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之目的為呈現新住民幼兒大班升小一的暑假生活樣貌,並 進一步探究中國大陸及東南亞新住民母親安排幼兒暑假活動之歷程與 想法。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將說明研究者撰寫此研究之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則進一步對本研究之核心議題提出研究目的與問題;最後,於第 三節名詞釋義中,針對本研究重要之名詞進行定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節分為三點說明本研究之背景及動機,首先,研究者從自身經驗 所發現之社會現象為起點,說明研究者產生之好奇和研究興趣;接著,

研究者從過去研究中尋找能回應疑惑的相關文獻,進而發現幼小銜接 暑假相關研究之不足,並確定本研究之方向與位置;最後,則說明探究 新住民母親在雙文化脈絡下所做的暑假活動安排有何重要性。

研究者自身經驗所引發的研究興趣

「放暑假」,對於大部分的學生而言是令人興奮又期待的,意味著 有長達兩個月的假期可以安排學校以外的活動,在 104 學年度將要結 束之際,金車文教基金會公布了「2016 年青少年暑假休閒生活調查」,

對象為1600 名四到六年級的國小學童,發現 57.1%的學生已計劃好要 參加家庭旅遊,32.7%的學生要到安親班參加課輔,另有 24.4%則是什 麼都不做,打算待在家裡。閱讀此調查研究的報導新聞(生活中心,

2016)使研究者不禁好奇「幼兒的暑假生活是什麼樣子?」,這個想法 在腦海中萌生的同時,使研究者想起大學二年級時在私立幼兒園中擔 任助教的經驗。

大學二年級為期兩個月的暑假,研究者在一所私立幼兒園擔任助

2

教,而研究者所協助的班級是這所幼兒園暑期特別開設的「正音班」, 參加的幼兒大多從這所幼兒園畢業,少數則是來自公立幼兒園的幼兒。

正音班可說是「小學先修班」,以「模擬」小學的方式上課,幼兒園會 提供課本教材,每一位幼兒皆有注音符號、數學及英文的練習本,雖然 沒有下課鐘聲,但上課的時間、方式及教室座位皆完全比照小學,中午 時刻,幼兒也一改往常在和室地板上鋪棉被午睡的習慣,改以在桌上趴 睡的姿勢午休;授課老師就是幼兒園大班的班級老師,老師就依據教材 現有內容來教學,且幼兒每天都會有回家作業。雖然在正音班還是會有 自由遊戲的時間,但不論是桌椅的排列或上課方式的改變等,皆使參與 這個正音班的幼兒開始體驗、預先適應進入小學的學校生活。

研究者在這個班級中擔任助教雖然只有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暑假,

但是卻令我印象深刻。也許是因為研究者的觀察不夠敏銳,不曾察覺生 活周遭中即將進入小學的幼兒會有什麼生活轉變;又或是在研究者自 身的童年回憶中並沒有進入小學之前需要預先學習的經驗,因此對於 剛進入幼兒教育這個領域中、不理解何謂「幼小銜接」的研究者而言,

正音班這樣的活動是十分新奇的。看著幼兒學習怎麼握筆、歪歪斜斜地 描寫著注音符號的虛線練習,如果寫得不夠工整,老師還會用紅筆圈起 來必須訂正;或是在四十分鐘的數學課程中忍不住在座位上動來動去、

發呆或玩起桌上的物品等,這樣的「正音班」皆打破研究者對於幼兒在 幼兒園生活中的印象。

在研究者歷經大學以及研究所課程洗禮、更深入瞭解「幼小銜接」

的概念之後,這段在私立幼兒園正音班擔任助教的經驗就常浮現在腦 海中,當時研究者對於幼小銜接活動並沒有自己的立場與看法,僅是按 照園所的要求協助課程而已,但在研究者有更多對於幼兒發展的知識,

以及逐漸建立研究者自身的幼兒教育哲學之後,再回過頭去檢視那段

3

經歷,研究者進而產生一系列的想法與好奇,這些家庭基於什麼原因讓 幼兒參加進入小學前的暑期正音班呢?這些家庭中是誰主導暑假活動 的安排與決策?他們會和幼兒討論活動的選擇嗎?那些沒有參加任何 暑期方案或活動的幼兒又在做什麼呢?有參加正音班和沒參加正音班 的幼兒真的會在小學一年級的學業上有明顯地領先或落後嗎?這一連 串的疑問都是促使研究者開始進行此研究之動機,希望藉由此初探性 的研究更深入瞭解幼兒暑假期間的生活樣貌,以及家庭成員安排幼兒 暑假活動的原因和歷程。

暑假活動探究在幼小銜接文獻中的不足

連結個人經驗以及對於社會現象的好奇,研究者進一步搜尋並閱 讀有關「正音班」、「幼小銜接」、「幼兒暑假」、「暑假活動」的相關文獻,

發現在臺灣尚未有研究針對幼兒的暑假生活為主題進行探究,幼小銜 接的相關文獻中也尚無相關研究從「暑假的生活」、「暑假活動安排」切 入探討。以下說明研究者回顧之幼小銜接相關研究概況,以及在閱讀相 關文獻的過程中如何引發研究者的興趣並聚焦研究的主題。

臺灣針對幼小銜接的相關研究豐富,討論的主題較多為幼小銜接 的實施方法,或是幼兒的入學準備度(徐聯恩、鄭雅方,2010)。幼小 銜接概念中「銜接」(transition)所指的是幼兒從幼兒園畢業後進入小 學階段學習的「轉換歷程」,幼兒園與國民小學可說是兩個不同的教育 場域,在教學方式、班級經營、常規管理、課程設計、評量方式、教室 規劃與情境布置、親師溝通等面向上皆有所差異(孫扶志,2005),面 對從幼兒園畢業進入小學的改變,幼兒在情緒、社會互動、學習方式等 面向上勢必要有所調適。目前國內幼小銜接並無統一的作法,有學者

(劉慈惠、丁雪茵,2008)認為應是從小學一年級環境中的成人來提供

4

學童一個「預備好的學校」(ready school),而不是只著重在要求孩子進 入新環境前就達到「入學準備度」(school readiness),但這樣「由上而 下」的銜接仍非主流,大部分的幼小銜接仍是從幼兒園端進行「由下而 上」的銜接,常見的作法包括調整幼兒園環境以模擬小學,像是改變桌 椅排列、延長上課時數、午休時趴睡等;也有幼兒園會與鄰近小學合作,

安排小學校園環境參觀以及一節課的課堂體驗活動(李宛蓉,2010)。

探討「幼小銜接活動」之研究皆是以幼兒園或小學作為出發點,但 其所指的幼小銜接活動是在幼兒園學期間所進行的,並無研究討論暑 假有哪些單位提供所謂的幼小銜接活動;另外,也較少有研究以「家庭 作為活動提供者」的角度來探究家長會「安排」什麼活動以因應幼兒進 入小學前的準備。在家長對幼兒幼小銜接期待之相關研究則是以家長 作為研究對象,調查大班幼兒的家長對於幼兒即將進入小學有什麼樣 的教育期待。

如劉佳蕙(2008)的研究就指出家長在幼小銜接階段中最擔心的事 情在「學習適應」方面包括:學習緩慢、學習注音符號、上課時間坐不 住等;而在幼兒的「生活適應」方面則擔心幼兒不會遵守小學的生活常 規、需要比較成績、怕被別人欺負等;除此之外,幼兒園的家長以及經 歷過幼兒幼小銜接的小一家長在品德陶冶、認知學習、生活自理、互動 能力四個學習期望的概念中,皆十分重視幼兒在品德陶冶的學習狀況

(劉佳蕙,2008)。

由上述可知,研究探討的焦點聚焦在幼兒園幼小銜接的作法之外,

還有家長的期望亦或是幼兒的適應狀況,雖然幼小銜接在定義上並沒 有明確的一段期間,且幼小銜接的做法也沒有統一的標準或絕對的進 行方式,但不論是從幼兒園或是小學端著手,各種形式、不同程度的幼 小銜接活動確實普遍地在幼兒的生活經驗中進行著。然而,目前並無相

5

關的研究討論幼小銜接的活動在幼兒園以及國小都放暑假的期間以什 麼形式存在著?如同研究者參與過的私立幼兒園正音班,其他形式的 暑假活動如何構成大班幼兒的暑假經驗?又當暑假不需要到幼兒園或 國小上學時家庭如何發揮其功能?這些疑問皆是目前尚無法從過去研 究中深入瞭解的。

因此,藉由本研究的進行期望能夠回答研究者本身對於幼兒暑假 生活經驗的好奇,並對幼兒暑假活動、幼兒暑假生活經驗,甚至是家庭 中的幼小銜接活動等相關研究領域有所貢獻。上述之研究動機皆促使 研究者進一步確認研究的方向、持續閱讀相關文獻,並與指導教授討論 後逐步聚焦本研究之主題與核心問題。

理解新住民母親安排幼兒暑假活動之重要性

在研究所學習過程中,研究者曾修習「跨文化兒童發展研究」、「幼 兒家庭研究」這兩門課程,課堂中的學習、討論、思辯使研究者對跨文 化領域產生濃厚的興趣,課堂中的閱讀與討論圍繞著「不同文化背景的 家庭有著非常不同的生活方式」,而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選擇、活 動皆是人們文化信念與價值觀的實踐。在這段學習歷程中,也激發了研 究者新的想法與好奇,臺灣擁有眾多的新住民家庭,這些新住民母親有 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來臺灣之後皆需要適應臺灣的主流文化,母親在 此適應歷程中對於子女教養的價值觀及信念會如何改變?而母親的原 生文化又將如何轉化為日常生活活動以傳遞給下一代?

這些疑問連結至研究者發想與建構中的研究主題,讓研究者十分 好奇,在面對幼兒大班畢業即將進入小學的這個暑假,新住民母親會有 什麼想法與期望?新住民母親又會如何安排幼兒的暑假生活?針對幼

這些疑問連結至研究者發想與建構中的研究主題,讓研究者十分 好奇,在面對幼兒大班畢業即將進入小學的這個暑假,新住民母親會有 什麼想法與期望?新住民母親又會如何安排幼兒的暑假生活?針對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