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延伸活動的回應

在文檔中 情緒主題教學研究 (頁 85-88)

此次情緒教育目標是「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藉由「大風吹」和「喜怒 哀樂大集合」等活動進行情緒教育目標的延伸。

壹、「大風吹」

此活動是從預先準備的情境書籍,延伸而來。當時針對圖畫書《我好擔心》

的內容,研究對象在字條上寫下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最擔心焦慮的一件事情,之後 經過統計,整理出「擔心焦慮排行榜」。在排行榜上,列出班上研究對象所有擔 心的事情,研究對象可以在「大風吹」的遊戲中大喊:「大風吹」,其他研究對象 回應:「吹什麼?」,「吹『怕鬼的人』」,此時怕鬼的研究對象必須離開座位,更換 其它座位,如果內心並沒有怕鬼,就可以無須更換座位,而大喊的人可以喊黑板 上任何一項所焦慮的事情。遊戲的進行過程中,研究對象覺得能夠在教室玩大風 吹顯得相當興奮,不時傳出來興奮大吼的聲音,並發生推擠,研究者必須時時注 意研究對象的安全,有時還需暫停遊戲,再次請研究對象注意遊戲安全,之後遊 戲才繼續進行。

遊戲的進行中,擔心排行榜中的「擔心爸媽不見的人」被喊的次數最為多次,

而且只要一喊,即便是剛開始沒有發表自己也會對於此事感到焦慮不安的研究對 象,也會起身換座位,幾乎全班會離開座位換位子。此遊戲造成研究對象熱烈的 參與,有可能的原因有三:原因之一是,「擔心爸媽不見」是排行榜中最令研究 對象感到焦慮,所以容易被研究對象留意;原因之二是,研究對象參與遊戲時,

會順延前一位所喊的內容做為自己的內容;原因之三,研究對象希望能夠有很多 人參與遊戲,大喊「擔心爸媽不見」此項目將會引起最多其他研究對象的共鳴。

研究者希望藉由此遊戲,研究對象能夠了解自己或是他人所擔心的事情有所 不同,進而了解自己或是他人的情緒。本以為研究對象會因太過於興奮而忘了進 行此遊戲的目的,仍然很清楚自己內心所感到焦慮的事情。且從研究對象的心得 發表中,竟發現研究對象在又衝又叫的遊戲歷程,同時釋放了情緒,達到研究的 目標。

小冠:老師,我明明沒有擔心這個,但是他要我離開座位。

(教室日誌 2007.10.4)

但也有少數的研究對象坐在原來的座位上許久,研究者本以為研究對象不喜 歡此遊戲,僅選擇冷靜旁觀,經詢問,原來是他並不會對於父母親不見感到焦慮,

他很清楚知道自己只會對「娃娃不見」感到焦慮,他一直在座位上等待。

師:你覺得這遊戲好不好玩?

小季:我都沒有玩到。因為我擔心娃娃不見,但是沒有人講這個

(教室日誌 2007.10.4)

貳、「喜怒哀樂大集合」

另一項遊戲為「喜怒哀樂大集合」。研究者希望透過此遊戲,研究對象學會 察言觀色,了解自己在遇到什麼事情以及什麼時候會感到喜、怒、哀或樂,了解 自己情緒的變化;同樣地,也可以從觀察別人的過程中,了解別人在遇到什麼事 情以及什麼時候會感到喜、怒、哀或樂。

研究者先與研究對象討論,當我們遇到什們事情的時候會感到喜、怒、哀、

樂,而他們的臉部表情和肢體動作會如何表現。之後,研究者設計簡單的動作,

請研究對象做示範。喜的動作為,嘴角上揚,雙手各伸出食指頭點在嘴角旁;怒 的動作為,嘴角下垂,臉頰鼓起,雙手插腰;哀的動作為,眼睛半瞇,雙手握拳 在眼睛下方揮動;樂的動作為,嘴角上揚,雙手在頭頂上揮動。當研究者與研究 對象一起示範練習時,研究對象充滿了興趣,當表現「哀」的動作時,臉上的表 情仍是笑瞇瞇的。全班大致能很快掌握肢體動作和臉部表情的要點,雖然有點不 好意思,但隨著練習的次數增加,也越熟悉。

之後,請各組各派一名組員上臺,一位代表擔任表演者,另一位代表擔任猜 題者,兩位代表需背對背。當臺下的研究對象大喊「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時,原 本背對背的兩位代表,馬上轉身面向對方,猜題者必須猜對表演者所表演的喜、

怒、哀、樂某一種情緒表情,答對者則能為自己的組加分。

遊戲的過程中,剛開始,表演者會不知道自己要表演哪一種情緒表情,須由

指定的肢體動作和臉部表情。遊戲經過三次,到了第四次時,臺下的研究對象覺 得研究者這樣的提醒是種不公平,所以研究者也就沒有繼續暗示表演者該表演某 一種情緒,此時,臺上的表演者和猜題者也越來越知道自己應該如何進行遊戲,

所以也無須研究者提醒。

臺下的研究對象對於能夠代表自己的組上臺且加分,感到興奮且熱烈。雖然 沒有被選上臺,但在臺下喊「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時,情緒也顯得相當激動且投 入。研究對象很喜歡此遊戲,即使下課鐘聲響,仍不願意停止遊戲。

在文檔中 情緒主題教學研究 (頁 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