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Bestor 博雅教育主張之卓見與商榷之處

第六章 Bestor 博雅教育主張之特色與借鑑

第二節 Bestor 博雅教育主張之卓見與商榷之處

本研究從 Bestor 的生平背景及所處時代脈絡著手,探討其思想背景之成形,

次而闡述其博雅教育之思想淵源,以觸及其理論核心,綜合前述各章節之重點及 根據研究心得,歸納 Bestor 思想之卓見與商榷之處作為本研究結論。

壹、卓見之處

一、Bestor 的思想受到求學經歷影響,強調連續積累的史觀思維,重視傳統文化價 值之傳承,反對教育以即刻需求滿足作為教育目的

Bestor 以其濃厚的史學背景反思美國 1950 年代以後進步主義教育所衍生之流 弊,他認為進步主義教育之原意良好,惟教育方向迷失而逐漸走向極端。他以其 就讀的林肯學校為例,說明新教育理念的開展同時,傳統博雅教育課程亦不該遭 到揚棄。他目睹進步主義教育主導下,教學法之過度關注,學校教育充斥軟性課 程,遂提出教育缺乏目的意識,教育品質不僅下降,文化連帶遭受腐蝕危機等省 思,盼社會大眾與專家學者能重拾傳統文化價值,珍視經歷時空淬鍊之基礎學科 的重要性。Bestor 跳脫時下教育框架,重宏觀視野,重新省察教育的本質和目的,

倡導文化精華之基礎學科,俾重建當代智識生活。他強烈批判生活適應課程,認 為這些課程嘗試回應與迎合學生需求,然而這些需求卻限於日常生活中基本維生 能力的滿足,實際上並非理想之教育目的,教育之目的不僅是教導學生解決眼前 問題,還須協助其逐步成長,倘若喪失這些經過時間淬鍊積累之精華,等同否定 過去人們解決問題的智慧和基本學科之價值。因此,他強調教育首重目的,教育 家須具備長遠目的視野,否則教育無法說是進步,而是畫地自限之退步困局。

117

二、 進步主義教育衍生之流弊反映博雅教育的時代需要

Bestor 觀察當時美國教育浮現之問題,不論在中小學或是大學皆出現軟性科目 充斥的現象,此外他批判當時的教育過於放任,學生本位在沒有厚實的知識和道 德觀的情形下,將可能衍生許多問題,於是呼籲重申博雅教育之理想,其核心概 念即是智德的陶冶和自由人之教育。智德和自由互相輝映,厚實的智識能力做為 自由開展的基礎,帶領人類理性地自由思考,也唯有在民主自由社會前提下,人 類的心靈才能獲致滋長之沃土,真正自由的思考才能不帶成見的進行批判與觀察,

有助於嚴謹和獨立的思維培養。此外,真正的自由並非放任性的自由,而是蘊含 責任的自由,即自律。博雅教育之價值就在於以蘊含責任的自由作為前提之下,

師生能夠自由探索知識與討論觀點,逐步為基礎學科能力打下厚實根基,使學生 保有自主性以運用所學的學科思維能力,理性富有邏輯且具系統性地思考,而非 短見、狹隘、不負責任的提出意見,契合快速變遷的世局。

三、博雅教育核心在於智德之涵泳,以培育清晰嚴謹思考能力的自由人

博雅教育是以穩固的智識能力作為基礎,因為學習是持續累積的過程。學習 若淪於片段式的灌輸,學生所學僅是零碎技能,無法靈活運用所學於實際生活。

中小學對於智識能力之基礎培養為往後大學學習專業之養分,兩者是有機銜接。

中學是為大學智識能力與態度奠基之先備階段,以利專業精進,倘若缺少了先備 基礎根基,學生將無法順利銜接大學之專業科目的研究需要。因此,Bestor 認為智 識能力是博雅教育之核心,智德具現於不同基本學科之獨特思維能力,即理科、

文科、史學、哲學等基礎科目皆有一套獨特的思考方式。他認為智德的涵泳奠基 在不同學科思維方法的學習之上,這些思維能力具體展現於批判、明辨是非和做 決定等現實生活情境。簡言之,Bestor 以自由、智德、責任三者作為博雅教育之要 素,三者對於個人與國家社會至為重要,剖析博雅教育之價值,指引出一正確教

118

育方針,以使美國教育能夠重回正軌。教育之功能之一在於培育公民,使其具備 公民意識與批判思維,促進民主社會之整體發展。具備智識能力之個人展現在批 判性的思維,對於事物進行正確判斷。智識能力和民主社會之連結在於心智能力 的開展能使個人在面對科學、經濟、政治和國際關係等議題時做出正確而有效的 公共決定。此外,基本智識能力使個人在科學、歷史、經濟和哲學上有一定程度 的理解力和知識,能使其具有獨立探究的基本能力,對於嚴謹思維能力的精進和 文化精粹之揀選更扮演重要的角色。

四、教學成效和師資密切相關,師資培育應由教育學院和其他學科領域共同擘劃,

並廓清專業概念,方能擔負責任以維護教育品質

Bestor 極力闡明教育是一項專業,而在真正了解教育本質情形下,以廓清教育 專業概念,強調專業之利他特質,以責任作為專業核心要素,即真誠、有良知地 實現社會可欲目的,並擔負起捍衛標準的職責。依此,Bestor 重視博雅教育所涵泳 的嚴謹思維能力與專業兩者之連結,強調深入、嚴謹、多元的教學工作須以思維 能力作為根基,以防教學流於空疏之弊。Bestor 亦提出其理想之師資培育架構藍圖,

闡明師資培育與教育工作須由教育學院與其他學科領域共同擘畫,而非由教育學 院或學系獨攬。他主張由各學科領域學者和教育學院組成師培學院,共同規劃師 資培育課程和培育師資,方能提供宏觀及適切之師資訓練方案。

五、多元適性開展應築基在基本能力之扎實基礎上,方能兼顧課程之廣度與深度,

具備穩固的學科基礎,成為終身學習之養分

教育部針對學生基本學力逐漸欠缺之現象提出「減 C 計畫」政策,基本能力 和多元適性之看重亦隨其立場而有所差異。這樣的教育現象和 1950 年代以後,進 步主義教育主導美國學校教育有些相似之處,強調多元新穎之教學方法與課程設

119

計,學校充斥五花八門的活動課程,本意雖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但卻未在基本 能力根基穩固情形下進行,實為本末倒置。

六、統整課程須奠基在厚實的智識能力上:以社會領域課程為例

回顧社會領域課程之脈絡,美國官方在 1916 年正式採用社會科(Social Studies),同年「全美教育協會中等教育重組委員會社會科小組」 ( The Committee on Social Studies of the Commission on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正式認可社會科作為學校課程的科目之一,並對社會科定義為:「是 研究與人類社會相關組織和發展,以及人作為團體一員的科目。」(Lewenstein,1963)。

究其實,社會領域課程之目的在於培育有思考和具有參與能力之公民,Engle &

Ochoqa(1986)便宣稱:「社會科教育的最高目標是在啟迪青年學子的心智,以做 出明智的決定。」。

美國學者 R. W. Evans 在《社會科的戰爭:我們應該教孩子什麼內容呢?》中 詳述美國社會科之歷史發展,他提到,1930 年代左右,社會科課程是以議題為中 心發展,統整課程、核心課程等推陳出新。Bestor 經歷社會科課程劇烈變遷的求學 過程,對於這些嶄新的變革抱持質疑的態度,他肯定革新份子對於社會領域協助 學生探究和討論社會議題之努力與企圖,但他更強調應在深度的思維能力作為根 基之下,帶領學生思考問題本質,善用分析能力才能使討論具備深度,否則也僅 是表面、偏頗之言論。正如美國生物學家 E. O. Wilson 所言:「我們渴求智慧卻淹 沒在資訊裡,但今後的世界會由有綜合能力者主導,這種人善於思辯,能把握時 機,匯集正確資訊,做出睿智的政大抉擇。」這亦是博雅教育所重視的思考能力,

教導人們如何思考和表達想法,透過言語、邏輯、寫作等能力展現,讓原本毫無 章法之思緒轉化為有條理的清晰表達,也是 Bestor 呼籲重拾博雅教育之傳統和價 值之因。

七、師資培育學院之設置,以促進師資培育專業化

120

Bestor 在 1950 年代即提出師培學院設置此想法,主張師資培育須由教育學院 與其他學科領域共同擘劃,方能妥善規劃,各有承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促進 師資培育專業化,規劃設置師資培育學院,並修訂組織章程,這項計畫將於 2017 年 8 月 1 日正式上路。並在組織章程第十一條之二中明訂:「本大學設師資培育學 院,以促進師資培育專業化,建立師培教師評鑑分軌制度,其設置辦法另訂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7)。Bestor 對於教師專業化之理想藍圖和實踐方案,與 現今台灣教育有些契合之處,可見 Bestor 提出師資培育學院的想法有其遠瞻性。

八、精粹主義對進步主義教育兒童中心觀有補偏起廢之功效

Bestor 在教育思想上被歸於精粹主義教育,精粹主義教育主張學校功能之一在 於保存人類文化遺產,以縝密周延的方式組織課程內容傳授於學生,使其具備基 本知識和技能以適應民主社會之變遷,這些基本知識包含讀、寫、算的能力及歷 史、科學、語文、文學等學科知識。精粹主義教育認為教育倘若忽視這些基本智 識與技能將置文明於險境。學校任務在於引導學生養成永續成長與終身學習之能 力,即思考能力的開展。由於學校教育有其年限,課程編排必須有組織與系統性,

強調課程由淺至深,連續、有機的編排。著重有效之教學成效。此外,亦強調基

強調課程由淺至深,連續、有機的編排。著重有效之教學成效。此外,亦強調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