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3

能力」以及「職涯規劃與發展」,顯示學界與業界在這些面向中仍有 相當程度的落差。

再就學界對於青年應具備就業能力程度與業界對於青年實際具 備就業能力程度來做差異分析時,發現學界對於青年應具備就業能力 程度與業界對於青年實際具備就業能力程度在每一項就業能力項目 上皆有顯著差異。也就是說,學校老師認為青年學子應具備的就業能 力,就業界實際評斷青年而言,之中存在相當大的落差

進一步探究數據時會發現在差異分析中,業界對於給予青年就業

能力的帄均數在大部分的項目上都是低於學校系所老師,表示業界要 求青年就業能力的程度比貣學界所認知的程度來的要高。這也表示學 界可能對青年就業能力程度過於樂觀自信,這部分可能仍要調整步調 及節奏以配合企業所需。企業界也必頇認知唯有盡可能的與學校配 合,才能將青年的就業能力程度落差減小,像是與學界配合安排業師 演講,或是提供實習見習的機會,都將會是很好的方式。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針對青年、學界與業界提出幾點建議,並 對後續相關研究提供研究方向及方法。

一、針對青年、學界與業界之建議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業界和學界期望青年最應具備「敬業精神與 態度」,然而青年在實際具備程度上有一定的落差。對於青年而言,

在吸取知識的過程中,除了利用課本書籍獲取專業的知識外,帄常生 活中做人處世以及應對進退的養成,或許才是養成就業能力很重要的 關鍵。好比課堂中的團體報告,青年除了必頇學習專業的知識外,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4

同時學著整合眾人的意見,甚至要具備責任感以及體認到不是只有分 組做報告這一回事,而是透過做報告的過程中,去整合學習做事的態 度與方法。最重要的是,青年也必頇瞭解就業能力在學習過程中的重 要性,而主動積極的去提升自我的就業能力,否則無論學校老師如何 操心、企業界如何頭疼,青年的就業能力仍然不會有所改善。

研究顯示,業界對於給予青年就業能力的帄均數在大部分的項目 上都是低於學校系所老師,表示業界要求青年就業能力的程度比貣學 界所認知的程度來的要高。為縮短這個落差現象,學校老師在專業知 識與技術教學上必頇不斷更新,在瞭解產業環境發展的速度也同樣需 要比以往更加快速,甚至與企業端做配合,像是透過業師進入校園演 講或是讓企業規劃出專業的職能課程,讓學校來教學等,重要的是建 立學校與企業友善的橋梁,如此一來才能帄衡學界與業界的落差程 度。同時,企業界也必頇認知唯有盡可能的與學校配合,才能將青年 的就業能力程度落差縮小,尤其在提供見習或是實習的機會上可以謹 慎考慮,但要多多開放。即便知道提供見習或實習的對企業來說可能 吃力不討好,但是實習或見習的確是最有效能改善青年就業能力落差 的現象。在合作無間的關係下,企業和學校可以有效相輔相成,除了 能降低學界與業界對於青年就業能力的落差現象外,甚至能提升青年 自身的就業能力,最終使青年更能順利進入勞動市場。

二、後續研究建議

本研究因人力、時間的限制,以問卷作為分析工具,會受到填答 者填答意願及情境影響,建議後續研究可以質化量化並行的方式,透 過質化訪談的方式,以利全面性了解學界與業界對青年就業能力的狀 況,進一步瞭解本議題現況及差異背後的原因和意義,並提供更多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5

議,使研究更加完整。

本研究使用青輔會2010年「青年就業接軌之研究」中的問卷資料 再自行進一步分析,其樣本數已固定且數量較少。建議後續研究者能 擴大樣本的數量力求更完善的結果。且本研究僅以學界與業界的角度 來看青年,建議後續研究可多加入青年的看法做三方比較,以期能夠 藉由不同對象來瞭解並比較其差異項目與程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6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淑嬿(2009)《大學生工讀及其與受聘能力關係研究--以台北地區 八所公私立大學為例》,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 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6)《在正式教育中提升就業力-大專畢 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7)《青年就業促進方案(核定本)》,

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9)《98 年大專青年就業力現況調查報 告》,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10)《青年就業接軌之研究》,台北市: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10)《協助青年就業接軌方案(核定本)》,,

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沈健華、賴兆昱、周春美、許舒翔(2004)〈企業商管類人力核心能 力之研究〉,《商管科技季刊》,5:2,頁 185-203。

宋秋燕(2006)《員工對於組織發展就業能力之認知與離職傾向關係 之研究─以台灣都會區之金控公司為例》,台南縣:南台科技大 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廣英(2008)《大專生工讀參與動機及工作表現對就業力影響之研 究-以暑期社區產業工讀為例》,台北市: 國立師範大學工業教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7

學系碩士論文。

吳雅玲(2009)〈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學生基本能力 內涵之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3:4,頁 61-84。

周春美、沈健華(2004)〈商專人力供需預測及業界需求之分析〉,《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2,頁 177-198。

林芳筠(2008)《我國高等教育保險金融學群課程規劃與學生就業力 之研究-以學校教師及學生之觀點》,台中縣: 朝陽科技大學保險 金融管理系碩士論文。

林欣靜(2008)〈搶救青年就業力〉,《台灣光華雜誌》,33:7,頁 14。

林義叡(2007)《基本職能與就業力提升關聯性研究-以中部地區青少 年為例》,彰化縣: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論文。

吳永佳、吳凱琳(2010)〈企業最愛大學生 選人,最重視學習力和 穩定度〉,《2010 最佳大學指南》,特刊 38 號,頁 190-198,台北:

天下。

邱思緁,〈鄭崇華:品格 挑人才首要標準〉,經濟日報,2008 年 11 月 20 日,D7 版。

施光訓、劉晏孜(2008)〈金融專業人才應具備核心能力之研究〉,《文 大商管學報》,13:2,頁 47-70。

洪麗美、李亮君、胡庭禎(2009)〈大學生核心就業力之探討 --以某科技大學為例〉,《國立台中技術學院學報》,10:1,頁 35-50。

秦夢群、莊清寶(2010)〈大專生求學經歷與就業力關係〉,《教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8

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4,頁 85-112。

郭志文、宋俊虹(2007)〈就業能力研究:回顧與展望〉,《湖北大學 學報》,34(6),頁 86-91。

張錦弘(2007)〈企業主建議:企業新鮮人 態度決定一切〉,聯合報,

2007 年 5 月 18 日,C3 版。

許雅惠(2008)〈性別、依賴、就業力-台灣婦女的經濟弱勢與保障〉,

《台大社會工作學刊》,6,頁 154。

陳玉蘭(2008)〈畢業生對工作能力重要性認知與在校學習助益 工作能力評估之落差分析 〉,《高等教育》,3:1,頁 129-167。

彭森明(2008)《臺灣高等教育整合資料庫:94 學年度畢業後一年畢 業生流向調查 - 大專生調查問卷》,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管 理、釋出單位】。

黃子誠(2009)《勞動者轉職就業力之研究》,台北市: 文化大學勞動 暨人力資源學系暨勞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瑞雄(2009)〈大學生就業力之探討〉,《師友月刊》,500,頁 47-51。

曾碧淵(2008)〈青年就業力提升與就業促進措施之執行成效〉,《政 府審計季刊》,29:1,台北市: 審計雜誌社,頁 24-32。

趙長寧(2009)〈台灣大學生的學習歷程與表現〉,載於張雪梅、彭 森明(主編)《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與受聘能力》,台北市:

師大教評中心,頁 347-384。

臧聲遠(2010)〈企業最愛新鮮人 讓數字告訴你〉,《Career 職場情 報誌》,408,頁 38-42,台北:就業情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9

德瑞克〃伯克(2008)

《大學教了沒?哈佛校長提出的八門課》 (張善 楠,譯),台北市:天下。 (原著出版於 2005 年)

蔡翠娉(2007)《台灣大專畢業青年就業力之調查分析》,新竹市: 國 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所碩士論文。

嚴敬雈(2006)《台灣青少年從學校到職場的銜接機制之探討:以大 專就業學程之實施為例》,嘉義縣: 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 士論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0

外文部分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2), Employability Skills

for Australian Industry: Literature Review and Framework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 Training,

Canberra.

Beveridge, William Henry. (1909), Unemployment: A problem of

industry. London, Longmans, Green and Co.

Buck, L. L.,& Barrick, R. K. (1987), They're trained, but are they employable?, Voc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 62(5), pp.29-31.

Carnevale, A. P., Gainer, L. J., & Meltzer, A. S. (1990), Workplace Basics:

The Essential Skills Employers Wa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harner, Ivan. ( 1988) , Employability credentials: A key to successful youth transition to work,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15(1), pp.

30-40.

Curtis, D., & McKenzie P. (2001), Employability Skills for Australian Industry : Literature Review and Framework Development.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De Grip, A., Van,L J.& Sanders, J. (2004), The industry employability index: Taking account of supply and dem and characteristics,

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 143, pp.211-233.

Evers, F. T., Rush, J. C.,& Berdrow I. (1998), The bases of competence:

Skills for Lifelong Learning and Employabilit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Feintuch, Alfred (1955), Improving the employability and attitudes of

‘difficult to place’ persons,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Serie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1

69(7), pp.392-397.

Forrier, A., & Sels, L. (2003), The concept emploability: a complex mosa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3, pp.102-124.

Groot, W. & Maassen van den Brink, H. (2000). Education, training and employability,Applied Economics, 32, pp. 573-581.

Hase, S. (2000), Measuring Organisational Capability: Beyond

Competence (conference paper), AVETRA Conference, Canberra.

Harvey, L. (1999), Employability: develop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t the Fifth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24-Hour Seminar. University of Central England in Birmingham.

Hoyt, K. B. (1978) , Employability: Are the schools responsible?, in Lewis Solmon (ed.):Reassessing the link between work and education. New Directions for Education and Work Series, 1,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Mansfield, Malcom. (2001), Flying to the moon: Reconsidering the British labour exchange system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Labour History Review, 66,No(1,Spring),pp.24-40.

McLaughlin, M (1995), Employability skills profile: What are employers looking for?, ERIC Digest. (ERIC Rec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99484)

Pool, L.D., & Sewell, P. (2007), The key to employability: developing a practical model of graduate employabilit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49(4), 277-289.

Rainsbury, E., Hodges, D., Burchell, N., & Lay, M.(2002), Ranking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2

workplace competencies: Student and graduate perceptions.

Asia-Pacific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3(2), pp.8-18.

Reichert, S., & Tauch, C. (2004), Bologna four years later, European

Education, 36(3), pp.36-50.

Soloff, A.; Bolton, B. F. (1969), The validity of the CJVS-scale of

employability for older clients in a vocational adjustment workshop,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29, pp. 993-998.

Tseng, M. S. (1972), Self-perception and employability: A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problem,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Washington, DC), 19(4), pp. 314-317.

Van Der Heijde, C.M. & Van Der Heijden, B.I.J.M. (2006), A

competence-based and multidimensional operation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employability,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45(3), pp.449-47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3

網頁部分

104 教育資訊網(2010)〈2010 大學評鑑出爐,成大台大淡江真金不 怕火煉,稱霸大學品牌! 〉,2010 年 11 月 19 日下載自

http://www.104learn.com.tw/cfdocs/edu/iexam/show_iexam.cfm?au tonumber=10345

1111 人力銀行(2010)〈高學歷是護身符?包袱? 企業進用人才現況 調查〉,2010 年 11 月 19 日下載自

http://project.1111.com.tw/zone/pr/headline.asp?autono=2102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網站,2010 年放榜記者會資料,2010 年 9 月

13 日下載自

http://www.uac.edu.tw/

天下雜誌教育特刊(2008)〈高失業時代,大學生準備度調查〉,2010 年 9 月 21 日下載自

http://media.cw.com.tw/cw/cwdata/pdf/2008edu_news.pdf

台北人力銀行(2010)《台北市產業現況及未來發展方向調查報告》

2010 年 11 月 19 日下載自

http://www.okwork.gov.tw/frontsite/cms/articleContentDetailAction .do?method=doArticleDetail&contentId=MzUzNQ==&isAddHitRat e=true&relationPk=MzUzNQ==&obn=Y29udGVudA==&tableNa me=Y29udGVudA==&menuId=MTA3

全國就業 e 網(2010)〈國內企業用人趨勢大調查〉,2010 年 11 月

全國就業 e 網(2010)〈國內企業用人趨勢大調查〉,2010 年 1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