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平衡計分卡起源與理論介紹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平衡計分卡起源與理論介紹

自 1992 年由 Robert S. Kaplan 與 David P. Norton 提出平衡計分卡之後,迄今已 逾十餘年;期間兩人又推出『策略核心組織』與『策略地圖』等概念與工具,而成為企 業界結合策略管理與績效評估的最佳工具。BSC 可以幫助企業將績效衡量系統,聯結到 其特有不同的策略。透過平衡計分卡可使企業願景與策略,得以轉換成明確的策略目標 與量度。

Robert S. Kaplan 與 David P. Norton 指出組織營運績效的評估,傳統上「財務 面」的衡量指標是屬於落後指標,應同時重視「顧客面」、「內部流程面」、「學習成長面」

等三個構面的非財務性指標,因為它們才是真正的領先指標。BSC 觀念主要在於尋求組 織短期與長期目標間、財務與非財務之量度間、落後與領先之衡量指標間、以及企業內 部與外部績效構面間之平衡狀態;BSC 係將績效評估指標分成四個重要的構面,分別為 顧客構面、財務構面、內部流程構面及學習與成長構面。兩位作者認為 BSC 是一個穩健 的系統架構,能夠轉化激勵願景和策略成為日常作業活動,進而創造企業競爭力,並達 成企業永續經營的目標。

平衡計分卡解答了四個基本問題,而這四個問題則攸關企業組織的績效表現:

1、顧客如何看待我們的?(顧客的觀點)

2、我們必須在什麼領域中有傑出的專長?(內部的觀點)

3、我們能夠不斷改善及創造價值嗎?(創新及學習的觀點)

4、我們在股東眼中表現如何?(財務觀點)

一、平衡計分卡理論與定義

Kaplan & Norton (1996)提出,平衡計分卡是將績效評估指標分成四個重要的構 面,分別為顧客構面、財務構面、內部流程構面及學習與成長構面(如下圖2-1所示)。 平衡計分卡協助企業聚焦在策略議題上,並調整有限資源於策略重點,以便有效執行 策略,加速企業願景的實現。

圖2-1 「平衡計分卡」願景及策略之轉化架構

資料來源:Kaplan,R.S.& Norton,D.P.1996,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74,no.1,p.76.

(一)、財務構面

Kaplan & Norton 指出企業所屬之各個事業單位,可能分屬不同之生命週期階段,

故在設定財務構面之策略目標及衡量指標時,應考慮其所屬之生命週期階段。而有效的 財務管理系統應兼顧風險與報酬,故在建立財務目標時應注意風險控管之問題,加入一 個與風險層面有關的目標。並依成長、維持、豐收三個階段,以營收成長和組合,成本

財務構面 為 了 成 功 獲 得 資 金,我們希望股東 如何看待我們?

內部流程構面 為了滿足股東及顧 客,我們應該專精 於哪些營業流程?

顧客構面 為了達成我們的願 景,我們希望顧客 如何看待我們?

學習與成長構面 為達成我們的願景

,我們應如何保有 持續改善的能力?

願景及策略

降低與生產力改進、資產利用與投資等,三方面策略為思考主題。

大多數的公司會選擇三大類的財務性指標:成長、獲利和價值創造。雖然成長和獲 利是有價值的,但是企業不能完全據以判斷公司的財務狀況,因為當業務高漲時,表面 雖然有利可圖,但只有所得報酬高於資金成本時,價值才會增加。因此,計算經濟附加 價值,才能確定財務性投資能真正地創造價值。

財務構面顯示策略如何促使企業成長、提高獲利、控制風險,而創造股東報酬的價 值。平衡計分卡必須保留對財務成果的重視,平衡計分卡的每一個量度遵循的因果途 徑,終點也都應該是財務目標,但財務的衡量是一種落後指標(Lag Indicators),它 顯示的僅是因過去的行動獲致的結果,而非創造未來績效的指引。過度強調財務績效將 會導致企業產生重視短期績效的表現,而相對的忽略了長期目標的投注和價值創造。

(二)、 顧客構面(Customer Perspective)

在「平衡計分卡」的顧客構面中,企業應先找出市場與顧客區隔,並為這些目標區 隔選定一套核心成果的衡量標準。顧客價值主張描述組織本身如何與其他組織做區分,

將著重在什麼樣的市場。而針對顧客關係任何獨特性的需求,都會盡最大的努力,提供 顧客解決之道,這種公司被定義為「顧客關係」組織;其所在乎的是長期的關係建立,

所以追求顧客關係的組織則會考量顧客知識、提供解決之道、滲透力、顧客資料、驅動 顧客成功的文化、建立長期的顧客關係等要素。

顧客構面通常包括幾個核心的概括性量度,包括顧客滿意度、顧客延續率、新顧客 爭取率、顧客獲利率,以及在目標區隔中的市場和客戶占有率。構面中也應該包括特定 的量度,以衡量公司提供給目標顧客的價值主張(Value Propositions)。

(三)、內部流程構面

在企業內部流程的構面中,管理階層必須掌握組織的內部流程,其所關注的是顧客 滿意度和組織的財務目標。企業內部流程構面揭露傳統績效衡量和「平衡計分卡」的基 本差異。傳統方法著眼在監督與改進既有的企業流程,但在「平衡計分卡」方法上,除 改進既有流程外,經常也會有創新的流程。企業內部流程在設計績效衡量指標之前,應

先分析企業價值鏈,模式中包含三個主要的企業流程,分別為創新流程(Innovation Process)、營運流程(Operation Process)和售後服務流程(Post-Sale Service),

從流程中思考如何滿足顧客的需求,並建立各種可以達成此目標的衡量指標。

表2-1 企業內部三大流程之意義 內部流程 意義

創新流程 此流程辨別和孕育新市場、新顧客以及既有顧客的新需求和潛在需 求,順著價值創造和成長的長波而行,設計和開發新產品和服務,

協助開闢新市場和客源,以滿足顧客的新需求。其包括兩部份:1.

市場研究 2.將市場研究成果,回饋必要資訊進行產品和服務的設計 與開發流程。

營運流程 此流程從收到顧客訂單開始,到遞交產品或服務給顧客為止,強調 以高效率、一貫性和及時性,提供既有的產品和服務給既有的顧客,

為一價值創造的短波。除了傳統上之標準成本、預算和差異等財務 量度來監控流程外,同時把產品和服務重要的績效屬性(如回應時 間、品質和成本),列入營運流程的衡量指標。

售後服務流程 此流程從售出或遞交產品和服務之後繼續為顧客效勞,包括保修期 和修理工作、瑕疵和退貨的處理以及付款手續(如信用卡管理工 作),其目的為增加

目標顧客使用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價值。

資料來源:Kaplan,R.S.& D.P.Norton.1996,The Balanced Scorecard: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Boston,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四)、學習與成長構面

Kaplan & Norton認為此構面是為了創造組織長期的成長和進步所必須建立的基礎 架構;組織的學習與成長來自三方面:人、系統、組織程序,學習與成長構面是前三個 構面的基礎架構(人、系統和程序),並驅使前三個構面獲致卓越成果的動力。「平衡計 分卡」的財務、顧客、企業內部流程,往往會顯示人、系統和程序的實際能力,與要達 成目標之間的落差。為了縮小這個落差,企業必投資於員工的技術再造、資訊科技和系 統加強,以及組織程序和日常作業的調整,這都是學習成長構面追求的目標。

二、小結:

綜合以上文獻彙整平衡計分卡之四大構面,可得知組織在不同構面中各有其要專注 的重點。研究者認為當企業整體以經營為前提,當然是期望整體績效提高以增加營收。

所以當企業採用平衡計分卡的理念,來制定評估內部系統時,應透過具體量化標準或主 觀判斷之非量化標準,來作為內部績效評估系統,使組織的願景與實際情況成功結合在 一起。此外,應詳述公司的願景目的,將此訊息傳達到組織的各個單位,來衡量企業經 營目標或經營策略是否正確,判斷是否要作出適當的修正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