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獻探討

在文檔中 情緒主題教學研究 (頁 17-27)

本節就兒童情緒之探討、圖畫書的特色與應用、和國內情緒教學與圖畫書的 相關研究,做整理和回顧。

壹、兒童情緒之探討

情緒是一種無法簡單說明的心理歷程。因受到刺激而產生的狀態。蔡秀玲、

楊智馨在《情緒管理》一書提及,

情緒大致包括四個層面:

1.生理反應:當我們經驗某種情緒時,自然就會有一些生理反應產生,例 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管收縮或擴張、肌肉緊繃,還有內分泌的變 化等。

2.心理反應:即個體的主觀心理感受,例如愉快、不安、嫉妒等感受。

3.認知反應:即個體對於引發情緒的事件或刺激情境,所做的解釋和判斷。

4.行為反應:個體因情緒而表現出來的外顯行為,包括非語言,和說出自 己的感受的語言表達。(頁 19-20)

情緒包含了複雜性的情感反應,所產生的生理變化,以心跳加快此生理反應為 例,非常開心、緊張、氣憤的時候均會使人心跳加快,所以只憑生理反應,令人 無法判別對方的情緒為何,只能知道,對方產生了情緒。情緒還包含了認知的反 應,同樣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因認知不同,所引發的情緒反應便會不同。例如:

老師提醒未準時繳交作業的學生隔天記得帶作業,有的學生心情雖有不安,但感 覺老師是關心他的,並學會對自己的作業更加謹慎;有的學生感到緊張,怕老師 責罵他;還有的學生對老師感到厭惡,因為老師當著全班的面前指責他的缺點。

另外,情緒還涵蓋了行為反應,此反應有語言性和非語言性。語言是指用口頭說 出自己的感受,例如:「我好沮喪!」、「功課好多,好煩啊!」、「你沒有經過我的 同意拿我的東西,我很生氣!」……等。非語言性的表達,有皺著眉頭的臉部表 情、尖叫聲不斷的聲音、極度不安地走來走去……等。以上的四個層面,生理反

應、心理反應、認知反應、行為反應均是情緒。

兒童期的生活已由家庭擴展到外界,並接觸更多的事和人,越來越對人際互 動及外在物質世界感到興趣,即使情緒的表達仍以自我中心的角度強烈展現,不 容易顧及他人的感受,然而語言與認知能力逐漸發展,漸漸能以社會能接納的方 式表達情緒。

將上述學者所提的兒童情緒發展特徵,針對本研究的對象三年級,整理如 下:情緒在兒童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兒童的情緒表現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學 習吸收,擴充自己的生活經驗,為了他自己的行為形成動機,也影響他日後的行 為表現。他們的情緒表現,尤其是負面情緒,將從外顯轉為內隱;學生對於自己 的感覺越來越能清楚描述,並說明原因;能區分自己和大人的情緒;情感上對於 父母的依賴漸漸轉向同儕,在同儕中尋求支持。

如果老師能在國小階段,特別是三年級階段,學生情緒表達越漸內隱時,能 適時,採適當方式引導,學生將更融於團體,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對其情緒的 成熟度將有很大的助益。

本研究的情緒主題教學架構主要是以高曼在一九九五年所出的專書《EQ—

為什麼 EQ 比 IQ 更重要》為依據。因此本研究的情緒主題教學是為了提升研究 對象的情緒智慧,主要包括了「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情緒的表達和抒發」、

「處理他人情緒」、「情緒的應用」等四項教育目標,其內涵分別敘述如下:

一、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察覺、辨識自身的情緒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基礎,這是一種隨時隨地認知自己 感覺的能力。因為即使是同樣的問題,每個人卻有不同的情緒反應,不同的情緒 反應呈現出每個人所被困擾的重點不一樣,因此需要解決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如果對於自身情緒無法察覺,容易淪陷於情緒的漩渦中。相反地,如果能正 確察覺自己情緒的人,較能適當反應出自己的情緒,對於別人做出適當的行為反 應,即是對於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能加以解釋不被情緒干擾,也不過度誇大和反 應,保持中立自省的能力。

兒童對於自己的情緒需有自主的能力,平常會主動注意別人的感覺;當自己 的朋友失敗時,會主動去安慰對方;當朋友表現不錯時,會主動稱讚他們;下課 時,知道如何邀請同學一起玩……等,均是能夠了解自己和他人情緒的積極表現。

二、情緒的表達和抒發

正向的情緒,如快樂、開心、喜悅……等,是生命的根源之一;負向情緒,

如悲傷、難過、鬱悶……等,是危機和困境的提醒。對於負向的情緒,一旦壓抑 過久、過多,情緒的能量往往會像火山爆發,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情緒沒有 好壞之分,不管是自身或是對於他人情緒的了解,均要能正確區分所表達的情 緒,在適當的時機表達情緒,以及以適當的方法抒解情緒,才增進對自身的了解,

並勇敢地面對生命。

與同學發生爭吵時,並非一味指責對方未讓步,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 緒,在班上的人際互動才會好。例如,同學擦身走過碰到了硯台,使得寫毛筆的 同學墨汁打翻,毛邊紙和手沾滿墨汁,釀禍的同學不自知走掉了,寫毛筆的同學 追上前揮拳頭,對方也以拳頭回應。這件糾紛,如果雙方都能夠先控制自己的情 緒,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就不會有傷害和誤會的事情產生。

三、處理他人情緒

情緒是學生獲得同情他人和了解他人立場能力的主要媒介。面對對方的情 緒,正確的評量他人的情緒反應,並選擇合適的社會行為加以應對,可能是語言 的應對,也可能是非語言,如臉部表情、肢體動作等,能感同身受,設身處地為 對方著想,具有同理心,將使人際互動良好。

當兒童在學校遇到同學受傷時,會主動協助和安慰對方;當同學被責罵、被 取笑或是透露不開心的心事時,兒童能了解對方當時心理的感受,更進一步,會 試圖讓對方的心情愉快……等,以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主動表達自己對對方的關 心。

四、情緒的應用

因為情緒會影響人們對事情的看法,改變情緒便可協助人們思索更多的可能 性,以及做出不同的選擇,能激勵自己對未知的看法,如果對於突發事情能夠彈 性計畫,即是能夠應用情緒。當在不同的情緒之下,會影響思考,有著不同的結 果,如果能夠善用情緒,以愉快的心情發揮創意,即為應用情緒。當人們遇到事

繁重時,自身能轉移注意力,這亦是情緒的應用。然而在面對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問題時,應如何處理,進而激勵自己的動機和他人的動機,也是情緒的應用。

兒童在當自己遭遇到挫折時,會鼓勵自己面對,不輕易放棄;在做選擇之前,

能評估自己可能面臨的狀況,以做出合適的判斷;即使遇到失敗了,也能再接再 厲,為自己加油打氣,從失敗中獲得啟示和經驗,使自己更有毅力……等激勵方 式,使自己善用情緒,為自己的目標堅持到底。

貳、圖畫書的特色與應用

徐素霞曾在《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提及,圖畫書指的是適合兒童觀賞與閱 讀的圖畫書,內容須排除有礙其身心成長的部份,此類書籍,每一頁以及每一版 面專為兒童設計,每一段文字與圖片的搭配須經過推敲衡量,為使這些文字與圖 畫的搭配,以引起兒童的興趣(p2-6)。林敏宜在《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提到,

圖畫書,在日本稱為「繪本」,特別著重視覺傳達上面的效果,圖畫不僅具有輔 助文字傳達的功能,並能強調內容主題的呈現。所以,圖畫書是以兒童的視覺心 理,以及配合生活經驗以引發兒童關切,由趣味性著眼,讓兒童從文字和圖畫得 到樂趣,是一種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的書籍(p3-11)。

圖畫書不僅可以使兒童從中獲得樂趣,兒童更可以從圖畫書的情節,滿足親 身經歷仍不多的兒童想像空間,提升他們的認知,更甚至是藉由圖畫書中角色的 臉部表情、肢體動作,讓兒童觀察人物情緒的表現,或者是從文字和圖畫的安排、

色彩明暗變化等巧妙的安排,讓兒童在閱讀的同時體驗美感的經驗,如果圖畫書 是由大人講述給兒童聽的話,更蘊函情感交流的深刻體驗。林敏宜在《圖畫書的 欣賞與應用》一書中提及,

圖畫書有六項價值。一、增長認知學習。二、增進語言學習。三、提 供生活經驗。四、涵養美學。五、增進閱讀樂趣。六、培養創造想像的能 力。(頁 10)

圖畫書內容可涵蓋天文、地理、人文、自然……等領域,可讓生活經驗尚未 豐富的兒童增加觀察與思考的學習經驗,增長認知學習。圖畫書透過父母親的朗 讀時,可讓兒童增加語彙能力,不僅可以體會語言之美,增加語言學習,還可以

在親子共讀之中,感受父母對子女的情感,增進閱讀樂趣。而兒童的生活經驗可 藉由翻閱圖畫書,體驗到不同的人事,可拓展視野,提供兒童生活體驗。而圖畫 書具音律的文字、協調的色彩、細膩的插圖,提升兒童的審美觀,並激發兒童的 想像力和創造力。

在西元 2006-2007 年之間,臺灣共有三十七本以圖畫書進行研究。就研究對 象區分,分別有幼兒和國小學生兩部分,但以國小學生為研究對象者居多。

就研究內容區分,其研究方向大致區分為四,第一類是對圖畫書中的文字表 現進行分析,以洪淑貞(2006)的碩士論文《話說臺灣民間故事以遠流「繪本臺灣 民間故事」為研究對象》為例,針對圖畫書的文字主題、角色安排、情節設定……

等項目進行深究。第二類是針對圖畫書中的圖畫表現,以設計原理的觀點分析圖 畫書在編排設計上,和文字與圖像上的運用,以曹筱苹(2006)《兒童科學類圖畫

等項目進行深究。第二類是針對圖畫書中的圖畫表現,以設計原理的觀點分析圖 畫書在編排設計上,和文字與圖像上的運用,以曹筱苹(2006)《兒童科學類圖畫

在文檔中 情緒主題教學研究 (頁 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