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住民母親的母職角色與教養實踐獲得正向支持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新住民母親的母職角色與教養實踐獲得正向支持

瞭解新住民母親安排幼兒大班升小一暑假活動的想法、母親在安 排歷程中實際的行動以及與家人的互動,皆有助於我們從「局內人」的 觀點來理解雙文化脈絡下的新住民母親在子女幼小銜接階段具有哪些 教養信念與實踐。在安排此暑假活動的過程中,某些行動或結果帶給新 住民母親正向的感受、成為新住民母親生命經驗中重要且具有意義的 決策安排,甚至改變或轉化成未來親職實踐的依據。以下將從「成為文

150

化期待下的好媽媽」及「促使幼兒能夠達成母親本身及家人的教育期 待」兩個面向來分析及討論,安排幼兒大班升小一暑假活動對新住民母 親的意義為何。

成為文化期待下的好媽媽

新住民母親在子女大班畢業準備進入小學就讀時,代表母親在臺 灣生活應至少有七、八年,參與本研究的新住民母親平均來臺灣的年數 是十一年,對於臺灣文化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適應,並更瞭解在臺灣社會 文化下或是夫家家庭中,對身為一位母親、妻子、媳婦等角色職責有什 麼期待,然而不同國籍新住民母親在適應臺灣文化上仍有頗大的差異,

以下分別說明:

一、以家庭為優先考量

參與本研究的新住民母親以家庭為生活的重心,在處理生活上的 大小事務或工作時皆優先考量到家庭、家人及孩子,如中國大陸新住民 母親,宣宣母親在自己開設美容工作室的過程中,不論是地點、時間、

花費的考量,皆以能夠同時照顧到家庭為第一優先;而東南亞新住民母 親,琳琳及豪豪的母親雖然也想回母國,但仍認為將回母國的花費留給 家用,或是花在孩子的教育上是更重要的。雖然新住民母親皆以家庭為 重心,但在擔任「臺灣母親」這個角色時,所感受到的壓歷程度則有所 不同。

對東南亞新住民母親而言,原生文化與臺灣文化各方面的差異甚 大,又與家人分隔兩地,幾位東南亞新住民母親表示對於在臺灣生活仍 是不習慣的,例如來自印尼的孟孟母親在臺灣的社會網絡較小、在語言 及生活習慣等方面仍較不適應,暑假期間安排回母國能讓母親稍解思

151

鄉之愁,但回到臺灣後新住民母親感受到較大的壓力,且需要轉變回符 合文化及家庭期待的「母親角色」。

回印尼都,就是……很開心,就是……不一樣啊,就是因為很 久也沒有看到,不一樣啊,好像,放輕鬆,因為我這邊,可能是我 一個人嘛,就是幹嘛都自己,啊在那邊突然我爸媽就是陪我……照 顧小孩,也不是照顧小孩,就是看他們很健康都很開心,放輕鬆這 樣子,然後這個是……不知道怎麼說,超開心的,就是開始要回來,

開始要回來臺灣的時候都壓力好大,好幾天都不想幹嘛,就是玩手 機而已,還好我老公都沒有說什麼,就是可能是……嗯……就 是……還是不習慣這裡。(20180825-孟孟媽-訪談)

對東南亞新住民母親而言,要適應臺灣文化、在臺灣拓展生活及社 交圈,或是照顧家庭之餘還需要外出工作等皆是充滿挑戰的,如同孟孟 母親的例子,其在暑假期間回母國後感到自在與放鬆,並且讓自己暫時 卸下臺灣母親的角色職責,在即將回臺灣之前,孟孟母親就已經開始感 受到壓力,並且希望能夠延後回臺灣的時間,「我們本來想待到那時候

(印尼自由日),但是沒有辦法,爸爸打電話問,說可不可以改,但是 要罰錢就對了,我說那不要好了。」(20180825-孟孟媽-訪談)。但基於 經濟上的考量,且要讓幼兒準備調適即將開學的心情,孟孟母親仍必須 與家人分離,回到臺灣後自己也需要一段時間調適心情,讓自己重新回 到身為臺灣母親角色的軌道上。

二、積極參與子女的教育

雖然新住民母親在臺灣組成家庭、擔任不同的角色職責時,會感受 到程度不一的調適壓力,但如同相關研究之論述,在面對諸多挑戰之

152

下,新住民母親仍會堅持下去,因為子女是新住民母親學習語言、適應 文化最大的動力之一,而新住民母親參加識字班或學習注音符號,也是 希望能增進自己參與子女教育的程度(呂靜妮、李怡賢,2009;黃斯儀,

2011)。

參與本研究的新住民母親也是如此,即使想念母國、覺得在臺灣生 活的壓力很大,但新住民母親在臺灣的生活重心就是照顧家庭,因此仍 會盡力參與子女的教育,雖然無法教導幼兒注音符號,但是在能力所及 的範圍,新住民母親仍是非常積極參與子女學業的,像是雲雲、韓韓母 親會教導子女數學或英文,而雖然認為自己的發音不夠標準而不敢教,

但新住民母親也都會陪伴子女做注音符號的作業,皆是希望自己能夠 盡到母親照顧、教育子女的職責。

因為盯,要這樣寫就這樣寫,不可以歪還是怎麼樣,鉛筆要拿 好這樣子,對,姿勢,然後如果不行都還是,我也一直說我在看她 怎麼寫,不對,手不對,一直看她。(08-20180708-孟孟媽-訪談)

作業老師會改啊,然後就圈,就是錯了或是寫歪,就圈,要修 正,重寫,那如果都寫得很好就會蓋章,所以她現在寫完就會說要 我幫她看,我會跟她說要寫好喔什麼,然後看有沒有需要修正的地 方。(10-20180819-琳琳媽-訪談)

中國大陸新住民母親對子女教育的參與度也是很高的,在安排幼 兒大班升小一的暑假活動方面也十分積極,但由於原生文化與臺灣較 相近,中國大陸新住民母親感受到的跨文化程度較小,對於使用的語 言、在臺灣拓展生活圈或尋找工作,以及擔任「臺灣母親」的角色,並 不會感受到如東南亞新住民母親這麼大的壓力。在安排幼兒此暑假活 動的歷程中,中國大陸新住民母親相較之下也比較能展現自己在親職

153

知能上的想法與自信,雖然也受到家庭背景或母親的教育程度而有所 差異,但中國大陸新住民母親大多較能夠因應臺灣的教育而做出對應 的安排或決策。

三、能實踐親職教養想法並獲得肯定

當幼兒大班升小一的暑假結束後,參與研究的新住民母親反思有 哪些事情是想要安排但卻沒有執行的,僅有少數幾位提到想規劃出遊,

但因為時間、花費等不同原因而無法實踐;然而針對預先學習注音符號 此項活動,不同國籍新住民母親的規劃都能被執行。呼應相關研究

(Milhomme, 2014),母親對於暑假的期待以及規劃在不同社經背景上 有所差異,受到日常生活的時間、工作等限制,這些計畫有時也會無法 如期執行,若無法為孩子提供社會文化所認定的「好的暑假」時,也間 接代表著自己不是一位「好的母親」,母親會因而感到沮喪及挫折。

在臺灣雖然普遍重視學業成就,但是社會文化下仍認為「暑假」及

「童年」應該要是快樂、放鬆地玩樂的,因此新住民母親在幼兒預先學 習以及快樂童年之間也會產生拉扯與矛盾的心理,如右右母親在暑假 前打算帶幼兒去看電影、到各個景點旅遊,整個暑假都開心地玩,但實 際上的安排卻有很大的落差,「後來今年就沒有帶他們出去玩,都在補 習班,他們兩個都好可憐喔……他說,為什麼我們要一直念書?」 (04-20180915-右右媽-訪談),新住民母親一方面希望提供孩子好玩的暑假,

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到補習班預先學習,因此在想法與行動上產生矛 盾而無法實踐最初的想法。

雖然少部分的暑假活動規劃未被實踐,但不論是中國大陸或東南 亞新住民母親皆展現其安排決策、參與子女教育活動的「能動性」,指 的是新住民母親在安排暑假活動的歷程中能夠獨立行動,依據自己的

154

想法做出自由選擇的能力;不論是陪伴幼兒寫作業、親自教導幼兒課 業,又或是以努力工作換取幼兒的學習機會,在安排及參與幼兒暑假活 動的過程中,新住民母親不僅感受到幼兒的成長,也同時發現自己有這 樣的親職能力來陪伴幼兒、與幼兒一起進步。

應該說我從來都沒有用心的去觀察他的優點,因為他很聰明所 以你要不斷的補充自己的知識,然後要給他鬥智,喔~教孩子還得 花這麼多心思,好累喔,……,我就跟他講說我們兩個一起進步一 起學習一起改善,對啊,他以前不會關心我,現在就有進步,我就 說,喔現在好……感覺很欣慰,真的有長大的感覺。 (05-20180915-右右媽-訪談)

除了幼兒的進步使新住民母親對於自己身為一位臺灣母親更有自 信之外,丈夫及家人的認同與肯定也給予新住民母親在臺灣擔任家庭、

社會中多重角色很大的動力;在安排幼兒大班升小一的暑假活動中,許 多新住民家庭中的父親尊重母親的想法,如西西母親在是否要讓幼兒 上正音班的想法與婆婆不同時,丈夫認同西西母親的想法,就使母親有 更多的支持與自信來和婆婆溝通,而實際上進行在家中教導幼兒注音 符號等項目,婆婆也表示成效很好時,母親也會因此而感受到正向的支 持。

在孟孟家也有相似的現象,孟孟的父母雖然曾經因為對幼兒的學 習要求標準不同而有爭執,但是當父親看見成效並轉而支持母親的作 法時,孟孟母親更加投入幼兒的教育與陪伴,同時也會因為父親的正向 態度與溝通而稍微調整自己的作法;另外,孟孟母親暑假期間從印尼回 到臺灣後花了一段時間調適心情與作息,這段期間孟孟母親什麼都不 想做、只想滑手機、與家人視訊,但父親並未責怪母親,也是間接地包

在孟孟家也有相似的現象,孟孟的父母雖然曾經因為對幼兒的學 習要求標準不同而有爭執,但是當父親看見成效並轉而支持母親的作 法時,孟孟母親更加投入幼兒的教育與陪伴,同時也會因為父親的正向 態度與溝通而稍微調整自己的作法;另外,孟孟母親暑假期間從印尼回 到臺灣後花了一段時間調適心情與作息,這段期間孟孟母親什麼都不 想做、只想滑手機、與家人視訊,但父親並未責怪母親,也是間接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