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對劉蕺山「理」、「氣」、「心」、「性」一體之繼承

第二章 黃宗羲對劉蕺山思想之繼承

第一節 對劉蕺山「理」、「氣」、「心」、「性」一體之繼承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章 黃宗羲對劉蕺山思想之繼承

在第一章已述及,就《明儒學案》《孟子師說》序言來看,黃宗羲著作的 思想核心乃在發揚其師劉蕺山學說精神。也由於如何發揚劉蕺山思想,是黃宗 羲之職志,故在論述黃宗羲哲學發展建構時許多學者,如劉述先即認為其思想 缺乏原創性,只是順著劉蕺山思想論之。120姑不論此說法是否成立。黃宗羲在 序言已載明其著書立作之意旨,也因此探討黃宗羲如何繼承劉蕺山,也成為研 究黃宗羲哲學思想建構的重要課題。筆者思藉由原典考據以回應,當今學界對 兩者思想定位上的歧異。並論黃宗羲承繼劉蕺山宗旨發展下,其思維繼承與關 注點的改變,以觀黃宗羲哲學建構的核心所在。

第一節 對劉蕺山「理」、「氣」、「心」、「性」一體之繼承

針對黃宗羲對劉蕺山「理」、「氣」、「心」、「性」之繼承,當今學界 見解不一,筆者將之大體歸類為三並略述於後:

(1)黃宗羲缺乏劉蕺山「形上」「形下」二分概念,未能真正繼承劉蕺山 持此見解的有牟宗三、古清美等學者,首先牟宗三認為黃宗羲對劉蕺山思 想,慎獨之學的獨特精神與義理架構,並不清楚。121且在理氣問題上,幾乎走 向「唯氣論」。122而古清美則認為黃宗羲《孟子師說》中,忽略了劉蕺山來自

《中庸》主張超越「獨體」的面向。123牟宗三與古清美咸認黃宗羲既無劉蕺山

「形上」「形下」二分概念,主張黃宗羲未能彰顯劉蕺山主旨。

然牟宗三、古清美就此將黃宗羲與劉蕺山作區隔之看法,並不被其他學者 所認同。

(2)雖「重氣」但仍保持並繼承劉蕺山對超越天道的體證和嚮往

代表性學者有陳榮灼、李明友,李明友雖主張黃宗羲將「氣」視為唯一物 質。其「理」只是「氣」運動變化的條理、秩序、規則。但他也注意到黃本體 雖不離工夫,但「本體」畢竟存在。與陳確過度強調「工夫」中見「本體」仍 不相同。124陳榮灼認為劉蕺山、黃宗羲同樣視「理」、「氣」為一,但不同於 一般之「唯物論」。就他看來黃宗羲與劉蕺山所理解之氣乃「形而上」的「元 氣」,是於穆不已之「氣」有「價值」之氣,不同於「唯物論」的「形下之

120 劉述先:《黃宗羲的心學定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自序頁 1。

121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458 頁。

122 對於黃宗羲的理氣論,牟宗三先生曾指宗羲:「此則純成為自然主義實然之平鋪,不幾成為 唯氣論乎?」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99 年),第 2 冊,頁 121。

123 古清美:〈黃宗羲的《孟子師說》試探〉,收於《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 年),頁 248。

124 李明友:《一本萬殊─黃宗羲的哲學與哲學史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頁 18。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一、「理」、「氣」、「心」、「性」之架構

在「理」、「氣」、「心」、「性」之架構上,黃宗羲反對「理氣」「心 性」二分,從黃宗羲推崇劉蕺山學說時指出:

蓋離氣無所為理,離心無所為性。……奈何儒者亦曰理生氣,……強生 分別,其不為佛者之所笑乎﹖131

與黃宗羲在《孟子師說》中引劉蕺山指出:

古人言性,皆主後天,畢竟離氣質無所謂性者。132

黃宗羲反對「理氣」「心性」二分下,「理生氣」之說。黃宗羲在《孟子 師說》中以劉蕺山「古人言性皆主後天」反對性、理在先,畢竟離開「氣」與

「心」便無「理」、「性」的存在。在他看來性是隨氣而後有。在此可看出黃 宗羲有一本體為虛之看法。黃宗羲認為:

而此氣靈妙,自有條理,便謂之理。133

在黃宗羲看來所謂的「性、理」只是就氣之靈妙而看,「性、理」乃隨氣 流動內在產生的條理,非超越於氣,決定活動的存在,是活動當中自存的規則 性。此觀點看來黃宗羲確實承繼劉蕺山,然此部分只可說在性不離氣看法上承 繼,但黃宗羲是否真正承繼劉蕺山義理架構,還有待論說。

(一) 劉蕺山「理」、「氣」、「心」、「性」的定位

劉蕺山否定萬物在氣化之上還有根源,氣本有自己的活動力,對此劉蕺山 認為:

或曰:「虛生氣。」夫虛即氣也,何生之有?吾溯之未始有氣之先,亦 無往而非氣也。當其屈也,自無而之有,有而未始有;及其伸也,自有

131 黃宗羲:《明儒學案‧蕺山學案》,《黃宗羲全集》,第 8 冊,頁 891。

132 ﹝明﹞黃宗羲著,吳光主編:《孟子師說‧道性善章》,《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 出版社,2005),第 1 冊,頁 77。同見於劉蕺山在《原旨》其文:「古人言性,皆主後天,而 至於人生而靜以上,所謂不容說者也。即繼之者善,已落一班,畢竟離氣質,無所謂性者。」

﹝明﹞劉宗周:《子劉子學言‧學言下》,《劉宗周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第 2 冊,頁 472。

133 黃宗羲:《明儒學案‧北方王門學案》,《黃宗羲全集》,第 7 冊,頁 755。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而之無,無而未始無也。非有非無之間,而即有即無,是謂太虛,又表 而尊之曰太極。134

劉蕺山反對「虛」生氣之說法,反對人事之外有一創化「根源」,在他看 來「虛」即氣,創造原理來自身活動。在他看來「有」、「無」不過是就氣

「屈伸往返」的描述,「有」、「無」非本質性的「真有」、「真無」,也沒 有一氣之外者,作為氣之先的存在。所謂「太虛」「太極」乃是氣化活動、氣 化條理,非超越氣的規則原理(「太虛」是對氣「屈伸往返」呈現出非有非無 之間,即有即無之稱呼,「太極」是對氣「屈伸往返」的尊稱)。在劉蕺山看 來,天地間原只是「一氣周流」,劉蕺山論易有太極時指出:

盈天地間一氣而已矣。有氣斯有數,有數斯有象,有象斯有名,有名斯 有物,有物斯有性,有性斯有道,故道其後起也。而求道者,輒求之未 始有氣之先,以為道生氣,則道亦何物也,而遂能生氣乎?135

依劉蕺山主張所謂的「性」與「道」非在氣之上的「生化」原理,「性」

與「道」,皆是從氣化成物後,所呈內在秩序。就此角度「性」與「道」無法 脫離氣化活動獨立。劉蕺山認為通說之「理」皆為氣之理,在劉蕺山回應「理 生氣」主張指出:

或問:「理為氣之理,乃先儒謂『理生氣』,何居?」曰:「有是氣方有 是理,無是氣則理於何麗?但既有是理,則此理尊而無上,遂足以為氣 之主宰。氣若其所從出者,非理能生氣也。」136

在劉蕺山看則有「氣」化活動才有「理」存在,沒有氣化活動則理無法展 現,在活動中有「理」存在,作為氣化之主宰,非理能生氣。劉蕺山言「理」

無法脫離氣化的活動表現,非指「理」乃在氣中的別有一物,而是指「理」作 為氣化條理,為活動自身的根據存在,在自身氣化活動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 性,固不可因劉蕺山反對「理」獨立於氣化,就把劉蕺山視為「自然主義」。

劉蕺山論「性」與「道」,雖以「隨物而後有」進行描述,但並非主張

「性」與「道」為後天之物。劉蕺山所要主張的「性」與「道」,是作為

「氣」化根據在活動呈現。劉蕺山就氣化言性,把「性」等同氣化活動價值能 力,是因為在劉蕺山看來「心」、「氣」乃同一回事。

對於「心」、「氣」劉蕺山指出:

134 劉宗周:《子劉子學言‧學言中》,《劉宗周全集》,第 2 冊,頁 407-408。

135 劉宗周:《子劉子學言‧學言中》,《劉宗周全集》,第 2 冊,頁 407。

136 劉宗周:《子劉子學言‧學言中》,《劉宗周全集》,第 2 冊,頁 410。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人心一氣而已矣,而樞紐至微,纔入麤一二,則樞紐之地霍然散矣。散 則浮,有浮氣,因有浮質;有浮質,因有浮性;有浮性,因有浮想。為 此四浮,合成妄根;為此一妄,種成萬惡。嗟乎!其所由來者漸矣。137 劉蕺山主張人「心」一「氣」而已矣,並就氣化流行談惡源。所謂的惡來 自氣流行中,氣的渙散。渙散中產生浮氣而有浮質、浮性,使人在活動有了妄 想,成了萬惡之根。在此將氣的活動與心的活動等同,惡可說是氣化當下,對 主體價值忽視,產生的錯誤行為。對於主體價值忽視產生的錯誤行為,將人導 向惡。從此可看出劉蕺山以氣化活動描述主體,強調活動中對道德意志遵循的 重要性。

就心言,人的意識活動,在氣化中脫離道德意志指導下,往往會因缺乏正 確指導形成一錯誤概念意識,而此錯誤概念意識往往引導人,產生一惡的意 念。黃宗羲引劉蕺山:

今心為念,蓋心之餘氣也。餘氣也者,動氣也,動而遠乎天。138

可知劉蕺山與黃宗羲就後天層次,以心念言惡,此念為心之餘氣。稱餘氣 者,心氣之氣流活動中被物所牽引,脫離其流行產生之物欲、貪欲即是餘氣。

就念描述所謂之惡,源自人在活動中,意識被物吸引,於氣化脈絡脫離道德意 志之引導。

也是說人在脫離氣化活動道德意志指導下,根據憑空想像行為時,易把想 像之物視為價值,被物欲所吸引而行為,遠離了人自有道德意志的指導,與作 道德意志存在所賦予之責。故言「動氣也,動而遠乎天。」

(二) 黃宗羲對劉蕺山「理」、「氣」、「心」、「性」的認知

對於「理」、「氣」、「心」、「性」,黃宗羲從主宰不在流行之外指 出:

人身雖一氣之流行,流行之中,必有主宰。主宰不在流行之外,即流行 之有條理者。……。養氣者使主宰常存,則血氣化為義理;失其主宰,

則義理化為血氣,所差在毫釐之間。139

黃宗羲主張流行之中,必有主宰,主宰不在流行之外,強調「性」「理」

不能脫離活動獨立而言,應作為活動之依據,而活動必須依主體之「性」

137 劉宗周:《子劉子學言‧學言下》,《劉宗周全集》,第 2 冊,頁 435。

138 黃宗羲:《明儒學案‧蕺山學案》,《黃宗羲全集》,第 8 冊,頁 904。

139 黃宗羲:《孟子師說‧浩然章》,《黃宗羲全集》,第 1 冊,頁 61。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理」作為主宰才有價值,否則只是血氣盲動。從性理為流行內在之序,黃宗 羲認為:

流行而不失其序,是即理也。理不可見,見之於氣;性不可見,見之於 心;心即氣也。心失其養,則狂瀾橫溢,流行而失其序矣。140

在此「性」「理」主宰非氣化後天之物,然做為氣化活動根據「性」

「理」主宰必須藉氣化活動呈現,黃宗羲:「理不可見,見之於氣;性不可 見,見之於心,心即氣也。心失其養,則狂瀾橫溢,流行而失其序矣。」141

「理」主宰必須藉氣化活動呈現,黃宗羲:「理不可見,見之於氣;性不可 見,見之於心,心即氣也。心失其養,則狂瀾橫溢,流行而失其序矣。」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