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依據研究結論,以下分別針對教育主管行政機關、學校、家長提出建議如 下:

壹、對教育主管行政機關之建議

根據研究結論,對教育主管機關提出四點建議:一、入學方案之商榷;二、

持續推動高中職優質化均質化;三、教師教學品質之提升;四、持續推動小班 小校。茲分述如下:

一、入學方案之商榷

考試引導教學已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升學指標,必然成為社會價值,因 此,為落實多元學習全人教育,政策面可努力之方向,首先應該訂定一個五育 並重之入學標準,給予各學科同等的重視。針對多元入學方案授權各校參採多 元評量成績,造成參採比例過低之缺失進行檢討,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訂定共 同篩選之基本優先順序,責令各校一體奉行,以扭轉社會價值以智育為主的偏 否現象。

為使分分計較的同儕激烈競爭情形不再重現,避免多元惡性補習的情形,

反而激化社會階層結構化,入學方案之水準級距設定將是關鍵,擴大級距可降 低因評分不公所產生的誤差,模糊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並提供補救教學的參 考,淡化明星高中色彩,使各地高中職漸趨均質,進而導引各地優秀學生就近 入學。

此外,為使高中優質化均質化政策更加落實,並尊重各地學生的教育選擇

權,提升入學方案之公平性。應即修正方案中隱含社會文化價值的部分,例如 目前各類學校招生名額比例及入學標準,已經隱含私立高職為次等選擇的意 涵,不但未重建價值,反而重蹈免試高職升學之覆轍,在強調高中高職均質化 的同時,這樣的方案設計著實自相矛盾。更甚者,研究結果又顯示學生的價值 受到社會價值的影響甚深,因此,袪除入學制度的內隱價值刻不容緩!取而代 之的應是積極協助各校建立特色,並提供相關訊息作為入學選擇的參考。

最後,考量特色招生的時程、名額及入學方式,處處牽動免試入學方案實 施之成效,使成績中等以上、高社經水準學生的升學壓力有增無減,免試入學 方案與特色招生之潛在招生對象,應避免形成明星高中與一般高中之市場區 隔。

基於資優教育中之藝術才能及特殊職業類科需要之硬體設備及師資確實 有特殊需求,擴大招生範圍確有其必要性,學術類之特色學校應化整為零,參 酌繁星計畫之精神,於各區域成立特色班級,讓各地優秀學生在當地享有優質 的入學機會,將更符合均質化就近入學之目標;或整合特色招生及免試入學二 項方案並列宣導,同時進行招生,皆可降低免試入學方案被污名化的疑慮。

二、持續推動高中職優質化均質化

基於本研究之基北區三市對免試入學方案的認同度有極大差異,顯見即使 在同一學區之不同地域,對學生而言,高中高職的教育品質及資源仍然有極大 差異,在優質化及均質化未達相對理想的程度下,尊重學生的教育選擇權才是 公平的作法。

除了政策面入學制度的設計可使各地人才逐步均質化外,應積極發展各校 特色,務使區域性可提供的教育類別,足以發展不同才能學生的天賦;各校的 教師提升其教學品質,在免學費的政策推助下,掌握優勢贏得社區認同,與社 區形成學習社群。

三、提升教師教學專業

教師專業是教育政策成敗的關鍵,基於研究結果顯示,學生最無法感受 者,卻是教師教學品質之提升,因此,配合免試入學方案之實施,教育行政主 管機關需研擬之教師專業發展方向有三:

首先,應配合發展學生多元智能目標之體現,持續推動九年一貫多元評量 示例,提升教師多元評量專業知能,在免試入學部份學科將採計在校成績成為 趨勢時,增進社會大眾對教師評量公平性之信心。

其次,教育行政主管機關應建立教師終身學習之價值觀,給予更多專業進 修機會及補助,積極獎勵能研發教材教法,提升教學品質,展現教學專業之教 育人員,才能在資訊充斥的時代,讓教學內容與時俱進,隨著免試後之教育鬆 綁,發揮個人的教學創意,展現教師教學主體性。同時,同步實施教師專業發 展評鑑,以維持教師教學品質。

再則,教師應具備個別化教育的適性輔導知能,學生優勢能力的發掘與開 展,心理測驗工具並非惟一工具,更重要的是教師在其專業領域中,發現學生 的專長加以引導,依據個人程度提供適當的學習內容,免除一元化統一進度及 統一標準之弊端,每位教師都應可成為每位學生潛能開發的貴人。

四、持續推動小班小校

基於小型學校在免試入學方案內涵中所呈現之高認同,顯示出小型學校在 各方面而言,因為平均得到的教育資源較豐富,「師生比」較高使教師易於關 注到學生的個別需求,學生較易感受到教師之教學品質,因此,順應少子化之 趨勢,持續推動小班,而非減班,降低班級人數方可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照顧。

大型學校的學生對免試入學方案的內涵認同度偏低,就大校而言,管理主 義盛行有時在所難免,增加大型學校輔導人力的編製,逐年規劃降低班級人

數,投入更多的教育資源,務使學生在學校硬體設施、軟體、教學各方面,達 到與小校一致之水準,不但可使學生多元能力有機會發揮,亦可使學生得到個 別化的照顧,更能感受到教師專業的發展程度。

貳、對學校之建議

以下針對學校單位提出三點建議,一、應推動有教無類的全人教育;二、

對學生應適性發展因材施教;三、對理念與實務應等量宣導。

一、應推動有教無類的全人教育

基於研究結果顯示,校園學習風氣有兩極化之趨勢,如何保持學生適度的 壓力,並維持教育品質是當務之急。

首先,有教無類的意義應是發揚全人教育的精神,對待所有的學生一視同 仁,積極作法是,在發展學業優異者之學術傾向時,應同時重視學生其它知能 的學習,例如:生命教育、藝能學習、人際溝通等,使學生對自己的生涯更有 方向感,且具備生活的知能。針對學業成績低落的學生應該加強其學業,本著 一個孩子都不放棄的精神,實施補救教學,培養其它專長,建立學生自信,相 信自我生命的價值。非以延長教育年限為目的,而以全面提昇國民素質為教育 目標。

二、對學生應適性發展因材施教

基於紓解生涯發展壓力之需求,應有積極作為因材施教協助適性發展,升

學輔導應該奠基於學生自我概念的明朗化。

除了善用測驗工具,了解學生性向及興趣個別差異,協助學生建立正確的 自我期待;改善紙筆測驗僵硬的教學內涵,在既有的課程架構中,順應學生的 個別差異,善用彈性課程,積極提供多元探索的機會,以試探其優勢能力發展 的可能性,進而由自己決定,作出正確的生涯選擇,而不是順應父母或教師,

甚至社會價值而做出盲從的生涯決定。

三、對理念與實務應等量宣導

針對宣導質量不並重的情形,改善之方向如下:首先,就對象而言,應先 針對教師進行宣導,獲得教師團體的認同,教師於教學中方可針對學生的需 求,進行符合個別需求的輔導措施;就區域而言,台北市學生的認同度尤其低,

更應努力理解其需求,或加強宣導與溝通。

在宣導的內涵方面,理念的宣導應優先闡述,宣導的方式應更普及,例如 透過媒體及政論節目,讓大眾對台灣的教育問題有更深的認識與了解,並能理 解方案所欲達成之目標對台灣教育長遠發展的可能為何,才能取得家長及學生 的認同。

傳統升學主義根深蒂固的觀念需要不斷進行修正,協助家長對子弟抱持適 當期待;技術性的宣導將會增加免試入學方案太過繁瑣之印象,以電腦化的方 式將系統予以簡化。最後,應配合當地特色招生及繁星計畫的實施狀況,強力 說服優秀學生就近入學,以引進學生陸續跟進。

參、對家長之建議

以下針對家長提出二點建議:一、對子女應抱持適度期待;二、對政策 之內涵應多方了解。

一、對子女應抱持適度期待

學生學業成就與家長社經水準有極大相關,學生的壓力又與學業成就有極

大相關,家長對學生的期待是學業成就與壓力來源之關鍵。一部分的家長易於 將自己的階級意識轉價到子弟身上,形成壓力。因此,家長對學業的要求應是 一本支持的態度,不宜設定高標準,以致形成子弟升學的壓力;此外,應該重 視子弟學業以外的多元潛能,協助進行生涯選擇,並支持子弟的選擇。

部分對子弟不抱期待的家長,易於忽略孩子的潛能,使得子弟在亳無壓力 的情況下,不但找不到未來的方向,也虛度在校求學的時光,甚至可能誤入歧 途。因此,家長應該珍惜教育促進社會流動的功能,在學校不放棄任何一個孩 子的理念下,鼓勵孩子努力學習激發潛能,否則教育制度也只會成為製造社會 階級的工具而已。

二、對政策之內涵應多方了解

針對研究發現家長高社經水準、學業成就優異或台北市的學生,對方案各 方面的認同度皆明顯偏低,可能在參與各項宣導活動的比例即不高,即使參與,

公聽會參與者的同質性過高,以致在公聽會上的發言自然是炮聲隆隆,政策的 理念宣達似乎一直處於雞同鴨講、各執一詞的狀態。

家長們應更理性思考,努力理解政策的背景與內涵,思考政策對大多數的

家長們應更理性思考,努力理解政策的背景與內涵,思考政策對大多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