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東協推動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以自由貿易協定為軸線之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東協推動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以自由貿易協定為軸線之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政 治 大 東協推動東亞區域經濟整合:. 立. ‧. ‧ 國. 學. 以自由貿易協定為軸線之分析. n. er. io. sit. y. Nat. al. 指導教授:陳鴻瑜 博士 ni C. hengchi U. 研究生:鄭惠襦 撰. 中華民國一零四年一月. v.

(2) 謝. 辭. 「外交」一直是我從小嚮往的領域,很幸運能在研究所階段踏上自己一直 以來設為目標的這條路。在求學的過程中,感謝父母親的支持與關心,對於我 的選擇他們總是全心全力的支持並不斷給我鼓勵,也謝謝我的妹妹每個階段的 陪伴與傾聽,謝謝父母親讓我在健康與快樂的環境中成長,在衣食無虞下,專 心完成目標。. 碩一下學期因緣際會下修習了陳鴻瑜老師的東南亞國際關係課程,開啟了 我對東南亞地區的研究興趣,陳老師和藹可親、學養豐富,對東南亞地區的政. 政 治 大 學生後,除了專業知識的汲取也從老師身上學習到嚴謹為學、仔細審慎的研究 立 治、歷史、文化等學問淵博,每次上完課總是收穫豐富。順利成為老師的指導. ‧ 國. 學. 態度,感謝老師對我的論文的指點迷津與醍醐灌頂。謝謝擔任我論文口試委員 的吳玲君老師給予我的建議與鼓勵,每次在國關中心遇到吳老師時總是感到相. ‧. 當溫暖;也謝謝張文揚老師願意擔任我的口試委員,給我許多中肯的意見並指 引我方向,使我有所啟發,三位老師無私的指導讓我獲益良多、銘感在心。. sit. y. Nat. er. io. 系上同儕間互動關係良好,使我能在這樣愉快的環境下完成論文。要感謝. al. v i n Ch 總是願意幫忙;有國際貿易與金融相關問題時常請教丹坪,感謝他的解惑與分 engchi U n. 以下朋友,因筆電軟體問題,常常麻煩傳凱幫我調整論文段落與格式,謝謝他. 享;謝謝志穎在我論文口試時的幫忙;感謝系上同學們在我埋頭苦思論文期間 所給予的鼓勵與打氣,能與大家有緣同窗兩年多,我感到無比的幸福;最後, 我要特別感謝我的好朋友,黃郁傑,謝謝他協助我處理論文大綱與目錄的製作。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師長與朋友為我做的一切。. 鄭惠襦 於台北木柵 民國 104 年 1 月. i.

(3) 摘. 要. 二十世紀末,國際經濟情勢產生大幅變化,經濟全球化和區域整合共同形 成現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1995年成立的WTO成為了規範與管理國際貿易的 主要機制,也成為國際經濟秩序下各國能一體遵循的制度。然而,2001年底 WTO 通過決議展開的「杜哈發展回合」,因各會員國利益難達成共識,而進度 緩慢,無任何突破。鑒於全球多邊貿易體系自由化進展受阻,國與國間轉而投 入於簽署區域或雙邊自由貿易協定。. 政 治 大. 在區域經濟整合的部分,美洲和歐洲都已達成熟階段,東亞地區的發展則. 立. 相形落後許多。雖然如此,縱觀近年東亞地區的發展,仍可發現東亞國家無不. ‧ 國. 學. 致力於推行區域整合,當中較有系統且不斷循序漸進的是以東協為核心向外拓 展的東協加N系統,東協除了內部持續進行整合外,也與東亞其他國家建立彼. ‧. 此間之貿易關係。東協於1992年決定成立東協自貿區,並於1997年首度召開東. y. Nat. 協加三會議後,遂積極與周邊國家建立雙邊的貿易架構或緊密經濟夥伴關係。. n. al. Ch. engchi. er. io. 經濟整合的輻射狀自由貿易協定網絡之可能佈局。. sit. 從東協與其他東亞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現況,可一窺其對於推動東亞區域. i n U. v. 然而,東協在推動東亞地區經濟整合上的同時也面臨諸多的挑戰。其中之 一為中國之競逐,中國於2010年超越了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從中 國經濟快速成長看來,目前東亞的經濟似乎是以中國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出去, 呈現出以其為主體的亞洲經濟整合現象。另一挑戰為美國所主導之泛太平洋戰 略經濟夥伴協定(TPP)的形成。面對這些來自區域內與區域外的挑戰,東協如何 化危機為轉機,引領東亞完成區域經濟整合。. 關鍵字:東協、區域整合、自由貿易協定、東亞經濟整合、區域全面經濟夥伴 協定(RCEP) ii.

(4) 目 第一章. 錄.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4. 第三節 名詞界定與研究範圍 ............................................................................................. 6. 第四節 文獻回顧...................................................................................................................14. 第二章. 區域經濟整合之歷史背景 ...................................................................................... 20. 第一節 學說評析 ................................................................................................................ 21 第二節 東亞經濟整合之演變 ......................................................................................... 31. 政 治 大 東協之佈局 ................................................................................................................... 45 立. 第三節 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之潮流性和影響 ............................................................ 39. 第三章. ‧ 國. 學. 第一節 先完成自我 FTA 化 ............................................................................................. 45 第二節 1997 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之衝擊 ...................................................................... 50 第四章. ‧. 第三節 建構輻射狀自由貿易區體制 .......................................................................... 57. y. Nat. 東協推動區域經濟整合面臨之挑戰 ................................................................... 72. sit. 第一節 東協內部因素 ........................................................................................................ 73. n. al. er. io. 第二節 中國之競逐 ............................................................................................................. 84. i n U. v. 第三節 TPP 之干擾因素 ................................................................................................... 92. 第五章. Ch. engchi. 結論 ................................................................................................................................. 9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99. 第二節 未來展望 ................................................................................................................ 106. 參考書目 ......................................................................................................................................... 108. iii.

(5) 表目錄 東協與中國貿易統計 ..................................................................................................... 61 東協與中國貿易統計 ..................................................................................................... 62 東協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的概況 .................................................................................. 70 中國與東亞國家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的概況 .......................................................... 89 東協內外部貿易統計 ................................................................................................... 104. 立. 政 治 大. 學 ‧. ‧ 國 io. sit. y. Nat. n. al. er. 表 3-1 表 3-2 表 3-3 表 4-1 表 5-1. Ch. engchi. iv. i n U. v.

(6)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架構圖 ........................................................................................................................... 6 圖 2-1 研究設計圖 ........................................................................................................................ 2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n U. v.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目標為透過各會員國間的互惠互利安排來降低關稅、 避免貿易壁壘及消除國際貿易關係上的歧視性待遇,以建立完整和永久的多邊 貿易體系。WTO於1995年成立後,國際經濟情勢產生大幅變化,國際貿易體系 朝成員普遍化、規則法制化、議題多樣化、貿易關稅化與便捷化的趨勢發展, 1. 治 政 大 了當前「經濟全球化」之情勢,成為國際經濟秩序下各國能一體遵循的一套制 立 度。WTO 第四屆部長會議於2001年底在卡達首都杜哈召開時,通過決議展開新 因此,WTO成為了規範與管理國際貿易的主要機制,此一多邊的貿易體系呼應. ‧ 國. 學. 回合談判,即所謂「杜哈發展回合」(Doha Development Round)談判,預計完成 農業、服務業、智慧財產權……等議題的談判。Robert Baldwin在杜哈回合談判. ‧. 之初就曾撰文指出WTO所面臨的主要挑戰, 其中之一為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 sit. y. Nat. 家對於WTO關於環境問題、國際投資、勞動條件和競爭政策(competition policy). io. er. 相關規範上觀點的歧異。 2很不幸的,參與談判各國無法克服挑戰,該議程原定 於2005年1月1日前全面結束談判,但至2005年底為止仍未能達成協議,世界貿. n. al. Ch. i n U. v. 易組織總理事會甚至還在2006年7月24日宣布無限期暫停此一回合之談判。 3嗣後. engchi. 雖恢復多邊談判,但因各會員國利益無法調和、難達成共識,故進度仍相當緩 慢,並無任何突破。.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整合此二現象共同形成現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鑒於 全球多邊貿易體系自由化進展受阻,國際間簽署區域或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蔚為風潮,根據WTO秘書處統計, 4 截至2014年6月15日止,. 1. 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總論,第二版,揚智出版社,台北市,2007/11/1,頁 317。 Mike Moore, Doha and Beyond: The Future of the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004, p 47. 3 Ian. F. Fergusson,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Negotiations: The Doha Development Agenda,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12 Dec 2011, p 5. 4 WTO official website, 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region_e/region_e.htm, 2014/10/20. 2. 1.

(8) 提交WTO區域貿易協定委員會(Committee on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CRTA)的 區域自由貿易協定(Regional Trade Agreement, RTA)達585個,而當中有379個已生 效。從WTO秘書處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各國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已成為趨勢, 區域性經濟整合正如火如荼進展中。在歐洲地區有歐盟、美洲地區則有北美自 由 貿 易 協 定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 、 南 錐 共 同 體 (MERCOSUR)以及將成形的美洲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 FTAA),相較於美洲和歐洲地區經濟整合已達成熟階段,東亞地區的發展則相 形落後許多。. 雖然與其他區域相比,東亞區域整合的發展相形落後,但縱觀近年東亞地. 政 治 大 有系統且不斷循序漸進的是以東南亞國協(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立. 區國家經濟整合的發展,仍可發現東亞國家無不致力於推行區域整合,當中較. ‧ 國. 學. ASEAN)為核心向外拓展的「東協加N」系統,東協除了內部持續進行整合外, 也積極與東亞其他國家建立彼此間之貿易關係。東協各國於1992年在新加坡舉. ‧. 辦的高峰會上決定成立東協自由貿易區(ASEAN FTA),東協自貿區的目標為提 高東協地區在全球市場中以生產面向的競爭優勢,並透過消除東協成員國間的. y. Nat. sit. 5 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達成貿易的自由化。 自1997年首度召開東協加三會議. n. al. er. io. 後,東協遂積極與周邊國家建立雙邊的貿易架構或緊密經濟夥伴關係。東協透. v. 過與周邊重要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以達到成為東亞區域經濟整合領頭羊的 目標。. Ch. engchi. i n U. 即便東協在推動東亞地區經濟整合上頗有成效,卻也面臨諸多的挑戰。其 中之一為中國之競逐,中國於2010年超越了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 6 從中國經濟快速成長看來,目前東亞的經濟似乎是以中國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出 去,呈現出以其為主體的亞洲經濟整合現象,如此情形可從「東協加三」架構 中一窺中國主導東北亞區域的合作關係。但前述假設仍存有許多變數,包括周 邊國家對「中國崛起」的疑慮、以及政治、文化乃至於歷史的衝突對立進而影 5. ASEAN Secretariat, “ASEAN Free Trade Area (AFTA): An Update,” http://www.asean.org/news/item/asean-free-trade-area-afta-an-update, 2013/12/02. 6 The Economist, “China: Second in line”, http://www.economist.com/blogs/freeexchange/2010/08/china_0, 2013/07/12.. 2.

(9) 響彼此的合作關係……等等。另一挑戰為美國所主導之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 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的形成,以下簡述TPP與東協主導的東協區域 全 面 經 濟 夥 伴 架 構 (ASEAN Framework for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之比較,TPP目標為透過投資的自由化和合作的深化促進亞太 地區的經濟整合,其強調高標準、高品質和貿易完全自由化,並設有黃金標準, 規範及門檻都超越了一般的自由貿易協定,其百分之百的關稅減免無疑為開發 中國家的加入設下一個難以跨越的門檻。美國國務院前亞太助理國務卿坎伯(Dr. Kurt M. Campbell)拜訪印尼、泰國與菲律賓時,三國向其表達想參與TPP的意願, 也詢問是否能給予「特別寬待」,先以初級會員身份加入,但坎伯表示,這是 不可能發生的, 7由此可看出TPP標準之嚴、門檻之高,並不會給予個別國家特. 政 治 大 貿易壁壘、創造自由的投資環境和擴大服貿以促進區域經濟整合,並強調國家 立 殊待遇;RCEP則是整合既有的六個「東協加一」自由貿易協定,透過消除內部. ‧ 國. 學. 可依其準備情況決定加入與否,並對特定國家給予特殊與差別待遇,因此,不 論是對開發中或已開發國家,都相當彈性。TPP和RCEP各有各的優缺點,就彈. ‧. 性而言,RCEP自然不在話下;TPP由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所主導,相較於 RCEP的推動者東協,TPP較RCEP具備執行效力上的優勢,兩者不僅為亞太區域. y. Nat. sit. 整合運動中的亞太主義和東亞主義之路線競爭,亦存有區域貿易協定不同範本. al. n. 合的進程與方向。. er. io. (template)的競爭, 8相關國究竟較偏好TPP,或是RCEP,將影響東亞地區經濟整. Ch. engchi. i n U. v. 本文嘗試以「自由貿易協定」為軸線作分析,探討東協自2000年以來推動 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佈局,以及其推動時所面臨之挑戰。筆者試圖整理以東協 為中心所構築之自由貿易協定網絡,藉以分析其對於促進整個東亞地區經濟整 合的影響。東協在推動整合時可能面臨的區域內外挑戰包括中國的競逐及TPP 的形成,在中國競逐的部分,可從其及東協在東亞地區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現 況,一窺雙方在推動自由貿易區的競逐、合作、消長及相互影響;而區域外強 權,美國所主導的TPP,也會對東亞地區經濟整合產生某種程度上的影響。因 7. 「美前助理國務卿:台灣加入 TPP 須有政治野心」,聯合報,2013 年 10 月 16 日,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8227096.shtml,2013/10/16。 8 邱奕宏,「東亞區域主義的匯流:RCEP」 ,臺灣經濟研究月刊, 第 36 卷第 2 期,2013 年 2 月, 頁 42。. 3.

(10) 此,本文試著釐清的問題如下: 對於東亞國家而言,「自由貿易協定」對於凝 聚該區經濟整合有何決定性影響?東協尋求與區域內相關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 定的背後,是否有其一套綿密的輻射狀網絡?影響東協推動區域經濟整合的政 治與經濟因素為何?東協在構築區域經濟整合時,區域內和區域外的挑戰,究 竟是危機還是轉機?. 第二節 研究方法 壹、研究方法. 政 治 大. 本文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為歷史文獻分析法,歷史文獻分析法為客觀分析、. 立. 評鑑所找尋到之歷史資料、歷史紀錄之研究方法。研究者對歷史資料進行蒐集、. ‧ 國. 學. 檢驗和分析後,方能從瞭解過去所得到之結論中,解釋社會現況及預測未來之 發展。採取文獻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時,必須先對文獻進行檢閱,不論是第一. ‧. 9. 手或是第二手資料,均應確定其可靠性和可信度。 不同的文獻,對於研究會有. y. Nat. 不同的助益,甚或是侷限。在進行歷史文獻分析時,會將歷史文獻進行縱向的. io. sit. 演變研究,包括東協與周邊國家洽簽自由貿易協定之演變,以及橫向的結構功. n. al. er. 能分析,來探討東協、東亞區域內外的結構改變與互動變遷。. Ch. engchi. i n U. v. 本文旨在整理東協與其他東亞國家洽簽 FTA 之詳細情形,並探討其促進東 亞經濟整合之可能,因此,筆者欲以第一手資料的官方文件為主和第二手資料 的相關報導、專書、期刊論文、研究報告等為輔,來分析擬研究問題的本質。. 貳、 研究軸線 研究軸線為對研究主題的研究,以一特定層次或特定角度為出發點,進行 觀察、歸納、分類與分析。本文出發點為自由貿易協定(FTA),欲以 FTA 為分 析架構觀察東亞地區經濟整合。. 9. 葉至誠,社會科學概論,揚智文化,台北市,2000 年,頁 102-105。. 4.

(11) 自 1990 年代以來,FTA 挾其強勁的威力影響世界各國,FTA 有別於 WTO 之多邊協議,其主要為兩國間或多國間實施優惠性的貿易措施,常見的 FTA 夥 伴則多為鄰近國家。FTA 的興起對多邊主義(Multilateralism)產生巨大衝擊,而最 能代表多邊主義精神的就是 WTO,其試圖來解決雙邊主義所帶來的貿易扭曲問 題,但在 GATT 條文中卻未禁止會員國間締結區域協定,而是要求會員有報備 的義務,並由區域貿易協定委員會(Committee on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審查 報備的內容。. WTO 多邊談判的失敗促成了爾後區域主義的滋長,而區域主義的背後多以 FTA 為後盾,因此筆者認為,以 FTA 為出發點觀察東協在推動東亞經濟整合為. 政 治 大 歐盟,消除相關貿易障礙,於 立 2015 年創造出一涵蓋五億七千萬人口的東協自由. 一可行的方向,尚且,雖然東協在「東協經濟共同體藍圖」協議中,同意效法. ‧ 國. 學. 貿易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AEC),但其在推動與東協外之東 亞國家簽訂 FTA 來達到以其為領頭羊的區域經濟共同體之目標尚不清楚,筆者. sit. n. al. er. io 一、研究架構圖. y. Nat. 參、 研究架構. ‧. 希望透過相關資料的搜集和整理,試著歸納、整理出一點頭緒。. Ch. engchi. 5. i n U. v.

(12) 圖 1-1 研究架構圖.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er. io. 二、分析目的. sit. Nat.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繪製. al. n. v i n 本文主要目的為分析、統整相關資料後,試著研析東協推動東亞區域經濟 Ch engchi U 整合背景、東協利用何種策略、東協與中國、韓國、日本、澳洲、紐西蘭、印 度建構自由貿易協議有何區別差異和困難。東協在面臨中國之競逐及美國推動 TPP 之挑戰,應該如何因應?東協是否會因此而被兩邊夾擊,致使其功能減弱, 以致於被別的經濟體吸收?此均為本文擬探討的主題。. 第三節 名詞界定與研究範圍 壹、名詞界定 一、東協 6.

(13) 東協成立的背景為幾個東南亞國家剛脫離其殖民母國成為新興國家,並時 值冷戰時期美蘇的霸權之爭,為了避免區域內的雙邊領土紛爭,區域外國際共 黨滲透而造成的社會分化和政權瓦解,和成為美蘇爭相拉攏的對象,馬來西亞、 印尼、新加坡、菲律賓和泰國於 1967 年聯合發表 《曼谷宣言》(The Bangkok Declaration),成立了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以暫時擱置雙邊爭議、恪遵主權平等、互不干涉、不使用武力等原則, 來促進彼此間的經濟合作並維持區域的安全。 10其後,汶萊、越南和柬埔寨分別 於 1984、1995 和 1999 年加入,寮國和緬甸則於 1997 年加入。. 1976 年在印尼峇里島舉行的首屆東協高峰會(The First ASEAN Summit)中簽. 政 治 大 再次確立東協成員國間的基本原則,包括:相互尊重彼此之間的獨立、主權、 立. 署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 ‧ 國. 學. 平等、領土完整性以及國家認同;各國擁有免於其國家實體遭受外力干涉、顛 覆或併吞的權利;各國不得干涉其他國家內政;須以和平方式解決歧見與爭端;. Nat. y. ‧. 放棄採取威脅或動武的手段;彼此之間有效合作。 11. sit. 二十世紀末,東協逐漸將其重心放在推動內部的區域經濟整合,並以其為. er. io. 核心向外推展經濟整合。東協已儼然成為當前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主要推動者,. al. n. v i n Ch 年開始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的協商。東協從一開始的政治、安全 engchi U. 2012年底於柬埔寨舉行東亞高峰會,東協與其六個貿易夥伴共同宣布將於2013. 結盟外溢到現今多方面的結盟,本文專注於東協經濟發展的策略,期望從東協 構築自由貿易協定的網絡中推敲出東亞經濟整合的方向。. 二、東亞. 10. 徐遵慈主編,東南亞區域整合-台灣觀點,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 中心,台北市,2012 年 10 月,頁 2。 11 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發展中心官方網站,東協發展簡介, http://www.aseancenter.org.tw/ASEANintro.aspx,2014/03/31。. 7.

(14) 根據聯合國統計處(UN Statistic Division)對世界上地理區域與組成的劃分, 12 亞洲地區分成中亞、東亞、南亞、東南亞以及西亞,被劃分於東亞內的國家有 中國、香港、澳門、南韓、北韓、日本與蒙古,於東南亞地區的則是東協十國 及東帝汶,而印度則是被歸在南亞地區。聯合國乃是依據相對的地理位置來劃 分東、南、西及中亞,而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於 1990 年 12 月 10 日所提及的 「東亞經濟集團(East Asia Economic Group)」,主張邀請的國家有,中國、台灣、 香港、南韓和日本,此舉可視為是「廣義東亞」定義的開端,之後東協逐漸以 其為中心向周邊國家,建立東協加一、加三及加六的貿易網絡,就狹義、以地 緣觀之的「東亞地區」而言,並未涵蓋紐西蘭、澳洲以及印度,但若要觀察東 協拓展其貿易網絡和區域外美國所主導之 TPP 對此區之影響,紐西蘭、澳洲及. 政 治 大 因此,筆者研究的區域範圍涵蓋了東協各國、中國、日本、韓國、台灣、紐西 立 印度這三個國家,是不可忽視的經濟體,亦是東協在推動區域整合上的助力,. ‧ 國. 學. 蘭、澳洲、印度及港澳,屬於相當廣義的整個大東亞地區。. ‧. 三、自由貿易協定. 根據 WTO 的解釋,區域貿易協定(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RTAs)包括的. y. Nat. sit. 五種形勢與整合階段:優惠貿易協定(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 PTA)、自由貿. er. io. 易 協 定 、 關 稅 同 盟 (Customs Union) 、 共 同 市 場 (Common Market) 及 經 濟 同 盟. al. n. v i n Ch 之間消除彼此之間的關稅障礙,但與非會員國家間仍維持原各有的關稅。 engchi U. (Economic Union)。本文所要探討的 FTA 為其中一個階段,係指區域內的會員國 13. 一般而言,東亞的經濟整合協定包括兩大類:FTA 和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EPA)。至 2005 年止,FTAs 占全部執行當中的東 亞經濟整合協定的 84%;但新的經濟整合協定名稱都傾向稱之為 EPAs,例如東 協與中國簽的中國-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東協與日本的全面性經濟夥伴 協定,甚至是台灣與新加坡於 2013 年 11 月所簽署的臺星經濟夥伴協定,都希 望建立超越貿易自由化的雙邊經濟整合與合作關係。到 2007 年底,FTAs 占全 12. Official Website of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al Commission, http://unstats.un.org/unsd/methods/m49/m49regin.htm, 2014/4/10。 13 江啟臣主編,區域整合浪潮下的亞太自由貿易區,中華台北亞太經濟合作(APEC)研究中心 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台北市,2007 年,頁 8。. 8.

(15) 部執行當中的東亞經濟整合協定的比例已經降至 45.8%;相對地,EPAs 的比例 則竄升到 54.2%。不過,正在協商的東亞經濟整合協定當中,FTAs 的比重仍高 達 65.9%。 14. 四、區域經濟整合 區域(region)可分為主觀和客觀條件,在客觀條件上,其具有「地理概念」 的意涵;在主觀條件上則是包含了「彼此擁有的共同利益或威脅的認知,分享 類似的價值觀、文化或歷史經驗」。 15區域為介於民族國家和全球體系間的中間 層次,具有鄰近、相似、重疊、包容和相互依存之特點,因此,「區域」常被 當成國際政治的單元,並更進一步發展成為國際政治經濟領域之行為者,例如. 政 治 大. 歐盟於 1995 年 1 月加入 WTO,成為會員國。. 立. ‧ 國. 學. 區域整合研究的經濟面向,主要是強調其經濟效益,透過區域內的經貿合 作與自由化的進程,國家的經濟福利將得以擴大。經濟整合係指國家間逐漸除. ‧. 去貿易障礙和生產要素移動的相關限制,使商品、市場、服務逐漸合而為一, 而參與區域整合的行為者多為地理上相近、相鄰的國家。學者 Jacob Viner 以貿. y. Nat. sit. 易創造(trade creation) 16和貿易移轉(trade diversion) 17的概念進一步說明實行共同關. n. al. 福祉增加,而對非會員國造成經濟效益的損失。. Ch. engchi. er. io. 稅的共同市場,若貿易創造大於貿易移轉便能提高區域內的貿易量、使會員國. i n U. v. 對東亞地區而言,1997 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為一轉捩點,除了讓東亞國家認 知到此區經濟的互賴和脆弱性,更讓人重新檢視東亞經濟奇蹟背後的缺點和侷 限性,強化了東亞國家的區域認同及提高了區域經濟整合的必要性。. 五、區域主義(Regionalism). 14童振源,東亞經濟整合與台灣的戰略,政大出版社,台北市,2009年5月,頁39-40。 15. 楊永明,國際關係,前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新北市,2010 年 6 月,頁 403。 原先由較高成本的國內生產者所提供的產品,移轉到較低成本的其他會員生產者供應的產品。 17 原先自較低成本的非會員國生產者生產的產品,移轉到較高成本的會員國生產者的產品。 16. 9.

(16) 根據學者宋興洲. 18. 的整理與分析,區域主義在定義上包含了兩種意義:一. 方面為經濟流動(economic flows)的集中,另一方面則可表示外交政策的協調。 因此,某些研究將區域主義界定為一「經濟的過程」,區域內國家間經濟流動 的快速成長遠超過區域內國家與區域外國家之間的經貿關係。而這種區域內流 動的成長可能緣於經濟因素,或是對外經濟政策所使然 。. 區域化(regionalization)和區域主義的概念是有所區別的:前者為集中於區域 的經濟流動,而後者則被界定為一種政治的過程,為的是促進國家間經濟政策 的合作和協調。 19意即,區域主義指的是那些由國家所引導的合作計畫,是政府 間對話和簽訂條約所導致的結果,包含官方所指導、推動的經濟合作。相對而. 政 治 大. 言,區域化則是經濟整合的過程,是源於市場以及民間貿易和投資的流動,來. 立. 自於公司的政策和決定。. 20. ‧ 國. 學. 區域主義及其相關概念確實容易造成混淆,但從上述學者的分析與歸納,. ‧. 可以確定,區域主義的分析單位是政府,為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合作計劃。而且, 可以理解的是,「區域」乃是「區域化」的過程及「區域主義」的結構所塑造. al. er. io. sit. y. Nat. 而成 。 21. v i n C 這個名詞為學者 Bhagwati 及hPanagariya e n g c在h i1995U年馬里蘭大學和美國智庫, n. 六、義大利麵碗效應(Spaghetti-bowl Effect) 22. 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所舉辦的區域主義會議上提出。 Bhagwati 將自由貿易協定的擴散所帶來的危險,稱為「義大利麵碗效應」,此 一現象用以形容自由貿易區激增將導致貿易規則複雜化,舉例來說,每個自由 貿易區有不同的原產地規則,若一個國家加入二個以上此類之協定,可能即必. 18.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Hurrell, A., “Explaining the Resurgence of Regionalism in World Politic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21, No. 04, 2005, pp. 331-358. 20 Breslin, Shaun and Richard Higgott, “New Regionalism in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sia Europe Journal, Vol. 1, Issue 2, 2003, pp. 167-182. 21 宋興洲,「區域主義與東亞經濟合作」 ,政治科學論叢,24:1-48,2005/06,頁 5-9。 22 Bhagwati, J., & Panagariya, A., “Preferential Trading Areas and Multilateralism – Strangers, Friends, or Foes,” In J. Bhagwati & A. Panagariya (Eds.), The Economic of 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s, AEI Press,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Maryland, Washington, DC, 1996, p. 30. 19. 10.

(17) 須處理不同協定的規則。其亦認為在區域或雙邊的自由貿易協定並不是推動貿 易自由化的最佳方式,因為對非會員國而言,這樣的協定是一種歧視。尤其目 前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蔚為風潮,而區域貿易結盟、相關規則的制定如義大利麵 般相互糾結,其複雜的程度與具有保護色彩的規範,對於多邊貿易體系可能有 負面的影響。. 東亞地區尚未形成一個經濟整合的區域性 FTA,然而區域內的國家各自發 展、簽署了數個 FTA,因此,對於推動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行動者來說,如何 在執行整合的過程中避免「義大利麵碗效應」,為一大課題。. 政 治 大. 七、東協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架構(RCEP). 立. 2013 年 5 月 9 日,RCEP 開始第一輪談判,中國、日本、韓國、澳洲、紐. ‧ 國. 學. 西蘭、印度以及東協十國均派代表團與會,成員國一致同意努力推動及進行談 判,以實現 2015 年結束談判的目標。本輪談判正式成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 ‧. 投資三個工作組,並就貨物、服務和投資等議題展開磋商。各方就三個工作組. y. Nat. 的工作規劃、職責範圍、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等議題深入交換了意見,還就其. n. er. io. al. sit. 他領域談判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 23. i n U. v. RCEP 的重要特徵之一為特殊、差異待遇及經濟、技術合作,而這兩項原. Ch. engchi. 則也是東協自由貿易區協定(ASEAN FTA)的特徵。前者在於確保東協中經濟發 展程度較落後的柬埔寨、寮國、緬甸、越南能獲得特殊與差異的待遇,給予這 些國家較優惠或較長的調適時間,使相關自由化措施不至對這些國家造成太大 衝擊。後者則是鑑於東協成員大多處於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因而需要強調藉由 與其他已開發國家之經濟與技術的合作來推動其經濟的發展。 24. 若以 2011 年 GDP 計算,RCEP 經濟規模約 19.78 兆美元,占全球 GDP 的三 分之一,三十多億人口占全球人口數的一半,RCEP 若順利完成,將成為全球. 23 24. 中國商務部官網,http://fta.mofcom.gov.cn/article/ftanews/201305/12374_1.html,2013/7/12。 邱奕宏,「東亞區域主義的匯流:RCEP」,前引文,頁 37-45。. 11.

(18) 最大的區域經貿組織。推動 RCEP,等同實踐 ASEAN+6,亦是 ASEAN 達成 2015 年建立東協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AEC)目標的具體作為。 根據東協與東亞經濟研究機構(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SEAN and East Asia) 的報告顯示,ASEAN+6 如實現建立 AEC 之自由貿易區域構想,ASEAN+6 整 體 GDP 將提高 1.3%;其中,中、日、韓三國之 GDP 將上升 0.9 個百分點;東 協 GDP 則提升 3.83 個百分點。 25. 貳、研究範圍 近年來,東亞地區國家無不以驚人的速度進行區域整合,東協除了內部持 續進行整合外,也積極與東亞其他國家建立彼此間之貿易關係。1991 年 7 月 20. 政 治 大 活力,更向前看,東協也應加強本身以及亞太地區的合作。」此公報支持泰國 立. 日,東協外長年會的聯合公報表示:「為因應 1990 年代的挑戰,東協應該更具. ‧ 國. 學. 當時首相安南德(Anand Punyarachun)所提,在二十世紀結束前成立東協自由貿易 26 區。 是故,東協於 1991 年便確立朝自由貿易區方向邁進,並於 1993 年開始推. ‧. 動東協自由貿易區,後因準備不及,而從 1994 年 1 月 1 日開始。自 1997 年首 度召開「東協加三」會議後,東協遂積極與周邊國家建立雙邊的貿易架構或緊. y. Nat. sit. 密經濟夥伴關係。因此本文研究的時間點係從東協開始確立朝自由貿易區方向. n. al. er. io. 邁進開始,也就是自 1990 年代以來至今,雖然東協與其他國家洽簽的 FTA 多. v. 是 2000 年後,但筆者認為若要瞭解其背後的 FTA 戰略,就必須從其一開始的 出發點開始探討。. Ch. engchi. i n U. 本文題目所指的東亞地區的國家和經濟實體涵蓋了東協各國、中國、日本、 韓國、台灣、紐西蘭、澳洲、印度及港澳,雖然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於 1990 年 12 月 10 日所提及的「東亞經濟集團(East Asia Economic Group)」,主張邀請的國 家有中國、台灣、香港、南韓和日本,因地緣因素並無將紐西蘭、澳洲及印度 列在內,但東亞地區若未涵蓋紐、澳,從地緣觀視之,與美國所主導之涵蓋整 個泛太平洋區的 TTP 在較量下恐居於下風,尚且,東協與紐西蘭和澳洲所簽署,. 25. 譚瑾瑜,「RECP 現況及台灣因應之道」 ,中央日報,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12/12/14, http://www.npf.org.tw/post/3/11763。 26 陳鴻瑜,東南亞國家協會之發展,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南投縣,1997 年,頁 119。. 12.

(19) 內容有貨物、投資、服務與經濟合作的自由貿易協議已於 2010 年生效,而中國 亦著手與紐西蘭洽簽 FTA。筆者認為,若要探究東亞地區的經濟整合,紐西蘭、 澳洲及印度這三個國家,是不可忽視的經濟體,亦是東協在推動區域整合上的 助力,因此研究的區域範圍涵蓋了東協各國、中國、日本、韓國、台灣、紐西 蘭、澳洲、印度及港澳,整個大東亞地區。. 本文在資料使用上,主要是以東協官方網站上之相關官方聲明、東協秘書 處所發佈的新聞稿、統計資料與文件、東協與相關國家洽簽 FTA 的條約內容、 東協秘書長之演講稿、中國商務部官方網站之相關官方聲明與數據資料……等 官方文件為主;參閱的國際期刊包含有東南亞季刊 (Journal of Southeast. 政 治 大 亞季刊 (Contemporary Southeast 立 Asia)、Asia-Pacific Review、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sian Studies)、Asian Survey、Indonesia Quarterly Forecast Report、當代東南. ‧ 國. 學. Political Economy,國內期刊有中研院亞太研究論壇、經濟研究院月刊 以及 遠景基金會季刊;國際新聞媒體之報導與評論有 China Brief Magazine 、雅加達. ‧. 郵報(The Jakarta Post)及南洋商報等。. y. Nat. sit. 此外,本文亦會整理中西方學者之相關著作,彙整其對東亞地區經濟整合. n. al. er. io. 以及東亞地區自由貿易協定的觀點和建議,以求多方理解,避免論述偏狹,亦 希望能使本研究更臻於完整。. Ch. engchi. i n U. v. 本文有下述幾點的研究限制:第一、本文雖以自由貿易協定為軸線分析, 探討東協在推動東亞地區經濟整合,針對其所面臨的挑戰(影響的變數)僅列出 中國之競逐和 TPP 之干擾因素來研究,但挑戰並不只有本文所提這兩者,基於 本文篇幅,因此僅切入這兩個重要變數;第二、關於東南亞地區,僅以「東協」 作為研究主體,本文並無逐一探討東協內個別成員國與區域相關國家洽簽自由 貿易協定之情形,而與東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相關國家僅列出較具經濟規模、 影響力的東亞國家,並無涵蓋所有的東亞國家;第三、礙於現實考量,筆者無 法親赴東協位於印尼雅加達的秘書處與相關人員進行訪談,僅能以能力所及搜 集到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資料為主進行研究。. 13.

(20) 第四節 文獻回顧 壹、「東協與中國大陸建構東亞自由貿易集團比較」 27 陳鴻瑜教授的這篇文章主要是分析和探討東協和中國大陸建構自由貿易集 團的進度與發展走向。首先介紹東協和中國大陸各自在建構自由貿易集團之進 展,接下來就東協和中國構築自貿網絡的時間、結網方式及結網速度做簡單比 較。最後結語的部分,陳教授認為在東亞地區,成立自由貿易區已成為潮流, 東協在本質上是一個中間立場的區域經濟組織,不具侵略性,然在錯綜複雜的 東亞局勢裡被推為東亞經濟整合的推手,並非因其經濟實力;而中國大陸近年. 政 治 大. 推動自由貿易區大有斬獲,若相關協議都完成談判簽署,屆時中國大陸將成為. 立. 東亞自貿集團的領導國。然中國大陸唯有在「善鄰」、「睦鄰」和「富鄰」及. ‧. ‧ 國. 濟整合。. 學. 公平的基礎上推動東亞自貿區,才能消除其「威脅」之形象以主導東亞區域經. y. Nat. 東協在構築東亞地區自由貿易協定網絡之際,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競爭. io. sit. 者,不可諱言的正是中國,這篇文章提供筆者一個比較中國與東協在建構自由. n. al. er. 貿易集團的研究方向,陳鴻瑜教授提出幾點東協和中國在競逐上各自所擁有的. i n U. v. 優、劣勢,筆者將在本論文的第四章裡,深入去分析中國作為東協推動東亞區. Ch. engchi. 域經濟整合所面臨之挑戰者,其所扮演的角色為何,並會以陳鴻瑜教授所提出 的這幾點再進一步去探究。. 貳、「東南亞經貿整合之歷程、現況與前瞻」 28 這篇文章為中央經濟研究院黃登興研究員所撰寫,他透過東協自 1960 年代 以來之發展軌跡,來觀察其區域內貿易密集度、區域內的投資關係與區塊圖像,. 27. 陳鴻瑜,「東協與中國大陸建構東亞自由貿易集團比較」 ,收於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部與中共研究雜誌社主辦之東協自貿區與中國大陸區域整合學術論壇手冊,2013 年 6 月 14 日,頁 9-25。 28 黃登興,「東南亞經貿整合之歷程、現況與前瞻」,收於徐遵慈主編,東南亞區域整合:台灣 觀點,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台北市,2012 年 10 月,頁 3774。. 14.

(21) 並依序介紹東南亞區域如何由戰後的政治軍事合作演變成經貿合作關係。之後 介紹東南亞地區之經貿合作歷程,如何由簡單的相互關稅優惠,而逐步深化為 自由貿易區,進而受國際貿易競爭之影響,邁向經濟共同體之目標。最後其認 為,東協未來的發展,不可忽視的是四個後期才改革開放的會員國(緬甸、寮國、 柬埔寨與越南),無論能否透過這四個會員國的開放,以次區域整合發揮大市場 的經濟規模作用,全球各國將因東協經濟共同體的發展,而對此區更加注目。. 這篇文章從歷史脈絡回顧東南亞經貿整合的歷程,並對其經貿合作做了詳 盡的介紹,黃登興研究員認為最後加入東協的四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將會對未來 東協的發展有影響,筆者認為這較偏向從東南亞區域內的角度來看東協的發展,. 政 治 大 障礙,然而,來自區域外的影響亦不能忽視,黃金標準之 TPP 的影響威力,對 立. 特別是東協所提出的 RCEP 中具彈性的方案消除了發展中的這四個國家的進入. ‧ 國. 學. 東協的發展也是一相當重要的變數,未來東亞地區發展的方向是循 RCEP 或是 TPP 模式,這對於東協在東亞編織自由貿易協定網絡的策略擬定上,是一重要. ‧. 考量點。. y. Nat. sit. 參、「從東協自貿區到東協經濟共同體的東協經濟整合之評析」 29. er. io. 經濟研究院邱奕宏副研究員撰寫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東協自由貿易區的. al. n. v i n C h RCEP 的緣起與進展,最後就東協經濟整合 生與東協貨品貿易協定的內涵以及 engchi U 源起與發展、其共同有效優惠關稅措施與施行狀況、東協經濟共同體概念的誕. 策略的評估,歸納出以下特點: 一、由易而難:從東協自貿區協定的相關規範. 可知,關稅的減讓涉及各成員國內部的產業利益與國家經濟的發展策略,因此 東協自貿區協定特別訂定敏感清單與暫時排除清單,而以漸進的方式逐步移除 關稅。之後再進一步促進貿易的便捷化;二、具彈性與考量國情;三、內外並 行:東協對外的經濟連結與對內的經濟整合經常是一體兩面、交互為用的經貿 戰略規劃,此內外並行的經貿整合途徑並不常見於歐美地 區的區域整合模式; 四、強調共識,沿襲「東協模式」的特點。. 29. 邱奕宏,「從東協自貿區到東協經濟共同體的東協經濟整合之評析」,貿易政策論叢,第 18 期,2012 年 12 月,頁 89-127。. 15.

(22) 這篇文章與本論文要研究的主題甚為相關,其所歸納的東協經濟整合策略 特點之評估,可作為本論文欲研究之著眼點。雖然其他區域經濟整合的歷程與 經驗,可提供東亞地區經濟整合發展作為借鏡,但畢竟每個地區的歷史、文化、 政治與經濟發展都不同,最重要的還是透過相關資料的集結、學者的歸納分析 與整理,整理出東亞地區經濟整合之推手的策略,本論文以東協為研究對象, 因此也會盡己所能地去研究東協官方資料與相關學者們的文章,試著整理出更 多關於東協推動經濟整合的策略。. 肆、「以東協為軸心的東亞經濟整合:從區域主義到全球化」 30 李隆生教授依序介紹東協的經濟概況、區域主義和全球化浪潮的關聯,以. 政 治 大 和互補論 兩種,而第三部分則是以東協和國際貿. 及探討東亞的經濟整合以及成功整合的必要經濟條件。區域主義和多邊主義間. 立. 的互動關係主要存在競爭論. 31. 32. ‧ 國. 學. 易為焦點,李教授認為東亞經濟整合可以將之視為東協區域主義邁向全球化發 展的過渡進程。其認為若區域貿易協定/區域化能促使參與國的經濟成長,區域. ‧. 化才可能更深化和擴大到更大的地理範疇。文章最後是以舉例作結,在 1998 年, 東協各國對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的出口中,僅 1.5%使用了東協自由. y. Nat. sit. 貿易區對會員國的減讓規定,而新加坡和汶萊的對外貿易則幾乎已完全自由化,. er. io. 簡言之,東協和東亞的區域主義發展,受到全球/多邊主義很大的羈絆。. al. n. v i n Ch 李隆生教授將東亞經濟整合視為東協區域主義邁向全球化發展的一個過渡 engchi U. 進程,他探討東協成員國各自對外簽署的經貿協定對東協整體的發展之影響, 雖然本論文是以東協為一主體做研究,並不會逐一去探討東協內部成員國各自 對外的經貿情形,但東協整體的發展卻受其會員國各自經貿的影響甚巨,實為 一不可忽視之變數,因此本論文在進行研究時若有個別會員國之經貿政策對東 協整體的發展有不容忽視之影響,本論文亦會提及並分析之。. 30. 李隆生,「以東協為軸心的東亞經濟整合:從區域主義到全球化」,亞太研究論壇,第33期, 2006年9月,頁101-124。 31 FTA 若過於傾向內部自由和外部保護,將對 GATT/WTO 國際經濟體系造成負面影響。 32 FTA 和 GATT/WTO 為相輔相成關係。自由貿易區為區域主義中主要的一種經貿合作模式。. 16.

(23) 伍、多邊主義的引擎,區域主義:單一東亞自由貿易區為例 33 這篇為亞洲開發銀行於2008年所刊行的文章,一開始先簡述東亞概況:在 過去的四十年裡,受國際貿易和外國直接投資(FDI)擴展的驅動,東亞經濟成長 迅速。現今東亞地區正透過雙邊和多邊自由貿易協定走向正式經濟一體化。東 協為此一新興的東亞地區自由貿易協定的集成中心,中國、日本、韓國、印度、 澳洲和紐西蘭也相繼加入這個東亞的經濟圈裡。東亞如何確保這如「義大利麵 碗」的自由貿易協定可以合併成單一的東亞自由貿易區,使其成為邁向全球整 合(global integration)的敲門磚? 這篇文章旨在分析此一問題和其後果。這篇文章 認為合併多個自由貿易協定成一單一的東亞自由貿易區可以減輕不同的原產地 規則和標準的「義大利麵碗」效應,此舉將除了能增加低收入國家的參與意願、. 政 治 大 先,東協必須進一步深化東協經濟共同體以作為區域樞紐,與中國、日本和韓 立 減少貿易相關業務的成本,特別是中小型企業以及促進貿易和投資。其提出首. ‧ 國. 學. 國需要更密切的合作,而印度則是需要採取進一步的結構性改革。再來則是與 美國及歐盟的關係,對許多東亞國家而言,美國為其政治安全關係上的盟友,. ‧. APEC雖被譏為會員國元首的年度聚會但仍有其重要性,因為其為連接美國與東 亞唯一的多邊經濟論壇。該文提出一自然的方法是透過亞太FTA,加強東亞與. y. Nat. sit. 美國的經濟關係,雖然有些東亞國家已同意與美國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但最. er. io. 主要的問題在於美國是否準備與東亞國家(包括中國)簽署FTA。這篇文章最後彙. al. n. v i n Ch 國(MFN)關稅;二、對較貧窮國家採階段性措施,逐步消除關稅;三、形成一 engchi U. 整過去經驗並提出下列創新的實踐措施供東亞地區作參考:一、片面削減最惠. 個包容且更廣泛的投資領域;四、採簡單的原產地規則;五、透過定期協商與 外界協調貿易和FDI問題。. 這篇文章提出的時間點為2008年,而美國總統歐巴馬於2010年11月14日亞 太經濟合作會議高峰會的閉幕式上表示,將於隔年(2011年)11月的亞太經合會完 成並宣布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綱要,其他與會八國(汶萊、智利、紐西蘭、 新加坡、澳洲、馬來西亞、秘魯及越南)同意提案。美國所主導TPP之成形可作 33 Kawai, Masahiro & Ganeshan Wignaraja, “Regionalism as an Engine of Multilateralism: A Case for a Single East Asian FTA,” The ADB Working Paper Series o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No. 14, 2008, pp. 1-38.. 17.

(24) 為該文對東亞與美國經貿關係論述之證明與修正,顯然地TPP並未涵蓋中國, 也對經濟較落後的國家設下了進入的高門檻,該文章所提出之建議較偏向RCEP 的發展取向,其點出東亞經濟整合與美國、歐盟關係的重要性,筆者認為是研 究東亞區域整合一重要面向,不論是區域內國家之經濟整合或是區域外國家藉 由滲透方式促進此一區的整合,最關鍵的還是握在推動東亞地區經濟整合領頭 羊的手上。. 陸、小結 本文旨在探討東協推動東亞區域的經濟整合,因而就相關主題對以上幾篇 文獻進行回顧與爬梳。. 政 治 大 首先是關於東協經濟整合的評析,「東協自貿區到東協經濟共同體的東協 立. ‧ 國. 學. 經濟整合之評析」一文是從東協推動內部整合的腳步寫起,介紹東協自貿區到 東協經濟共同體的發展,並歸納出東協經濟整合策略的特點,筆者認為可以從. ‧. 東協推動其內部經濟整合的特性來看它推動與外部國家經濟合作的策略,而東 協完成的自我FTA化後再著手進行與其他國家經濟整合,正是所謂的「攘外」. y. Nat. sit. 之前必先「安內」。而「東南亞經貿整合之歷程、現況與前瞻」這篇文章則是. er. io. 著墨於東協的內部因素,其認為CLMV四國的經濟發展將形塑東協未來的整體. al. n. v i n Ch 協在邁向自身一體化的過程中首當其衝的問題,從其推動的東協整合倡議、河 engchi U 發展,作者點出了東協內部的問題,東協成員國間的經濟與政治發展不均是東. 內宣言、峇里第二協約以及中期的永珍行動計畫,不難看出東協解決其內部發 展差距的決心。. 全球化與區域整合蔚為當今趨勢,「以東協為軸心的東亞經濟整合:從區 域主義到全球化」這篇文章探討了全球化之下東亞區域整合的進程,並視東亞 經濟整合為東協區域主義邁向全球化發展的一個過渡進程,而區域協定和雙邊 協定的關係就如同多邊協定與區域協定(區域協定較易達成,而使各國偏向選擇 洽簽區域協定),較容易達成共識的雙邊協定可能使區域協定被邊緣化。因此, 這篇文章是以東協個別成員國家作為研究層次,探討東協個別國家與其他國家 之間的雙邊協定對於東協整體在推動區域經濟整合的影響。 18.

(25) 除了東協內部的問題外,亦有來自區域內國家的挑戰,崛起中的中國,從 「東協與中國大陸建構東亞自由貿易集團」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中國和東亞 國家構築自由貿易協定的野心,中國是目前東亞地區最具經濟影響力的國家, 而東協則是目前在東亞地區擁有最健全自由貿易協定網絡的主體,因此,透過 比較中國與東協各自的自由貿易協定網絡,可以一窺未來東亞區域的發展方向。. 最後是亞洲開發銀行所刊行關於東亞自由貿易區的文章,東亞區域的單邊 與多邊貿易協定如雨後春筍般形成,對有心推動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國家而言, 如何避免義大利麵碗效應並合併這些自由貿易協定,以主導東亞的經濟整合,. 政 治 大 更是不容忽視的變數,因此,對已構築好健全自由貿易協定網絡的東協而言, 立 是一大迫切問題,然而在思索如何解決這些因素的同時,與區域外國家的關係. ‧ 國. 學. 如何去「合併」這些自由貿易協定以及如何「善用」與美國間的關係與連結, 以成功去推動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則有賴其智慧。.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9. i n U. v.

(26) 第二章. 區域經濟整合之歷史背景. 本篇論文在探討東協推動東亞地區經濟整合,因而區域經濟整合為本文最 主要的「因」,因為區域整合的興起、經濟議題重要性的攀升以及自由貿易協 定的蔚為風潮,而去探討筆者所假定的主要中間變數,身為行為者的東協,如 何導因為果,運用這個「因」推導出其作為東亞地區經濟整合的領導者此一結 果。本章所探究的便是起始點,「因」的部分,而東協導因為果的過程則是在 下面兩個章,透過相關其具體行動的陳述與其他影響其政策決定的變數中深究。. 政 治 大 Bela Balassa 在其 1961 年的著作經濟整合理論(The Theory of Economic 立 Integration)中對經濟整合做出定義,Balassa 將其定義為國與國消除彼此間在商品、. ‧ 國. 學. 服務及生產要素流動上的限制與障礙,而使彼此間市場逐漸合而為一的過程, 大多參與經濟整合的國家都是區域上或地理上鄰近的國家,因此又稱為區域經. ‧. 濟整合。 34 除了區域經濟整合的定義外,其過程、整合的層次、理論分析以及. sit. y. Nat. 發生的原因等在第一節關於區域經濟整合學說的評析會做進一步的介紹。而東. io. er. 亞地區因應區域經濟整合這股潮流,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東亞國家的領袖提 出相關構想,從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Mahathir bin Mohamad)提出的「東亞經. al. n. v i n 濟集團」(EAEG),亞太經合會上通過的旨在實現貿易自由化計畫的茂物宣言, Ch engchi U 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提出的東亞共同體想法,東協為首的東協加三系統以及 近年來最被視為能成功整合東亞地區的東協加六,這都是東亞地區邁向區域經 濟整合的過程。最後,則是自由貿易協定的潮流與影響,在 WTO 多邊談判, 杜哈發展回合破局後,國與國、區域內部或區域與區域間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蔚 為風潮,這也改變了世界經濟秩序,然而,自由貿易協定對於 WTO 多邊經貿 體制究竟是墊腳石還是絆腳石?自由貿易協定對於凝聚東亞地區經濟整合有何 重要性?這些都將在第三節中一一分析。. 34. Bela Balass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Richard D. Irwin, Homewood, 1961, pp. 1-2.. 20.

(27) 第一節 學說評析. 壹、區域經濟整合(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為 1995 年出版的國際經濟學手冊(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一 書中的其中一章 節 ,由學者 Richard E. Baldwin 和 Anthony J. Venables 共同撰寫,主要在回答其所提出的兩個問題:區域整合如何 影響整合中的國家(integrating countries)及以區域整合作為一個全球貿易體系的整 體概念為何?為了回答前述問題,兩位學者在區域整合協定以及區域主義與多 邊貿易體系上從經濟模型分析的相當詳細,故筆者用其分析結論作為評析。. 政 治 大. 首先就第二個問題,區域整合作為一個全球貿易體系的整體概念部分,區. 立. 域整合協定(Regional Integration Agreements, RIAs)可分成三種形式,自由貿易區、. ‧ 國. 學. 關稅同盟(Customs Union, CU),以及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 CM),自由貿易區 是指成員國間都除去對彼此的貿易關稅但各自保有對非成員國的貿易與關稅政. ‧. 策;關稅同盟是不僅成員國間除去對彼此間的貿易關稅,對非會員國也採行一 致的貿易與關稅政策;共同市場是指會員國內的所有生產要素,包括貨物與服. y. Nat. sit. 務等自由流動。區域整合協定雖然有違 GATT 的最惠國待遇原則(Most Favored. n. al. er. io. Nation, MFN),但亦有條文容許會員國在不違反某種情況下自由簽訂區域整合協. i n U. v. 定,且截至今為止,並沒有區域整合協定與 GATT 的相關規範有相悖。. Ch. engchi. 區 域整合協定可為成員國帶來三種經濟效益,資源配置效益(allocation effect)、累積效益(accumulate effect)與位置效益(location effect)。對於決策者而言, 潛在的成長效益通常是其在做決策時最大的考量因素,因此,較少會去參考學 術文獻對於區域整合協定的分析,故本篇文章以大量的理論與實證研究,透過, 一、經濟模型與數學公式分析區域整合協定如何改變成員國在完全競爭. 35. 與不. 完全競爭下靜態的資源配置效益;二、區域整合協定在短期,中期及長期的累 積效益;以及三、不完全競爭與規模經濟位置效益之下的位置效益,來解釋區 域 整 合 是 如 何 影 響 整 合 中 的 國 家 , 撇 開 一 些 理 論 上 的 模 糊 性 (theoretical 35. 完全競爭是一種不受任何阻礙和干擾的市場結構,不存在足以影響價格的企業或消費者的市場, 為經濟學中理想的市場競爭狀態。. 21.

(28) ambiguities),經由這些調查與數據歸結出區域整合協定確實增進了成員國的福 祉,而對於成員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則是可能會有少數、負面的外溢效果。在實 際案例分析的部分,作者以歐洲共同體(EC)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作為實驗案例 來佐證其研究發現。 36. 本文用很多的篇幅在介紹區域整合經濟效益的部分,作者用了許多經濟模 型分析以及導入數學公式做量化統計,但筆者經濟學能力有限,故僅能著墨於 其分析後的結論,經由經濟模型對於區域整合協定成員國的福祉與相關效益所 做的分析,皆呈現正向結果,意即,區域經濟整合對於成員國而言,是一項正 面的對外貿易政策選擇,雖然區域經濟整合不是百利而無一害,但從經濟模型、. 政 治 大 實能刺激成員國的福祉,使成員國間的貿易更形自由與便利,而這也解釋了為 立 相關數據、歐洲共同體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個案分析看來,區域整合協定確. ‧ 國. 學. 何近年來區域經濟整合會蔚為流行趨勢的一種現象。. ‧. 貳、區域整合:入門思考(Regional Integration: Some Introductory Reflections) 丹麥學者 Finn Laursen 廣邀各國學者撰寫以歐洲聯盟為中心,與其他區域整. y. Nat. sit. 合進行比較集結成區域整合的比較(Comparative Regional Integration)一書,於. n. al. er. io. 2010 年出版。該書的第一章,Finn 提出了關於區域整合的一套研究設計,該研. i n U. v. 究設計將制度(institutions)和領導(leadership)視為影響區域合作和區域整合的中間. Ch. engchi. 變數,Finn 從「形成區域整合的中間影響因素」角度來觀察區域整合的形成, 其論點簡述如下。. 世界上關於整合的形式相當多元,在功能範圍、制度形塑、成員國的多寡 及影響層面上,不同區域與不同國家都不同,故用以解釋整合的論述也相當多 樣,包括從經濟獲利到地緣政治等不同面向的論點等等。. Finn 將學術上關於區域主義(regionalism)和區域整合的論述,粗分為兩大派: 一派深受新自由制度主義和建制理論影響;另一派則是被稱為新區域主義(New 36. Edited by Gene M. Grossman and Kenneth Rogoff,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Elsevier Science B.V., Amsterdam, 1995, pp.1597-1644.. 22.

(29) Regionalism)。新區域主義論者之研究著重於第一部門以外的因素,並抨擊另一 派論點具有理性偏差(rationalist bias),過度強調國家(states)的重要性。Finn 表示 其較偏向理性主義(rationalism)的觀點,而理性主義與建構主義為第四次國際關 係理論的辯論主軸,兩派在物質因素與理念因素的爭議、國際制度的爭論、認 同與國際規範的爭論、後果性邏輯與適當性邏輯的爭論,以及因果解釋的爭論 上各據一方,Finn 承認理性主義在區域整合這塊,特別是區域整合在「合法性」 (legitimacy)的解釋上較社會建構主義論者薄弱。. 因此,Finn 獨立出一個篇幅介紹了「制度」的角色,包括理性選擇制度主 義(rational choice institutionalism)、歷史制度主義(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與社會制. 政 治 大 好,為了使其偏好極大化,會詳細計算每一策略的利弊得失,制度的主要作用 立 度主義(sociological institutionalism),理性選擇的制度主義假定行為者有固定的偏. ‧ 國. 學. 在於建立穩定的互動結構以降低不確定性,意即,透過制度的設計可以提供相 關行為者的資訊、建立履行契約的機制並極小化雙方的交易成本,而國家及超. ‧. 國家領導者作為一行為者,在區域整合的過程中都占有一席之地;歷史制度主 義,顧名思義就是特別重視歷史,對於事件結果的理解與制度的安排,都會對. y. Nat. sit. 其進行長久的過程分析,其認為制度提供政治行動者界定其策略及追求利益的. er. io. 環境,成為形塑政治一重要角色;社會制度主義對於制度的定義相當廣泛,認. al. n. v i n Ch 更是一引領人們行動的象徵體系及認知與道德模式的架構,社會制度主義並打 engchi U 為制度並不僅是正式規則、過程或規範,還包括社會建構和文化上的世界觀,. 破了制度與文化的區分,將文化本身視為制度,歐洲國家將其權力賦予歐洲議 會(European Parliament),而使歐洲議會在歐盟制度建立過程中扮演一重要的推力 角色,此為社會制度主義的最佳例子。. Finn 認為一個探討制度與領導之間關係的可行方式為假定兩者皆為中間變 數,其參考了 Krasner 的論點而整理出其研究設計的架構模型,如下圖:. 23.

(30) 圖 2-2 研究設計圖(Complied by Finn Laurse with inspiration from Krasner).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資 料 來 源 : Edited by Finn Laursen, Comparative Regional Integration,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England, 2010, pp. 14.. ‧. 此架構模型中有三個變數,分別為自變數(independent variables)、中間變數. y. Nat. sit. (intervening variables)以及依變數(dependent variable)。在自變數中,利益(interest). er. io. 為自由主義學者所論,整合的最基本因素,權力(power)則為現實主義學者所論,. al. v i n Ch 而最後的知識(knowledge)、理念(ideas)以及規範(norms)則為社會建構學者所認為 engchi U n. 影響制度選擇的最重要考量因素,大國比小國更具影響力也更有能力推動整合,. 會影響整合的三個面相。中間變數當中的制度與領導為新自由制度學者所強調, 而領導則是可以解決集體行動中關於決策的問題。依變數中的區域合作及整合 則代表著更自由貿易的結果。 37. Finn 的區域整合入門思考帶我們從制度面向去探討區域經濟整合的形成, 區域經濟整合的形成在於行為者間相互遵守其制度化的承諾,而這樣的承諾也 營造出區域整合的現象,所以說「制度」與「領導」便是區域整合這個結果的 重要影響變數,形塑制度的談判過程與領導的政策決定是本文章的重心,Finn. 37. Edited by Finn Laursen, Comparative Regional Integration,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England, 2010, pp.3-20.. 24.

(31) 暫時拋開外部環境的影響變數,從內部制度本身與行為者(領導者)的角度作剖 析,這與筆者對區域整合的觀察面向相似,因為在經濟整合的過程中,除了全 球化、經濟環境等外在環境的影響,推動經濟整合的行為者與維繫經濟整合的 制度無疑是最重要且最能加速經濟整合發展的兩個變數,特別是對目前主要推 動者未明朗化以及相關制度還不明確的東亞地區而言,行為者與制度對東亞地 區經濟整合的進程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參、區域經濟整合與 GATT/WTO 本小節所評析的為學者洪德欽所撰寫,於 2000 年 4 月刊載於台大法學論叢 之文章,區域經濟整合與 GATT/WTO,該文的主要研究重點為針對區域經濟安. 政 治 大 經濟整合的概念與意義以及效果上,整理了學者 Balassa 關於經濟整合的定義以 立 排與 GATT/WTO 的法律關係,從事一基礎性研究,然其在論述及整理關於區域. ‧ 國. 學. 及經濟整合五階段的論述,在經濟整合的效果上,則是分析了學者 Jacob Viner 關於經濟整合的兩種效益。其關於經濟整合的分析相當詳盡,故筆者在此簡評. ‧. 其內容。. y. Nat. sit. 區域經濟整合為二次大戰後一新興現象,在 1948 至 1994 年間,正式通知. er. io. GATT 的區域經濟整合協定共計 108 件,WTO 成立後至 2000 年收到 86 件區域. al. n. v i n Ch 個成員國同時為其他區域協定的成員。區域經濟整合為自由貿易和保護主義的 engchi U 貿易協定的通知。至 2000 年 4 月底為止,WTO 的 136 個會員國中,有超過 100. 結合,屬於一具有歧視性的優惠貿易安排,是 GATT 第一條第一項和第二條最. 惠國待遇原則的例外,區域安排除了促進區域內部經濟發展和貿易成長,亦加 深的世界經濟塊狀化的發展。. 區域整合可界定為透過促進彼此間的合作關係,使兩個以上的國家或政體 所共同組成的一個集團,或是形成一特殊的經濟或政治實體(economic or political entity)。大體而言,區域整合有下列幾點目的:一、促進與鄰近國家的合作關係, 相互給予較為特殊或優惠的待遇;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三、促進區域和平 與安全;四、促進各國人民的交流與相互了解,消除國與國間的衝突與對立,. 25.

(32) 增進區域的穩定。區域整合一般多由相關國依據條約組成組織來達成目標,一 般則多會設立特別機構來執行該組織的任務。. 區域經濟組織的種類大體上可分為兩類:首先是以組織性質及整合的程度 區分;其次則是以組織之對外關係或開放程度來分類。按組織性質及整合程度 區分的話,Bela Balassa 在其 1962 年的著作,經濟整合理論(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中,分為下述幾種類型:一、自由貿易區域,會員國相互間 完全除去貿易障礙,如商品貿易的關稅及數量,但仍保留各國原有對其他國家 之關稅及其他貿易干涉措施;二、關稅同盟,在同盟國內禁止採用商品流通之 各種歧視手段,廢除會員國間之關稅障礙,各會員國對於來自同盟以外地區之. 政 治 大. 貨物,課徵共同一致之關稅;三、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較關稅同盟更進. 立. 一步,除了消除彼此間之關稅障礙,採行對外一致之關稅,各會員國間完全解. ‧ 國. 學. 除彼此貿易上之限制,使會員國間生產要素(貨物、人員、服務、資本)可以自 由移動;四、貨幣同盟(Monetary Union),除了以共同市場為基礎外,會員國進. ‧. 一步使用共同的通貨並採取協調的貨幣與財政政策;五、經濟同盟(Economic Union),產品和生產要素可自由流通,建立對外共同關稅,並調和各會員國的. y. Nat. sit. 財經政策,同時建立貨幣同盟,會員國放棄經濟政策的自主權,而由超國家組. n. al. er. io. 成最嚴密之國際貿易組織。區域組織的第二類是以組織的對外關係或開放程度. i n U. v. 分為具有「內部優惠、外部保護」組織或「開放性」組織兩大類。GATT 對自. Ch. engchi. 由貿易區的定義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關稅領域,原則上對產自各自關稅領域之 商品相互取消關稅及其他限制性貿易法令。. 區域整合之效果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法律、文化、心理等全面性的影 響與效益,區域經濟整合會產生兩大效果:一、內部效果,影響個別成員國或 成員國間貿易關係;二、外部效果,對非會員國之貿易關係產生影響。維納 (Jacob Viner)於 1950 年分析關稅同盟的經濟效果,並提出貿易創造與貿易轉向的 概念,然而,除了貿易創造和貿易轉向的效果外,尚有減少關務行政支出與手 續、減少走私活動和強化對外談判地位等靜態效果,以及其他附帶的動態效果。 動態效果主要包括提高區域內產業競爭,促進價格合理化,並增加消費者選擇 機會,其次則是能加深產業專業生產,提高生產力與競爭力,使經濟資源能合 26.

(33) 理被使用。. 以上為筆者所截取並簡要描述,學者洪德欽撰寫區域經濟整合與 GATT/WTO 一文的部分內容。 38筆者選用這篇文章作評析乃因其整理了國外學 者對於區域經濟整合的意涵及概念,使讀者能很清楚的瞭解何謂區域經濟整合, 及區域經濟整合會帶來什麼樣的內部與外部效果,Bela Balassa 關於經濟整合的 五個階段的論點幾乎在所有介紹經濟整合的書籍中都會出現,足以想見其影響 力與重要性,筆者論文研究的軸線為自由貿易協定,也就是經濟整合中的起始 階段,從不同階段的整合程度亦可以反推經濟整合推動者的政策走向與目標設 定,這也提供了預測未來東協政策走向一個方向。. 立. 肆、東亞區域主義. 政 治 大. ‧ 國. 學. 學者宋興洲在其 2005 年的著作動態的東亞經濟合作:理論性爭辯與實踐中 的第四章,東亞區域主義裡,分別比較新自由學派、現實學派和建構學派對東. Nat. y. ‧. 亞區域主義的看法,從理論的角度分析東亞區域主義。. io. sit. 每 個 區 域 的 區 域 主 義 實 踐 都 有 所 不 同 , 新 自 由 學 派 的 卡 札 思 坦 (Peter. n. al. er. Katzenstein)、現實學派的賀寶剛(Baogang He)及建構學派的哈瑞斯(Stuart Harris)對. i n U. v. 於分析東亞地區的區域主義分別有三種不同的探討觀點。. Ch. engchi. 新自由學派的卡札思坦認為亞洲的區域整合是著眼於「市場」上,而亞洲 市場的特色是政府與企業的關係密切,在亞洲成長中國家經濟之間的聯繫與全 球化兩相調和之下,亞洲的市場正快速的變化。在分析了亞洲於 1950 年代以來 相關整合的概況後,卡札思坦認為亞洲在經濟事務上缺乏成功的區域性制度, 並認同黑格德(Stephan Haggard)所述,亞洲的區域組織是提供跨國網絡的場合, 卻未成熟到具有制定政策制度的地位,更遑論觸及到整合深化的這一塊,不過 其也認為亞洲的區域主義所呈現的是非正式和吸納性的網絡結構,因為在美國. 38. 洪德欽,「區域經濟整合與 GATT/WTO」 ,臺大法學論叢,第 294 卷第 4 期, 2000 年, 頁 209-257,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a0000446-200007-29-4209-257-a。. 27.

(34) 於亞洲的相對權力逐漸式微的情況下,一個不穩定且不確定的秩序及一個鬆散 的制度,不論是對式微的霸權或其他亞洲附屬的國家而言,都是一個具有吸引 力的選擇。. 現實學派的學者賀寶剛認為亞洲的區域主義相當封閉與狹隘,其分析的三 個角度為:一、主權對東亞區域主義的限制;二、東亞區域主義是有關民族國 家而不是有關區域;三、亞洲文化是亞洲區域主義的問題所在。在主權的部分, 亞洲國家之間的關係相當複雜,不只國與國之間有歷史因素、領土糾紛等敵對 的問題,有許多國家更有內部分裂與族群衝突的困擾,因此,對大部分國家而 言,國家安全是其最首要的目標。相較於歐盟,東亞國家沒有足夠的信心放棄. 政 治 大 制了東亞地區發展出有效的區域組織。賀寶剛認為東亞區域組織的真正意涵是 立 某些主權,而把主權看得非常嚴肅,故主權原則限制了東亞的區域主義,也限. ‧ 國. 學. 指「區域內的國家」,而非區域,而區域主義是國家用來建設的工具,其本質 仍是民族主義,亞洲的區域主義成功的關鍵在於尊重與強化國家認同,以前馬. ‧. 來西亞首相馬哈迪所提出的東亞經濟核心會議(East Asian Economic Caucus, EAEC) 為例,賀寶剛認為這樣的構想是馬哈迪為提升馬來西亞的國際知名度,增加馬. y. Nat. sit. 來西亞的影響力,而與鄰近權力相似的國家所建立的夥伴關係。 賀寶剛表示,. er. io. 亞洲欲用其文化來建立亞洲區域主義是有問題的,亞洲文化無法成為東亞區域. al. n. v i n Ch 史背景,因此很難有共識,這誠如前馬來西亞副總理安華(Anwar engchi U. 主義的基礎,因為亞洲文化包羅萬象,有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的歷 bin Ibrahim)所. 云:「亞洲目前尚未建立認同,仍處在一正在成形的過程中。」除了賀寶剛之 外,史達普(Richard Stubb)與黑格特(Richard Higgott)皆認為東亞很難發展出制度 化的區域主義。. 建構學派的哈瑞斯則是對亞洲區域主義抱持較樂觀的看法,其認為亞洲區 域制度的運作是一種提供資訊、增加透明度和減少交易成本的過程,而區域制 度在運作的過程中也塑造了該區域的偏好,因此在反應區域偏好上,多邊制度 運作的過程通常把重點放在行為的規範、對主權的尊重、諮商、協調以及共識 的尋求上。哈瑞斯認為亞洲的多邊主義有三項重要的特徵:一、支持全球性多 邊主義但卻不被其取代;二、以非官方的活動為主;三、有吸納的性質,意即 28.

(35) 一國願意與和其有潛在威脅或問題的國家對話。哈瑞斯承認亞洲區域主義的發 展仍然大部分處在對話的過程,不過其認為區域多邊主義的運作讓亞洲國家認 知到彼此經濟的相互依賴特性,或許這些仍讓亞洲對於區域整合有所顧忌,但 不諱言地亞洲仍有空間可以進一步發展,以促進並深化彼此在區域上的合作。 39. 學者宋興洲整理了國際關係理論的三大學派,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以及 建構主義的學者們對於東亞整合的看法,這篇文章相當有趣,可以看到不同學 派所關注的角度與注重的分析層次,現實主義聚焦在「主權」問題上,新自由 主義關注區域整合過程中「制度」形塑的議題,而建構主義則是著眼在規範、 國與國間的認知及互動上,除了這些關注角度的不同之外,東亞地區與其他區. 政 治 大 而這些特色與文化有些對於促進區域整合多少都有正面及負面的影響,並無法 立 域相較也是獨特的,在這三個學派學者眼中,東亞有自己的區域特色與文化,. ‧ 國. 學. 以一概論之。. ‧. 伍、區域經濟整合發生的原因. 對於區域經濟整合發生的原因與動機,筆者參閱國際永續發展組織 2005 年. y. Nat. sit. 10 月提出的報告,區域貿易協定:導致衝突或建立和平嗎?(Regional Trade. n. al. 合著的國際貿易導論中對於區域整合的動機介紹 整合發生的原因。. Ch. engchi. 41. er. io. Agreements: Promoting Conflicts or Building Peace?) 40以及劉碧珍、陳添枝與翁永和. v. 而整理出下列幾點區域經濟. i n U. 一國選擇參與區域性經濟整合的動機很多,隨著各國政治或經濟環境的不 同而有所差異,動機可分為下列幾點:. 39. 宋興洲,動態的東亞經濟合作:理論性爭辯與實踐,頂茂圖書,台北市,民國 94 年,頁 87110。 40 Oil Brown, Faisal HaqShaheen, Shahhen Rafi Khan, Moeed Yusuf,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Promotiong Conflict or Building Peace?"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5 Oct, Pp.1-15, http://www.iisd.org/pdf/2005/security_rta_conflict.pdf 41 劉碧珍、陳添枝、翁永和,國際貿易導論第三版,雙葉書廊,台北市,2013 年 8 月,頁 281282。.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運用「新南向政策」,並透過雙邊、多邊(WTO)及 APEC場域建立與RCEP成員緊密夥伴關係,掌握協

近年來,隨著全球政經環境快速改變,尤以東協經濟整 合在 1999 年形成自由貿易區後,更積極以東協+N 模式進 行整合,東協加中國大陸、東協加日本與東協加韓國等東協

稅則號別變更標準:指生產貨品所使用的非原產材料 在締約一方或雙方領域內加工,因而使貨品之稅則號 別發生;換言之

面臨疫情之下經濟衰退危機,東協各國政府機動提出因應措施。印尼總統佐科威表示,政府應更

局部性協定:在拉丁美洲整合協會(ALADI)架構下與 7 個國家簽 署 9

澳洲-太平洋聯盟自由貿易協定(Australia-Pacific Alliance FTA) 2017.7宣布啟動。4. WTO 複邊環境商品協定(Environmental Goods

「深化且全面之自由貿易區(Deep and Comprehensive Free Trade Area, DCFTA) 」已於同年 9 月生效,預計將為烏克蘭入 歐進程及國家政經發展帶來重大影響。. 2019

美國貿易調整協助方案(Trade Adjustment Assis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