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0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利用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10年「青年就業接軌之研 究」調查報告之問卷資料進一步分析,並以大專校院青年為對象探討 我國青年之就業能力。茲將研究結果做一總結並歸納研究發現,再根 據研究發現提出建議,提供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第一節 結論

一、各國致力於發展青年就業能力,均重視就業能力對青年在職場的 影響。

為使青年能夠順利進入勞動市場,我國政府在近年來提出許多政 策方案來減輕青年畢業後面對求職不易的挑戰,青輔會從「青年就業 促進方案」到「協助青年就業接軌方案」整合各部會資源推動各項措 施,而教育部也於 2010 年提出「技職教育再造方案」以及建置「大 專校院就業職能診斷帄台」,強化產學實務的連結。此外,從 2006 年「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與 2009 年的「大專青年就業力現 況調查」,以及 2010 年「青年就業接軌之研究」調查報告中,亦針對 不同對象調查其對就業能力的意見看法,而根據報告研究顯示青年與 企業雇主或是與學校老師對於就業能力的看法經常是存在落差的現 象。

再從各個國家針對就業能力的相關調查與研究來看,澳洲的研究 報告指出雇主認為無論是受技職教育的青年,或是一般大學的畢業青 年,在解決問題、溝通以及團隊合作等能力上有改進的空間;加拿大 政府則在相關報告中提及雇主認為員工除了學歷和專業知識之外,還 希望能夠具備三項特質,分別是能夠溝通、思考,並且持續學習的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1

擁有積極的態度與行為的人、能夠與他人共同工作的人;美國的報告 則指出雇主偏好尋找具有責任感、自我管理良好、有團隊合作精神並 且有熱誠的人,也非常重視勞工解決問題與學習的能力,也一致認同 基本技能的重要性;英國學者 Harvey 等人則認為就業能力的養成不 能只是培養視野窄彈性小的技術人員,而應重視學習的積極態度以及 擁有反思所學的能力;歐洲產業界圓桌論壇的報告指出,在發展職業 教育時,應盡可能的推動並培養一般性、通用性的就業能力以因應社 會;日本法政大學藤村裕之的研究則指出,青年獲取低工資的原因在 於青年並沒有實質的就業能力來因應勞動市場;OECD 則認為一名受 雇者應具備團隊合作、解決問題、溝通能力以及處理一些非例行性事 務能力,甚至也應具備宏觀的能力。即便各國針對就業能力的定義與 內含可能有所差異,不過每個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建立 一個用來檢視是否能勝任工作的能力框架,來幫助個人為取得工作時 的做為一個參考與準備之方向。

二、學界與業界皆認為青年最應具備之就業能力為「敬業精神與態 度」;製造業企業代表亦認為青年最應具備「穩定度及抗壓性」。

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學界整體或區分不同系所類別、業界整體或 區分產業別來看,均認為青年最應具備的就業能力為敬業精神與態 度。此結果和第二章初步探討大專校院青年之就業能力的結果十分類 同,顯示敬業精神與態度這個就業能力項目十分重要。若就本研究歸 納的四大面向來看,「工作態度」面向實乃學界與業界君認為青年最 應具備的就業能力面向。換言之,無論是學校系所老師亦或是企業代 表,均認同青年在培養就業能力時,首要應培養的即是工作態度,一 旦擁有良好的工作態度後,將能取得進入勞動市場的先機,而在進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2

勞動市場後更能因為已經具備敬業精神與態度而能順利地持續在勞 動市場中存活不被淘汰。

此外,製造業的企業代表認為穩定度及抗壓性和敬業精神與態度 同樣是青年最應具備的就業能力。原因很可能是因為製造業的工作性 質需要大量的耐心和毅力在生產大量相同的產品過程中,所以會期望 青年應具備的就業能力包含穩定度及抗壓性。

三、業界認為青年應具備就業能力程度與實際具備就業能力程度有顯 著差異,企業若能多提供見習、實習機會,或許能有效改善落差的現 象。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業界整體、服務業企業代表認為 17 項就業 能力上,青年應具備與實際具備程度皆有顯著差異。而製造業企業代 表則認為在基礎電腦應用技能、外語能力、領導能力這三項就業能力 項目上,青年應具備程度與實際具備程度無顯著差異,不過其他 14 項就業能力項目則皆有顯著差異。表示業界企業代表認為青年應具備 就業能力與實際具備就業能力程度上有很大的落差,若根據第三章的 相關調查報告建議來看,企業若能多提供見習、實習機會,或許能有 效改善落差的現象。

四、學界與業界對於青年應具備就業能力程度有顯著差異,而學界對 於青年應具備就業能力程度與業界對於青年就業能力實際具備程度 做差異分析時,亦有顯著差異,且業界要求青年就業能力的程度比學 界所認知的來得更高,學界與業界需互相配合才可能降低程度落差。

若是以學界與業界做比較,其對於青年應具備就業能力程度上有 顯著差異的是「表達溝通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術」以及「瞭解產 業環境與發展」,此三項就業能力則分別屬於「一般能力」、「專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3

能力」以及「職涯規劃與發展」,顯示學界與業界在這些面向中仍有 相當程度的落差。

再就學界對於青年應具備就業能力程度與業界對於青年實際具 備就業能力程度來做差異分析時,發現學界對於青年應具備就業能力 程度與業界對於青年實際具備就業能力程度在每一項就業能力項目 上皆有顯著差異。也就是說,學校老師認為青年學子應具備的就業能 力,就業界實際評斷青年而言,之中存在相當大的落差

進一步探究數據時會發現在差異分析中,業界對於給予青年就業

能力的帄均數在大部分的項目上都是低於學校系所老師,表示業界要 求青年就業能力的程度比貣學界所認知的程度來的要高。這也表示學 界可能對青年就業能力程度過於樂觀自信,這部分可能仍要調整步調 及節奏以配合企業所需。企業界也必頇認知唯有盡可能的與學校配 合,才能將青年的就業能力程度落差減小,像是與學界配合安排業師 演講,或是提供實習見習的機會,都將會是很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