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策略地圖的意涵

一、策略地圖之定義

1990 年,柯普朗-諾頓團隊(Kaplan-Norton Collaboration),一年間的研究專 案,導引出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衡量系的概念。研究成果發表後,立即 引發許多主管們的共鳴,但在執行平衡計分卡的工作過程中,柯普朗-諾頓團隊很快了 解到,這些主管們對這個新績效衡量系統(平衡計分卡)表示歡迎外,他們接著提出如 何有效執行新策略的問題?高階管理者都了解到以策略為基礎的衡量系統,可用來解決 與策略相關的溝通與執行問題。

幾年後,柯普朗-諾頓團隊向成功推動平衡計分卡且獲得突破性成效的組織請教,

關於平衡計分卡在組織轉型顯著成功的過程中,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時,這些高階主 管們的答覆都不外是「連結」與「聚焦」,是要將所要達成的目標加以聚焦,而目標項 目間應該用因果關係連結起來。於是柯普朗-諾頓團隊很快地就開始輔導所合作的所有 高階團隊,將其策略運用從平衡計分卡四個構面所選出之目標項目間,將其明確的因果 關係描述清楚,也就是特別強化平衡計分卡中的「策略性議題」及「策略性目標」之具 體內容,並且在2000 年時開始將平衡計分卡四大構面之因果關係繪成圖,此圖則命名 為「策略地圖」(Strategy Map)。

Kaplan & Norton 提出策略地圖的作用,是在提供一種眼見為憑的架構,透過四構 面相互關連的目標項目,連結無形資產與股東價值的創造,同時它也把營運、顧客、創 新、法規等內部流程的優異表現,與組織所期待的財務目標的因果關係予以串聯。策略 地圖的提出解決了平衡計分卡與策略之間缺乏有效互動的問題,可使平衡計分卡從一個 績效評估工具發展成一個長遠策略執行工具。

Kaplan & Norton 認為一張好的策略地圖,不僅要能清楚地闡述策略的因果關係,

並且在實務應用上必須能用箭頭將所有的目標加以連接,以顯示其間之因果關係。策略 地圖將 BSC 四個構面的策略目標項目運用因果關係加以連結,藉此串聯組織策略從策略

形成到徹底實施的動態管理工具。決策者擬定策略時可清楚明白整個企業組織創造價值 的架構,包括財務績效落後指標如何為股東價值創造出持續性的成長、顧客構面具體界 定針對目標顧客區隔,提出價值主張、內部流程是後續關於顧客及財務結果改善的領先 指標;亦即內部流程主要在為顧客創造並運交價值主張、無形資產是持續性價值創造的 終極來源,學習與成長目標主要在說明人員、科技、組織氣候協同合作支援策略的執行。

Tenhunen等人(2003)則認為一個好的策略地圖,可以幫助使用者了解哪些活動或目 標可以帶領企業達成策略,同時藉由策略地圖可以避免績效指標的重複衡量。有效執行 策略,連結四個構面的目標及指標,在策略地圖中這些因果關係使得使用者看起來更加 明確。

二、策略地圖的制定原則

策略地圖制定原則是為讓組織的策略能見度提高,且集中組織資源於焦點,提升無 形資產的價值。制定策略地圖四構面應把握以下幾點重點:

(一)、策略必須平衡相衝突的力量

企業投資於無形資產以求取長期營收的成長,通常與削減成本以美化短期財務績效 目標相衝突,但為求永續發展,企業在制定策略時,必須兼顧短期財務目標與長期目標 間求取均衡,避免追求短期成果而犧牲長期投資的短視策略。

(二)、策略是根據不同的顧客區隔所制定的

顧客滿意是組織可持續長久的價值創造來源,而組織不可能追求每個顧客都非常滿 意,因此制定策略應有所取捨選擇。

(三)、價值是經由內部營運流程所創造出來的

策略地圖與平衡計分卡的財務與顧客構面,主要在描述組織所希望達成的結果,而 內部流程及學習成長構面主要在推動策略,它們所描述的是如何將策略付諸實施。有效 而彼此整合的內部流程決定了價值如何被創造出來,如何又得以持續而久遠,因此制定 內部營運流程策略時,必須確立創造差異性價值主張的少數關鍵流程作為策略的主題。

(四)、策略是經由幾個模擬與互相依賴的因素所構成

Kaplan & Norton 將 內 部 流 程 區 分 為 四 個 群 組 : 營 運 管 理 (Operation Management)、顧客管理(Customer Management)、創新(Innovation)、法規與社會 (Regulation and Sociaty),由於系統運作結果會有時間遞延特性,例如經由顧客管 理流程之改善而營造出的較佳顧客關係,其效益的發揮約需六到十二個月的時間。另 外,每個策略要素發揮功效的時點也都不同,因而制定策略地圖必須模擬及考量各策 略的互動因果關係。

(五)、策略的整合決定了無形資產的價值

根據《策略地圖》書中描述,無形資產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1、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包括了員工的技巧、能力,以及知識等。

2、資訊資本(Information Capital):包括了資料庫、資訊系統、網路,以及科 技基礎架構等。

3、組織資本(Organization Capital):包括了文化、領導、員工整合、團隊,

以及知識管理等。

如果在組織投資無形資產策略的擬定 過程,各自獨立思考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資訊資本(Information Capital)、組織資本(Organization Capital)的 投資,而未能與策略地圖其他構面之策略目標密切的連結與整合,則雖然投入可觀的 人力資金成本,其結果是事倍功半,無助於強化組織執行策略的能力,也就無法創造 出正面的投資報酬。

根據以上五要點,策略地圖說明組織如何創造價值(如圖2-5所示),策略地圖 加了第二層細節的部分,用來說明策略基於時間的動態變化情形。此外,為了使策略 說清楚講明白,加強聚焦的效果,策略地圖的描述更加深入到第三層,藉以說明整體 策略的前後連貫統合模式,使衡量項目與目標項目都能建立並納入管理。

創新流程 標定機會 研發組

合 設計/ 開發 推出

生產力策略 成長策略

長期股東價

改善成本結構 增加資產利用 擴張營收機會 強化顧客成本

價格 品質 程度 親便選擇性 功能性 服務合 夥伴 品牌

營運管理流程 供應 生產 分

銷 風險管理

顧客管理流程 選擇 招納 維繫

成長

法規與社會流程 環境 安全與健康

召募 社區

人力資本 資訊資本 組織資本

文化 領導 整合 團隊

圖2-5 策略地圖-策略地圖說明組織如何創造價值

資料來源︰陳正平等譯,2004,Kaplan,R. S.and D. P. Norton原著,「策略地圖」,台 北市:臉譜出版,p.192.

三、策略地圖-組織價值創造流程

策略並不是單獨孤立的管理流程,而是組織從高層次之使命敘述,一直發展到前線 與內部作業員工實際作為等,一連串邏輯環中的一個步驟。下面圖2-6是在實務中相當 有用的架構範例。圖中最頂層的使命(Mission)是用來說明組織存在的原因,或者,

界定事業單位如何置身於較廣泛的企業架構中。組織的使命與相連的核心價值(Values)

顧客構面內部流程構面財務構面學習成長構面

是相當穩定,不至於隨時更動的。至於組織的願景(Vision)則描繪關於未來的情景,

協助澄清組織的方向,使個別員工有所瞭解為何及如何來支持組織的發展。策略的發展 和因時演變,都必須迎合內在能力與外在環境的條件變遷,不可拘泥僵固4

策略地圖是將策略形成與策略執行之間緊密連貫,避免組織內部流程衡量和顧客的 價值主張間無法銜接;毫無目標的追求創新;對員工的技能和激勵,以至於資訊科技的 角色目標不明等缺失。策略地圖通用模式也可以用來做為策略要件及其相互關係的標準 查檢表。如果策略地圖通用模式中的某要件遺失不見,則該策略就很可能出現瑕疵缺陷。

諸多企業在推動平衡計分卡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了一些執行面上的問題,例如忽 略了部門關鍵績效指標與整體企業策略間之間的連動性,只將平衡計分卡當作績效評估 的工具,直接設定各部門的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導致雖 然部門的目標確實達成,但是企業的整體營運績效並沒有相對獲得提升及改善。也就是 說,忽略了關鍵績效指標的重要意義在於「策略的衡量」,也沒有有依據因果關係訂定 出目標與績效指標,以致於當各層級指標的目標都達成時,整體的策略目標出現落差的 的窘境。因此,將企業策略運用從平衡計分卡四個構面所選出的目標、項目間的因果關 係清楚描述,我們稱為「策略地圖」。

完善的策略地圖,可以使平衡計分卡從績效評量工具轉化為策略執行工具,讓企業 策略成為具體的指標與行動,並且將策略目標延伸變成部門目標,每部門的目標再仔細 延伸下去變成個人目標,也因而企業內的所有目標、計畫與員工的績效、獎酬都能與策 略緊密結合。策略地圖並非不變的,策略地圖的功能是追蹤、執行、說明、陳述策略,

因此必須是動態的、能修改檢討及能夠進行因果分析的,策略是一種不斷建構的過程,

隨著時空的移轉。因此,每年組織的策略地圖都因應環境更新,就算是策略沒有改變,

衡量指標也有可能有所不同,至於延用哪些指標?淘汰哪些指標?組織都應有所聚焦。

4 Neely (2000)認為策略地圖雖然與平衡計分卡有相同的邏輯,然而策略地圖提供了另一種圖形方法來看 這四個構面,也因此藉此反映了平衡計分卡中目標的因果關係。作者認為策略地圖雖然容易繪製,然而

4 Neely (2000)認為策略地圖雖然與平衡計分卡有相同的邏輯,然而策略地圖提供了另一種圖形方法來看 這四個構面,也因此藉此反映了平衡計分卡中目標的因果關係。作者認為策略地圖雖然容易繪製,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