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資本與青少年復原力之關係探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社會資本與青少年復原力之關係探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社會資本與青少年復原力之關係探究. ‧. The Study of Social Capital and Adolescent Resilience.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宋 麗 玉 博士 研究生:呂 中 翔 撰. 中 華 民 國 一○八 年 七月. DOI:10.6814/NCCU201900978.

(2) 摘要 許多研究曾證實社會資本與青少年身心健康及福祉(well-being)有密切關 係,但國內卻未有研究將社會資本與復原力保護因子做連結。本研究旨在瞭解臺 北市青少年社會資本之現況,並探究社會資本與復原力的關係。 本研究採卷調查研究法,研究對象為就讀臺北市公立國中、高中之青少年, 經兩階段抽樣,共取得 885 份有效樣本。研究工具為青少年社會資本量表、青少 年復原力量表與青少年生活壓力量表,並根據文獻探討,納入生理性別、學制、 年級、家庭結構、家中子女數量、父母教育程度和父母職業社經地位等背景變項。. 政 治 大. 分析方法包含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迴 歸分析與路徑分析等。. 立. ‧ 國. 學. 研究發現:一、青少年之生理性別、就讀學制、就讀年級、家庭結構、父母 教育程度與父母職業社經地位等級等背景變項不同時,社會資本有顯著差異。二、. ‧. 社會資本各面向皆與青少年復原力呈顯著正相關,且同儕關係(r = .579)、師生. sit. y. Nat. 關係(r = .427)與親子關係(r = 350)和復原力的相關程度最高。三、對復原力. al. er. io. 的解釋力由高到低依次為社會資本中的同儕關係、師生關係和親子關係、生活壓. v. n. 力、以及父母教育程度。四、生活壓力與復原力呈顯著負相關,社會資本無法顯. Ch. engchi. i n U. 著調節生活壓力對復原力的負向影響,但社會資本會減少生活壓力,進而影響復 原力。 根據研究發現,研究者提出社會工作者在學校、家庭與社區場域中累積與動 員社會資本的實務建議,期能以社會資本為保護因子,建構復原力導向的社會工 作。最後說明研究限制,並對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字:青少年、社會資本、復原力. DOI:10.6814/NCCU201900978.

(3) Abstract Since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ocial capital is closely related to adolesc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resilience remains unknown.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tate of social capital of adolescent in Taipei an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resilience. This study surveyed with junior high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A total of 885 questionnaires were analyzed. The research tools are the Adolescent Social Capital Scale, the Inventory of Adolescent Resilience and the Adolescent Life Stress Scale.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physical gender, educational. 政 治 大 and parental occupation social status level are also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Data 立 analysis methods includ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s, ANOVA, correlations analysis,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path analysis.. 學. ‧ 國. system, grade, family structure, number of children at home, parental education level,. The study found that: 1. When gender, educational system, grade, family structure,. ‧. parental education level, and parental occupation level are different, social capital also. y. Nat.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2. All aspects of social capital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it. the resilience of adolescents, and peer relationship(r = .579), teacher-student. al. er. io. relationship(r = .427)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r = .350) have the greatest impact. v i n C h relationship in U 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parent-child e n g c h i social capital, life pressure, and n. on resilience. 3. Th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peer relationship, teacherparental education level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protective factors of resilience among adolescent. 4. Life stress and resilience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and social capital cannot moderat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life stress on resilience. But social capital can reduce life stress, which in turn affects resilience.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the study put forward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social workers to accumulate and mobilize social capital in the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and to construct resilience-oriented social work by emphasis social capital as protective factors. In the end, the research limitations are discussed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lated research are made. Key words: Adolescent, Social Capital, Resilience. DOI:10.6814/NCCU201900978.

(4)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青少年之復原力.......................................................................... 10 第二節、 社會資本理論.............................................................................. 18 第三節、 青少年之社會資本...................................................................... 24 第四節、 社會資本與復原力之關係.......................................................... 26 第五節、 社會資本之測量.......................................................................... 28 第六節、 文獻回顧總結..............................................................................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2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32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3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7 資料處理與分析.................................................................................................. 42 第四節、 研究倫理...................................................................................... 4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5 第一節、 社會資本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分析.............................................. 45 第二節、 -描述性統計 ................................................................................ 52 第三節、 雙變項分析.................................................................................. 60 第四節、 迴歸分析...................................................................................... 77 第五節、 路徑分析...................................................................................... 87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91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91 第二節、 實務建議...................................................................................... 98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研究建議................................................................ 102 參考文獻.................................................................................................................... 104 附錄:問卷................................................................................................................ 111.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NCCU201900978.

(5) 圖目錄 圖 3- 1- 1:研究架構圖 .............................................................................................. 32 圖 4- 5- 1:路徑分析圖 .............................................................................................. 87. 表目錄 表 2- 1- 1:個人及外在支持層面之保護因子 .......................................................... 13 表 2- 1- 2:近年(2010 年迄今)保護因子之研究-整理 ............................................. 16 表 2- 5- 1:社會資本之測量構面整理 ...................................................................... 29 表 3- 2- 1:台北市各行政區公立中等學校學生分布表 .......................................... 34 表 3- 2- 2:抽樣架構與樣本數 .................................................................................. 37 表 3- 3- 1:青少年社會資本量表 .............................................................................. 38 表 3- 3- 2:青少年生活壓力量表與原量表對照 ...................................................... 41 表 4- 1- 1::社會資本量表之 DP 分數(N=885) ..................................................... 46 表 4- 1- 2:社會資本量表因素分析負荷量(N=885) ................................................ 49.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表 4- 1- 3:社會資本量表各分量表解釋變異量與信度 .......................................... 51 表 4- 2- 1:樣本背景變項資料 .................................................................................. 54 表 4- 2- 2:社會資本量表各面向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 55 表 4- 2- 3:社會資本量表各題填答情形、平均數與標準差 .................................. 56 表 4- 2- 4:青少年復原力量表各題填答情形、平均數與標準差 .......................... 58 表 4- 2- 5:青少年生活壓力量表各題填答情形、平均數與標準差 ...................... 59 表 4- 3- 1:生理性別與社會資本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61 表 4- 3- 2:學制與社會資本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62 表 4- 3- 3:就讀年級與社會資本之 ANOVA ........................................................... 63 表 4- 3- 4:家庭結構與社會資本之 ANOVA ........................................................... 65 表 4- 3- 5:家中子女數量與社會資本之 ANOVA ................................................... 66 表 4- 3- 6:父親教育程度與社會資本之 ANOVA ................................................... 68 表 4- 3- 7:母親教育程度與社會資本之 ANOVA ................................................... 70 表 4- 3- 8:父親職業社經地位等級與社會資本之 ANOVA ................................... 72 表 4- 3- 9:母親職業社經地位等級與社會資本之 ANOVA ................................... 74 表 4- 3- 10:背景變項與社會資本檢定顯著性一覽 ................................................ 75.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表 4- 3- 11:社會資本與復原力之 PEARSON’S R ...................................................... 76 表 4- 3- 12:復原力與生活壓力之 PEARSON’S R ...................................................... 76 表 4- 4- 1:背景變項與社會資本總分之虛擬迴歸分析 .......................................... 78 表 4- 4- 2:青少年復原力之多元迴歸分析(所有變項) ...................................... 80. DOI:10.6814/NCCU201900978.

(6) 表 4- 4- 3:青少年復原力之階層迴歸分析模型一 .................................................. 82 表 4- 4- 4:青少年復原力之階層迴歸分析模型二 .................................................. 83 表 4- 4- 5:青少年復原力之階層迴歸分析模型三 .................................................. 84 表 4- 4- 6:青少年復原力之階層迴歸分析模型四 .................................................. 84 表 4- 4- 7:青少年復原力之階層迴歸分析模型五 .................................................. 85 表 4- 4- 8:少年復原力之階層迴歸分析模型六 ...................................................... 86 表 4- 5- 1:路徑分析之迴歸分析摘要表 .................................................................. 88 表 4- 5- 2:本研究理論模式之效果摘要表 .............................................................. 8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NCCU201900978.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017 年仲夏我有幸在台北市某青少年服務中心實習,過程中認識了很多形 形色色的青少年,也在外展工作中走進社區,深入了解他們成長的環境。基於機 構的服務性質,許多我所遇到的青少年從小就在充滿貧窮、高風險家庭、地下經 濟、宮廟文化的社區環境中成長,也經常在輟學、幫派、犯罪、物質濫用等議題 邊緣徘徊,他們被社區視為「麻煩製造者」,被排除於邊緣的黑暗角落。儘管如 此,我還是可以清楚的在他們身上看到復原力的展現,在這如此不安、充滿風險. 政 治 大. 因子的成長環境中,他們仍有能力在街頭尋求青少年發展任務所需的自我認同、. 立. 愛與歸屬,例如許多青少年為了對抗家庭失功能與貧窮帶來風險,因而以加入宮. ‧ 國. 學. 廟陣頭、幫派的方式獲得更多社會連結,或是以刺青、身體穿洞等方式形塑集體 認同。青少年生活在社區結構、組織、社會互動交織出的關係網絡中,網絡帶來. ‧. 的不僅止於人際支持,其中存在的規範、信任與機會,亦讓他們在瀕臨失序的生. y. Nat. sit. 活中找到暫時可依循的道路。雖然他們選擇了被主流社會視為禁忌的道路,但我. n. al. er. io. 認為是環境限制了他們的選項,讓他們以這樣的方式尋求安身立命,在此我看見 了環境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 Ch. engchi. i n U. v. 要如何衡量環境差異對青少年復原力造成的影響?似乎一般俗民經驗中環 境的「好壞」,並不能完全的解釋個人復原力的展現,在治安較差、社經地位水 準較低、家庭問題層出不窮、看似充滿風險因子的社區中,青少年還是能夠展現 出令人驚嘆的復原力,在種種因家庭、同儕而生的逆境挫折中追求屬於青少年的 發展任務。復原力意指即使處在不利發展的劣勢環境中,仍能持續運用內在或外 在資源,與所屬環境交流互動並適應的能力,既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也是一種個 人力量的恢復,個人可以藉著復原力突破自身所處的困境,在生命的旅程中繼續 向前走(白倩如、李仰慈、曾華源,2014) 。在國內關於青少年復原力的研究中, 大多側重在探討個人層面的保護因子,如正向自我概念、問題解決能力與情緒紓. 1. DOI:10.6814/NCCU201900978.

(8) 解能力等(常欣怡、宋麗玉,2007),外在層面保護因子的討論範圍則集中於於 家庭及學校等初級團體,如家庭的社經地位、家庭功能的完整性、同儕支持等(陳 金彌、陳月枝,2007) ,網絡中的成人模範角色與來自師長、同儕與朋友的支持, 尤其在青少年的生活適應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陳佩鈺、林杏足,2004)。過去 保護因子的研究中,對於關係網絡的觀察,大都集中於人際支持面向,然而社會 支持並不能描述社會網絡的全貌,例如在實習的經驗中,當地社會關係網絡對青 少年學業成就較無期待,且網絡中職業的組成非常多元(俗話說來自五湖四海) , 反而能夠成為青少年多元生涯發展的助力。相較於我本身成長環境裡「唯有讀書. 治 政 大 方面,可能就不如實習場域豐沛。據此而言,關係網絡的組成性質、以及其中共 立. 高」的價值規範,以及白領職業為主的網絡組成,在刺激青少年多元發展的資源. 享的價值規範皆可能為資源,而非僅僅只有社會支持;然過去復原力研究對此甚. ‧ 國. 學. 少著墨,因此引發了我的好奇。. ‧. 後來在某堂課程中我接觸到社會資本對身心健康的影響,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y. Nat. 該堂課程中討論了健康不平等(health inequalities)的成因,文獻中提及社會資本能. er. io. sit. 夠緩解健康不平等的生成,例如在少數族裔社區中,存在於社會關係網絡中的信 任、互惠規範、社會支持與參與機會等因素,有助於社區居民保持較好的身心健. al. n. v i n 康狀態,且愈是在社會經濟條件差的社區,愈能觀察到此效果(Uphoff, Pickett, Ch engchi U Cabieses, Small and Wright, 2013) 。此種以社會關係網絡中的資源來描述生活環. 境的途徑,以及網絡中的資源能夠抵抗外在環境劣勢的效果,與我在實習中觀察 到的現象十分契合。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理論發軔於 1980 年代末,此理論 在當時被市場模式簡化的政治世界觀之下,重新拾回了對社會面向的關懷 (Halpern, 2005) ,故在 1995 年 Putnam(1995)的論文發表後有了爆炸性的成長。 社會資本理論關注鑲嵌在社會關係網絡中的現存或潛在資源,最經典的例子為 Coleman(1988)所提到的紐約鑽石批發市場,在這個市場裡,商人們可以毫不 遲疑地在沒有任何保全措施的情況下,將裝有上萬美元鑽石的袋子交給其他商人 檢查。對外人而言這麼做似乎非常冒險,因為幾乎沒有任何機制防止鑽石被竊取 2. DOI:10.6814/NCCU201900978.

(9) 或掉包,然而意外的是這個市場非常成功且有效率,偷竊或掉包之類的事幾乎不 曾發生。商人社群中的緊密連結、高度信任,以及對合宜舉止的共識,已成為一 項社群層次的共同資產,讓交易無須契約或保險就能進行,節省了可觀的交易成 本。據此,Coleman 將社會資本定義為高度信任與價值共享的網絡中,存在的一 種互惠期待,其本質為一種公共財,網絡結構中的人都可以受惠,對優勢者或弱 勢者而言都是潛在資產,但使用各項資產的能力卻有差別。社會學家 Bourdieu (1986/2011)則從衝突論的觀點出發,認為社會資本是被聚集起來的實質或潛在 資源,其目的是為了擁有持久的、互相互默許和互相認可的網絡,且有再製不平. 治 政 大 用。Putnam、Leonardi 與 Nanetti(1993)則從政治學的角度出發,定義社會資本 立 等的效果,優勢階級運用社會資本創造更多利益,弱勢階級則被排除在外無法近. 為社會的一種屬性(attribute),是社會網絡中的互惠常規與信賴關係,是網絡中的. ‧ 國. 學. 個人可自由取得的社區資源,社會資本的變遷是社會結構性的變化,而非個人造. ‧. 成的影響。Hapern(2005)指出儘管學術上社會資本的定義有諸多歧異,但仍可. y. Nat. 歸納出一些共同特質,在基本元素方面共有三項:網絡(network) 、由群體內的. er. io. sit. 成員所共享的規範、價值觀及期待(norms, values and expectancies) 、以及有助於 維持規範及網絡運行的約束力量(sanctions) 。在分析層次方面,不管從鉅視層面. al. n. v i n (如民主制度、種族文化) 、中觀層面(如社區場域、社群連結)到微觀層面(如 Ch engchi U. 愛與關懷、人際互惠),皆可分析出上述三項基本元素。在功能方面,可分為內 聚(inward)取向,傾向於強化排他性認同與同質性團體的結合型(bonding)社 會資本;外展(outward)取向,連結了不同社會群體的橋接型(bridging)社會 資本;以及垂直性、跨社會層級間的連結型(linking)社會資本。 Petersen and Leffert(1995)認為在人類常態發展中,孩子會和父母及家人緊 密連結在一起,但這些親子連結會在青少年時期逐漸減弱,而在尚未發展出新的 社會連結的過渡期中,可以說是最脆弱、最容易出現心理健康與行為問題的生命 階段,若從社會資本理論觀點來解釋,此時正是家庭的結合型資本功能減弱,向 社會外展的橋接型資本有待發展的時期,隨著關係網絡中可運用資源的減少,青 3. DOI:10.6814/NCCU201900978.

(10) 少年也將更直接的暴露於風險之下。 Gyan、Ahorlu、Dzorgbo 與 Fayorsey(2017)在非洲迦納的研究中指出,社 會資本有促進青少女正向身心發展的功能,乃是一種復原力的保護因子,家庭、 同儕、學校與教會等社區關係網絡皆是當地青少女的社會資本來源,除了提供社 會支持外,也形成社會控制的機制,能夠讓當地青少女對抗環境中未婚懷孕和性 傳染病的風險。中國學者孟利艷(2008)認為社會資本直接參與了青少年在逆境 中展現適應能力的過程,不但對生存經驗與技能有示範效果,行動者網絡間的信 任、規範與權威也能夠影響適應行為與適應結果的出現,故社會資本在青少年復. 治 政 大 包括非正式的網絡關係與正式的服務供給,能夠在災變當中促進青少年的復原力, 立 原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樣地,Ungar(2011)亦指出社區中存在的社會資本,. 並建議政策與介入目標除了風險的預防之外,社會資本的建構與取得也是應該努. ‧ 國. 學. 力的方向。綜上所述,過去台灣復原力保護研究中,多以人際支持來描述關係網. ‧. 絡中的資源,而社會資本概念乃是以更寬廣的架構分析網絡中擁有的資源,能夠. y. Nat. 探討網絡結構本身及其規範、價值與期待對個人造成的影響,且國外研究多證實. er. io. sit. 社會資本能夠促進青少年復原力的展現,但國內卻缺乏相關研究,故本研究將探 索社會資本對青少年復原力之影響,期能對復原力保護因子有更深入的瞭解,並. n. al. Ch. 為復原力之建構提供重要的參考文獻。. engchi. 4. i n U. v. DOI:10.6814/NCCU201900978.

(1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一、. 青少年復原力之研究現況. 在國內,復原力之概念已廣泛受到各個學門的重視,如心理、諮商、醫學、 護理、教育與社會工作等領域,近年相關研究也從早期保護因子的探討,轉向愈 趨多元的研究發展(常欣怡、宋麗玉,2007;陳金彌、陳月枝,2007)。近年青 少年復原力研究之方向可大致歸納為三:(1)復原經驗與保護機制的發掘;(2) 復原力保護因子效果之驗證;(3)復原力導向介入效果之驗證。 復原經驗與保護機制發掘方面,相較於過去以一般或高關懷青少年為主,近. 政 治 大. 年有研究對象區隔愈趨細緻化的傾向,如親職化、自傷、網路成癮、物質濫用、. 立. 安置機構、性剝削、精神疾病與次文化團體等(林慧玲,2017;邱馨瑩,2016;. ‧ 國. 學. 張齡方,2017;梁信忠,2011;陳瑤婷,2013;趙淑惠,2016;齊沛瑜,2016) , 且多元文化背景也逐漸得到重視(蔡宜臻,2016;簡孟如,2016)。這些研究探. ‧. 索青少年在特殊情境或場域中展現復原力的過程,以及個體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 y. Nat. sit. 係,從中歸納出幫助青少年克服逆境之保護機制,如家人、手足與同儕的支持、. n. al. er. io. 家庭彈性的教養方式、穩定的工作、友善醫療經驗、宗教支持系統等。. i n U. v. 驗證復原力保護因子效果之研究亦十分豐富,在不同學門的參與震盪下,復. Ch. engchi. 原力模式之建構愈趨多元化,但仍以個人、人際與家庭等微觀層次(micro level) 保護因子為主,如個人心理特質(王濬楷,2013;吳秉叡,2012;李秋涼,2012; 施雅婷,2017;洪俐婷,2015;陳美倫,2017;陳慧雯,2015;曾婉君,2014) ; 歸屬感與依附關係(包康寧,2011;周宛樺,2016;陳美倫,2017;蔡麗燕,2016) ; 以及父母管教方式(陳宥慈,2016)等,部分研究證實了社會支持與復原力之關 係(洪晟芝,2010;張家瑀,2018;陳誼芳,2016),但研究中的社會支持多是 指家庭、學校與同儕支持多寡,無法用來概括個人所處關係網絡中的資源。由此 可知,鮮少研究觸及中觀層次(meso level)如社區、社群關係網絡之因素如何影 響復原力之展現,Hunter and Chandler(1999)認為保護因子是建構介入策略、. 5. DOI:10.6814/NCCU201900978.

(12) 指導實務之基礎,需要在不同層次的基礎上了解青少年之風險或保護機制,方可 針對個人、家庭與社區發展適當的介入方案,由此觀之,國內針對保護因子之研 究顯有層次上的不足。 在介入效果驗證方面,許多研究證實了復原力導向之介入在內在層面能改善 焦慮、增進對壓力的適應、增進自我認同與自我效能感(方郁棻,2018;朱育萱, 2015);在外在層面可促進自我照顧、解決問題、人際互助、利社會等行為的產 生(唐善美,2015;黃思恬,2015)。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研究選擇以探索教育 (adventure education)或冒險治療(adventure therapy)的模式來介入(呂天福,. 治 政 大 人置於真實的環境刺激與人際網絡中,在實際的互動、連結與規範情境中體驗與 立. 2010;沈文銘,2013;黃怡萍,2014;詹一心,2012),該模式特色為強調將個. 反思,進而達到教育的目的。此趨勢反映了環境網絡因素的影響已得到重視,前. ‧ 國. 學. 述使用探索教育介入方式的研究者們,試圖在人為的介入情境中盡量保留自然關. ‧. 係網絡裡的影響因素,以期介入效果可以最大程度的延續至日常生活中。. y. Nat. 綜合上述回顧,近年國內青少年復原力之研究已意識到外在環境因素對復原. er. io. sit. 力之影響,在許多介入研究中嘗試以探索教育或冒險治療的模式,將這些環境因 素納入控制,但在保護因子效果之驗證方面,仍對環境因素甚少著墨,究竟環境. al. n. v i n 因素如社會資本中之關係網絡結構、共享價值與期待、以及約束力量等元素,如 Ch engchi U 何對青少年復原力造成影響,仍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加以驗證。. 二、. 社會資本之研究現況. 早從 Durkheim(1893/1984)開始,社會學家就開始關切環境因素如何影響 個人的身心健康,他觀察到即便在最個人主義的層面上,若要理解個人行為,亦 無法抽離社群的特點及其所鑲嵌的人際關係,最著名的論證即是對自殺行為進行 的實證分析。Durkheim 認為解釋自殺最好從社會力量著手,並提出證據說明了 社會連帶(social solidarity)具有潛在的保護效果,能夠用以抵抗自殺的風險,在 混亂脫序(anomic)與社會連帶薄弱的社會或社群中,自殺現象較普遍;相反地,. 6. DOI:10.6814/NCCU201900978.

(13) 高度融合且社會連帶緊密的社會或社群中,人們則可以透過人際連結與道德規範 的支持來避免走上絕路。Durkheim 的理論開啟了社會連帶研究之濫觴,因其重 視關係網絡連結之本質,亦被視為社會資本理論的雛形(Halpern, 2005)。 當代許多研究證實了社會資本與個人的身心健康及福祉(well-being)有密切 關係。Egeland and Hostetter(1983)發現社區內存在緊密且凝聚力強的社會網絡, 能夠解釋為何居民們的自評心理疾病程度較低;Bowling, Banister, Sutton, Evans, and Windsor(2002)針對 65 歲以上老人的主觀生活品質做調查,發現儘管控制 了社會期待、人格特質、心理特質、健康情況與財富多寡等變項,個人與鄰里社. 治 政 大 作中證實了居住在黑人社區中的黑人,相較於住在白人社區或多族裔社區的黑人, 立 會資本仍對主觀生活品質具有解釋力;Faris and Dunham(1939)在其經典的著. 即使前者生活條件較差,但仍有較低的心理疾病程度,此即後來 Halpern(1993). ‧ 國. 學. 所說的「團體密集效應」 (group density effect) ,對於弱勢群體來說,被鑲嵌在一. ‧. 個社群裡,就能夠擁有更多來自朋友、親屬的支持,鄰里間的信任與互惠關係能. y. Nat. 夠提供社會心理途徑的健康保護,也以可緩衝外在大環境的直接歧視(Pickett and. er. io. sit. Wilkinson, 2008) 。在團體密集效應中可以看見社會資本運作的效果,社群中形成 的網絡、規範與約束力量成為環境中的保護因子,讓個人能夠屏蔽外來的歧視,. n. al. Ch. 得到較佳的心理健康結果(Kawachi, 1999)。. engchi. i n U. v. 部分復原力文獻認為社會資本應是環境中的資源或介入的標的,甚至可能是 復原力建構的重要元素(Norris, Stevens, Pfefferbaum, Wyche, & Pfefferbaum, 2008; Olsson et al., 2003) ,人際關係中的連結和支持性的互動,能夠避免個人落入孤立 者(isolates)與邊緣者(peripherals)的境地,且可以有效的幫助社區面對環境的 變異。不過這些文章也共同指出,儘管社會環境對成人健康與福祉的影響已逐漸 受到重視,但在青少年領域卻有待進一步的推展。 國內不乏社會資本對青少年身心健康影響之文獻,但尚未有研究將社會資本 與復原力保護因子做直接連結。吳元瑞(2015) ;幸宇晴(2013) ;黃春太、姜逸 群、黃雅文與胡益進(2008) ;薛景瑚(2014)等人證實了個人層次的社會資本, 7. DOI:10.6814/NCCU201900978.

(14) 如個人受到的人際支持,以及與家庭層次的社會資本,如家庭的社經地位、教養 方式與親友互動等,確實對青少年之自我效能、自我概念幸福感與學業成就等心 理及行為特質有正面影響。.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8. i n U. v. DOI:10.6814/NCCU201900978.

(15) 第三節、 研究目的 總結上述研究動機與研究背景,本研究旨在探究關係網絡對於青少年復原力 之影響,並以社會資本對青少年復原力之效果為研究焦點,期能將研究成果回饋 至實務工作中,為復原力建構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 據此,本研究之目的為: 一、了解青少年之社會資本現況。 二、探究社會資本與青少年復原力之關係。 三、根據研究結果,對復原力建構提出實務建議。.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9. i n U. v. DOI:10.6814/NCCU201900978.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青少年之復原力 一、. 復原力理論內涵. (一)、 復原力之定義 復原力(resilience)概念始於 1950 年代 Werner and Smith 對高風險兒童的貫 時性研究,該研究發現不論是何種風險、有多麼嚴重,對於半數暴露其中的兒童 而言,並不會造成顯著的影響,據此他們得出結論:具有復原力者,最終能夠成. 政 治 大 觴,使許多學者投入探討復原力的組成元素及其來源。常欣怡、宋麗玉(2007) 立 功地克服生活中的逆境(Werner & Smith, 1992)。該研究開啟了復原力研究之濫. ‧ 國. 學. 歸納社工、教育、心理輔導及醫學等不同學門對復原力之定義,發現兩項復原力 之重要指標:第一,個體暴露在高危險或重大危機的環境下;第二,在此環境中. ‧. 發展的個體能夠克服困難並良好適應,且發展出正向的結果(p.176)。換言之,. sit. y. Nat. 復原力乃是展現在個人與環境互動的過程與結果之中,個體若能夠在逆境中成功. al. er. io. 適應、持續發揮社會功能,並發展出正向結果,此即復原力之展現。白倩如、李. v. n. 仰慈與曾華源(2014)認為復原力意指即使處在不利發展的劣勢環境中,仍能持. Ch. engchi. i n U. 續運用內在或外在資源,與所屬環境交流互動並適應的能力,既是一個動態的過 程,也是一種個人力量的恢復,個人可以藉著復原力突破自身所處的困境,在生 命的旅程中繼續向前走(p.28)。 在文獻中亦常用保護因子(protective factors)來解釋復原力之內涵。保護因 子指涉那些個人或環境中能減緩或調節風險之因素,個體在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 若能持續接觸保護因子,就更能夠抵抗或緩衝逆境帶來的負面影響,促進復原力 的展現(Olsson, Bond, Burns, Vella-Brodrick, & Sawyer, 2003) 。白倩如(2012)歸 納過去研究成果,將復原力保護因子的來源概分為三大類:. 10. DOI:10.6814/NCCU201900978.

(17) 1.. 心理特質說—個人的先天性特質:. 該取向偏重心理層面的保護因子,認為在重大衝擊事件中展現出來的個人特 質或能力,如:高自我價值、樂觀、意志力、同理心等,個人的生物特性與發展 因素是復原力的主要來源。 2.. 環境支持說—復原力受環境支持資源影響:. 此取向偏重社會環境提供的保護因子,認為隨著環境支持資源的不同,個人 會經歷不同的復原歷程,如:家庭的支持與期待、社福單位的從旁協助等,環境 系統提供的支持是構成復原力的先決條件。. 治 政 大 此取向受生態觀點影響,強調適應乃受個人特質與環境因素雙向交流的影響, 立. 3.. 交流互惠說—復原力是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 且會因不同生命週期而變動,故復原力應是個人與生態環境交流互動的適應過程。. ‧ 國. 學. 復原力可以透過與環境互動而形成,相對地也可能被環境抵銷,故個人持續接觸. ‧. 保護因子以抵銷壓力或逆境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復原力能夠展現的重要條件。. y. Nat. 綜合以上分類,保護因子可分為外在保護因子和內在保護因子兩大類:外在. er. io. sit. 保護因子強調的是資源,指那些可用來對抗逆境和風險的各種社會支持和機會, 如家庭支持、社會福利介入等;內在保護因子則強調個人能力,認為某些成長過. al. n. v i n 程中發展出的內在特質,可產生因應壓力或逆境的效果,如解決問題的能力、樂 Ch engchi U 觀等。Luthar and Cicchetti(2000)認為復原力係由外在與內在保護因子交織而. 成,亦即由環境與個人因素兩者互相影響,而非僅受外在(或內在)單一面向的 影響,故復原力導向之實務需體現在個人、家庭及社區等層次上,且相較於減少 危險因子有許多結構上的困難,增加或建構環境中的保護因子是更加可行的策略。. (二)、 復原力之效果 Fraser, Galinsky, and Richman(1999)討論了保護(protection)機制的概念以 及方法論上的應用,指出保護因子之效果可分為兩類:. 11. DOI:10.6814/NCCU201900978.

(18) 1.. 補償性保護效果(compensatory protective effects). 此類保護因子雖然無法對風險(risk)事件本身造成影響,但可以直接減少 伴隨風險產生的問題或失調,幫助個人改變未來的負面結果,故在統計上經常被 視為主要效果(main effect) (白倩如、李仰慈與曾華源,2014) 。例如 Resnick et al.(1997)發現家庭連結與學校連結能夠顯著減少偏差行為的結果。 2.. 緩衝性保護效果(buffering protective effects). 某些保護因子除了有補償性的作用之外,亦有調節風險(moderate risk)的 效果,即減低風險對個體的影響。例如高智力除了對所有兒童來說都具有前述補. 治 政 大 中的兒童來說,緩衝效果的影響比補償效果更大。在統計中緩衝效果以交互作用 立. 償效果之外,也能夠調節風險,減少兒童暴露於更高層級風險的機會,故對逆境. (interaction effect)的形式出現,對於處於高風險的對象保護效果較強,對於一. ‧ 國. 學. 般對象的保護效果則較不顯著。. ‧. 另外,保護因子亦可能具有累加性保護(cumulative protection)的效果,即. y. Nat. 維持問題不再惡化的貫時性效果,而非對問題或風險本身產生抑制。例如 Jessor,. er. io. sit. Van Den Bos, Vanderryn, Costa, and Turbin(1995)在針對青少年的貫時性研究中, 發現隨著時間變化,保護因子如學校參與、包容性人格特質、與成人的正向關係. al. n. v i n 等,在風險狀態不變的情況下,可以顯著的降低問題行為的嚴重程度。 Ch engchi U 二、. 青少年之復原力保護因子. 國內探討青少年復原力保護因子的研究十分豐富,常欣怡、宋麗玉(2007) 曾做過一次系統性的回顧,該研究將保護因子分為個人層面與外在支持層面,發 現國內、外學者在青少年復原力保護因子之研究結果相當接近,多傾向個人特質 及能力層面的探討,如情緒抒解能力、生活具有目的性、正向自我價值及社交能 力等,但對於外在支持層面的保護因子較少著墨,尤其國內關於社區方面之因素 仍待更深入研究,該研究歸納出之復原力因子如表 2-2-1:. 12. DOI:10.6814/NCCU201900978.

(19) 表 2- 1- 1:個人及外在支持層面之保護因子 研究者. 個人層面. 外在支持層面. 國內研究 如同水般的適應能力、問題解 決取向、高度自我價值、內控 性格、意志力、樂觀的人生態 度、同理心 學習問題解決、壓力挑戰力、 珍惜生命、關懷同理別人 樂觀獨立特質、對生活與生命 意義的信念、對死亡的看法、 抒解情緒的能力、學習能力 願意與他人分享、自我覺察、 接受控制 具彈性、活潑開朗、忍耐、同 理他人、認知思考能力、社會 因應技巧、自我概念、情緒調 適能力 學業、社交、情緒、自我激勵 及角色仿效 自我效能. 陳信英(2002) 嚴郁心(2001). 立. Nat 李佳容(2001) 莫藜藜(1997). al. n. 朱森楠(2001). io. 何仲蓉(2002). 開朗好相處、樂於社交、與他 人維持穩定關係、主動尋求支 持、願意接受協助、情緒調節 能力、正向的死亡概念、認知 思考能力、未來目的導向、正 向自我期待 目的性及未來導向性、問題解 決能力、社會適應技巧、對事 件從不同角度觀之、改善自我 生活的意願、情緒表達與管理 能力、看到生活中正面的一 方、減少強調挫折與無力感、 自我認同、獨立及控制環境的 能力、壓力/環境挑戰能力 自我價值、自信、自我動機、 社交能力、生活技巧應用、積 極未來觀 樂觀、獨立、堅強、正向思考、 抒解情緒的能力、未來導向 頓悟、獨立、建立關係、道德、 幽默感. Ch. engchi. 和諧的家庭氣氛、成功的學校 經驗、良好的同儕支持與隸屬 人際支持建立. ‧. 蔡宜玲(2002). 政 治 大. 學. 周奕伶(2002). ‧ 國. 吳秀莉(2001). 參與有意義的活動、設立及執 行明確的規範 社會支持網絡(友伴、家人、 老師). y. 施靜芳(2003). 能與人合作、分工合作、社會 支持 親戚、同儕的情感支持、社福 單位的協助、宗教因素. sit. 吳香質(2004). 家庭的支持與期待、教師的鼓 勵與指導、學校升學措施的補 助. er. 羅文苑(2004). i n U. v. 促進親密連結、參與有意義活 動、鼓勵支持關係、鼓勵受教 價值、設立及執行明確規範 外在支持系統(家人) 、宗教因 素、過往經驗 家人支持、社福資源的協助. 國外研究 Konrad & Bronson(1997: 189) 父母維持良好關係、自我價值 感、能與他人合作、有非正式 的社會支持網絡、能延宕需 求、具內控性人格、有問題解. 13. DOI:10.6814/NCCU201900978.

(20) 決能力、思考能力、幽默感、 能有效與他們溝通、能與他人 建立親密關係、具有彈性、相 信自我控制環境的能力、中等 以上社交智力 Dumont & Provost(1999) ; 面對變化的能力、問題解決能 Rutter(1979) ; 力、對生命抱持樂觀、尋求新 Werner & Smith(1982) 奇經驗、獨立、傾向正面看待 生命、因他人友善對待而變得 更好的能力 Fregusson & Lynsky(1996) ; 自我經歷的能力、控制衝動、 Parr et al.(1998) 調節心情與負向情緒的能力、 同理他人的能力、對於生活的 意義不會猶豫、自信心、適應 力、承擔個人責任、有遠見、 具社交能力 Jew et al.(1999); 樂觀、未來導向、信任他人、 Wolin & Wolin(1993) 獨立 Rutter(1979) ; Werner(1995) McCubbin & McCubbin(1989) Fregusson & Lynsky(1996) ; Rak & Patterson(1996) Doll & Lyon(1998); Rak & Patterson(1996); Walsh(2002) Hauser(1999); Olsson et al.(2003); Werner(1995) Olsson et al.(2003); Walsh(2002). n. engchi. sit. y. 同儕支持、學業表現. er. io. Ch. 資料來源:常欣怡、宋麗玉(2007),p.178-181. ‧. Nat. al. 家庭凝結力和堅毅力 關心和支持、高期望、鼓勵參 與家庭 學校中老師提供關心、支持和 信任.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溫暖的親子關係、支持性網絡. 安全的社區環境. i n U. v. 近年採量化方式驗證保護因子效果之研究成果亦很豐碩,在不同學門的參與 震盪下,復原力模式之建構愈趨多元化,本研究統整 2010 年以降驗證青少年保 護因子之研究,綜述如下。 王濬楷(2013)探索了國中生人格特質與網路成癮及復原力之間的關係,發 現外向的個人特質是復原力之保護因子,能夠降低網路成癮的風險。檢驗個人內 在特質保護效果之研究尚有吳秉叡(2012)發現學習障礙學生之提升式希望感、 正向的事件解釋風格能夠預測復原力的展現;曾婉君(2014)驗證了完美主義特 質、自尊與復原力之多元模式與中介關係,發現正向努力之完美主義與復原力為. 14. DOI:10.6814/NCCU201900978.

(21) 正相關,自尊則在兩者之間有中介作用;陳慧雯(2015)則指出桃園市國中生之 幽默感與自我效能可有效預測復原力,是為復原力之保護因子。 周宛樺(2016)以居住於台中、彰化與南投安置機構之青少年為研究對象, 發現復原力與個人特質的關連較弱,反而是對於機構的歸屬感和在機構中多元參 與的機會對復原力較有預測力,因此支持了復原力來源的交流互惠說。其中多元 參與機會包括休閒參與機會、職業發展機會、自主管理機會和社交維持機會等, 顯示機構內中觀層面的正式規範與群體內的生活常規,確實對青少年之復原力有 影響。. 治 政 大 發現安置機構場域中的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可以有效的預測復原力,李秋涼 立. 洪晟芝(2010)以雙北、基隆和桃園共 11 家安置機構青少年為研究對象,. (2012) 、施雅婷(2017) 、張家瑀(2018) 、陳誼芳(2016)同樣也證實了教師、. ‧ 國. 學. 家庭、同儕等重要他人提供的社會支持能夠有效的預測復原力,上述研究皆指出. ‧. 除了個體的心理特質以外,外在環境給予的支持亦能對復原力產生直接效果,且. io. er. 果,說明了社會支持是重要的復原力保護因子。. sit. y. Nat. 社會支持還可能透過希望感、幸福感等內在特質的中介,間接的對復原力產生效. 洪俐婷(2015)發現社會支持在挫折容忍力和復原力之間的調節效果,相較. al. n. v i n 於擁有高社會支持的國中生,低社會支持學生的挫折容忍力與復原力間之正向關 Ch engchi U 係更強,作者推測高度的社會支持反而會造成青少年的人際壓力,使其復原歷程. 中挫折容忍力的影響力降低。該研究驗證了 Fraser et al.(1999)所述的緩衝性保 護效果,亦即社會支持可能有調節挫折情境的效果,在挫折中高度的人際關切可 能會升高挫折的主觀感受。 在依附關係與關係性質方面,包康寧(2011)發現信任的人際依附關係,以 及人際開放程度、信任輔導者的程度等求助態度與青少年復原力有正向關係。蔡 麗燕(2016)亦發現與父、母及同儕良好的依附關係品質能夠有效的預測青少年 的復原力,且若是能夠從重要客體失落、人際關係失落或自我價值失落經驗的淬 煉中恢復,對復原力也有正面的助益。陳宥慈(2016)發現父母採用開明權威的 15. DOI:10.6814/NCCU201900978.

(22) 管教方式與青少年的復原力有正向關係,但若是採用忽視冷漠的管教方式,對青 少年復原力的展現則有負向效果。上述研究說明了隨著人際網絡中的關係品質不 同,對復原力之效果亦不同,除了提供工具性的人際支持以外,青少年與父母、 同儕、老師或助人工作者的關係屬性本身,皆可能成為復原力的保護因子。 茲將上述研究之研究對象及其驗證的保護因子表列如表 2-1-2: 表 2- 1- 2:近年(2010 年迄今)保護因子之研究-整理 作者. 研究對象. 保護因子. 洪晟芝(2010). 台北市、台北縣、基隆市、桃園 縣共十一家少年安置機構之青少 年. 社會支持(家人、同儕、學校老師、 安置機構人員之情緒和訊息支持) 、 自我效能(自我信心與成長、社會與 情緒管理). 包康寧(2011). 台北市國中學生. 立. 堅毅特質(控制感、承諾性、挑戰 性)、 社會支持(家人、同儕、教師). 台南市公立國中學生. 外向性. 桃園市高中職學生. 自尊(自我喜愛、自我能力)、 正向努力完美主義. sit. y. Nat. 洪俐婷(2015). 高雄縣公立國中學生. 台灣公立國中學生. io. n. al. 典型家庭結構、挫折容忍力(學業行 動取向、學業情緒感受、學業冒險、 人際行動取向、人際情緒感受、人際 冒險) 、社會支持(訊息支持、工具 支持、情緒支持). er. 曾婉君(2014). 提升式希望感、正向事件解釋風格. ‧. 王濬楷(2013). 台灣地區國中學習障礙學生. ‧ 國. 李秋涼(2012). 者的程度、承認輔導的必要). 學. 吳秉叡(2012). 、求助態度(人際 政 治 依附情形(信任) 大 開放程度、烙印容忍程度、信任輔導. Ch. engchi. i n U. v. 陳慧雯(2015). 桃園市 60 所公立國中. 幽默感(幽默理解、幽默創造、幽默 因應、社交幽默、笑的傾向)、 自我效能(達成目標、替代性經驗、 身心狀態). 周宛樺(2016). 居住於台中、彰化與南投安置機 構之青少年. 歸屬感(安全感、認同感) 、 多元參與機會(休閒參與、職業發 展、自主管理、社交維持). 蔡麗燕(2016). 台中、彰化、南投地區之國中學 生. 與父、母、同儕良好的依附關係(同 儕最高)、 失落經驗(互動關係失落、重要客體 失落、自我價值失落)的淬煉. 陳宥慈(2016). 台南市 11 所公立國中學生. 父母開明權威管教方式、 學習適應力(學習態度、學習環境、 身心適應). 陳誼芳(2016). 臺灣北、中、南、東四個地區之. 社會支持(情緒性、評價性、訊息. 16. DOI:10.6814/NCCU201900978.

(23) 在學國中生. 性、工具性) 、希望感. 施雅婷(2017). 台中市國中學生. 具同理心(幻想力、觀點取代、同情 關懷、身心憂急)、良好師生關係 (學習指導、生活關懷、情感交流). 張家瑀(2018). 「台灣貧窮兒少資料庫」中「台 灣兒童及少年長期追蹤調查計 畫」之二手資料分析. 教師支持、家庭支持、同儕支持、主 觀幸福感.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總結以上對驗證復原力保護因子研究之回顧,部分研究證實了社會支持與復 原力之關係(李秋涼,2012;施雅婷,2017;洪晟芝,2010;張家瑀,2018;陳 誼芳,2016),但研究中的社會支持多是指家庭、學校與同儕支持多寡,無法用 來概括個人所處關係網絡中的資源。鮮少研究觸及中觀層次(meso level)如社. 治 政 大 區、社群關係網絡之因素如何影響復原力之展現,僅周宛樺(2016)論及環境中 立. 的「機會」確能促進復原力的展現。Hunter and Chandler(1999)認為保護因子是. ‧ 國. 學. 建構介入策略、指導實務之基礎,需要在不同層次的基礎上了解青少年之風險或. 對保護因子之研究尚有層次上的不足。. y. sit. io. er. 小結. Nat. 三、. ‧. 保護機制,方可針對個人、家庭與社區發展適當的介入方案,由此觀之,國內針. al. v i n Ch 將研究重點放在保護因子和危險因子的運作機制,並用以解釋復原力的產生過程, engchi U n. 總結本結對復原力之文獻回顧,首先在復原力定義方面,近年各學開始轉而. 在教育學、心理學、諮商學與社會工作學門尤為明顯(包康寧,2011) ,顯示「復 原力乃是展現在個人與環境互動的過程與結果之中」(常欣怡、宋麗玉,2007) 這樣的定義已逐漸被接納,並反映在研究之典範上。陳怡芳、林怡君與胡中宜 (2014)曾整理復原力相關研究發現,個體的復原力是否增加或改變,端看其與 環境互動的結果,因此復原力是一種社會各層面互動的概念;而王琡棻、盧台華 (2014)亦指出復原力保護因子至少涵蓋了個人、家庭、學校與社會等四個層面, 本節文獻回顧支持了這樣的論述,即應在不同層次的基礎上了解青少年之保護機 制,但國內在社區層次因素上之研究尚有不足。. 17. DOI:10.6814/NCCU201900978.

(24) 在復原力的來源方面,部分研究驗證了內在與外在保護因子間的中介或交互 作用關係,如希望感在社會支持和復原力之間的中介效果(陳誼芳,2016)、幸 福感在社會支持和復原力之間的中介效果(張家瑀,2018),以及社會支持與復 原力的交互作用(洪俐婷,2015)等。此些研究發現共同支持了復原力的展現不 僅涉及個人層面與外在層面的因素,且是一種內外因素是相互交織、彼此影響的 動態歷程(dynamic process) ,故白倩如(2012)所述復原力來源之交流互惠假設 應可獲得支持,復原力乃是人與環境互動的過程與結果。 在復原力之效果方面,Fraser et al.(1999)所述之補償性保護效果與緩衝性. 治 政 大 可能透過直接減少負面結果,或是調節風險程度的方式對個體產生保護效果,進 立 保護效果皆得到一定程度的驗證,不管是個人層面或是外在層面的保護因子,皆. 而促進復原力的展現。. ‧ 國. 學. 綜上所論,復原力的概念是由個人與環境中的多層面因素所構成,且保護因. ‧. 子能夠以補償或緩衝等多種方式對個體產生保護效果。本研究將承前揭概念,探. y. Nat. 索人際網絡層面之保護因子,並驗證其保護效果,以充實國內對不同層面復原力. er. io. sit. 保護因子之了解。. n. 第二節、 社會資本理論v a. i l C n hengchi U 社會資本的概念自二十世紀九零年代開始,就開始引起了許多學術領域的注 目,如今社會資本概念已廣泛應用在政治、經濟、教育、公共衛生、以及身心健 康等領域,各自也發展出不同的理論取向與實務應用。儘管各領域對社會資本之 概念性定義略有歧異,但本節之目的並不在於詳細辨析這些差異,而是採取較綜 融的觀點,將社會資本視為一頂理論的大傘,涵蓋了所有「鑲嵌於社會關係網絡 中的現存或潛在資源」(Song, 2009),並僅針對社會資本與青少年復原力相關之 部分多加探討。. 一、. 社會資本之定義. 社會資本和其他形式資本的區別,在於其關係連結的本質(Coleman, 1990) ,. 18. DOI:10.6814/NCCU201900978.

(25) 不像經濟資本是具體的事物,人力和文化資本體現在個人的知識、技術或文化能 力,社會資本是一種因關係連結而產生的人際現象,且這樣的人際現象能在個人、 社區及社會等層次產生影響,能夠被當成一種資源來使用 (Coleman, 1990; Halpern, 2005)。歷來許多學者曾對社會資本概念加以闡釋,其中又以 Bourdieu (1986/2011) 、Coleman(1990)與 Putnam, Leonardi, and Nanetti(1994)最完整 且最具代表性。 Coleman(1990)認為社會資本內生於行動者(actor)的關係結構之中,並 不隸屬於行動者本身,而是社會網絡的一個面向,且能夠協助達成該社會結構中. 治 政 大 屬於某個社會結構中,個人就能夠近用其中的資源,亦即社會資本雖然蘊生於結 立 的某些行動。雖然對社會資本的定義抽象且廣泛,但 Coleman 明確指出參與或歸. 構的層次,但卻是在個人層次上體現其功能,能夠被個人所支用,達成個人的成. ‧ 國. 學. 就與目標(王中天,2003) 。Coleman(1988)指出社會資本以三種形式存在。第. ‧. 一,社會資本是行動者間的義務(obligations)與期待(expectation),盡義務是. y. Nat. 社會資本的核心,當我們做了某事,我們會期待某種程度的回報,互惠的期待於. er. io. sit. 焉形成,儘管這樣的關係不見得對等,但 Coleman 認為是非正式(informal)結 構中的信任(trust) ,促使個人願意投入這樣的義務關係。第二,社會資本是社會. al. n. v i n 網絡提供的資訊管道(information C hchannels),個人擁有的關係網絡能提供特定的 engchi U 資訊,藉此能個促進行動並減少成本。第三,社會資本是規範(norms)與約束 力量(sanctions) ,此種形式的社資本有時是內化的,有時則體現在其他行動者的 酬償或制裁行為中,以社會控制和同儕壓力的機制促進某些行為、並預防另一些 行為發生。Coleman 的理論認為社會資本的最終功能是使個人達成某些獨力無法 達成,或是成本過高的目標,而一但行動者間的關係開始朝向有利於個人採取行 動、達成目標的方向改變,社會資本就在這樣的過程中被創造出來。 與 Coleman 幾 乎 同 時 提 出 社 會 資 本 概 念 的 是 法 國 社 會 學 家 Bourdieu (1986/2011),他循社會學衝突論的角度出發,進而補充了 Karl Marx 對資本 (capital)概念的詮釋,認為資本可以展現在三個主要的類別上:經濟資本、文 19. DOI:10.6814/NCCU201900978.

(26) 化資本、社會資本,其中經濟資本是另外兩種資本的根基,基於社會中經濟資本 不平等的現實,社會與文化資本的累積過程無非都是再製社會結構的不平等,最 終還是反映在經濟資本上,此乃 Bourdieu 以資本轉換觀點演繹了 Marx 的階級再 生(reproduction of classes)。Bourdieu 從階級(class)和網絡關係(networks of relationships)的角度來定義社會資本,他認為社會資本是「真實或潛在資源的總 和,他能加諸於個人或群體,方法是透過一個持續性的網絡,此網絡則由制度化 程 度 不 一 的 互 相 熟 識 或 認 識 之 人 際 關 係 所 組 成 。 」( Bourdieu & Wacquant, 1992p.119)。亦即社會資本這種資源,是源於擁有某種長期而穩定的人際關係網. 治 政 大 本量受到兩個因素影響:第一是個人能有效動員網絡關係的幅度;第二是網絡中 立. 絡,且是成員之間集體擁有的資本,可以讓內部成員去取用。人們擁有的社會資. 的成員所擁有的其他型態資本量。事實上不同型態資本之間的關係與轉換才是. ‧ 國. 學. Bourdieu 社會資本理論的重點,他將網絡內的關係視為促成不同型態資本之間轉. ‧. 換的動力,所以社會資本可以成為一種理性的投資,例如行動者無法藉由經濟資. y. Nat. 本達成所欲的目標時,經營人際關係的社交投入可能會是另一種達成目標的途徑。. er. io. sit. 在上述兩位學者為社會資本概念奠定了基礎之後,此股學術潮流也擴及到了 政治學領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學者首推 Robert Putnam(王中天,2003) 。Putnam. al. n. v i n et al.(1994)認為社會資本是「社會組織的一種特徵 (features) ,像是信任(trust) 、 Ch engchi U 常規(norms)與網絡(networks) ,能夠促進協同行動(coordinated actions) , 進而增進社會的效率」 (p.167)相較於 Coleman 與 Bourdieu 從個人層次的功能來 理解社會資本,Putnam 則將社會資本理解為集體的資產(collective asset) ,能夠. 在集體的層次上體現其功能,且和 Coleman 與 Bourdieu 認為社會資本蘊生於社 會關係網絡的見解相反,Putnam 認為網絡本身就是社會資本的一環。在 Making Democracy Work 一書中,Putnam et al.(1994)運用社會資本的概念解釋了義大 利地方自治改革的效率,他們發現在公民參與水準較高(以地方組織與社會網絡 為指標)的地區,地方自治的運作也較成功,而社會資本促進協同行動的功能, 正是這些地區能夠成功推展地方自治的關鍵,Putnam 指出是公民參與創造了社 20. DOI:10.6814/NCCU201900978.

(27) 會資本,同時也增進了社會成員間的信任(Putnam, 2000)。Putnam 認為參與在 社會網絡中能夠增進個人的生產力,並且強化網絡中互惠的常規,這樣的互惠關 係讓個人能夠實踐利他行為,乃是因為有信心網絡中的其他人也會依照常規做出 相同的事情,於是對於彼此可預期反應的信任成為一種集體層次的社會資產,社 會的效率就因而提升了。 從上述三位最具代表性的學者對社會資本的定義中,可以發現主要的不同之 處,在於對社會資本是微觀或鉅視的社會現象有著不同見解。以 Coleman 和 Bourdieu 為代表的社會學典範,認為社會資本是個人層次的微觀現象,反映在行. 治 政 大 Putnam 為首的政治學 該社會資本就無法達成、或是成本過高的社會目標。而以 立 動者/個人的行為與人際關係網絡中的資本轉換上,最終的效果是成就某些缺少. 典範則認為社會資本是一個集體層次的鉅視現象,是社會結構的其中一個面向,. ‧ 國. 學. 體現在隨公民參與而生的網絡、信任與常規中,最終的效果則是能夠增進社會運. ‧. 行的效率。. y. Nat. 他們的理論也有著一些相同之處,Bourdieu(1986/2011)、Coleman(1988). er. io. sit. 與 Putnam et al.(1994)同樣以一種社會常規的角度來解釋社會資本現象的發生, 認為網絡、義務與人際關係是形成社會資本的根本,伴隨而生的信任、互惠關係. al. n. v i n 則是社會資本的具體展現。Halpern(2005)歸納了各家的社會資本學說,指出社 Ch engchi U. 會資本的基本元素共有三項:網絡(network);由群體內的成員所共享的規範、 價值觀及期待(norms, values and expectancies) ;以及有助於維持規範及網絡運行 的約束力量(sanctions) 。在分析層次方面,不管從鉅視層面(如民主制度、種族 文化)、中觀層面(如社區場域、社群連結)到微觀層面(如愛與關懷、人際互 惠),皆可分析出上述三項基本元素。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社會資本理解為一種鑲嵌在人際關係網絡中、並反映在 各種社會價值、義務與常規中的資源,且這樣的資源可發生於個人或是集體層次, 乃因從社會工作的觀點而言,不論是個人擁有的內外在資源,亦或是所處環境的 屬性,都可能會對個人復原力展現的過程或結果造成影響。 21. DOI:10.6814/NCCU201900978.

(28) 二、. 社會資本之分類. 除了前述微觀或鉅視分析層次上的分野之外,學者們亦從功能的角度出發, 將社會資本的概念分出不同的次類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 Putnam(2000)所 提出的結合型(bonding)與橋接型(bridging)社會資本。關係網絡的結構可分 為向外在環境開放或封閉兩種形式,Putnam 認為不同形式的網絡結構會促生不 同種類的社會資本。結合型網絡(bonding networks)的特徵是能夠將同質性的行 動者連結起來,如家庭、朋友或某些較親密的社團,此類網絡是內聚的,網絡的 疆界較明顯且有較高的進入門檻,外人通常無法任意的加入,具有排除其他行動. 政 治 大 人關係,其中蘊含的連結型社會資本有許多功能 ,例如在向其成員傳達行為規範、 立 者的效果,如家庭、親近的朋友等。連結型網絡的基礎是高度的信任與堅韌的個. ‧ 國. 學. 控制反常行為、以及促進互惠行動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同時也提供了行動者歸屬 感與認同感,當個人有需要的時候,網絡內的資源可以很容易的被動員來給予情. ‧. 感支持或實際協助。. sit. y. Nat. 與連結型網絡相對的是橋接型網絡(bridging networks) ,此種網絡將異質性. al. er. io. 的行動者連結在一起,較無強而有力的結構與疆界,也比較開放與外展導向,能. v. n. 夠讓個人接觸到不同的社會情境,並促進不同屬性團體間的互動,例如學校、工. Ch. engchi. i n U. 作、或志願服務團體等。橋接型網絡的基礎是一種自我利益取向的規範,亦即某 種彼此會給予相應回報的互惠默契,其中的橋接型社會資本亦有助於個人跨越結 合型網絡形成的代間封閉(intergenerational closure) (Coleman, 1988) ,與外部網 絡聯繫,故在獲取資訊、社會機會,或找工作時特別有幫助。 除此之外,Edwards and Foley(1998)注意到僅僅描述個人社會網絡的大小 和密度是不夠的,還必須檢視這個網絡幫助個人連結到哪些資源,據此連結型社 會資本(linking social capital)的概念從橋接型社會資本中分離出來,專指不同 社會層級的個人或團體之間的垂直關係網絡,能夠協助人們、團體或社區超越既 有層次之限制,透過與不同層級之間的連結,從正式體制中獲得訊息和資源. 22. DOI:10.6814/NCCU201900978.

(29) (Szreter, 2002) 。例如一位活躍於社會參與的中產階級和一位政商關係良好的億 萬富豪,兩者擁有的橋接型網絡數量可能差異不大,但只要比較其中蘊含的資源 和影響力,就能夠分離出連結型社會資本的效果,億萬富豪的網絡能夠垂直性的 和鉅視層次的社會體制和國家權力連結,進而達到支配資源的目的。 綜上社會資本之分類,結合型社會資本蘊生於内聚式的同質性網絡,可為成 員提供情感的歸屬與情緒的支持;橋接型社會資本存在於外展式的異質性網絡中, 在獲取資訊、機會與工作時非常有用;連結型社會資本則可視為一種與權力相關、 特定形式的橋接型社會資本,它如同一座垂直架接的階梯,連通了網絡間不對稱 的權利和資源。. 三、. 立. 社會資本之效果. 政 治 大. ‧ 國. 學. 儘管有許多研究已證實社會資本與身心理健康、生活福祉(well-bing)和 滿意度(satisfacion)有密切的關連,但社會資本與身心健康之間的因果關係卻. ‧. 仍難以確立,原因是諸如社會支持、信任、網絡範圍等社會資本的效果皆難以. sit. y. Nat. 被獨立出來,尤其是上升至社區或國家等鉅視層次時情況將更加複雜(Holseter,. al. er. io. 2014)。一般而言,個人若擁有持續且良好的社會關係,則相對的會擁有較多的. v. n. 社會資本,此些人的生理與心理健康也會比缺乏社會資本的人來得好(Halpern,. Ch. engchi. i n U. 2005),學者們提出了若干假設性理論模式,嘗試解釋社會資本如何對個人產生 影響(Cohen, 2004):. (一)、 主要效果模式(main effect model) 該模式認為社會資本能夠對個人身心健康結果產生直接的助益。模式假設一 旦吾人參與在某種社會網絡,同時也就是身處於某種形式的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之下,故會影響個人採取某些常規性的健康行為,例如個人是否經常運 動、是否有健康的飲食、吸菸或接觸非法物質的可能。網絡中的常規與約束力量, 會使個人迎合共享的社會角色期待,個人從中亦會得到認同、穩定與歸屬感, Cohen(2004)認為此種狀態能減少緊張或負面心理狀態出現的機會,正面的情. 23. DOI:10.6814/NCCU201900978.

(30) 緒和認知也有助於促發個人自我照顧的動機,故會對身心健康產生正面的效果。 Putnam(2000)認為橋接型的網絡對身心健康有益,原因是此類網絡可能提 供了許多與健康有關的資訊,個人與外展網絡的互動愈密切,愈有可能獲得諸如 健康的生活風格、疾病預防、醫療院所等資訊,甚至能夠因此近用某些稀有的醫 療資源。結合網絡同樣對健康有益,因為此類網路經常能提供疾病時的非正式支 持與照顧。. (二)、 壓力緩衝模式(stress-buffering model) 該模式假設社會資本對健康結果的影響是間接的,認為社會資本像減震器. 政 治 大 衝的效果(Cohen, 2004; Holseter, 立 2014)。壓力緩衝模式認為社會連結能夠提供個 (shock absorber)一樣,能夠減少一部分風險或壓力對個人造成的影響,達到緩. ‧ 國. 學. 人因應壓力的心理和物質資源,故能對身心健康產生助益,並假設社會支持能在 個人面對逆境時能提供最大的益處。. ‧. 壓力會對身心健康造成許多影響,例如可能造成許多不健康的壓力因應行為,. sit. y. Nat. 如抽菸、失眠、酗酒或物質濫用等,亦會引起某些生理機制如戰鬥或逃跑反應. al. er. io. (Fight-or-flight response)等,長期或高頻率的激發此類生理機制可能會對健康. v. n. 造成不良影響(Cohen & Wills, 1985) 。社會資本對上述負面適應機制能夠起到緩. Ch. engchi. i n U. 衝的效果,關係網絡除了提供物理性的資源與協助,亦能夠緩衝個人對壓力的知 覺,或是增強個人對自身因應能力的覺察,進而間接的促進個人的身心健康。. 第三節、 青少年之社會資本 在青少年背景因素對社會資本的影響方面,林昭汶(2016)曾對過去研究有 過系統性的回顧,發現大多數研究皆支持社會資本因生理性別而有差異,女性相 對於男性有較好的社會資本,原因可能是女性間的手足互動優於男生,姊妹之間 較能談心,親子間的互動也相對較好,但僅在家庭內社會資本之男女差異較明顯, 家庭外社會資本則否。就讀年級亦可能是影響因素之一,如黃春太、姜逸群、黃 雅文與胡益進(2008)發現國中一年級社會資本高於二、三年級,原因可能是課. 24. DOI:10.6814/NCCU201900978.

(31) 業的繁重程度隨年級而逐漸增加,影響了青少年與家人互動的質與量,進而影響 社會資本的表現。家庭結構方面,雙親家庭之社會資本較非雙親家庭為高,且手 足數量愈多,父母對學業的投入和參與可能會被稀釋,對家庭社會資本可能有不 利影響。在父母教育程度與職業社經地位方面,研究顯示父母教育程度愈高,對 子女之之關注與期待也愈高;父母職業社經地位愈高,對子女教養會投入更多資 源與心力(周新富,2006;幸宇晴,2013) 。綜合前述研究,青少年之生理性別、 年級、家庭結構、手足數、父母教育程度、父母社經地位等背景變項,皆可能造 成社會資本之差異,故本研究擬將上述變項納入加以探討。. 治 政 大 人層次的社會資本,如個人受到的人際支持,以及與家庭層次的社會資本,如家 立 國內探討社會資本對青少年影響的文獻亦十分豐富,這些研究共同證實了個. 幸福感與學業成就等心理及行為特質有正面影響。. 學. ‧ 國. 庭的社經地位、教養方式與親友互動等,確實對青少年之自我效能、自我概念、. ‧. 周新富(2006)以高雄及屏東地區國中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並首先將. y. Nat. Coleman(1988)發展之社會資本測量構面使用在台灣,除了證明該測量方法使. er. io. sit. 用在具有良好信、效度之外,也證明了家內社會資本之父母教育期望、家庭互動 及行為監督對學業成就的影響最大。. al. n. v i n 黃春太等人(2008)以台南縣公立國中學生為對象,發現雙親家庭的家庭氣 Ch engchi U. 氛較單親家庭與隔代家庭為好,雙親家庭的親友互動也較隔代家庭好。而家庭氣 氛愈好、親子關係愈好、同儕關係愈好、師生關係愈好、社團參與愈多者,其幸 福感愈好。. 吳元瑞(2015)證實了高中職學生的家庭社會資本確實對生涯自我效能有預 測力;鍾抒涵(2016)證實了社會資本中的學校活動參與能夠有效預測學業成就; 林昭汶(2016)發現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學生的家庭內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有關, 家庭外社會資本則與學業成就無關;潘曉晴(2017)證實宜蘭縣國三學生之社會 資本對學習動機、生涯自我概念都具有預測力。 陳亭瑋(2013)驗證了青少年社會資本的直接效果和調節效果。直接效果方 25. DOI:10.6814/NCCU201900978.

(32) 面,研究中發現學校社會資本中的師生關係、學校依附、班及偏差與偏差行為之 關係都達到顯著,即師生關係愈好、對學校的依附愈強,或班級中偏差行為愈少, 青少年個體發生偏差行為的可能性就愈低。在調節效果方面,其交互作用為高的 師生關係(學校社會資本高),僅能在父母低衝突(家庭社會資本高)時發揮保 護效果,當父母衝突高時則無法產生效果;高的學校依附(學校社會資本高)僅 能在高家庭依附(家庭社會資本高)的情況下發揮保護效果,當家庭依附低時, 該項社會資本就無效。另外當青少年身處高班級偏差環境時,父母監管反而會產 生負向效果;高同儕依附能夠調節低父母參與的負向效果。該研究證實了 Cohen. 治 政 大 源本身,或是直接減少問題或失調兩種方式,對個體產生保護效果。 立. (2004)所述社會資本效果的緩衝模式與主要效果模式,社會資本可從緩衝壓力. 由上述回顧可知國內不乏社會資本對青少年影響之文獻,證實了社會資本與. ‧ 國. 學. 青少年自我效能、自我概念、幸福感、偏差行為、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等變項的. ‧. 關係,但尚未有研究將社會資本與復原力保護因子做直接連結,且大多數研究都. y. Nat. 偏重探討家庭層面來自親子關係中的社會資本;Halpern(2005)指出需要透過多. er. io. sit. 層面的分析,方能判斷某社群的社會資本高低,因為社會資本有可能在某個類目 下是高的,卻在另一個類目下是低的。由此觀之,國內青少年社會資本之研究與. n. al. i n 復原力研究相似,在研究層面上還有努力的空間。 Ch engchi U. v. 第四節、 社會資本與復原力之關係. 儘管少有文獻將社會資本與青少年復原力做直接的連結,但仍有許多研究證 實社會資本與身心健康及福祉(well-being)有密切關係,有鑑於 Noltemeyer and Bush(2013)曾總結復原力保護因子從功能上而言,可對青少年之心發展結果產 生正面影響,本節期能透過探討社會資本與復原力保護因子對身心發展效果的相 通之處,演繹兩者之間關係的正確假設。 Putnam(2000)曾針對社會資本對身心健康的潛在效果,做出一個令人振奮 (heartening)的總結:加入一個團體比起戒煙或減重容易許多,但可能有一樣的. 26. DOI:10.6814/NCCU201900978.

(33) 效果!Moore, Haines, Hawe, and Shiell(2006)隨後回顧了社會資本和身心健康 有關之文獻,發現 Putnam 提出的假說雖不能完全被證實,但概念上卻廣泛被接 受 , 社 會 資 本 已 成 為 一 種 解 釋 身 心 健 康 結 果 ( outcome ) 的 社 會 心 理 機 制 ( psychosocial mechanism ), 或 者 可 以 說 是 身 心 健 康 的 其 中 一 項 決 定 因 素 (determinant)。 Pinkerton and Dolan(2007)探討在以家庭支持(family support)為主的干預 中,青少年的因應(coping)能力要如何隨之增加。該研究認為在家庭支持和青 少年正向因應之間,社會資本與復原力是兩項不可或缺的中介要素,並且推論社. 治 政 大 愈好,即兩者可能密切的相關,最終能夠導向正向的結果。 立. 會資本愈高的青少年,其所能觸及的正式或非正式社會網絡愈多,其復原力也會. 在其他社會資本與身心健康關係的文獻中,Egeland and Hostetter(1983)發. ‧ 國. 學. 現社區網絡凝聚力能夠預測心理疾病程度,社區內若存在緊密且凝聚力強的社會. ‧. 網絡,居民們的自評心理疾病程度也會較低;Bowling, Banister, Sutton, Evans, and. y. Nat. Windsor(2002)針對 65 歲以上老人的主觀生活品質做調查,發現儘管控制了社. er. io. sit. 會期待、人格特質、心理特質、健康情況與財富多寡等變項,個人與鄰里社會資 本仍對主觀生活品質具有解釋力;Faris and Dunham(1939)證實了即使在相同. al. n. v i n 的客觀生活條件下,居住在黑人社區中的黑人之心理疾病程度較低,居住在白人 Ch engchi U. 或多族裔社區中的黑人之心理疾病程度較高,此即後來 Halpern(1993)所說的 「團體密集效應」 (group density effect) ,對於弱勢群體來說,被鑲嵌在一個社群 裡,就能夠擁有更多來自朋友、親屬的支持,鄰里間的信任與互惠關係能夠提供 社會心理途徑的健康保護,也以可緩衝外在大環境的直接歧視(Pickett and Wilkinson, 2008) 。在團體密集效應中可以看見社會資本運作的效果,社群中形成 的網絡、規範與約束力量成為環境中的保護因子,讓個人能夠屏蔽外來的歧視, 得到較佳的心理健康結果(Kawachi, 1999)。 雖然缺乏文獻支持社會資本與復原力之間的直接關係,但許多研究認為社會 資本應是環境中的資源或介入的標的,甚至可能是復原力建構的重要元素(Norris, 27. DOI:10.6814/NCCU20190097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 Informants: Principal, Vice-principals, curriculum leaders, English teachers, content subject teachers, students, parents.. - 12 cases could be categorised into 3 types, based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Schools may first relate the four basic learning areas (personal, social, academic and career development) to the personal level of students and then extend to the family and

This kind of algorithm has also been a powerful tool for solving many other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cluding symmetric con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s [15, 16, 20–22], symmetric

Contribute to the global LMS community and inform about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executing computer- based assessment using the LMS platform in Hong Kong secondary

It costs >1TB memory to simply save the raw  graph data (without attributes, labels nor content).. This can cause problems for

community, including the students, teachers, support staff (counsellors, social workers);.. parents and board of governors, are involved in confronting the 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