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東協之佈局

第二節 1997 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之衝擊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協自貿區是東協國家與世界整合的方式。74此一觀點可作為佐證東協想成為東亞 區域經濟整合主要推動行為者的論述,畢竟相較於其他區域,東亞在經濟整合 上相對落後許多,因此東協若能率先取得此一引領東亞地區經濟整合的先機,

便更有躋身區域強權,進而影響整個世界經濟動向的機會。

然而,東協自貿區亦有其侷限之處,撇開其對東協地區的貢獻,仔細探究 其實質內容,不難發現 CEPT 有相當大的限制,CEPT 內容主要是在於關稅稅率 的調降,然而在限制貿易的部分,相較於關稅,非關稅壁壘的規範則更形重要;

CEPT 主要在於製造業商品的貿易,然而在製造業商品貿易已逐漸衰退,服務貿 易與投資的重要性卻凌駕於製造業商品貿易;東協自貿區主要是使東協區域內 的貿易自由化,然而區域內的貿易量卻只占東協成員國貿易量的 1/5,甚至這些 因 CEPT 而自由化的貿易項目僅占東協區域內貿易的 1/3。75筆者認為東協自貿 區雖有其侷限之處,但其為東協帶來的益處遠勝於其侷限之處,因為其不僅是 東南亞地區邁向經濟整合的墊腳石,更使東協能以本身穩固的經濟基礎與其他 經濟體談判、洽簽自由貿易協定。

就縱向層面看來,東協自我 FTA 化的展現起於 1977 年所簽訂的優惠貿易 安排(PTA),確立於 1992 年的新加坡宣言,而成於東協自貿區的建立。東協自 貿區不僅僅使東協達成了經濟方面的合作目標,更力證了東協身為一個區域組 織,有足夠的能力和實力自己創造貿易與投資。

第二節 1997 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之衝擊

壹、1997 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前

東亞國家在 1960 年至 1990 年之間經濟快速成長,從第一波的亞洲四小龍 (Four Asian Tigers) , 新 加 坡 、 韓 國 、 香 港 及 台 灣 到 亞 洲 四 小 虎 (Tiger Cub

74Suthiph and Chirathivat, ASEAN Economic Integration with the World through AFTA,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Singapore, 1997, p.29.

75Heinz W. Arndt, AFTA and After,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Singapore, 1997, pp.42-50.

5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Economies),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及菲律賓,再加上工業發展本來就很先進的 日本以及擁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中國,這些國家共同創造了東亞的經濟奇蹟,

使得東亞地區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光景。世界銀行在其所做的東亞奇蹟-經濟成 長與公共政策(The East Asian Miracle, Economic Growth and Public Policy)研究中指 出,亞洲經濟體的亮麗表現有兩個最重要的因素,高儲蓄率和人民教育的提高,

世銀更將日本、亞洲四小龍及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列為表現亮麗的亞洲經濟 實體(High Performing Asian Economies, HPAEs),其亦指出 HPAEs 的另外兩個特性,

為遠離高通貨膨脹與經濟蕭條而相對穩定的經濟總體,另一特性為貿易佔 GDP 的比例很高。761990 年以前,大部分快速成長的亞洲經濟體,大多數的投資都 是以國內儲蓄來支應,但在 1990 年代時,先進國家的貸款者與投資人逐漸流行 到新興市場投資,因而導致大量的資本流入到開發中的亞洲國家,而隨著這些 資本的流入,數個以 GDP 比例來計算的亞洲國家,經常帳的赤字開始大幅上升,

遂有觀察家認為資本之所以大量流入這些快速成長的亞洲國家,乃是因投資機 會的預期獲利性所致。77

爆發東亞金融危機後,分析金融危機成因的文章不勝枚舉,就東亞區域與 東亞國家內部因素而言,大抵有以下幾點成因,分別為產銷不平衡、傳統消費 體系的過當投資、過度依賴外資而未建立自主生財體系、大型公司未大幅度企 業再造、泡沫經濟、財務及金融體系的管理問題、金融市場自由化及國際化以 及財務科技的進步。產銷不平衡為供過於求的狀態,消費人口、歐美消費市場 沒有大幅度的成長,但東亞國家龐大的人口卻爭相投入生產的行列,因而造成 了相當大的不平衡;傳統消費體系的過當投資容易造成外匯存底的流失和外債 的提高,而因依賴外資,資本的高速流進與流出,容易造成繁榮的假象;建立 自己的生財體系相當重要,外資投資多著眼於廉價勞力與資源,若地主國未能 善用此一機會有效地將這些產業轉為自主的生財體系,便只能被外資牽著鼻子 走;亞洲國家的金融和財務體系多由少數人掌控與管理,並非所有人都能了解 其存在的問題及容易產生的弊病。78溫世仁先生所分析的這些可能成因無疑點出

76World Bank, The East Asian Miracl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3, pp.1-10.

77Paul R. Krugman& Maurice Obstfel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 Policy, Pearson Addison Wesley, Boston, 2003, pp.687-692.

78溫世仁,東亞金融風暴,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1998 年,頁 23-43。

5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東亞國家在 1990 年代時經濟蒸蒸日上之表象下的一些問題,看似不大卻顯而易 見的問題,在各國不以為意的情況下,相繼捲入了 1997 年的亞洲金融風暴。

同時,Paul Krugman 也指出了金融危機前亞洲的三個弱點:一、生產力,

大多數的亞洲產出成長可以單純用生產投入(資本與勞動)的快速成長來解釋,

但是生產力(每一單位投入的產出)並沒有相對增加,研究結果顯示,資本累積 持續高漲時,將不可避免地產生報酬遞減;二、銀行業務的紀律,大多數的亞 洲銀行缺乏業務紀律,國內的存款者和國外的投資者認為亞洲的銀行是安全的,

不僅是因其經濟,還包括他們相信銀行即便有任何困難,政府都會在背後撐腰,

但實際上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在其所從事的各種風險活動中,並沒有受到政府 有效的監督。而企業利益與政府官員的緊密連結,助長了貸款中的道德危機,

因此,東亞國家雖然有高儲蓄率,卻造成投資如此龐大,而使其經常帳出現赤 字;三、法律架構,亞洲經濟在失敗之後才出現的一個很重要的弱點是對於處 理危困中的公司缺乏好的法律架構,在亞洲經濟體中,破產法律是很薄弱的,

部分是因為這些經濟體驚人的成長促使公司失敗是很難的事,因此當金融危機 迫使公司、企業走上破產時,相關法律規範的缺乏也造成不少問題。79這些弱點 使得亞洲國家在面對金融風暴時,因內部的規範不足與制度不健全而顯得不堪 一擊。

除了亞洲國家自身國內政治經濟因素與體系結構外,美國則為引發金融危 機的遠因,美國 1970 年代起之財政和貿易開始陷入雙重赤字,其挾著美元在國 際貨幣市場上強勢地位,並藉著美元在國際間鉅額需求,透過大量發行美元以 解決其國際收支赤字壓力。而日本因與美國在貿易有長期且緊密的關係,對美 國有鉅額貿易順差,故美國強迫其透過大量購買美國公債來消化貿易盈餘,來 減輕對美國國際收支帳惡化之壓力。自 1970 年代起,日幣對美元升值亦導致其 國內資金轉向東南亞地區之新興市場,並成功地將出口產業之生產基地轉移至 成本較低之東南亞國家。隨著 1990 年代國際金融市場大解放,世界上流動性金 融資產規模,由 1980 年底約 11 兆美元增加至 1994 年底約 41 兆美元。因而大

79Paul R. Krugman& Maurice Obstfel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 Policy, Pearson Addison Wesley, Boston, 2003, pp.689-691.

5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量資金快速地移入東南亞地區,雖刺激其經濟快速成長,卻因 1997 年資金大量 撤離而導致該地區經濟泡沫化,進而引爆金融危機。80

貳、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

一般多認為亞洲金融危機的開端源自於1997年7月2日泰國被迫採行放棄釘 住美元的匯率制度,改行浮動匯率,造成當日泰銖匯率最低曾跌落至32.6泰銖 兌1美元,貶值幅度高達30%,然而早在泰銖貶值之前,泰國出現金融緊張的局 面就已超過一年以上,從房地產市場低迷到股票市場的下跌,一直到1997年泰 銖貶值才開始引發一連串的金融危機。

泰銖貶值後隨即發生骨牌效應,波及至其他東南亞國家,馬來西亞首當其 衝,印尼、菲律賓的通貨亦相繼受影響,到了10月下旬,國際投機客轉戰香港,

使得香港股市價格的重要指標,恒生指數(Hang Shen Index)首次自1996年以來跌 破10,000點,而11月中旬,這股金融風暴蔓延到了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韓國,韓 國透過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尋求援助才暫時控制住了危機,然而,日本在韓國 有大量的投資,這樣的金融危機也逼使得日本數家銀行和證券公司破產或倒閉,

整個東南亞金融風暴快速蔓延,遂演變成為亞洲金融危機。

除了馬來西亞外,這些飽受金融風暴摧殘的國家都有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尋求援助,並以承諾實施計畫經濟來取得貸款,透過較高的利率來限制匯率的 貶值,以避免大額的預算赤字,並針對引發危機的弱點來進行改革。而印尼由 於經濟危機與內部政治不穩定的兩相強化,形成一致命循環,在1998年初,印 尼金融風暴再起,印尼盾損失原有價值的85%,而只有非常少數的大型公司有 償債能力,印尼人民大量失業,甚至連基本生活都成問題,也因而爆發許多種 族問題。81繼而東南亞地區再次受到影響,新加坡幣、馬來西亞零吉、泰銖、菲 律賓披索紛紛下跌,隨之也擴散至其他國家,韓圓與日幣因而大幅貶值,使得 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惡化。1998年8月,國際投機客對香港發動新一波攻擊,香港

80陳茂瑋、林建甫,「亞洲金融危機成因之探討」,金融財務,第 21 卷第 4 期,1999 年 1 月,頁 69-87。

81Paul R. Krugman & Maurice Obstfeld, op.cit., pp.691-692.

5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來吸收國際炒 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準上,而使國際投機客失 利。東亞金融風暴與經濟的衰退也波及到了俄羅斯,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信 用貸款協助之下,俄國政府設法穩定住了幣值與降低通貨膨脹,當國際投資客

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來吸收國際炒 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準上,而使國際投機客失 利。東亞金融風暴與經濟的衰退也波及到了俄羅斯,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信 用貸款協助之下,俄國政府設法穩定住了幣值與降低通貨膨脹,當國際投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