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師資培育之重建

第五章 Bestor 博雅教育的實踐:教師專業培育和 CBE 之建立

第二節 師資培育之重建

Bestor 認為公立學校的辦學成效和師資訓練密切相關。培育公立學校的師資為 大學重要的功能之一。然而美國二十世紀以降,師資培育的重要性卻逐漸受到忽 視。對於教育成效之良窳,總是將批判焦點指向博雅教育之缺失,忽略了師資培 育課程與教學之省察。此外,許多學者與科學家們也未能檢視教育學者所設計的 師資培訓架構之合理性,進而影響公立學校有效教學的體現(Bestor,1953:137)。

本節將首先論述 Bestor 眼中美國師資培育之缺失,接著說明其理想之師資培育架 構內涵。

壹、公立學校之師資困境

美國在學校大量設立急需師資之際,採用下列方式:一、建立公立學校訓練 機構,對完成小學教育學生給予技術上訓練;二、只要擁有小學學歷者即可擔任 教職;三、降低教職門檻與標準;四、縮短教學法訓練和實習教學。為了解決師 資短缺問題,在師資培育和教師證書取得上均有所調整,這樣的因應措施成為日 後教師被批評有失專業之主因(黃嘉莉,2003)。因應公立學校擴張所引發之缺額 問題使師資培育過程不甚嚴謹,大量生產教師的機制並未體現教師專業。當教育 機會增加後,人們關注的是教師數量的問題,而非教師素質之維持與提升。

Bestor 省察公立學校,發現二十世紀囿於師資短缺,一位教師須教導兩種以上 科目,無法發揮專業。他分析師資短缺的原因計有薪資問題和教師認同與成就感 的低落。相對於其他專業,當時教職門檻較低,產生「每個人都能教」的社會認 知現象,培育教師是為了填補大量教學缺額,更糟糕的是,晉用人員資格參差不 齊,教師在邁向專業化過程中遭遇重重困境。

100

然而,短期內無法補齊所有師資,因此他提出拓展教師專業領域知識之方法,

即在職進修的必要性(Bestor,1953)。Bestor 認為大學教育應以博雅教育為基礎,

提供學生更深廣的知識學習管道。Bestor 說:

大學須擔負起師資訓練職責,這亦是大學之重要功能,師資訓練之首要之 務在於智識學科的訓練。博雅教育之理想在於使個人心智得到嚴謹的訓練,

培養興趣並取得廣博的基礎知識,這些特質是教師之所需與必需。然而,

文理學院教師卻未提供嚴謹且適切的師培課程。在大學階段,師培課程應 以文理學科為基,這點是不證自明的,這些文理學科並非師培課程之附屬,

而是核心,更是專業所需(Bestor,1953:138)。

貳、教育學院與其他學科領域共同擘畫

Bestor 點出當時師資培育之缺失後,進一步批評教育學院傾向獨攬所有教育相 關科目之課程規畫與教學。然而,教育須經由跨學系整合,方能妥善規劃,即「分 權」(devolution),各有承擔,方能完成(Bestor,1953:145)。Bestor 認為教育系所 強勢主導之下,許多教育科目相伴而生,卻缺乏嚴謹度,因此須重新思索大學之 學術責任和相關教育原則。

一、師培學院之設置─師資的養成

Bestor 提出之重建措施如下,首先應設立一獨立師資培育學院(faculty of teacher training ), 此 機 構 設 有 委 員 會 和 行 政 人 員 , 亦 包 含 各 專 門 領 域 教 師

(Bestor,1953:142),並將教育系改制為教學系(department of pedagogy),提供基 本教學原則與方法的相關課程,視導教學實踐並提供教學經驗不足之教師在職進 修之機會(Bestor,1953:145)。此外,大學應該設置一獨立組織,主導教育之管理

101

102

二、理想之教師進修歷程

具體而言,一個受過大學四年博雅教育訓練的歷史系準教師,須修習教學法 科目,完成基本英文的課程,也修習了科學、經濟、政治科學等概論課程。亦即 一位理想具專業之新進教師應在教學法和專門學科習得相當程度的知識與能力。

然而真實的教學現場,一位中學教師不僅需要傳授主修科目,可能被要求教授英 文或是代數等其他科目。在師資短缺下,在職進修就承擔及時雨的功能,旨在加 強教師跨領域知識的學習,穩固基本學科知識,也是能夠涉獵其他學科知識的機 會與管道。此外,研究所作為進修學問與探究之管道 Bestor 強調文憑取得之嚴謹,

提出應建立三項標準作為碩士文憑取得資格:

(一)具有呈現所學知識的能力:理解主修學科之基礎知識並從中獲得學習經驗

(二)完成 30 以上學分數的修習,學分是以其專業或和欲探究之學科領域為主

(三)通過筆試測驗

除此之外,博士學位還必須通過口試檢測,嚴格要求學生閱讀經典科目並在 課 程 中 完 成 原 創 文 章 書 寫 , 這 些 皆 成 為 學 習 紀 錄 , 成 為 學 位 的 評 斷 基 礎

(Bestor,1953:139-140)。Bestor 闡述研究所階段文憑授予資格,並做明確且詳細區 分,清楚界定教育領域進修與專門領域進修所取得之文憑不同。教育領域方面,

分成教育碩士 M. Ed. (Master of Education) 和教育博士 Ed. D.(Doctor of Education),教育碩士和教育博士隸屬於師資培育學院,旨在提供教師進修教育相 關知識的探究,如一位大學主修心理學的學生透過師資培育學院課程的進修課程,

取得教育心理學的 M. Ed.學位與 Ed. D.學位,主修政治學知學生則取得教育行政方 面的 M. Ed.學位與 Ed. D.學位。至於 Ph. D.則歸屬專門學系,再協同其他專門學系 提供不同領域之學科知識與思維方式。Bestor 明確區辨學位資格與名稱,藉由廓清 學位取得的資格與標準,使各專門學系與教育學系能夠各司其職,正視其專門領 域之探究與培育職責,免於文憑名實不符之疑慮(Bestor,1953:141-143)。

103

二、附屬實驗中學設置

對於大眾而言,大學附設中學表示著大學對於科學和學術之主張和對於中學 的期待。因此,課程須由學者、科學家、和教育家一同決定,並且專注在解決基 本智識學科之有效教學問題上,以實務觀點進行組織(Bestor,1953:146)。

三、師培科目之教學須結合基礎學科

大學由學者組成,他們對於自身限制有所警覺,也不斷精進和請益知識和專 業技能。無論是任何專業領域,都不會僅憑藉單一學科知識精熟即可完成研究。

例如,一位物理學家亦需要數學知識,因此物理系會將其學生送往數學系學習

(Bestor,1953:143)。Bestor 以教育哲學科目為例,教育學系主張一位教師應該具 備哲學視野,依教育哲學觀點設立課程。然而令他感到憂心的是,教育學者若懷 有私心地教授課程,這些教育哲學課程和哲學相比,批判性稍微欠缺,較像宣揚 特定觀點。他舉例,許多教育系開設教育哲學課程,課程說明處寫著,以杜威之 著作《民主與教育》為選修文本,進行仔細和批判性研讀(Bestor,1953:144)。Bestor 說:

單憑一位作者、一個文本便企圖找到真理,這是一件有爭議的事。重要智 識學科之所以歪曲,在於以職業主義為目的,這也是有些教育學者受到質 疑之處(Bestor,1953:144)。

誠如 Peters 所主張,教育是跨領域,有利於學科的分化,教育是一門專業,

須妥適運用或結合其他學科之長處,方能有利教育專業發展(黃嘉莉、許殷宏譯,

2002)。

他再舉教育史學課程為例,教師應當瞭解形塑教育系統之歷史因素,這會影

104

響教學之藝術也會決定教育本身之目的。歷史因素是史學家之研究課題,教育學 院若自己建立起教育史學研究等課程,恐有撕掉歷史變革之來龍去脈,有學校系 統歷史幾乎成為缺乏意義的編年史之疑慮,他觀察當時有部分教育史學家僅將過 去 教 育 視 為 錯 誤 目 錄 , 拙 劣 地 朝 著 完 美 修 改 , 卻 未 思 索 為 何 而 改

(Bestor,1953:144-145)。

他也觀察教育哲學和教育史學之實務教學,提出一些疑慮。因此主張大學必 須重申「教育並非單一系所的責任」。因為教學的方法與原則是一有系統性的學習 過程,將「教育系」改制為「教學系」(department of pedagogy),使其回歸教學本 質。教育問題是跨學科研究,心理學家、科學家、統計學家應攜手合作研究教與 學 之 實 務 完 善 ; 歷 史 家 、 政 治 科 學 家 、 經 濟 學 家 則 著 重 教 育 行 政 層 面

(Bestor,1953:145-146)。Bestor 認為必須將基本學科的孤立片段回復至其所屬之地。

Bestor 舉例,教育哲學要以哲學思維進行傳授;教育史學須具備史觀深入了解歷史 脈絡;教育心理學歸屬心理學系,由心理學各分支對其專業理論持續省思研究使 其完備;教育行政則應與其他公共行政同樣歸屬政治科學系,才能以政府責任之 角度審視。

唯有教育課程以堅實的文理學科為基,而非僅仰賴教學技能,才能提昇公立 學校之美名,不僅能提供最適切的師資訓練課程,亦可使學科得到尊敬並抵擋反 智主義之威脅(Bestor,1955:254)。Bestor 認為美國當時的在職進修其實只是提升 職業技能而已,強迫教師在學術性研究課程和較表層的教學課程兩者做選擇。他 認為真正的師資培育課程是要以最高學術標準為前提,幫助教師取得實際面對中 學小教學困境的解決方法(Bestor,1953)。誠如 Carr 和 Kemmis 所主張,教育研究 的目標是「轉化」教育(transforming education),教育從業人員須以轉化的觀點,

對所處學校之教育作為、教育觀念和教育價值理念等進行批判分析,在情境中發 現問題,設計改革方案、實踐方案、落實方案,這即是「行動研究」之旨趣,實 踐批判理論精神導向改革,而非僅為描述與解釋問題(但昭偉,2006)。

最後 Bestor 呼籲,重建工作必定遇到許多阻礙與困難,因此應當循序漸進

105

地進行。改革必須遵循溫和、循序漸進的腳步,不可躁進,教師之任期和薪資、

年資更應被予以保護,教育系之教授應該移轉至其他所屬課程領域之學系,但是

年資更應被予以保護,教育系之教授應該移轉至其他所屬課程領域之學系,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