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背景變項在排便習慣之差異情形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幼兒背景變項在排便習慣之差異情形

本節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幼兒,其在排便習慣上之差異情形,研究者以獨立樣 本 t 考驗分析幼兒「性別」在排便習慣量表之得分差異情形;其他背景變項包括「年齡」、

「出生序」、「居住地區」、「體型」、「幼兒主要照顧者」及「主要照顧者的年齡」

等,則採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當整體考驗 F 值,達顯著水準時,再進行事後比較(Post Hoc)。本研究之各組樣本數不相等,所以若組間變異數同質時,採用 Scheffe 法;若 組間變異數不同質時,則採用 Games-Howell 檢定(吳明隆、涂金堂,2012)。

關聯係數(ω2)等於調整後的 R2,本研究以此來描述自變項的效果強度,表示依 變項變異量能被自變項解釋的百分比,當 .01≦ω2<.059 為低度關聯,.059≦ω2<.138 為中度關聯強度,.138≦ω2 為高度關聯強度,統計考驗力之決策正確率,需高於 .80 之 臨界標準值(吳明隆,2010;邱皓政,2010)。茲將分析結果說明如下:

ㄧ、性別不同之幼兒,其在排便習慣之差異情形

以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性別不同之幼兒,其在排便習慣之差異情形,結果顯示「幼 兒性別」不同時,在「排便習慣」(t =2.50,p <.05),呈現顯著的差異,結果顯示男 生的排便習慣優於女生;本研究結果與吳子聰等人(2004)針對台灣地區 2,419 名一至 六年級國小學童便祕相關因子探討及 Wu et al.(2011) 針對台灣地區 2,375 名 7-12 歲 國小學童便祕相關研究調查,研究結果發現相同,但是,本研究與上述調查在研究對象 之年齡、居住地區及排便習慣的評量方式,並非完全一致,因此不宜作過度推論,詳細 數據說明如表 4-3-1。

表 4-3-1

性別不同之幼兒在排便習慣量表的獨立 t 檢定分析 (N=1,012)

註:*p<.05。

二、年齡不同之幼兒,其在排便習慣之差異情形

從表 4-3-2 結果分析顯示,年齡不同之幼兒,其在排便習慣之差異情形,研究者以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排便習慣 F=.67,p>.05,未達顯著差異;本研究結果 與Kiefte-de et al. (2013)針對芬蘭 2,420 名 2-4 歲幼兒便秘相關調查、 Wu et al. (2011) 針對台灣地區 2,375 名 7-12 歲國小學童便祕相關研究及吳子聰等人(2004)針對台灣 地區 2,419 名一至六年級國小學童便祕相關因子探討,所作研究發現:年齡越小,便秘 者越多,研究結果不同。但是,本研究對象為 3-6 歲幼兒,與上述研究對象之年齡、

居住地區有所差異,因此不宜作過度推論。

三、出生序不同之幼兒,其在排便習慣之差異情形

在分析之前,由於「幼兒出生序」有組別內個數不足的問題,因此進行組別合併動 作,將老三與老四(含)以上合併為老三(含)以上,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從表 4-3-2 結果顯示,出生序不同之幼兒,其在排便習慣未達顯著差異(F=.57,p>.05)。

層面 選項 N M SD t 值 結果分析

排便習慣量表 男生 474 38.65 4.65 2.50* >

女生 538 37.91 4.71

四、居住地區不同之幼兒,其在排便習慣之差異情形

從表 4-3-2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居住地區不同之幼兒,其在排便習慣之差 異情形,未達顯著水準(F=.72,p>.05),表示居住地區不同之幼兒其排便習慣並沒有 顯著差異。

五、體型不同之幼兒,其在排便習慣之差異情形

從表 4-3-2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體型不同之幼兒,其在排便習慣之差異情 形,未達顯著水準(F=.48,p>.05),表示體型不同的幼兒其排便習慣並沒有顯著差異。

六、與幼兒關係不同之主要照顧者所教養之幼兒,其在排便習慣之差異情

從表 4-3-2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與幼兒關係不同之主要照顧者所教養之幼 兒,其在排便習慣之差異情形,未達顯著水準(F=.30,p>.05),表示與幼兒關係不同 之主要照顧者所教養的幼兒,其排便習慣並沒有顯著差異。

七、不同年齡之主要照顧者所教養之幼兒,其在排便習慣之差異情形

在分析之前,由於「主要照顧者年齡」有組別內個數不足的問題,因此進行組別合 併動作,將 25 歲(含)以下與 26-30 歲,合併為 30 歲(含)以下,31-35 歲與 36-40 歲合併為 31-40 歲,41-45 歲、46-50 歲與 51 歲(含)以上合併為 41 歲(含)以上,

從表 4-3-2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年齡之主要照顧者所教養的幼兒,其在排 便習慣之差異情形,未達顯著水準(F=.42,p>.05),表示不同年齡之主要照顧者所教

表 4-3-2

綜合上述,本研究發現中部地區幼兒在「排便習慣」的表現,會因幼兒背景變項:

「性別」之不同而有所差異,研究結果顯示男生的排便習慣優於女生;而幼兒「年齡」、

「出生序」、「居住地區」、「體型」、「主要照顧者」及「主要照顧者的年齡」等背 景變項之不同,對幼兒「排便習慣」的表現,無顯著差異。

第四節 幼兒飲食行為與排便習慣之間的相關情形

本節主要分析中部地區幼兒的「六大類食物攝取」、「食物喜好情形」、「每日零 食攝取情形」及「飲食行為總量表」與「排便習慣」之間的關係,研究者使用皮爾森積 差相關分析來探討,若積差相關係數值為正,表示兩者間為正相關,相關係數值 r<.40 為低度相關,.40≦r≦.70 為中度相關,r>.70 為高度相關;顯著機率值 p 如果 <.01,

達到顯著水準(吳明隆,2010),其結果說明如下,並整理如表 4-4-1。

一、幼兒六大類食物攝取情形與排便習慣之相關分析

幼兒「六大類食物攝取情形」與其「排便習慣」之間的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值 r=.240 (p<.01),研究結果顯示幼兒「六大類食物攝取情形」與「排便習慣」之關聯性,達顯著 正相關(如表 4-4-1);顯示研究對象之「六大類食物攝取情形」表現越好,其「排便習 慣」越佳。專家學者指出避免攝食過多高脂、高蛋白食物,多補充膳食纖維,六大類食 物攝取均衡,可預防便秘(賴英秀、羅煥奎,2009;佟偉,2006;李宏昌,2004),本 研究結果與上述論述相同。

二、幼兒食物喜好情形與排便習慣之相關分析

幼兒「食物喜好情形」與其「排便習慣」之間的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值r=.202

(p<.01),研究結果顯示幼兒「食物喜好情形」與「排便習慣」之關聯性,達顯著正相關

(如表 4-4-1);顯示研究對象之「食物喜好情形」表現越好,其「排便習慣」越佳。

陳贊文(2010)及賴英秀與羅煥奎(2009)臨床研究發現喜食肉類,不愛吃蔬菜、粗糧,

過食油炸及高度精緻食品易導致便秘,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幼兒食物喜好情形表現良 好,不偏好單一食物,排便習慣就越佳。

三、幼兒每日零食攝取情形與排便習慣之相關分析

幼兒「每日零食攝取」與其「排便習慣」之間的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值 r=.223

(p<.01),研究結果顯示幼兒「每日零食攝取」與「排便習慣」之關聯性,達顯著正相關

(如表 4-4-1);顯示研究對象之「每日零食攝取情形」表現越好,其「排便習慣」越 佳。專家學者臨床研究指出過食餅乾、糖果及高度精緻食品等食物易造成便秘(陳贊文,

2010;賴英秀、羅煥奎,2009),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幼兒「每日零食攝取情形」表現 越好,其「排便習慣」越佳。

四、幼兒飲食行為總量表與排便習慣之相關分析

幼兒「飲食行為總量表」與其「排便習慣」之間的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值 r=.295

(p<.01),研究結果顯示幼兒「飲食行為總量表」與「排便習慣」達顯著正相關(如表 4-4-1);顯示研究對象之「飲食行為」整體表現表現越好,其「排便習慣」越佳。本研 究結果與張翠芬(2010)、陳贊文(2010)及楊燿榮(2007)等專家學者之論述:增加 膳食纖維攝取,包含全榖類、水果及蔬菜,均衡飲食與適當水分補充,能預防便秘產生,

結果相同。

表 4-4-1

幼兒飲食行為與排便習慣之相關情形分析

層面 排便習慣

六大類食物攝取情形 .240**

食物喜好情形 .202**

每日零食攝取情形 .223**

飲食行為總量表 .295**

註:**p<.01。

綜上得知,幼兒「飲食行為總量表」與「排便習慣」整體表現達顯著正相關,其各 層面之執行表現也為正相關;表示中部地區幼兒的「六大類食物攝取情形」、「食物喜 好情形」及「每日零食攝取情形」表現越佳,其「排便習慣」之表現也越好。

第五節 幼兒背景變項對飲食行為之預測分析

本節欲探討幼兒背景變項包含幼兒「性別」、「年齡」、「出生序」、「居住地區」、

「體型」、「與幼兒關係不同的主要照顧者」及「主要照顧者的年齡」共 7 項,對幼 兒飲食行為包括:「六大類食物攝取情形」、「食物喜好情形」、「每日零食攝取情形」三 個分量表及「飲食行為總量表」之預測力。

為了從數個自變項中找出對效標變項最有預測力的自變項,以建構一個最佳的迴歸 模式,所以採用「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此方法同時使用「前進選取法」與「後退刪除 法」,運用電腦特性篩選出一個最佳的複迴歸分析模式,「逐步多元迴歸分析」乃是用 來校正變項間發生共線性問題,適合做探索性的研究使用,因而若使用了「逐步多元迴 歸分析」後,再來檢核自變項間線性重合問題是沒有必要的,而且也沒有實質意義(吳 明隆、涂金堂,2012)。而在個人背景變項之分組與第四章第二節相同,因此不再贅述。

本節分三部份探討,首先說明預測變項之轉換,接著探討幼兒「個人背景變項」對,

幼兒飲食行為包括:「六大類食物攝取情形」、「食物喜好情形」、「每日零食攝取情形」

三個層面及「飲食行為總量表」之預測力,最後,綜合預測結果與討論。

一、預測變項之轉換

由於進行多元迴歸分析時,其變項為連續變項,若變項為「類別變項」,就違反

線性關係假設,故在投入迴歸模式時應先轉化為「虛擬變項」(dummy variable), 使其 具有連續變項的特質,再將轉化後的「虛擬變項」作為多元迴歸的預測變項。本研究之 預測變項包括幼兒「背景變項」與「六大類食物攝取情形」、「食物喜好情形」、「每 日零食攝取情形」三個分量表及「飲食行為總量表」,其中「六大類食物攝取情形」、

可直接運算,但幼兒背景變項為類別變項,需轉化成虛擬變項,茲分述如下:

(一)幼兒性別

將「女生」設為參照組,其數值設為「0」;「男生」虛擬變項轉換,將其數值設 為「1」。

(二)幼兒年齡

將年齡「4 歲」設為參照組,其數值設為「0」,其他三組進行虛擬變項轉換,包 括:「3 歲」、「5 歲」及「6 歲」,將其數值設為「1」。

(三)幼兒出生序

將幼兒出生序「老大」設為參照組,其數值設為「0」,其他三組進行虛擬變項轉 換,包括:「獨生子女」、「老二」及「老三(含)以上」,將其數值設為「1」。

(四)幼兒居住地區

將幼兒居住地區「彰化縣」設為參照組,其數值設為「0」,其他四組進行虛擬變 項轉換,包括:「苗栗縣」、「臺中市」、「南投縣」及「雲林縣」,將其數值設為「1」。

(五)幼兒體型

將幼兒體型「正常」設為參照組,其數值設為「0」,其他三組進行虛擬變項轉換,

包括:「過輕」、「過重」及「肥胖」,將其數值設為「1」。

(六)幼兒主要照顧者

將幼兒主要照顧者「媽媽」設為參照組,其數值設為「0」,其他三組進行虛擬變 項轉換,包括:「父親」、「(外)祖父母」及「其他」,將其數值設為「1」。

(七)幼兒主要照顧者的年齡

將幼兒主要照顧者的年齡「30歲(含)以下」設為參照組,其數值設為「0」,其

將幼兒主要照顧者的年齡「30歲(含)以下」設為參照組,其數值設為「0」,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