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飲食行為與背景變項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幼兒飲食行為與背景變項之相關研究

本節分為「飲食行為之定義」與「影響幼童飲食行為的因素」兩部分,以下詳細說 明之。

一、飲食行為之定義

飲食是維繫生命所需不可或缺的一環,資治通鑑記載「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而人生必需的四項東西,「食、衣、住、行」,「食」更是排在第一位,可見飲食在中國 人的文化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研究者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後,並針對飲食行為之 定義依序說明如下:

(一)國內部份

綜觀國內相關研究顯示,探討飲食行為的研究對象涵蓋了不同年齡層與特定族群,

包含有學前幼兒、國小、國中、高中及大專院校學生、婦女、老年人,甚至是軍人、客 家人或原住民等。對飲食行為的定義會因研究對象之不同,而有不同的詮釋,但是都以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所公布之「國民飲食指標」及「每日飲食指南」為基礎去進行 發展(國民健康局,2012)。針對老人的研究;飲食行為定義主要為「飲食內容」、「進 食狀況」、「是否攝取營養補充品」、「攝食頻率」及「飲食禁忌行為」等(王冠今、張元

針對大學生的研究:飲食行為係指「三餐的進食頻率」、「飲食內容」、「外食頻率」、

及「零食攝取」等(柯澍馨、吳佩怡,2010;何智靖、賴香如、姚友雅,2009;黃彬璽,

2009;傅安弘、簡嘉靜,2009)。中學生的相關研究:飲食行為是指「均衡飲食攝取」、

「進食的行為」、「飲用含糖飲料情形」、「飲食控制行為」及「高熱量攝取技巧」等(李 清珍,2012;吳源美,2010;陳妍伶,2008;曾美娟、高毓秀、李裕菽,2007)。針對 國小學童的研究:飲食行為定義為「均衡飲食狀況」、「高熱量食物進食行為」、「飲 用含糖飲料情形」、「節制飲食行為」、「白開水攝取情形」、「食物偏好情形」 與

「低熱量進食技巧」等(李麗惠,2010;張耀雯,2009;廖彬如,2009;張琪敏,2008;

許惠玉,2003)。針對學齡前幼兒的研究:飲食行為是指在進食過程中,一切因內在意 識與外在刺激而顯現出來的外顯行為,包括「均衡飲食攝取」、「衛生禮儀行為」、「食 物接受性」、「食物選擇偏好」、及「飲食態度」等(黃曼音,2013;周玥靚,2010;

梁藝馨,2004)。

(二)國外部份

Dubois et al. (2013)針對 2.5 - 9 歲的雙胞胎兒童所進行之研究,飲食行為包括進食 狀態、食物的接受和攝食模式的特點等。Goncalves et al. (2013)檢索 49 篇,從 2007-2011 年間,以葡萄牙語和英語所發表,針對不同年齡層,由幼兒至青少年的飲食行為相關研 究中,飲食行為被定義為攝食方式、進食頻率和飲食模式行為等。Michels et al. (2012) 針對 5-12 歲兒童的飲食行為進行研究,其飲食行為包含對高脂肪食物、甜食、零食、

水果和蔬菜的食用頻率。研究者茲將國內外針對不同研究對象之飲食行為定義重點摘要 於表 2-1-1。

表 2-1-1

研究者

綜合國內、外對飲食行為的定義得知,飲食行為是所有受內在意志影響與外在環境 刺激,在進食過程中,表現於外,可觀察的攝食行為;本研究調查之幼兒飲食行為,包 含六大類食物攝取行為、食物喜好情形及零食攝取情形三個向度。

二、影響幼童飲食行為的因素

人類出生皆由攝取單一食物,發展到食用多種食物,對吃什麼、吃多少、如何吃等 飲食行為,皆是在成長過程中,飲食經驗的累積結果(Siegler, DeLoache, & Eisenberg, 2006)。研究者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後發現,影響幼兒飲食行為的因素非常多,包括幼 兒的性別、年齡、體型和主要照顧者等(黃曼音,2013;周玥靚,2010;Frazier et al., 2012;

Jansen et al., 2012; Elfhag et al., 2008; Russell & Worsley, 2007)。

本研究欲探討幼兒性別、年齡、出生序、居住地區、體型、與主要照顧者的關係、

主要照顧者的年齡等 7 個背景變項與幼童飲食行為的關係;但國內外針對學齡前幼兒 背景變項與飲食行為關係的相關議題研究並不多,為了使本研究參考之文獻更具豐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飲食行為定義

Dubois et al.

(2013)

2.5-9歲的 雙胞胎兒童

飲食行為包括進食狀態、食物的接受和攝食模式的特 點。

Goncalves et al. (2013)

幼兒至青少 年

飲食行為被定義為攝食方式、進食節奏和飲食模式行 為。

Michels et al.

(2012)

5-12歲兒童 飲食行為包含對高脂肪食物、甜食、零食(高脂肪和糖 份)、水果和蔬菜的食用頻率。

童飲食行為的相關研究分別探討:

(一)幼童性別與其飲食行為的相關研究

幼童性別的差異對於飲食行為的相關研究,大致上可以分為「女生飲食行為較佳」

和「性別與飲食行為無顯著差異」兩種結果,整理如表 2-1-2。

1. 女生飲食行為較佳

從王美晴(2013)、陳素芬、林美聲、何忠鋒、胡雲雯與黃松元(2012)、傅安弘 與簡嘉靜(2012)、許筑婷(2010)、許雯絨(2008)、陳素芬與黃松元(2005)、黃 上芙(2005)、何英忠(2004)和許惠玉(2003)研究中發現,國小女童的飲食行為較 男童為佳。

2. 性別與飲食行為沒有顯著差異

從黃曼音(2013)、陳靜珮(2012)、李麗惠(2011)、周玥靚(2010)、施素蓁

(2010)、陳怡臻(2010)、張錦媛(2010)、廖彬如(2009)、林佳蓉(2006)、郭 蕙慈(2003)的研究中發現,除了李麗惠(2011)及廖彬如(2009)2 篇是針對國小高 年級的研究外,其他 8 篇有關學齡前幼兒飲食行為之研究中發現,性別與飲食行為沒 有顯著差異。

表 2-1-2

性別與飲食

由表 2-1-2 之研究中發現,性別不同之國小學童其飲食行為表現,女童優於男童,

但在學齡前幼兒階段,多為未達顯著差異的結果,且國內研究多以單一縣市為調查區 域,因此中部地區 3-6 足歲幼兒之飲食行為與其性別的關係,值得進一步探究。

(二)幼童年齡與其飲食行為的相關研究

幼童年齡的差異對於飲食行為的相關研究,大致上可以分為「年長者飲食行為較佳」

、「年幼者飲食行為較佳」和「無顯著差異」三種結果(如表 2-1-3)。

1. 年長者之飲食行為較佳

周玥靚(2010)、林佳蓉(2006)的研究中發現,隨幼兒年齡增加,其飲食行為表 現較佳。

2. 年幼者飲食行為較佳

陳素芬等人(2012)、許筑婷(2010)、何英忠(2004)的研究中發現,年幼者之 飲食行為較佳。

3. 無顯著差異

陳靜珮(2012)、傅安弘與簡嘉靜(2012)、李麗惠(2011)、施素蓁(2010)、

張錦媛(2010)、廖彬如(2009)、陳素芬與黃松元(2005)、黃上芙(2005)、許惠 玉(2003)的研究中發現,幼童年齡與其飲食行為,沒有顯著性差異。

表 2-1-3

由表 2-1-3 之研究中發現,幼童年齡不同其飲食行為表現未有定論,而中部地區

市國小三、四、五年級兒童及其主要照顧者進行之研究,其研究發現,非獨生子女之飲 食行為較佳,且家中「排行老大」之兒童飲食行為,比「排行中間」之兒童飲食行為佳,

兩人研究結果相同。另外何英忠(2004)以苗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之問卷調 查顯示,出生排行不同和飲食行為上並無顯著差異。上述研究均以單一縣市為研究區 域,而中部地區 3-6 足歲幼兒之飲食行為表現與出生序的關係為何?值得研究者進一 步探究。

(四)幼兒居住地區與其飲食行為的相關研究

學齡前幼兒飲食行為相關研究,依其研究地區可歸納為「臺北市」、「臺北縣」、

「臺中市」、「臺中縣」、「彰化縣」、「屏東縣」及「花蓮縣」,歸納整理如表 2-1-4。

表 2-1-4

依研究地區歸納之學齡前幼兒飲食行為相關研究

研究地區 研究者(年代) 篇數

臺北市 許筑婷(2010) 1

臺北縣 張錦媛(2010)、梁藝馨(2004) 2

臺中市 黃曼音(2013)、陳靜珮(2012)、林佳蓉(2006) 3

臺中縣 陳怡臻(2010) 1

彰化縣 施素蓁(2010) 1

屏東縣 周玥靚(2010) 1

花蓮縣 郭蕙慈(2003) 1

由表 2-1-4 可知,學齡前幼兒飲食行為相關研究以「臺中市」研究最多,臺灣各地 美食非常多,各縣市皆有美食地圖及特色小吃,但卻沒有任何一篇研究討論到幼兒之飲 食行為表現與居住地區的關係。因此研究者將針對中部地區,包括:苗栗縣(市)、臺

中市、南投縣(市)、彰化縣(市)和雲林縣五縣市,3-6 足歲幼兒之飲食行為與居住 地區的相關因素,進行探究。

(五)幼童體型與其飲食行為的相關研究

幼童體型之評估方法有很多,包括:「生長曲線圖」、「皮下脂肪厚度」、「重高指數」

及「身體質量指數」等(王惠姿,2008),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於 1983 年會議中決議用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來當作兒童及青少年體 型的界定,臺灣地區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布之兒童及青少年肥胖定義,也是以 BMI 的 百分位作為評定標準(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資訊網,2011;Tell, Tuomilehto, Epstein &

Strasser, 1986)。BMI 計算方式:BMI = 體重(公斤)/ 身高(公尺)²。

食物能提供幼兒成長所需之營養素、熱量及維持生命,當飲食中熱量攝取不均衡 時,容易造成熱量過剩或是熱量不足,而影響體型的發展(黃韶顏、倪維亞,2013;王 惠姿,2008),而幼兒的飲食行為與體型之間,彼此互相影響(Jansen et al., 2012)。國內 外針對幼童體型與飲食行為的相關研究,如表 2-1-6。

體型與飲食

(六)主要照顧者與幼童飲食行為的相關研究

針對與幼兒不同關係的主要照顧者,其教養之幼兒的飲食行為之相關研究,大致上 可以分為「母親為主要照顧者,兒童的飲食習慣較佳」和「不同關係的主要照顧者與幼 兒飲食行為表現無顯著相關」二種結果(如表 2-1-7)。

1. 媽媽為主要照顧者,兒童的飲食習慣較佳

周玥靚(2010)、林佳蓉(2006)、及Elfhag et al. (2008)之研究發現母親為主要照 顧者,其幼兒的飲食習慣較佳。

2. 無顯著相關

黃曼音(2013)、陳靜珮(2012)與張錦媛(2010)之研究,不同關係的主要照顧 者與幼兒飲食行為表現呈無顯著相關。

表 2-1-7

由表 2-1-7 之研究中發現,與幼童關係不同的主要照顧者,會影響幼童飲食行為的 研究有 3 篇;1 篇為臺中市的研究,屏東地區 1 篇及國外 1 篇。而與幼兒關係不同 的主要照顧者,對於中部地區 3-6 足歲幼兒飲食行為表現是否有所影響,值得研究者 進一步探究。

(七)主要照顧者年齡與幼兒飲食行為的相關研究

不同年齡的主要照顧者,與其教養之幼童飲食行為的相關研究,其研究結果可分為

「未達顯著差異」和「達顯著差異」:

1. 未達顯著差異

黃曼音(2013)、周玥靚(2010)、張錦媛(2010)與郭蕙慈(2003)的研究中發 現,主要照顧者的年齡與幼兒飲食行為,未達顯著相關。

2. 達顯著差異

陳靜珮(2012)以臺中市 4-6 歲幼兒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達顯著差異。主要照

陳靜珮(2012)以臺中市 4-6 歲幼兒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達顯著差異。主要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