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小結

文獻探討的內容可整理成以下三個方向的歸結:

(1) 脈絡與意義

蘇珊‧宋塔和約翰‧伯格皆談及影像的本質問題,他們都同意照片是事物瞬間的 擷取,蘇珊‧宋塔形容其為世界的斷片;約翰‧伯格則著重於形貌保存與當下在 場的關係,將照片視為對事物的引用。影像既有的特質僅能表現出對事物在攝影 狀態下的即刻捕捉,照片的影像是曖昧含混的,無法在意義的傳達上給予更多協 助。

因此,他們強調脈絡之於照片解讀的重要性,唯有在一張照片具有參考脈絡時,

意義才具有顯現的可能。蘇珊‧宋塔期許脈絡將減少純粹的影像對於觀者的擾 動,對此她提出文字圖說的解決之道。文字跟隨照片的方法,將使觀者在影像觀 看的同時處理意義的問題,但蘇珊‧宋塔也提醒文字可能言過其實或顛倒是非,

這將使照片的意義成為相對的真理。約翰‧伯格從影像與時間的連續互動來處理 相同的問題,他對於視覺脈絡影響照片解讀的狀況保持高度興趣,強調照片的意 義來自於觀者對時間感的延伸。邀請觀看者對於特定主題的相關照片連續觀看的 實驗,是約翰‧伯格對於被攝事件之間相互關連及指涉能量的提問。

43 崔嶕、呂晉譯,《一次:影像和故事》(台北:田園城市文化,2006),頁 271。

蘇珊‧宋塔與約翰‧伯格試圖證明脈絡加諸於照片的作用,既有的理論從文字延 伸照片內涵,以及以影像解釋影像的方法出發,它們將使觀者在解讀照片時具有 參考的框架。此篇論文站在上述的立場,嘗試從另一種不曾被提出的「電影脈絡」

以深思照片意義。蘇珊‧宋塔多次引用電影劇照作為理論探討的範例,但從未將 之視為一種特定文本加以探討電影脈絡與照片解讀的問題。電影是一種特質明確 的藝術形式,由多種元素交織而成,本論文欲分析的文本便是電影中的照片,電 影給予照片身份的證明,也使觀者在解讀時有跡可尋。

(2) 溫德斯觀點

本論文分析的照片文本,出自德國導演溫德斯的電影作品《巴黎‧德州》。溫德 斯對攝影提出個人觀點,其中與其他理論家迥異的是他對於照片的看法。溫德斯 採取對等的觀點,使一向僅視照片為被攝物記錄的說法獲得省思:他將照片視為 雙向性的文本,照片的力量同時具有往前與往後兩種作用力。在照片中,攝影者 與被攝者同列,照片表達了攝影動機及被攝者狀態。簡言之,溫德斯認為每一張 照片之中具有隱形的身影,它是攝影者思想與所見的顯影,其重要性對於一張照 片的意義而言,與鏡頭前的被攝事物不相上下。

此理念對於研究主題的提醒,在於觀看者在解讀電影中的照片時,照片本身早已 歷經雙向力量的拉扯,而兩種作用力皆與導演有關。導演決定照片的內容,在故 事被訴說的時候,說故事的意念也成為照片的顯影藥劑,因此當照片被置於電影 的脈絡之下觀看,導演的位置和觀看者的位置同樣不可忽視,因為觀者對照片的 觀看內容必然包含著導演的觀看。

此外,尤其獨特的是,溫德斯將照片置於一個模糊的位子,任其擺盪於攝影與電 影兩種呈現形式之間。本研究承繼溫德斯從一次到永恆的想法,照片所陳述的時

間並非如羅蘭巴特所言是被反鎖在照片裡的,而得以因為觀看者的想像而延長。

一張照片因此可能成為一部電影的開場鏡頭,照片和電影之間的界線以及意義的 互文於此顯現。

(3) 詮釋的必然

羅蘭‧巴特早期的著作提供照片解析的理論基礎,明確指出照片的意義潛伏於顯 意與鈍意之中。前者附著於文化架構中,對於符號的瞭解是觀者共同的基礎。至 此,羅蘭‧巴特面對照片的態度是以結構主義的角度出發,認為照片的意義得以 歸屬於符碼的製造及拆解過程。直到他提出照片的第三意,在《明室—攝影札記》

之中延伸為刺點的概念,這個想法背後凸顯了主觀意識的介入,使照片的意義不 僅是攝影者或被攝者所擁有,從「我」的情感及特質所出發,使意義的開展表現 出更多重的樣態。他將觀看照片的目光置於觀者的想像領域中討論,使現象學式 的觀察滲透觀看本體的意識。

回應於脈絡與意義之間的問題,詮釋成為連結兩者間的必然動作。詮釋的動作 中,「我」的位置很重要,但「我」與意義之間的關連並非絕對主觀的,個人的 意見仍具有普同性的基礎。這點可從羅伯‧寇爾斯(Robert Coles,1929-)在 1978 年定義的「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44說明:「所有人在一種情境之中,

都被牽涉在裡面的狀態稱為互為主體性。」互為主體性發生於知識和意義共同作 用的場域;在知識和意義的範圍之內,兩者依次輪流影響個體。互為主體性和獨 立的個體與他人之間的彼此協助有關,個體會直接地或間接地召喚與求助於他 人,當個體請求成功時,個體和他者都會獲得歡愉感。這個定義所承續的最重要

44 Robert Coles. The Search, The New Yorker, October 2, 1978, pp.43-109.

的一個連結便是建立了意義和他者之間的橋樑。也就是說,當個體對事物詮釋

② 三種觀看立場

電影中照片的「多重再現框架」特質同時說明了不同的觀看立場。根據溫德斯的 說法,導演的觀感是照片意義的另一面,因此角色與照片之間的互動及情節背後 之理念,將影響意義的形成。而在互為主體的立場之下,觀看者對於照片的詮釋 無法摒除「我」的存在。因此在電影中,照片影像的解讀立基於三種觀看立場之 上;電影導演、電影中角色以及電影觀看者皆是照片意義的賦予者。因而以更細 緻的方法探問本論文主要的研究問題,可歸納為三種交錯的路徑:

1. 演員與電影中照片的互動 2. 導演對電影中照片的設定 3. 觀看者對電影中照片的觀看

對於發展意義過程中,詮釋的必然,以及詮釋方法與研究問題的扣結,將在第三 章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