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背景變項對飲食行為之預測分析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幼兒背景變項對飲食行為之預測分析

本節欲探討幼兒背景變項包含幼兒「性別」、「年齡」、「出生序」、「居住地區」、

「體型」、「與幼兒關係不同的主要照顧者」及「主要照顧者的年齡」共 7 項,對幼 兒飲食行為包括:「六大類食物攝取情形」、「食物喜好情形」、「每日零食攝取情形」三 個分量表及「飲食行為總量表」之預測力。

為了從數個自變項中找出對效標變項最有預測力的自變項,以建構一個最佳的迴歸 模式,所以採用「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此方法同時使用「前進選取法」與「後退刪除 法」,運用電腦特性篩選出一個最佳的複迴歸分析模式,「逐步多元迴歸分析」乃是用 來校正變項間發生共線性問題,適合做探索性的研究使用,因而若使用了「逐步多元迴 歸分析」後,再來檢核自變項間線性重合問題是沒有必要的,而且也沒有實質意義(吳 明隆、涂金堂,2012)。而在個人背景變項之分組與第四章第二節相同,因此不再贅述。

本節分三部份探討,首先說明預測變項之轉換,接著探討幼兒「個人背景變項」對,

幼兒飲食行為包括:「六大類食物攝取情形」、「食物喜好情形」、「每日零食攝取情形」

三個層面及「飲食行為總量表」之預測力,最後,綜合預測結果與討論。

一、預測變項之轉換

由於進行多元迴歸分析時,其變項為連續變項,若變項為「類別變項」,就違反

線性關係假設,故在投入迴歸模式時應先轉化為「虛擬變項」(dummy variable), 使其 具有連續變項的特質,再將轉化後的「虛擬變項」作為多元迴歸的預測變項。本研究之 預測變項包括幼兒「背景變項」與「六大類食物攝取情形」、「食物喜好情形」、「每 日零食攝取情形」三個分量表及「飲食行為總量表」,其中「六大類食物攝取情形」、

可直接運算,但幼兒背景變項為類別變項,需轉化成虛擬變項,茲分述如下:

(一)幼兒性別

將「女生」設為參照組,其數值設為「0」;「男生」虛擬變項轉換,將其數值設 為「1」。

(二)幼兒年齡

將年齡「4 歲」設為參照組,其數值設為「0」,其他三組進行虛擬變項轉換,包 括:「3 歲」、「5 歲」及「6 歲」,將其數值設為「1」。

(三)幼兒出生序

將幼兒出生序「老大」設為參照組,其數值設為「0」,其他三組進行虛擬變項轉 換,包括:「獨生子女」、「老二」及「老三(含)以上」,將其數值設為「1」。

(四)幼兒居住地區

將幼兒居住地區「彰化縣」設為參照組,其數值設為「0」,其他四組進行虛擬變 項轉換,包括:「苗栗縣」、「臺中市」、「南投縣」及「雲林縣」,將其數值設為「1」。

(五)幼兒體型

將幼兒體型「正常」設為參照組,其數值設為「0」,其他三組進行虛擬變項轉換,

包括:「過輕」、「過重」及「肥胖」,將其數值設為「1」。

(六)幼兒主要照顧者

將幼兒主要照顧者「媽媽」設為參照組,其數值設為「0」,其他三組進行虛擬變 項轉換,包括:「父親」、「(外)祖父母」及「其他」,將其數值設為「1」。

(七)幼兒主要照顧者的年齡

將幼兒主要照顧者的年齡「30歲(含)以下」設為參照組,其數值設為「0」,其 他二組進行虛擬變項轉換,包括:「31-40歲」及「41歲(含)以上」,將其數值設為

「1」。

二、幼兒背景變項對「六大類食物攝取情形」、「食物喜好情形」、「每 日零食攝取情形」及「飲食行為總量表」之預測分析

為探討幼兒「個人背景變項」對「六大類食物攝取情形」、「食物喜好情形」、「每 日零食攝取情形」及「飲食行為總量表」之預測,採用逐步多元迴歸分析。而判別實驗 效果(R)大小,以 R≦.1 為小的實驗效果,.24≦R<.37 為中度的實驗效果, R≧.37 為大的實驗效果(黃瓊蓉譯,2005)。以下就幼兒「個人背景變項」對「六大類食物攝 取情形」、「食物喜好情形」、「每日零食攝取情形」及「飲食行為總量表」之預測分 析分述說明如下:

(一)幼兒背景變項對「六大類食物攝取情形」之預測分析

由表 4-5-1 得知,幼兒之「個人背景變項」對「六大類食物攝取情形」之預測,經 檢驗結果顯示:有 4 個變項達顯著水準,進入迴歸方程式,分別為「居住地區」、「幼 兒年齡」、及「主要照顧者」,此迴歸預測達 .001 之顯著水準(F=6.65,p<.001),

具有統計上的意義,整體 R 2為 .026,表示上述 4 個幼兒之個人背景變項可以解釋「六 大類食物攝取情形」 2.6 % 的變異量,從研究結果進一步檢視各預測變項迴歸係數,

結果發現說明如下:

1. 幼兒居住地區

研究結果顯示,幼兒居住地區為「臺中市」(β=.14,p<.001)及「苗栗縣」(β

=.07,p<.05)之幼兒,在「六大類食物攝取情形」具有預測力,兩者共可解釋變異量 為 1.7 %,表示「臺中市」及「苗栗縣」之幼兒,在「六大類食物攝取情形」的表現優 於「彰化縣」之幼兒(如表 4-5-1)。

2. 幼兒年齡

研究結果顯示,年齡「3 歲」(β=-.08,p<.05)之幼兒,在「六大類食物攝取情

兒,在「六大類食物攝取情形」的表現較不佳(如表 4-5-1)。

3. 幼兒主要照顧者

研究結果顯示,主要照顧者為「父親」(β=-.06,p<.05)之幼兒,在「六大類食 物攝取情形」具有預測力,其可解釋變異量為 .4 %,表示「父親」為主要照顧者之幼 兒比「母親」為主要照顧者之幼兒,在「六大類食物攝取情形」的表現較不佳(如表 4-5-1)。 綜上得知,「六大類食物攝取情形」其預測變項之 F 值均達顯著水準(p<.001),

且此迴歸模式為小的實驗效果(R=.16);表示居住地區為「臺中市」及「苗栗縣」的幼 兒,其在「六大類食物攝取情形」的表現較「彰化縣」的幼兒佳;年齡「3 歲」及主要 照顧者為「父親」的幼兒,比年齡「4 歲」及「母親」為主要照顧者之幼兒,其在「六 大類食物攝取情形」的表現較不佳。

表 4-5-1

幼兒背景變項對六大類食物攝取情形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 投入變項順序 R 多元

相關係數

R 2決定 係數

ΔR 2

改變量 F 值 B β t 值 臺中市 a .11 .012 .012 12.63*** 1.20 .14 4.16***

3 歲 b .13 .017 .005 8.90*** -.86 -.08 -2.40*

苗栗縣 a .15 .022 .005 7.52*** 1.05 .07 2.06*

父親 c .16 .026 .004 6.65*** -1.44 -.06 -1.99*

註:*p<.05. ***p<.001;a 居住地區(參照組-彰化縣);b 年齡(參照組-4 歲);c 主 要照顧者(參照組-母親)。

(二)幼兒背景變項對「食物喜好情形」之預測分析

由表 4-5-2 得知,幼兒之「個人背景變項」對「食物喜好情形」之預測,經檢驗結 果顯示:有 1 個變項達顯著水準,為「幼兒出生序」,進入迴歸方程式,此迴歸預測

達 .05 之顯著水準(F=8.91,p<.05),具有統計上的意義,整體 R 2 為 .009,表示上 述 1 個幼兒之個人背景變項可以解釋「食物喜好情形」 0.9 % 的變異量,從研究結果 進一步檢視預測變項迴歸係數,結果發現幼兒出生序為「獨生子女」(β=.09,p<.05)

之幼兒,在「食物喜好情形」具有預測力,出生序為「獨生子女」之幼兒比出生序為「老 大」之幼兒,在「食物喜好情形」的表現較佳。

表 4-5-2

幼兒背景變項對食物喜好情形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 投入變項順序 R 多元

相關係數

R 2決定 係數

ΔR 2

改變量 F 值 B β t 值 獨生子女a .094 .009 .009 8.91* 1.09 .09 2.99*

註:*p<.05;a 出生序(參照組-老大)。

綜上得知,「食物喜好情形」其預測變項之 F 值達顯著水準(p<.05),此迴歸模式 為小的實驗效果(R=.09);表示出生序為「獨生子女」的幼兒,其在「食物喜好情形」

的表現較出生序為「老大」的幼兒佳。

(三)幼兒背景變項對「每日零食攝取情形」之預測分析

由表 4-5-3 得知,幼兒之「個人背景變項」對「每日零食攝取情形」之預測,經檢 驗結果顯示:有 6 個變項達顯著水準,進入迴歸方程式,分別為「出生序」、「年齡」、

「主要照顧者」及「主要照顧者的年齡」,此迴歸預測達 .001 之顯著水準(F=6.87,

p<.001),具有統計上的意義,整體 R 2 為 .039,表示上述 6 個幼兒之個人背景變項 可以解釋「每日零食攝取情形」 3.9 % 的變異量,從研究結果進一步檢視各預測變項 迴歸係數,結果發現說明如下:

取情形」具有預測力,其可解釋變異量為 0.7 %,表示出生序為「獨生子女」之幼兒比 出生序為「老大」之幼兒,在「每日零食攝取情形」的表現較佳(如表 4-5-3)。

2. 幼兒年齡

研究結果顯示,年齡「3 歲」(β=-.07,p<.05)之幼兒,在「每日零食攝取情形」

預測力為負向,其可解釋變異量為 0.6 %,表示「3 歲」之幼兒,比「4 歲」之幼兒,

在「每日零食攝取情形」的表現較不佳(如表 4-5-3)。

3. 幼兒主要照顧者

研究結果顯示,主要照顧者為「(外)祖父母」(β=-.19,p<.001)及「父親」(β

=-.06,p<.05)之幼兒,在「每日零食攝取情形」具有預測力,兩者共可解釋變異量為 1.0 %,表示「(外)祖父母」及「父親」為主要照顧者之幼兒比「母親」為主要照顧 者之幼兒,在「每日零食攝取情形」的表現較不佳(如表 4-5-3)。

4. 幼兒主要照顧者的年齡

研究結果顯示,幼兒主要照顧者的年齡為「41 歲 (含)以上」(β=.35,p<.001)

及「31-40 歲」(β=.19,p<.05)之幼兒,在「每日零食攝取情形」具有預測力,兩者 共可解釋變異量為 1.6 %,表示主要照顧者的年齡為「41 歲 (含)以上」及「31-40 歲」

之幼兒,比主要照顧者的年齡為「30 歲 (含)以下」的幼兒,在「每日零食攝取情形」

的表現較佳(如表 4-5-3)。

表 4-5-3

幼兒背景變項對每日零食攝取情形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 投入變項順序 R 多元

相關係數

R 2決定 係數

ΔR 2

改變量 F 值 B β t 值 獨生子女a .086 .007 .007 7.51** .83 .09 2.75**

3 歲b .116 .013 .006 6.85** -.68 -.07 -2.24*

(外)祖父母c .139 .019 .006 6.61*** -2.04 -.19 -4.37***

41 歲 (含)以上d .175 .031 .011 7.93*** 2.15 .35 4.16***

31-40 歲d .188 .035 .005 7.40*** .93 .19 2.30*

父親c .198 .039 .004 6.87*** -1.23 -.06 -2.02*

註:*p<.05 **p<.01 ***p<.001;a 出生序(參照組-老大);b 年齡(參照組-4 歲);

c 主要照顧者(參照組-母親);d 主要照顧者的年齡(參照組-30歲(含)以下)。

綜上得知,「每日零食攝取情形」其預測變項之 F 值均達顯著水準(p<.01 及

p<.001),且此迴歸模式為小的實驗效果(R=.198);其中出生序為「獨生子女」之幼兒

優於出生序為「老大」之幼兒;主要照顧者的年齡為「41 歲 (含)以上」與「31-40 歲」

之幼兒優於主要照顧者的年齡為「30 歲 (含)以下」的幼兒;「4 歲」之幼兒優於「3 歲」之幼兒;「母親」為主要照顧者之幼兒優於主要照顧者為「(外)祖父母」與「父 親」的幼兒。

(四)幼兒背景變項對「飲食行為總量表」之預測分析

由表 4-5-4 得知,幼兒之「個人背景變項」與「飲食行為總量表」之預測,經檢驗 結果顯示:有 3 個變項達顯著水準,進入迴歸方程式,分別為「居住地區」、「出生 序」及「幼兒主要照顧者」,此迴歸預測達.001 之顯著水準(F=6.52,p<.001),具有 統計上的意義,整體 R 2 為 .019,表示上述 3 個幼兒之個人背景變項可以解釋「飲食

說明如下:

1. 幼兒居住地區

研究結果顯示,幼兒居住地區為「臺中市」(β=.091,p<.01)之幼兒,在「飲食 行為總量表」具有預測力,其可解釋變異量為 0.9 %,表示「臺中市」之幼兒比「彰化 縣」之幼兒,在「飲食行為總量表」的表現較佳(如表 4-5-4)。

2. 幼兒出生序

研究結果顯示,幼兒出生序為「獨生子女」(β=.075,p<.05)之幼兒,在「飲食 行為總量表」具有預測力,其可解釋變異量為 1.4 %,表示出生序為「獨生子女」之幼 兒比出生序為「老大」之幼兒,在「飲食行為總量表」的表現較佳(如表 4-5-4)。

3. 幼兒主要照顧者

研究結果顯示,幼兒主要照顧者為「父親」(β=-.070,p<.05)之幼兒,在「飲食

研究結果顯示,幼兒主要照顧者為「父親」(β=-.070,p<.05)之幼兒,在「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