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理氣一元」論心見黃宗羲對道德價值之堅持

第三章 黃宗羲理氣定位下理氣、心性關係

第二節 從「理氣一元」論心見黃宗羲對道德價值之堅持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為人有一價值道德能力存在於氣化活動當中,作為人成善之因,成善如點鐵成 金,在氣化中產生之自我覺察力行浮現。然人所知世界何以往往非一價值的呈 現,乃一般人會因後天因素使道德能力不顯,即使浮顯也不把其當一回事,使 人的道德能力無法在氣化呈顯。

在黃宗羲看來道德能力作為價值給出,易受遮蔽需透過氣化實踐,才可使 能力展現。黃宗羲氣化活動價值呈現與否,都是在一念心取捨,只有回歸內在 實踐脈絡,談論成善才有意義。

第二節 從「理氣一元」論心見黃宗羲對道德價值之堅持

一、志與氣實不可分

(一) 從「養氣」即是「養心」強調道德意志,當從價值活動掌握 對於「志」與「氣」關係黃宗羲指出:

志即氣之精明者是也,原是合一,豈可分如何是志,如何是氣!……若 離氣而言持志,未免捉捏虛空,如何養得?328

黃宗羲認為「志」與「氣」實不可分,同前面黃宗羲論「性」言「心即氣 之靈處」329;黃宗羲主張「志」是「氣」之精明,強調二者「原是合一」不可 分。

也因此在黃宗羲看來「養氣」即是「養心」,對此黃宗羲認為:

養氣即是養心,然言養心猶覺難把捉,言養氣則動作威儀,旦晝呼吸,

實可持循也。佛氏「明心見性」,以為無能生氣,故必推原於生氣之 本,其所謂「本來面目」,「父母未生前」,「語言道斷,心行路 絕」,皆是也。至於參話頭則壅遏其氣,使不流行。離氣以求心性,吾 不知所明者何心,所見者何性也。330

與黃宗羲針對「養氣」作用認為:

養氣者使主宰常存,則血氣化為義理;失其主宰,則義理化為血氣,所 差在毫釐之間。黝在勝人,舍在自勝,只在不動心處著力,使此心滯於

328 黃宗羲:《孟子師說‧浩然章》,《黃宗羲全集》,第 1 冊,頁 62。

329 黃宗羲:《孟子師說‧浩然章》,《黃宗羲全集》,第 1 冊,頁 60。

330 黃宗羲:《孟子師說‧浩然章》,《黃宗羲全集》,第 1 冊,頁 60-61。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一隅,而堵塞其流行之體。不知其主宰原來不動,又何容費動手腳也。

只是行所無事,便是不動心。331

黃宗羲認為「養氣」在使主宰常存,以使內在道德意志浮現,持續主導活 動;同「養心」從把持「心」所趨向目標的「志」,使作為「心」之主宰價值 指向的「意」常存。332

從「養氣」工夫可知,黃宗羲認為,人若無法以內在道德意志主導活動,

此活動便不是價值活動,且因為內在道德意志存於氣化活動中,脫離活動言價 值將造成人無法依內在價值而活動。

在黃宗羲看來「不動心」工夫是就「養氣」而論,北宮黝的勝人和孟施舍 的自勝均是「不動心」工夫,然皆脫離由內在道德意志主導之活動的「養氣」

工夫,僅停留於憑空追想。黃宗羲對北宮黝、孟施舍「不動心」主張,不從內 在道德意志從事價值活動,給出「心滯於一隅,堵塞其流行之體」說法,認為 一旦以此主張為依據,將使人無法以內在道德意志主導活動。

由此我們可看出養氣,乃是從人的道德意志在活動中呈現而論,比起憑空 追想一道德意志,不如在價值活動中掌握。黃宗羲認為佛家的「明心見性」,

以為「無」能生氣,乃脫離氣化憑空追想,「語言道斷,心行路絕」,如前面 提到黃宗羲以脫離氣化憑空追想求價值,言其懸空。從其不回歸氣化中自身實 踐,止步於憑空追想,使氣之流行停滯不前,批評佛家「參話頭則壅遏其氣,

使不流行。」。

(二) 道德意志與具體活動同在

牟宗三先生批判黃宗羲從氣上分辨儒、佛之別,牟宗三認為黃宗羲誤解佛 性,把佛性真心之圓頓當作知覺運動的變化,把知覺運動的變化視為佛性。對 於儒家心體、知體、仁體之圓頓也同樣誤解知覺運動的氣化之變,把氣化之變 與流行之體混同,不知「流行之體」是儒家專用辭語針對「天命之於穆不已」

而言。333

然在第一、二章已提到黃宗羲同於劉蕺山,把流行與主宰相對,在沒有理 時只是氣之流行,若加上主宰本身,即流行之體乃是就理的脈絡來談。但並沒

331 黃宗羲:《孟子師說‧浩然章》,《黃宗羲全集》,第 1 冊,頁 61。

332 如前文談到此脈絡對「意」、「志」做出分別解釋,「志」者「心」之根氣就「心」所趨向 的目標,作價值所推動之方向,「志」仍是以「意」作主宰標準指向。黃宗羲言:「心所向曰 意,正是盤針之必向南也。只向南,非起身至南也。凡言向者,皆指定向而言,離定字,便無 向字可下,可知意為心之主宰矣。心所之曰志,如志道,志學,皆言必為聖賢的心,仍以主宰 言也。心所之與心所往異,若以往而行路時訓之字,則拋卻腳跟立定一步矣。」。同註 222。

333 牟宗三:「誤解佛性真心之圓頓表示為知覺運動至變,誤以知覺運動之至變之流行之體本身 即是性,亦猶誤解心體、知體、仁體之圓頓表示氣化之變,誤以氣化之變為流行之體也。『流 行之體』是儒家專用辭語專指『天命之於穆不已』言。」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 中書局,1999 年),第 2 冊,頁 130-131。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有去除理之存在,只是增加獨特之語脈。(此「流行之體」有不同之內涵乃是 原始義有他自身的描述,黃宗羲則有自身之看法);黃宗羲論佛之問題,不是 就其不知經驗物作批,而是對佛教不能領悟人在活動中有一道德意志,而是就 上一節引文提到,是對佛教主張有一作為「萬象之主」先天地「真」心作批。

334

而從黃宗羲批評佛氏不知氣化主宰指出:

今觀流行之中,何以不散漫無紀,何以萬殊而一本,主宰歷然?釋氏更 不深造,則其流行者亦歸之野馬塵埃之聚散而已。故吾謂釋氏是學焉而 未至者也,其所見固未嘗有差,蓋離流行亦無所謂主宰耳。335

黃宗羲認為作為價值來源的道德意志與氣化的道德實踐不可分,道德意志 作為其主宰,決定現實活動秩序於實踐中呈現;主張萬物意義均根據此道德意 志而來,故可言萬殊而一本。佛氏講不到流行中的氣之理,而為空理,已落於 憑空追想,流行而無主宰。亦歸之「野馬塵埃之聚散」,須注意的是黃宗羲並 非直接從氣言價值,黃宗羲論價值,是從氣中的內在條理,也就是人在氣化當 中,道德意志之實踐言價值。

黃宗羲從氣化活動中貫徹價值,論心與氣和萬物之關係,在黃宗羲看來此 心之萬殊也是氣,只是流行之滯於私而有所區別,336而復本乃是回歸內在方向 性。從黃宗羲反對以心獨立氣之外,來做價值辨別,可以看出他與自然主義下 的唯物論有所不同。

關於此點我們可參考劉述先於《黃宗羲的心學定位》中,在論黃宗羲承繼 之劉蕺山與王陽明相通之說法,劉述先指出:

陽明思想如陽明所言心意知物是一件不可分開,心體又不可懸空空蕩一 件事物來看,故曰心為天體,以天地萬物感應知是知非為體,談到陽明 心學與西方唯心唯物拉不上邊。……陽明以良知為體,蕺山以意為體,

凡良知之為體者移過來講蕺山以意為體者莫不妥當貼切。337

正如劉述先指出,依照王陽明世界觀天地萬物皆心,乃就意識來看,一切 需在意識架構下。而黃宗羲也是如此,然黃宗羲與王陽明兩者仍有差別,這差 別來自對主體看法不同。

334 佛者云:「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不知舍四端之外何 從見性?仁義禮智之名,因四端而後有,……「雞三足」、「臧三耳」,謂二足二耳有運而行 之者,則為三矣。四端之外,懸空求一物以主之,亦何以異於是哉!見註 332。黃宗羲:《孟 子師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黃宗羲全集》,第1 冊,頁 69。

335 黃宗羲:《明儒學案‧泰州學案三》,《黃宗羲全集》,第 8 冊,頁 4。

336 黃宗羲根據劉蕺山言:「人心如穀種,滿腔都是生意,欲錮之而滯矣。」黃宗羲:《子劉子 學言‧卷二》,《黃宗羲全集》,第 1 冊,頁 326。

337 劉述先:《黃宗羲的心學定位》,頁 13。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黃宗羲以氣化方式描述「心」;主張氣化活動不在人道德意志之外,人的 道德意志也無法脫離氣化活動。比起王學更強調道德意志與氣化活動之不可脫 離性,黃宗羲主張,天地間只有一氣充周,化生萬物,338「心即氣之靈處,所 謂知氣在上也。」339道德意志與氣化活動同在,不可分別。

黃宗羲從實踐脈絡,以氣化方式描述「心」,比起王學強調一道德意志

「心」的活動,黃宗羲更強調道德意志「心」無法脫離氣化憑空追想,若抽離 氣化言道德意志,無法建立人文化成世界與道德規範,強調對本體的認識需透 過自己親自驗証、親自體會。根據黃宗羲於《明儒學案》序言說法指出:

盈天地皆心也,變化不測,不能不萬殊。心無本體,工夫所至,即其本 體。……夫先儒之語錄,人人不同,只是印我之心體變動不居。若執定 成局,終是受用不得。……要皆功力所至,竭其心之萬殊者,而後成 家,未嘗以懵懂精神冒人糟粕。340

黃宗羲之所以言一本萬殊,乃不同學派理論差異各就心的不同層面之抒 發,為心之萬殊,皆指向本體,來主張學派體認雖有不同工夫然皆可契入於此 心體;正是基於各派對「心」之真誠體會,將各種學派、各種工夫路徑上,視 為心體表現屬心體的一部分,來對這些不同內容都給予認同。並強調本體需透 過實踐親自體會,擴充學習思辨各種學問中,將本體客觀性把持住。根據黃宗 羲指出:

流行而不失其序,是即理也。理不可見,見之於氣;性不可見,見之於 心;心即氣也。心失其養,則狂瀾橫溢,流行而失其序矣。341

黃宗羲主張心即氣也。「性」、「理」則為流行而不失其序之條理,

「性」、「理」不可脫離「心」「氣」而論,如同前文談到黃宗羲主張從養氣

「性」、「理」不可脫離「心」「氣」而論,如同前文談到黃宗羲主張從養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