭可能是會傷人的,

是一座冰冷、無情的囚牢;然而,對於大部分的人而言,家庭不但擁有正面與負面 的影響,同時亦存在著親密與衝突的關係。

家庭之所以如此受到重視,乃因為其具有許多功能,可以滿足人類不同的需 要;而人類的需要會因時代變遷而有所改變,家庭的功能也勢必隨著人類的需要而

改變(黃迺毓,1988)。研究者茲將國內外社會學者對於家庭功能的闡述,綜合整

6. 社會化(socialization)

7. 休閒娛樂(recreation)

8. 教育(education)

Hanson &Lynch(2004)

謝秀芬 1986

2. 經濟資源(economic resources)

3. 撫養(nuturance)

表 2-5(續)

Ronneau 1999

1. 家務工作(domestic)

2. 自我發展(self-identity)

3. 情感(affection)

4. 社會化(socialization)

5. 休閒娛樂(recreation)

6. 教育或職業需求(education or vocational needs)

Hanson & Lynch(2004)

HansonLynch 2004

1. 愛與情感(love and affection)

2. 日常生活照顧與健康維持(daily care and health maintenance)

3. 經濟支持(economic support)

4. 自我發展(identity development)

5. 社 會 化 與 引 導 ( socialization and guidance)

6. 教育與職業發展(socialization and vocational development)

7. 休閒娛樂與復原 (recreation, rest, and recuperation)

Hanson & Lynch(2004)

資料來源:Hanson &Lynch(2004); 謝秀芬(1986);熊曣(1988);鄭玉英、趙家玉(2006)。

構成家庭運作模式的兩大要素包括(引自 Guralnick, 1997;陳進吉,2003):

(一)家庭特徵:

家庭特徵包括父母的個人特質,例如:憂鬱程度、教育程度、親職經驗等;

以及與孩子障礙無關之特質,例如:社會支持、婚姻關係、經濟資源等。

(二)因孩子障礙或高風險情形所產生之壓力,包括: 資料來源:Guralnick, 1997

由上圖可以歸納一個重要的結論--家庭是掌握兒童日後發展結果的關鍵之 鑰。對於發展遲緩、障礙或具有特殊需求之嬰幼兒家庭而言,擁有健全的家庭系統 與良好的家庭互動模式,這些都有助於家庭功能的正常運作。

三、家庭系統理論及其意涵

家庭系統理論係近三、四十年崛起的學說,雖然發展的時間不長,卻對許多人 類的行為提出了解釋。傳統的心理疾病學說偏重個人內在的心理現象,家庭系統理 論則著眼於家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其顯示出家庭中每位成員如何參與整體的家庭系 統;另外亦幫助吾人瞭解,同一個家庭的成員,其發展上存在著極大的個別差異。

家庭系統論者主張個人的問題意味著家庭系統的病態,而家庭系統的病態則反應出 整個社會體系的病態(鄭玉英、趙家玉,2006)。

家庭系統理 論源 自於 一般系 統理 論 (General System Theory; GST ); 根據 Constantine(1986); Whitchurch and Constantine(1993); Doherty(1989)的看法,

系統理論有以下幾個論點和概念(引自周月清,2001):

一、 一般系統理論(GST)是各種科學的整合。

二、 一個系統是以一個整體(as a whole)被了解;這是所謂的組成法則。

三、 就一個系統而言,它是複雜的、開放的、適應性的及過程的組成。

四、 系統是一個相互依賴與共同受影響的變項。當一個系統改變時,也會影響其 他次系統及整個系統。

五、 系統的平衡不只是所有小系統的整合。

六、 系統有階級關係(hierarchy)。

七、 如其有所謂的次系統、系統及外在系統的關係。就「家庭」這個系統而言,

家庭成員是小系統,夫妻關係或親子關係是家庭中的次系統,而社區則是家 庭的外在系統。

八、 界域(boundries)對家庭而言,即指家庭系統和外界系統的交互部份;因此

有所謂「開放」或「閉鎖」的家庭系統。閉鎖系統乃指家庭與外界環境的隔 離;但系統不可能是真正閉鎖的,因為系統必須與環境互動,只是程度多少 的問題。

九、 回饋(feedback)對家庭而言,有所謂的「負向回饋」(negative feedback)或

「正向回饋」(positive feedback);負向回饋的路徑可以維持動力的平衡,謂 為穩定狀態(homeostasis)。

Bradshaw 在「家庭會傷人」一書中提到一般系統理論有兩個重點(鄭玉英、趙 家玉,2006),第一個重點是「整體論」,也就是認為整體大過於部分的總和;換句 話說,所有的「部分」加起來並不產生「整體」,因為整體系統來自於各部分之間 的互動,如果沒有互動關係,就沒有所謂的系統。而另一個重點就是「關係」,任 何家庭系統都是由連結家人之間的關係所構成,每個人既是整體的一部分,同時又 是一個完整而獨立的個體。另外,Bradshaw 更提到,個人的潛意識和家庭中所有的 成員都有關聯,每個人的世界也是由個人和系統中所有人的關係所塑造出來;當個 體長大成人之後,一個人就是自己家庭具體而微的縮影,而某幾位家人之間的關係 也反映出整個家庭的面貌。

Klein & White(1996)指出家庭系統主要是在瞭解家庭的結構及其經驗;家庭 不但影響了環境,同時也深受環境所影響。Broderick(1993)、Klein & White(1996)

以及 Whitchurch & Constantine(1993)更認為家庭系統理論是家庭的相關研究與 家族治療中最主要的論點之一(引自 Hanson & Lynch, 2004)。家族治療工作者強 調個人只是家庭問題的代罪羔羊,在處理個人問題時,必須觀看整個家庭系統的功 能與運作。Patricia Minuchin(1985)曾經指出家庭系統運作的六大特徵是系統理論 的核心內容,其不但說明了家庭系統理論的特色,也將家庭成員互動的過程具體 化;此六大特徵分別是(引自利翠珊,1999):

一、 家庭是個組織化的整體,系統內部的元素彼此依存。

二、 系統運作模式是循環而非線性的。

三、 系統有衡定(homeostasis)的特性,以維持系統運作的穩定模式。

四、 演化與改變只有在開放的系統才能發生。

四、 演化與改變只有在開放的系統才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