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氣化論人道德呈現差異

第四章 從道德意志與氣化解釋差異與人文化成

第三節 從氣化論人道德呈現差異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野人之在深山,與舜之在深山,其食息動靜,本皆是道,不但舜不異野 人,即野人亦不能異舜,野人凝滯於物,未免將不識不知之體化為知 識,舜則胸中豁豁,無些子積滯。「善言善行」,亦只野人之言行,

「沛然莫禦」,行所無事,還其野人之本分而已。355

如引文黃宗羲指出人之善性一直伴隨於人,然受外物吸引主導養成習慣而 不顯,成善的困難,重點在於滯與否及為外物吸引與否。黃宗羲強調成善得回 歸道德意志主導。舜與野人皆在深山,在同一環境,一樣具備道德能力。在同 樣受物吸引下,野人凝滯於物,舜則無些子積滯,達致價值意識的純粹,依照 善意志引導,此差別正是舜與野人面對物吸引下之不同抉擇。如同舜「善言善 行」,野人亦有所言所行看似相同,然在氣化中,舜所言所行依據人內在價 值,舜所依據的野人也有,但野人所言所行則受物牽引,兩者在選擇受物吸引 或回歸道德意志主導下還自然本分形成的差別。這差別不來自環境,而是人在 氣化中決定依內在意志主導,故「性」呈現始終來自於內在道德意志。

環境之所以可決定人之差別,乃是因人自願受環境影響,非人自身被環境 所影響。也就是說在氣化下,野人凝滯於物,在選擇受環境影響決定下,自己 成為環境決定之奴隸,違背善意志給予之責任。價值主體呈現上始終決定於,

人依內在善意志主導氣化落實,而非自願受環境影響下受環境決定。

前面談到人「成善」「成惡」,於氣化活動中違背道德意志,接受物欲吸 引形成惡,善惡最終決定於人之一念心,人為善為惡是受何影響,又人與人間 呈現的差異之表述,這正是接著要描述的。

黃宗羲主張人與禽獸不同是生而有之,只有人能於氣化中經由道德意志主 導成為一道德之人,也因此人始終有一善惡責任。對於價值的放棄,則言此人 淪為禽獸。劉蕺山主張「不為聖賢便為禽獸」強調人若不從此能力做道德選 擇,與禽獸無異。356也就是黃宗羲《孟子師說》所言:「誠則是人,偽則是禽 獸。」357之說法,皆是對人放棄責任之批評,道德責任人生而有之描述。

黃宗羲認為想達致「性」價值之呈現,當回到氣化中,內在善意志主導之 落實,故黃宗羲重「氣」非脫離內在價值言德。之所以強調「氣」是因善呈現 與否,乃由氣化中道德意志主導,實踐力行自我約束工夫所決定。

第三節 從氣化論人道德呈現差異

一、內在道德意志於氣化實踐呈顯

355 黃宗羲:《孟子師說‧舜之居深山章》,《黃宗羲全集》,第 1 冊,頁 152。

356 鍾彩鈞:〈劉蕺山與黃梨洲的孟子學〉,頁 394。

357 黃宗羲:《孟子師說‧恥之於人》,《黃宗羲全集》,第 1 冊,頁 151。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黃宗羲雖然主張人與人間道德主體有呈現差異,但強調這並不妨礙成善與 責任。然人與人之間道德主體呈現,是有差異性之存在的。根據黃宗羲主張

「平旦之氣」即「良心」指出:

「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此即喜怒哀樂未發之體,未 嘗不與聖人同,卻是靠他不得,蓋未經鍛鍊,一逢事物,便霍然而散,

雖非假銀,卻不可入火,為其平日根株久禪宗席。平旦之氣,乃是暫來 之客,終須避去。明道之獵心,陽明之隔瘧,或遠或近,難免發露,故 必須工夫,纔還本體,此念菴所以惡現成良知也。

世人日逐於外,喘汗不已,竟無一安頓處,到得氣機收斂之時,不用耳 目則葭管微陽,生意漸回。息,生也,「好惡與人相近」正形容「平旦 之氣」此氣即是良心,不是良心發見於此氣也。但使此氣虛靈不昧,以 之應事接物,則旦晝自然合節。朱子卻言「夜氣上未有工夫,只是去旦 晝理會」,未免倒說了。「平旦之氣」,即是寂然不動之體,乍見嘑 蹴,即是感而遂通。「好惡與人相近」,即是喜怒哀樂之未發。感而遂 通,即是發而中節。孟子指點出來,使人人可認,不墮於有無二邊。358 從引文可知黃宗羲認為《孟子》論人「性善」與聖人同的「相近也者幾 希」,言「平旦之氣」,可知《孟子》主張的「平旦之氣」就是「良心」;且 從好惡之道德情感形容「平旦之氣」,可知「平旦之氣」同於《中庸》「喜怒 哀樂未發之體」。黃宗羲藉「平旦之氣」之養氣工夫,將《孟子》的「良心」

與《中庸》「喜怒哀樂未發之體」做結合,並將《孟子》養氣與作為求放心工 夫,視為同一工夫下,從「平旦之氣」與《中庸》「未發之體」之同質性,從

《中庸》「涵養未發」收攝心神論求放心。

黃宗羲從「平旦之氣」論「心」,乃藉由「氣」角度的描述,說明人最初 的道德意志並不可靠;來強調工夫的重要性。

黃宗羲由「平旦之氣」論「心」言:「未嘗不與聖人同,卻是靠他不得」

與「平旦之氣未經鍛鍊,一逢事物,便霍然而散」。藉由「氣」的描述,說明 人最初的道德意志,雖與聖人相同,然只靠此最初「幾希」之有限道德意志,

並不能讓人變成聖人。最初道德意志,同未經鍛鍊平旦之氣一樣經不起考驗,

一旦接觸事物,易受影響不易維持原有樣貌活動。也就是說在氣化活動中,最 初的道德意志不像現成良知之說主張的如此可靠;道德意志會受接觸事物影響 無法呈顯,而有賴於氣化中的實踐鍛鍊。

黃宗羲透過以「平旦之氣未經鍛鍊,一逢事物便霍然而散」論述現成良 知,也就是見在良知說之不可靠,人的思慮常常受私慾與外在環境、個人立場 等干擾,使本體不能發揮其能,而產生本體呈現差異性。黃宗羲強調人雖有道

358 黃宗羲:《孟子師說‧牛山之木章》,《黃宗羲全集》,第 1 冊,頁 138-139。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德能力,然此能力如火苗一般,仍待於氣化實踐成長。

從對仁、義、禮、智四德與惻隱、羞惡、恭敬、是非四端之心關係,黃宗 羲指出:

其實孟子之言,明白顯易,因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發,而名之為 仁義禮智,離情無以見性,仁義禮智是後起之名,故曰仁義禮智根於 心。若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先,另有源頭為仁義禮智,則當云心 根於仁義禮智矣。是故「性情」二字,分析不得,此理氣合一之說也。

體則情性皆體,用則情性皆用,以至動靜已未發皆然。359

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欲人識心,故將惻隱之心指為仁之端,

非仁在中而惻隱之心反為端也。孟子又說「仁義禮智根於心」,若仁在 中而惻隱之心反為端,是應言心根於德,不應言德根於心也。若心根於 德,則百方求德,心恐有不真之時;惟德根於心;則一味求心,德自無 不真之處,故曰:「學問之道無他求,求其放心而已矣」。360

黃宗羲主張仁義因心當下切近而後有,不僅氣化肯定人倫,也著重於一主 體普遍性在氣化的呈顯。

黃宗羲論本體的「性」從心氣言,主張人的切近實踐才是真實的,人無法 憑空追想一本體。黃宗羲主張仁義禮智之名,因四端而後有其價值,是主體依 其普遍性呈現。仁、義、禮、智是後設的描述,也因此黃宗羲主張離情無以見 性。

需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情」乃一內在價值之真實性情,是就主體依循其 內在普遍性而來,在氣化中表現。仁、義、禮、智即是主體之表現,氣化產 生,不可憑空追想言價值,而此就氣化實踐言價值,也影響到他對人價值能力 展現差別之看法,黃宗羲將氣化活動與意識視而為一。在他將心氣合一下,活 動與意識不可分割,因心不獨立於氣化活動。活動者在氣化中實踐能力差別等 同道德意志呈現的差別,人之本體雖都具有成善之能,皆有一善意作為,但會 因許多因素產生實踐能力差別,於意識之價值上出現差別。

從黃宗羲在四端之心上,主張四端是如種子成長般待開展之端,因四端之 心存在才有仁義禮智之名、惻隱之心等四端是四德源頭。性只是氣流行的條 理,也是理依氣開展根據不斷的呈現,指出在價值能力呈現待實踐開展,就此 開展產生人價值能力與價值活動的殊別性。

359 黃宗羲:《孟子師說‧公都子問性章》,《黃宗羲全集》,第 1 冊,頁 136。

360 黃宗羲:《孟子師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黃宗羲全集》,第 1 冊,頁 68-69。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二、人受境遇影響乃至需要氣化實踐喚醒

(一) 就氣言人價值呈現殊異乃針對人受境遇之影響

關於人在價值能力呈現之殊異問題,根據黃宗羲引孫淇澳論人呈現之差異 認為:

今若說富歲凶歲,子弟降才有殊,說肥磽、雨露、人事不齊,而謂麰麥 性不同,人誰肯信?至所謂氣質之性,不過就形生後說。若稟氣於天,

成形於地,受變於俗,正肥磽、雨露、人事類也,此三者,皆夫子所謂 習耳。今不知為習,而強繫之性,又不敢明說性,而特創氣質之性之 說,此吾所不知也。361

與黃宗羲對「習」的定義指出:

先儒只緣認「習」字太狹,墮地已後之習無論矣。人乃父母之分身,當 其在胎之時,已有習矣。不然,古人之言胎教何也?總之,與性無與 也。362

對於關於人在價值能力呈現之殊異問題,黃宗羲主張最初之「習」從母胎 出生在成形當下,便開始受限於成形時之形氣,受先天成形、後天時、地、人 事等變數影響,往往不得不依外在因素活動。如同麰麥受地利、土地肥沃或瘠 薄、雨量溼度、耕種方式影響。對此黃宗羲稱:「稟氣於天,成形於地,受變 於俗。」將天時地利人和,及人出生便有的才華、家世背景、等所處之境、經 人際交往形成種種見解立場等等,皆視為後天之「習」。也就是說在黃宗羲看 來,人在出生當下便帶有背景存在,而非一赤裸的存在,人從出生必註定有其

對於關於人在價值能力呈現之殊異問題,黃宗羲主張最初之「習」從母胎 出生在成形當下,便開始受限於成形時之形氣,受先天成形、後天時、地、人 事等變數影響,往往不得不依外在因素活動。如同麰麥受地利、土地肥沃或瘠 薄、雨量溼度、耕種方式影響。對此黃宗羲稱:「稟氣於天,成形於地,受變 於俗。」將天時地利人和,及人出生便有的才華、家世背景、等所處之境、經 人際交往形成種種見解立場等等,皆視為後天之「習」。也就是說在黃宗羲看 來,人在出生當下便帶有背景存在,而非一赤裸的存在,人從出生必註定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