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二節、 實務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8

性質的結果;兩研究使用的調節變項皆為社會資本。比較後發現社會資本可能僅 對負面結果具有調節作用,亦即能夠緩衝(buffering)一部分風險或壓力對個人 造成的影響,減少負面結果的發生,卻不見得能夠增加正面結果。

第二節、 實務建議

本研究發現社會資本是青少年復原力的保護因子,亦即青少年關係網絡中的 價值觀、信任、常規、義務與互惠關係能夠幫助青少年在不利發展的劣勢環境中 成功適應、持續發揮社會功能,並發展出正向結果。研究亦證實社會資本中的親 子關係、師生關係與同儕關係對復原力有最顯著的影響,以下乃就研究發現,對 社會工作實務提出建議。

一、 學校場域的社會工作實務

在本研究的發現當中,效果最強的復原力保護因子為同儕關係和師生關係,

此兩種社會資本皆主要發生於學校環境中,故要促進此兩種社會資本的累積與動 員,最好從學校場域中的社會工作實務開始。

自2011 年國民教育法第 10 條修訂以來,學校社會工作已奠定制度和員額上 的基礎,但黃美環(2016)發現實際服務內容多侷限在危機處遇輔導,工作方法 也較重視個案工作,而礙於制度、角色與人力的限制,較少著墨在學生的培力與 家庭、社區關係的發展,團體工作與社區工作方法也較少使用。事實上,學校社 會工作在發展面向的使命上,仍有許多潛力有待發揮。

研究發現同儕關係對青少年復原力的影響最大,而團體工作即是運用成員的 共同目標、相互信賴、人際互動、遵守規範與角色體系,以滿足個人需求或達成 團體目標(林萬億,2015)。團體工作中使用的許多「團體動力」,如共識、信任、

互惠與角色規範等皆屬於社會資本的範疇,據此,學校社工可以善用團體工作方 法,來幫助青少年經營同儕關係網絡中的社會資本,或是讓本來就存在網絡中的 互惠關係,成為助人的資源。例如劉素芬(2018)以視障大學生為參與者,操作 了一系列優勢觀點團體工作,透過團體過程中經營出的信任、互助、認同感與歸

DOI:10.6814/NCCU20190097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9

屬感,參與者的權能感和對自身優點的體查都顯著增加,最終也促成了一起擔任 志工的行動,此即利用團體工作促進復原歷程的實務例證。又如林南(2004)認 為應重視畢業生或校友團體的經營,如此不但可增進學生轉銜的適應能力,也可 讓橋接型(bridging)的社會資本在學校關係網絡中繼續累積,對學生以及學校 組織來說都有很大的影響力,例如正式或非正式的校友社群,可以成為學生在職 涯上的助力,所謂「人脈」也可以增進學校聲望,甚至為學校提供資源。

在親子關係方面,過去學校社工大多是扮演較被動且問題處理式的「諮詢者」

角色(黃美環,2016),例如家長會打電話來詢問學生狀況,或諮詢問題處理方 式等。以社會資本角度來看,家長和子女彼此的瞭解、關心和生活參與是親子關 係中的重要元素,學校社工可利用學校日、運動會或節慶等時機,設計親子一同 參加的團體、講座,讓親子一起參與在學校生活中,進而增進親子關係。

在師生關係方面,學校社工經常有機會和導師、輔導老師們宣導服務內容,

也常常和老師們討論學生的狀況和處遇,但這通常停留在專業人員之間的網絡關 係,沒有適當的將學生納入其中。張哲誠(2017)曾指出青少年的政治權能感受 師長的影響很大,從社會資本的角度看,師生關係間政治權能感屬於連結型

(linking)的社會資本,若是能夠動員此種社會資本,學生網絡與老師網絡間的 資源就能互相流通,實現更多學習與發展的目的,例如學生透過老師的關係網絡,

能夠取得學長姐的升學經驗、課外活動得到更多校方的支持,或是在權力議題上 獲得更有品質的溝通管道;老師也可利用學生的關係網絡,實現教學、輔導或管 理的目的,例如從學生關係網絡中瞭解某學生的狀態、更深入瞭解學生的學習狀 況,或是運用學生自治的力量減輕管理負擔等。學校社工可以促進或協助動員這 樣的社會資本,例如可以運用團體或倡議方法促進學生自治團體、帶領師生共同 參與的團體、讓學生同儕和老師在輔導歷程中合作等等,以此促進師生間的關係,

彼此充權,達成累積與動員社會資本的目的。

DOI:10.6814/NCCU20190097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0

二、 家庭場域的社會工作實務

早自 2000 年臺北市就引進「資產累積」式的家庭服務,方案名為「臺北市 家庭發展帳戶」,方法是以相對配合款來鼓勵家庭儲蓄,並在將來用於首度購屋、

高等教育或小本創業上,進而達到脫貧的目的(黃琢嵩、鄭麗珍,2016)。若以 社會資本的概念來詮釋此方案的精神,則帶有一些 Bourdieu(1986/2011)的影 子,其認為資本可以展現在三個主要的類別上: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

其中經濟資本是另外兩種資本的根基。據此而言,家庭發展帳戶的精神可說是藉 著經濟資本的累積,期待能轉換為文化與社會資本,最終達到階級的流動。但根 據Bourdieu 的理論,光是擁有經濟資本還不夠,資本間的轉換需要以「關係」為 動力,由此可導出實務上的建議。

在資產累積式的家庭服務方案問題有二,其一是只重視經濟資本的累積,再 者是不著力於資本間轉換的促進。在資產累積式方案的內容中,因為資本之間有 相互轉換的潛力,如社會資本有助於求職、文化資本有助於較好的薪資條件等,

最終也能夠促進經濟資本的累積,達到脫貧的目的,故其他型式的資本不應被忽 略,方案的目標應包含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等無形資產的累積,評估的指標也應 該被納入。在資本轉換方面,社會資本的投資概念,應被引入儲蓄的指定用途中,

也應開發有助於社會資本累積、轉換的服務項目,例如以團體工作或家庭諮商的 方式,協助成員一起訂定共同的生活目標、決定資產的使用方式,或向家庭宣導 社會資本的概念與實踐,如此不但可以增進家庭關係,也能夠促進資本的轉換。

三、 社區場域的社會工作實施

社會資本存在於從鉅視到微微觀的社會關係網絡中(Halpern,2005),故雖 然本研究並未支持社區面向的社會資本與復原力的關係,但親子、師生和同儕關 係就生態的觀點,乃是存在於社區的環境結構中,並受環境的影響,故仍可從社 區的層次切入,探討實務上如何為此些社會資本創造有力發展、累積的關係網絡。

要探討如何營造充滿社會資本的社區關係網絡,發展性社會工作的觀點或許

DOI:10.6814/NCCU20190097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1

值得重視。促進社會融合與社會凝聚(即促進社會變遷的使命)是社會工作最不 受關注的傳統承諾之一(羅秀華譯,2012),增進民眾福只與提升廣泛性社的社 會條件,被視為是社會工作的發展性功能。在此概念之下,若實務工作者更有意 識的發掘社會資本這項「社區資源的綠洲」,如鄰居之間的互惠關係、建立機構 與社區居民的信任,或者是重視青少年權力的共同價值觀,將有助於營造促進青 少年復原力展現的環境。

將發展性的概念運用在實務上,社會工作者可運用社區工作的方法。首先,

因社會的變遷造成都市中的鄰舍經常沒有「社區意識」,也就是沒有同屬一個群 體,分享共同利害的意識,造成社會資本累積的困難,社會工作者可利用舉辦節 慶活動、號召公益,或是利用危機事件來營造社區共同記憶、故事與情感,此外 網路社群也是凝聚社區意識和累積社會資本的好工具,例如研究者有參加的 Facebook 社團〈大安好生活〉和〈文山區大小事〉,都是基於地緣關係而形成的 社群,在社團中可以流通社區活動資訊、公共訊息,或是用來物品交換、失蹤協 尋等等,資訊的管道本就是社會資本的一種,在其中可促進社區居民在現實生活 中的連結與互惠,凝聚社區意識的同時也讓社會資本得以動員。其次,資源的開 發與串連是必要的,社區中的家庭、教會、宮廟、村里長、社區發展協會、學校 和學生團體,都是網絡中的行動者,社工要盡可能在方案中促進合作,營造信任、

規範和互惠行動,例如在舉辦社區活動時,盡可能讓家庭、學校與學生社團共同 協辦或參與,如此在累積社區網絡中橋接型社會資本的同時,也可以兼有增進親 子、師生和同儕關係的效果。

DOI:10.6814/NCCU20190097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