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就教法談《孟子師說》是否違背劉蕺山

第二章 黃宗羲對劉蕺山思想之繼承

第二節 就教法談《孟子師說》是否違背劉蕺山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劉蕺山強調「性」為形而上,強調主體客觀性、同為心之體蘊下道德性與 感官欲望差別,乃針對陽明後學在強調主體後流於情肆虛懸之弊,不將兩脈絡 結合來凸顯工夫與內在客觀性重要。而黃宗羲則是針對朱子強調客觀性就在主 體當中,心之體蘊道德性能純粹落實於實踐而言。師徒對朱子與陽明後學皆不 完全認可,但師徒在問題上各有側重的對象,而這使二者在同一系統下,因著 重點不同在描述方式側重上有了差異。

黃宗羲與劉蕺山都就「氣」化來強調,道德乃在人事活動中。然這不等同 道德來自於自然感官。從「氣」上言「古人言性皆主後天,畢竟離氣質無所謂 性。」178強調價值不離氣化,並就此反對超越萬物之上主宰規則,認為人在感 官經驗之上有一價值自覺,在黃宗羲與劉蕺山看來,「太極」只是對一氣流行 萬物統體而言,非指氣外有一主宰稱為「太極」。在此強調人活動當下,有一 道德意志存在其中,在此氣的流行具備一價值意義,非自然律動。在此言

「理」「氣」一元跟「氣」需高看,此一元論不可只就感覺層次而論,必須就 人生活當下的價值意識與道德意義而言。

黃宗羲與劉蕺山的不同,在於描述側重下產生的差異,相對劉蕺山側重於 主體普遍性、道德性與感官欲望差別描述,黃宗羲更注重結合生化角度描述

「性」的擴充;與劉蕺山就一「氣」流行下,人道德意志與萬物統體為一的發 揚。簡言之劉蕺山論述著重於人之存在的道德意志;黃宗羲則著重於氣化實 踐,對道德意志不離人之存在進行抒發。

第二節 就教法談《孟子師說》是否違背劉蕺山

一、對主靜未發看法異同

(一) 考據學界對黃宗羲主靜未發看法異同

(1) 古清美認為缺乏劉蕺山靜存體獨、心性修證的工夫

古清美在〈黃宗羲的《孟子師說》試探〉裡認為:黃宗羲接不上劉蕺山工 夫之實義,其與劉蕺山最大之不同處,在黃宗羲沒有從事鞭辟入裏的靜存體 獨、心性修證的工夫,黃宗羲只是繼承、或使用了劉蕺山這一個理念而已。179 缺乏靜存體獨、心性修證的工夫,且雜有二溪、陳確思想。黃宗羲以動作威儀 轉向實然知覺運動,談工夫乃脫離劉蕺山180

178 黃宗羲:《孟子師說‧道性善章》,《黃宗羲全集》,第 1 冊,頁 77。

179 古清美:〈黃宗羲的《孟子師說》試探〉,頁 248。

180 古清美:《慧菴論學集》,頁 289。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實則劉蕺山在《人譜》即言慎獨之學,謹威儀以定命(劉蕺山在《人譜》

即言慎獨之學主張:謹威儀以定命。181)。而黃宗羲於《孟子師說》則以未發 之體未經鍛練,一遇困難易於潰散,反對現成良知脈絡,也可看出黃宗羲對靜 存體獨、心性修證工夫之理解(黃宗羲對現成良知說法:「喜怒哀樂未發之 體,未嘗不與聖人同,卻是靠他不得,蓋未經鍛鍊,一逢事物,便霍然而 散,……故必須工夫,纔還本體,此念菴所以惡現成良知也。」182)。

(2) 劉述先以未發之前慎獨之說,便是執中,認黃宗羲仍持靜存體獨看法 針對黃宗羲對誠意慎獨劉述先則引《孟子師說》黃宗羲:「愚謂未發之前 慎獨,便是執中,非如司馬君實念一『中』字之為執也。」183證明即使在《孟 子師說》黃宗羲仍遵循劉蕺山誠意慎獨教法。184

從劉述先引黃宗羲文未發之前慎獨,便是執中,可知黃宗羲並非排除未發 之中靜存體獨看法。

(3) 蔡家和認為黃宗羲的靜是就本體,而工夫與本體在實踐之體證下不能相離 關於黃宗羲是否靜存獨體,蔡家和指出:

黃宗羲肯定了周子的先天主靜之學,這也是其師劉蕺山所肯認的工夫,

這靜是就本體而言的靜,而黃宗羲亦繼承之,故黃宗羲於《明儒學案》

中以江右王門為正宗,因為江右王門以靜為工夫,而且反對良知現在,

反對龍溪的無工夫的工夫,或是以悟為工夫,因為工夫與本體就思辨而 言是相對的,但在實踐之體證下,工夫與本體必不能相離,蓋以黃宗羲 的一本論言之,理氣不離,心性不離,同樣地,亦沒有只有本體可以如 如呈現而不用工夫;亦沒有只有工夫而不指向一個本體。黃宗羲認為工 夫所至,即其本體,本體與工夫不可相離,若只是悟本體,而不知在氣 上實踐,這是不切實際的;同樣地只有在氣上的自然現成之工夫,而不 知主宰自身,亦是不足的。185

如引文蔡家和認為黃宗羲的靜是就本體而言,以江右王門為正宗,因為江 右王門以靜為工夫。黃宗羲的工夫與本體就思辨而言是相對的,但在實踐之體 證下不能相離。

然而黃宗羲在《明儒學案》強調靜存體獨同時,卻又在《孟子師說》對延

181 劉宗周:《人譜‧證人要旨》,《劉宗周全集》,第 2 冊,頁 7。

182 黃宗羲:《孟子師說‧牛山之木章》,《黃宗羲全集》,第 1 冊,頁 138-139。

183 黃宗羲:《孟子師說‧禹惡酒旨章》,《黃宗羲全集》,第 1 冊,頁 113。

184 劉述先:〈論黃宗羲對孟子哲學的理解〉,《黃宗羲與明清思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頁 8。

185 蔡家和:〈黃宗羲的工夫論及其現代意義〉,《鵝湖學誌》,36 期,2006 年,頁 169-170。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平求未發之體表示反對(在《孟子師說》針對李延平說法黃宗羲認為:李延平 曰:「仁,人心也,孟子不是以心名仁。」 ……愚則以為明與孟子之意相 反,……反觀此澄湛之本體。澄湛之體,墮於空寂。186),與劉蕺山讚延平未 發之中求「獨體」,並以「靜體」作指導不同(劉蕺山讚李延平:延平姑即中 以求獨體,而和在其中,此慎獨真方便門也。187)。何以有此不同,是否為義 理歧出或脈絡不同,則是此部分要探討的。筆者將比較二者主靜文段,來看此 問題,進而對黃宗羲本體靜體與工夫有更一步確切認識。

(二) 劉蕺山與黃宗羲對「靜體」與相對動靜之看法

據黃宗羲《明儒學案》、《子劉子行狀‧卷下》記載對於相對之「動」、

「靜」,劉蕺山認為:

今曰繼靜而動,亦非也。以斯知人心之獨體,不可以動靜言,而動靜 者,其所乘之位也,分明是造化之理。188

動靜者,時位也。以時位為本體,傳註之訛也。189

在劉蕺山與黃宗羲看來,「動」、「靜」只是一時位,只是活動的表現,

不同於西方把靜態當本體,把流變視為幻象。將靜者視做一不動之動者當一最 高的主宰。且黃宗羲同於劉蕺山主張什麼物都是體,什麼體都是用,主體的心 乃就本體言,不可用相對之動靜。

從《明儒學案》黃宗羲載劉蕺山主靜說法指出:

周子主靜之靜,與動靜之靜迥然不同。蓋動靜生陰陽,兩者缺一不得,

若於其中偏處一焉,則將何以為生生化化之本乎?然則何以又下箇靜字?

曰:「只為主宰處著不得註腳,只得就流行處討消息。」亦以見動靜只 是一理,而陰陽太極只是一事也。190

《明儒學案》黃宗羲記載劉蕺山對未發氣象回答指出:

問:「未發氣象,從何處看入?」曰:「從發處看入。」「如何用工 夫?」曰:「其要只在慎獨。」問:「兼動靜否?」曰:「工夫只在

186 黃宗羲:《孟子師說‧仁人心也章》,《黃宗羲全集》,第 1 冊,頁 141。

187 劉宗周:《子劉子學言‧學言中》,《劉宗周全集》,第 2 冊,頁 412。同見於黃宗羲:

《明儒學案‧蕺山學案》,《黃宗羲全集》,第 8 冊,頁 901。

188 黃宗羲:《明儒學案‧蕺山學案》,《黃宗羲全集》,第 8 冊,頁 901。

189 黃宗羲:《子劉子行狀‧卷下》,《黃宗羲全集》,第 1 冊,頁 251。

190 劉宗周:《子劉子學言‧學言上》,《劉宗周全集》,第2冊,頁378。同見於黃宗羲:《明 儒學案‧蕺山學案》,《黃宗羲全集》,第8冊,頁915。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靜,故云主靜立人極,非偏言之也。」「然則何以從發處看入?」曰:

「動中求靜,是真靜之體;靜中求動,是真動之用。體用一原,動靜無 端,心體本是如此。」191

其與劉蕺山對延平主靜未發工夫多有讚賞指出:

自濂溪有主靜立極之說,傳之豫章、延平,遂以「看喜怒哀樂未發以前 氣象」為單提口訣。夫所謂未發以前氣象,即是獨中真消息,但說不得 前後際耳。蓋獨不離中和,延平姑即中以求獨體,而和在其中,此慎獨 真方便門也。192

這些引文可知黃宗羲在《明儒學案》多引劉蕺山主靜之言,劉蕺山對延平 觀未發氣象,主靜未發工夫多有讚賞,黃宗羲對此也多有引用。從引文可知劉 蕺山主張工夫只在靜,認為主靜之說非偏言。不過此靜如同蔡家和所言非相 對,乃周子先天主靜的靜體。非動靜相對之靜,乃是就本體而言,本體不能脫 離相對活動。

何以「靜」稱呼為超越動、靜的「本體」,如就已發「動」、「靜」的

「靜」字作為註腳來解釋「本體」會讓人感覺有偏向「靜」的一邊,然因「本 體」生生化化無法直接定義,只可就氣化實踐而言,故以「靜」稱之。

劉蕺山一元論正建立於「本體」不能脫離活動而存在。所謂的未發靜體乃 從已發觀察,是指「靜體」從發用處看。

劉蕺山與朱子不同,劉蕺山強調體用一原,不像朱子把本體與氣化活動做 體用分別,在劉蕺山看來「靜體」與相對之「動」、「靜」就氣化活動言乃同 一回事「動中求靜,是真靜之體;靜中求動,是真動之用。」相對於動、靜與

「靜體」乃是就表裏脈絡,在時位活動就主宰彰顯便可稱「體」,就主宰之彰 顯活動可言真「用」。

但由於「靜體」作為氣化活動引導標準,必須作為活動主體,與就時位描 述相對的動、靜得分開來看,靜體乃指本體之價值主宰,不具前後時間脈絡。

延平就此言未發之中以求獨體,強調行為上有價值引導與現實行為作區別,突 顯靜體的引導地位。劉蕺山認為延平之說,乃是迎合周子主張,為主體普遍性 引導成善的方便法門。在論未發工夫,劉蕺山指出:

延平教人看喜怒哀樂未發時作何氣象?此學問第一義工夫。未發時有何

延平教人看喜怒哀樂未發時作何氣象?此學問第一義工夫。未發時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