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包含五個中國大陸及五個東南亞新住民家庭 中的母親、大班幼兒、丈夫或婆婆以及研究者本身,以下將說明尋找研 究參與者的方法及過程,並針對中國大陸及東南亞新住民家庭之背景 以及研究場域進行描述。

尋找研究參與者的過程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居住在臺北市、新北市的中國大陸及東南亞 新住民家庭分別五個,共十個家庭中的新住民母親、大班幼兒以及一位 同住的臺灣家人,所有研究對象共計三十位。

本研究採用「立意取樣」(purposive sampling)的方法來尋找研究 參與者,經由公私立幼兒園同意並協助向新住民大班幼兒家庭發放參 與研究之邀請函,邀請新住民母親參與本研究;另外,研究者也藉由在 新住民母親共同創建的網路社團張貼文章來尋找參與者。選擇研究對 象的條件為家庭中新住民母親、大班幼兒以及同住的一位臺灣家人皆 願意接受訪談,並同意研究者進入其生活場域進行兩次暑假活動的參

47

與觀察。

在研究對象的設定上,雖然本研究聚焦在新住民母親安排活動的 歷程上,但研究者認為家庭中居住、相處在一起的臺灣家人也參與在幼 兒的暑假生活經驗中,並與母親和幼兒有所互動,藉由訪談同住的丈夫 或婆婆,能夠使本研究探究幼兒暑假生活經驗之資料來源更為豐富。

另一方面,透過蒐集家庭中不同成員對同一事件的想法,將有助於 研究者更瞭解每個家庭的生活背景脈絡。除此之外,經由交叉比對母 親、幼兒、臺灣家人對於相同行為、事件或現象之描述與觀點,也能夠 驗證本研究資料內容的真實性,以增加研究信實度,因此本研究之參與 者除了家庭中的母親以及大班幼兒之外,也納入一位同住的臺灣家人 進行訪談。

研究參與者家庭背景描述

參與本研究之新住民家庭,是以新住民母親的原生國籍或地緣關 係分為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地區兩大類型,但在此兩類新住民家庭中,母 親原生的國籍或縣市省分不同,也使這些家庭中存在著差異性。參與研 究的新住民母親來臺灣生活平均有十一年,僅有來自中國大陸的真真 母親不大一樣,來臺灣只有三年,過去真真一家居住在中國大陸,直到 幼兒即將進入幼兒園上學,因工作、孩子的教育等考量而搬來臺灣。

以下首先呈現十個新住民家庭中研究參與者的基本資料彙整表格

(如下表 3-1),接著研究者分別描述從中國大陸及東南亞新住民家庭 之背景,以利讀者對於新住民家庭中母親的原生文化背景、母親在臺灣 的適應情形、夫家的家庭背景等有更深入的瞭解。

48

49

雖然相關資料及研究(夏曉鵑,2000;林彩岫,2012)指出,跨國婚姻 的形成多是由婚姻仲介促成,然而參與本研究的五個中國大陸新住民

50

到較吃力;另外,習慣說國語的彥彥母親也表示,夫家家庭成員皆以閩 南語溝通,自己花了很長時間才漸漸聽得懂,直到現在雖然會講簡單的 閩南語,但仍然習慣以國語回應家人。

在飲食及氣候方面,即使與原生文化有些差異,但中國大陸新住民 母親皆表示很快就能夠適應;而由於地緣上的接近性,中國大陸新住民 母親也較常在過年或暑假期間安排回母國,或由娘家家人到臺灣探訪 順道旅遊,因此中國大陸新住民母親也較少呈現強烈地思念在母國的 家人和生活,雖然如此,但也並非所有中國大陸新住民家庭皆能夠頻繁 地安排回母國,仍然會受到家庭能運用的經濟資源而有所限制。

相較於東南亞新住民家庭,中國大陸新住民家庭較多屬於中產階 級家庭,家庭中父親的教育程度較高,僅有一位高中學歷其他皆為大專 以上,而中國大陸新住民母親平均的教育程度也較高,在參與研究的過 程中,中國大陸新住民母親較常展現自己對於教育、教養的見解,或是 對社會時事提出批判與評論;另外,中國大陸新住民母親也都有正職或 兼職的工作,但因為母親教育程度或個人背景不同等的影響,其工作的 型態與內容差異頗大,也使中國大陸新住民母親在經濟資源、經濟獨立 面向上有所差異。

三、東南亞新住民家庭背景描述

雲雲、韓韓、孟孟、豪豪、琳琳家是參與本研究的五個東南亞新住 民家庭,其中雲雲、豪豪母親來自越南,韓韓、孟孟母親來自印尼,琳 琳母親則來自泰國。雲雲、孟孟及豪豪母親皆是透過婚姻仲介而嫁來臺 灣,韓韓母親則是來臺灣從事老人照顧的工作而認識丈夫;比較特別的 是琳琳母親,臺灣高職學校在泰國清萊招生,琳琳母親希望來臺灣讀書 再回到泰國鄉下當一位老師,但在求學過程中與丈夫相識而決定在臺

51

灣落地生根。

東南亞新住民母親透過婚姻仲介而嫁來臺灣,大多是受到原生家 庭環境的影響,希望藉由跨國婚姻來改變原本處於弱勢的家庭環境,五 位東南亞新住民母親當中,僅有琳琳母親的原生家庭環境是比較優渥 的,其原生居住地是泰國華僑的聚集地,琳琳母親小時候在泰國有「補 習中文」的經驗,是促使她想到臺灣唸書的原因,也因此琳琳母親的中 文程度也較好,能夠順暢地以中文表達,在閱讀中文文字上也沒有問 題;其他僅有豪豪母親曾在國小夜間補教學習中文三年,對於其他東南 亞新住民母親而言,雖然皆已經在臺灣生活超過十年,但是在溝通表達 或是回應訪談時仍是比較辛苦的,需要研究者放慢說話速度或是使用 較簡單的詞彙以增加新住民母親的理解。

東南亞新住民母親在日常生活中大都以中文與家人互動,僅有在 雲雲家,父親會以閩南語和幼兒對話,雲雲的母親大都聽得懂閩南語,

但仍會用中文回應;雖然在五個東南亞新住民家庭中,丈夫或是夫家家 人並沒有限制新住民母親教導母語,但東南亞新住民母親在日常生活 中較少使用母語,偶爾會以簡單的母語和幼兒對話,通常是母親於管教 幼兒時的命令,像是「坐好吃飯!」、「不行!」等,另外則是教導幼兒 唱母文化中的兒歌。

東南亞新住民母親大約三年回母國一次,也受到家庭經濟條件的 限制而不同,如豪豪母親上一次回母國是五年前、雲雲母親則是來臺灣 之後都沒有回母國過;母親對於原生文化以及娘家家人、朋友是充滿思 念的,因此時常使用通訊軟體與娘家家人通電話、視訊,偶爾也會烹煮 家鄉菜以解思鄉之情。東南亞新住民母親皆表示剛來臺灣時對於飲食 非常不適應,隨著時間則漸漸習慣臺灣的飲食文化,但針對臺灣冬天寒 冷的天氣,好幾位東南亞新住民母親仍表示難以忍受。

52

參與本研究的東南亞新民家庭均屬於勞工階級家庭,而父親當中 僅有一位具有大學學歷,其餘皆為高中職或國中;相較於中國大陸新住 民母親,東南亞新住民母親因為語言使用的差異甚大,因此要在臺灣拓 展社交圈或是外出工作是更艱難的,但由於丈夫無固定工作或是整體 家庭經濟需求的緣故,東南亞新住民母親仍需要外出工作,僅有一位東 南亞新住民母親是全職的家庭主婦,其餘皆有正職或兼職工作,甚至是 同時兼兩份工作。

研究場域

本研究之研究場域主要為新住民家庭的家中,訪談所進行的地點 以研究參與者感受到舒適、自在的場所為主,而大多數新住民家長選擇 在家中進行訪談;而參與觀察之活動進行地點也是本研究的研究場域,

除了研究參與者的家中之外,也包含鄰近的公園、運動中心,或是幼兒 所參與的正音班、才藝教室。在進行參與觀察之前,研究者預先與研究 參與者確認適合的活動,以幼兒在家庭中的暑假生活以及幼兒大班升 小一此暑假特別安排之活動為主,但由於幼兒所參與之私立學習機構 並非皆有意願讓研究者進行參與觀察,因此僅有一個正音班為本研究 之研究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