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幼兒日常生活之安排

本研究探討幼兒大班升小一暑假期間的活動安排,此焦點蘊含在

「幼兒日常生活」此一較大的脈絡之中,幼兒的暑假日常生活組成與一 般日常生活具有重疊之處,本節第一部分將呈現幼兒的日常生活樣貌,

第二部分則進一步聚焦探討幼兒的暑假生活以及暑假活動安排之相關 研究。

幼兒的日常生活圖像

幼兒的日常活動類型多元,但可以發現幼兒的日常生活活動是依 附著成人進行的、由成人安排為主的,以下藉由國內外的文獻整理與討 論,來描繪出不同文化下幼兒的日常生活組成,以及臺灣幼兒普遍的日 常生活樣貌,並進一步瞭解家庭中成人安排幼兒日常活動的想法動機、

考量原因等,以下從「幼兒參與之日常生活活動」、「家長安排幼兒日常 生活之現況」分別進行討論。

一、幼兒參與之日常生活活動

幼兒日常生活相關研究(Baxter & Hayes, 2007;Bianchi & Robinson, 1997;Dunst, Hamby, Trivette, Raab, & Bruder, 2000;Hofferth & Sandberg, 2001;Tudge, Doucet, Odero, Sperb, Piccinini & Lopes, 2006;兒童福利 聯盟文教基金會,2003;梁瀚云,2009)顯示,幼兒的日常生活組成大 致分為睡眠、個人照護、學校、多媒體使用、玩、家務分工、運動/體 能、宗教活動、拜訪親友及其他這幾個類型,整體而言。國內外幼兒皆 花最多時間在睡眠與個人照護中,其次則為「上學」或是「玩」。

從梁瀚云(2009)的研究中可以看見臺灣幼兒大致的日常生活作 息,其以時間日記法輔以訪談分析 105 位新北市公私立幼兒園五歲大

24

班幼兒的家庭生活經驗,發現幼兒平日在家中的活動時間較少,多數幼 兒在七點到八點之間就去學校了,且若幼兒園有準備早餐,大部分的幼 兒起床後就會在家長的催促下匆匆上學;大約有一半的幼兒在下午四 點至四點半就放學了,但有 37.5%的幼兒平日課後會參加安親班、才 藝班;幼兒在放學後到睡覺之前有大約六個小時的時間,大多數幼兒都 是在家裡活動,到家裡以外活動的時間並不多。

梁瀚云(2009)與 Tudge 等人(2006)的研究結果相同,臺灣幼兒 課後的家庭日常生活活動中,與美國的白人、非裔美國人家庭以及肯 亞、巴西的家庭中一樣花最多的時間在「玩」,大多臺灣幼兒回到家中 以獨自「玩」的時間佔最多,其次則是與手足以及與母親活動,與父親 共同活動的時間最少;除了玩之外,不論是平日或假日幼兒從事的另一 項主要活動則是「媒體使用」,包括看電視、玩電腦、使用3C 產品(王 婕芸,2013;梁瀚云,2009;鄭雁云,2014),此與Hofferth 和 Sandberg

(2001)對三到五歲的美國幼兒以及 Baxter 和 Hayes(2007)對澳洲四 到五歲幼兒的日常生活活動中收看電視的研究結果相同。

另外,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3)的調查也顯示,將近六成 的香港、上海及臺灣幼兒每日平均收看電視的時間為兩個小時,可見收 看電視的現象在家庭普遍擁有電視的國家中是十分常見的。雖然收看 電視在家庭中是普遍的活動,但相較於中產階級的家庭,低社經或勞工 背景家庭中「電視保母」的現象又更為常見,成人因為工作疲累而讓孩 子收看電視不吵鬧,或是成人自身對於收看電視的興趣或習慣,皆促使 這些家庭中成人與幼兒共同參與最多的活動為「收看電視」(陳如涵,

2011;王婕芸,2013)。

值得注意的是,幼兒在家庭中閱讀的時間並不多,Hofferth 和 Sandberg(2001)的研究中顯示三到五歲的美國幼兒平均每日僅花 12

25

多分鐘的時間在閱讀上,而臺灣幼兒平日平均的閱讀時間大約是13 分 鐘,到了假日則減少至大約10 分鐘,親子共讀的平均時間則以半小時 不超過一小時最多(42.3%),頻率以一週一至兩天為主,平均下來每 日親子共讀的時間約為 8 分鐘;相較於平日平均花 1 個小時、假日平 均花2 至 2.5 個小時在收看電視上,幼兒在家中閱讀的時間是非常少的

(梁瀚云,2009)。

除了在家中活動以及到學校上學之外,不少臺灣幼兒也會參與安 親班所提供的學習活動,或是在課後參與才藝活動,李鴻章、杜宜展

(2009)的調查研究即顯示 51%的幼兒有參與才藝課程,其中以美術 才藝最多、其次為英語才藝課程,幼兒平均每週花 2.25 個小時學習才 藝,且參與才藝活動的比例隨著年齡而增加。而梁瀚云(2009)的研究 也顯示有 37.5%的幼兒參加課後的才藝課程,在其研究中安親班並非 幼兒生活經驗的活動類型之一,然而訪談資料顯示有幼兒每天課後都 會到安親班,而一週有某幾天參加由安親班開設的才藝課程,因此在時 間上有些重疊而無法分開討論;整體而言臺灣幼兒在平日課後參加才 藝課程的比例大於週末,且參與才藝課程平日平均就佔去 100 分鐘,

若還需加上交通時間等,在幼兒課後到睡前的 5 至 6 個小時之間是一 項佔據很多時間比例的活動。

另外,也有相關研究探討幼兒參與之休閒活動,梁瀚云(2009)討 論之休閒活動包含郊外活動、休閒公園、藝文相關活動、陪父母參加社 交活動等;而劉佳蕙(2011)針對臺南市大班幼兒休閒活動安排的研究 則是以活動性質來分類,分為健康類活動、音樂類活動、藝術類活動、

語文類活動、益智類活動、野外活動;上述研究皆發現幼兒平日進行休 閒活動的時間少於週末很多,而家長在安排休閒活動時的考量依序包 括「安全」、「具有教育功能」、「娛樂性」及「交通便利」;在休閒活動

26

的花費上,半數家長花費 100 至 500 元為最多,而父母安排幼兒休閒 活動的動機最高為「讓孩子有快樂的童年」,其次依序為促進孩子身體 健康、促進幼兒的人際關係、促進幼兒體能發展及促進幼兒智能發展。

由上述國內外的研究可以大致看出幼兒的家庭生活圖像,除了睡 眠、飲食、洗澡等必要活動外,上學是幼兒生活中最主要具有結構性的 學習活動,此外,幼兒也會參與各種形式的休閒活動,而日常活動的安 排在不同文化之中有著一些共通性,玩以及收看電視是幼兒最常進行 的活動;然而不同文化之下幼兒的日常活動還是有許多的差異,例如相 較於美國、澳洲,臺灣幼兒有較高的比例參與課後安親班及才藝課程,

但因文化差異臺灣幼兒則較少參與宗教活動。

二、家長安排幼兒日常生活之現況

從上述幼兒日常生活相關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幼兒的日常活動大 多是由家長、主要照顧者所安排的,在日常生活活動、安排安親班、才 藝課程以及休閒活動上,皆以母親為主要的安排者,在家庭活動中幼兒 除了獨處或有手足的陪伴之外,幼兒的個人照護活動或是親子共讀等 學習活動,皆是由母親作為活動主要的參與者或陪伴者,父親陪伴幼兒 的時間則多半從事肢體方面的活動;在不同的家庭型態中仍是以母親 為兒童的主要照顧者,父親在日常生活中多是扮演短暫地支援角色,並 以瑣碎的下班時間或假日參與兒童的遊戲或玩樂以建立關係(梁瀚云,

2009;陳如涵,2011)。

雖然母親是普遍家庭中幼兒日常活動主要的安排者、參與者,但並 非所有活動的安排都是由母親全權掌控,當面對較重要的決策時,仍有 許多家庭是由父母共同商討而決定的,也有些家庭是以「出資者」為最 後的決策者(林嘉柔等人,2015)。家長安排及參與幼兒日常生活的行

27

動被視作是其對於幼兒教養、教育的價值信念實踐,且同時反映出家庭 中的親職分工模式,某種程度也顯示家庭中不同角色及權利地位之間 的關係。

Lareau(2011)認為不同的社經背景以及家庭資本影響父母的教養 策略,父母在養育幼兒的取向上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自然成長」

(accomplishment of natural growth),另一種為「協作培養」(concerted cultivation),造成兩者差異最關鍵的要素在於家長教養孩子的具體作 法,自然成長類型的家長會關心(care)他們的孩子並讓幼兒自然而然 地長大;而協作培養型的家長則會評估孩子的能力並主動地培育

(foster)幼兒。

不同的教養觀點使這些家長在組織幼兒的日常生活、家中的語言 使用、對幼兒園或照顧機構的干預等皆有所差異。以幼兒日常生活中即 使不同社經背景的家庭皆會進行的收看電視為例,低社經家庭中較常 見「電視保母」的現象,且收看的節目類型並不一定會經過成人的過濾 及篩選,有時幼兒是與成人一同收看成人偶像劇或鄉土連續劇(王婕 芸,2013),然而中上社經背景家庭中的母親則認為,3C 媒體是未來的 趨勢,只要好的、適當的電視節目或是電腦、平版遊戲軟體,都會鼓勵 幼兒從中學習,甚至是藉由使用多媒體活動來傳達幼兒「自律」、「自 制」的觀念(鄭雁云,2014)。

上述討論顯示,可見同樣是收看電視的活動,其活動內涵以及成人 安排活動的動機與目的皆會受到家庭社經背景或家長的教養信念等影 響而有所不同。在勞工階級的家庭中,父母已較少抱持著「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的教育期待,認為擁有一份穩定工作,即使是勞力工作,

也能維持在社會上的生存需求,因而對子女的學業期待主要為完成學 校內的基本學業為主;勞工階級的家長在子女課後活動的安排採取較

28

輕鬆、玩樂取向的態度,但並不表示這群家長不重視孩子的學習與成 就,家長仍期待子女的學業成績能夠維持在一定水準,以求未來更有競 爭力(陳如涵,2011)。

另外,在課後學習方面,家長為孩子選擇課後的安親班、才藝班時,

具有為進入國小預備、提前學習的動機,認為幼兒去安親班或是參加與

具有為進入國小預備、提前學習的動機,認為幼兒去安親班或是參加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