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免試入學方案與國中生升學壓力之相關研究-以基北區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免試入學方案與國中生升學壓力之相關研究-以基北區為例"

Copied!
25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黃乃熒 博士. 免試入學方案與國中生升學壓力 之相關研究-以基北區為例. 研 究 生:呂秀卿 中華民國一○一年六月.

(2)

(3) 免試入學方案與國中生升學壓力之相關研究 -以基北區為例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基北區不同背景之九年級國中學生,對免試入學方案實施 內涵及升學壓力之感受,並求其二者之相關,研究以文獻探討為基礎,以自編 「免試入學方案實施內涵及升學壓力之相關研究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針對 基北區含新北市、台北市、基隆市三市,共 58 所公立國中(含完全中學)進 行問卷調查,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依各市所佔學生人數及學校規模,分區進 行抽樣,共取得有效樣本 1531 份,並就問卷所得資料進行描述統計、獨立樣 本平均數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獲得以下結論:. 一、基北區國中學生對免試入學方案之認同程度屬於中上程度 二、基北區國中學生所感受之升學壓力程度屬於中上程度 三、國中學生對免試入學方案內涵之認同程度因學校規模、學校所在地、學業 成就、及家長社經水準有所不同。 四、國中學生所感受之升學壓力程度因學生之性別、學業成就、及家長社經水 準有所不同。 五、國中學生對免試入學方案內涵之認同程度與升學壓力之程度未達相關。. 依據上述結論,分別對教育主管行政機關、學校、家長,提出參考建議。. 關鍵詞:免試入學方案、高中入學方案、升學壓力. I.

(4) II.

(5)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st-Free Senior High School Admission Program and the High-school-entrance Stress–An Example Refers to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Taipei City, and Keelung Ci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explore how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feel about the Test-free Senior High School Admission Program and the high-school-entrance stres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also be tested. The survey research method was adopted and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administered to collect data in terms of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One thousand five hundred and thirty-one students of fifty-six junior high schools were concluded as subjects and filled in the questionnaires.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repeated measure design One-way ANOVA. 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1.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Test-free Senior High School Admission Program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as above a medium degree. 2. The high-school-entrance stres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as above a medium degree. 3. The satisfaction of Test-free Senior High School Admission Program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rms of demographic variables, including school location, school size, educational outcomes, and socio-economic standard. 4. The high-school-entrance stres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rms of demographic. variables,. including, III. gender,. educational. outcomes,. and.

(6) socio-economic standard. 5. The satisfaction of Test-free Senior High School Admission Program and The high-school-entrance stress bore non correlation..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conclusions, some suggestions were offered to educational authority, junior high schools, parents respectively.. Key words: Test-Free Senior High School Admission Program, High School Entrance Program, High-school-entrance Stress. IV.

(7) 謝誌 出書,是我初任教師時的願望,然而,在職業婦女蠟燭兩頭燒的情況下, 我的願望直至任教的第二十二個年頭,終能實現。 這是我人生最大的一個挑戰,也是實現自我的艱辛歷程,這一切的完成, 首先要感謝的是我最敬愛的指導老師黃乃熒教授,不斷地給我的鼓勵,協助我 在三年前初喪夫時,能拾回生活的重心,找到學習的目標,在指導的過程當中, 永遠那麼提綱挈領、直指核心,當頭棒喝,激勵我不斷精益求精。 其次,感謝論文的兩位口試委員,蔡進雄教授及鄭淑惠教授,溫和而仔細 地在審核時提供諸多中肯的建議,讓我重新思索論文計畫的可行性,協助將之 化繁為簡;感謝本校王如哲教授、林正昌教授、洪仁進教授、游進年教授、新 竹大學李安明教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孫志麟教授、張芳全教授、以及輔仁大 蔡進雄教授,在百忙之中,逐字修正預試問卷,諸多指導與斧正皆增長我在問 卷編製上的知能;此外,亦感謝林正昌教授及邱皓政教授,在資料統計及處理 上,給予莫大的協助及解惑,成為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還要感謝的是所有週末班的教授們,導師洪仁進教授、王麗雲教授、王如 哲教授、蓋浙生教授、卯靜如教授、唐淑惠教授、鄭淑惠教授、魯先華教授、 簡茂發教授,所有的教育系的師長們,都是如此地寛容而有耐心,讓人如沐春 風,在政策的理解上皆各有專長,使我覺得能在師大教育系受教,並取得碩士 學位是一件幸福而光榮的事。 此外,感謝學校行政班的同學們一路的支持與陪伴,在做學問及做人做 事,都成了秀卿終身的摮友,還有 99 級的學弟妹、心輔系學弟妹、好友美秀 及恆毅、以及新北市的輔導伙伴們,在問卷發放及回收時的鼎力協助;感謝秉 禎,在問卷處理上分憂,讓我可以取得更充裕的時間作論文的修正。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長官江書良校長,若非長官當年積極的鼓勵我持續進. V.

(8) 修,我也不會有報考師大教育系的想法;還有我的兩個寶貝,郁蓉和璿仁,幾 次想放棄,孩子們都鼓勵媽媽不要半途而廢,成為他們的榜樣也是促使我持續 下去的重要動力。 而今完成了,感謝所有貴人一路走來的點滴施予,永誌不忘!. VI.

(9) 目次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名詞釋義...........................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一章 緒論. .................................... 11. 第一節. 免試入學方案倡導之背景...................... 12. 第二節. 免試入學方案與教育機會均等.................. 25. 第三節. 免試入學方案之實施.......................... 32. 第四節. 免試入學方案之相關研究...................... 64. 第五節. 升學壓力探源................................ 74. ............................ 9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9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樣本選取.......................... 9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98. 第四節. 實施程序.................................... 112. 第五節. 資料處理.................................... 1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VII.

(10) ........................ 117.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基北區國中學生所感受免試入學方案實施內涵及 升學壓力之分析與討論....................... 117. 第二節. 基北區不同背景之國中學生對免試入學方案實施 內涵認同程度之分析與討論................... 121. 第三節. 基北區不同背景之國中學生所感受升學壓力之分 析與討論.................................... 第四節. 142. 免試入學方案實施內涵與升學壓力相關情形之分 析與討論................................... 155. 第五節. 基北區國中學生基本背景之分析與討論.......... 第六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16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58. 167. 第一節. 結論......................................... 167. 第二節. 建議......................................... 175. 參考文獻. ........................................... 181. 壹、中文部分 ....................................... 181 貳、西文部分 ........................................ 197. 附錄 ................................................. 199 壹、 專家效度問卷.................................... 199. 貳、 學者專家審查意見彙整表.......................... 213. 參、 預試問卷........................................ 232. 肆、 正式問卷........................................ 236. VIII.

(11) 表次. 表 2-1-1. 近六年大考分發缺額及錄取率.................. 22. 表 2-2-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0 年各國義務教育年限..... 27. 表 2-2-2. 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各國人民平均受教 (schooling)年限............................. 28. 表 2-3-1. 他國教育檢測制度實施概況.................... 41. 表 2-3-2. 96~99 學年度台灣各縣市就近入學比例一覽表..... 50. 表 2-3-3. 公私立高中職生師比一覽表.................... 51. 表 2-3-4. 基北區 101 學年度高中職免試入學各校報名條件及 招生名額比例一覽表.......................... 56. 表 2-3-5. 2011 年明星高中指考錄取台大百分比............ 58. 表 2-4-1. 免試入學方案實證研究內容分析一覽表.......... 66. 表 2-4-2. 基北區學生可就近入學各類學校之比例.......... 68. 表 2-4-3. 基北區免試入學 15%俱樂部錄取情形一覽表....... 69. 表 2-4-4. 學區制之社會支持度調查一覽表................ 70. 表 2-4-5. 99 學年國民教育資源現況-基北區三市比序一覽表. 70. 表 2-5-1. 國內外學者之壓力定義一覽表.................. 75. 表 2-5-2. 壓力源相關研究一覽表........................ 77. 表 2-5-3. 近兩年中學生課業壓力調查一覽表.............. 86. IX.

(12) 表 2-5-4. 近兩年中學生補習與教學不正常調查一覽表...... 88. 表 3-2-1. 基北區三市預計抽樣班級數分配一覽表 I—依學生. 95. 比例....................................... 表 3-2-2. 基北區三市預計抽樣班級數分配一覽表 II—依學. 96. 校規模..................................... 表 3-2-3. 基北區三市預計抽樣學校規模及所在區域一覽表.. 97. 表 3-3-1. 初擬問卷題目配置表.......................... 99. 表 3-3-2. 聘請之學者專家一覽表........................ 99. 表 3-3-3. 專家建議比例一覽表......................... 100. 表 3-3-4. 「免試入學方案實施內涵」項目分析結果總表.... 104. 表 3-3-5. 「升學壓力現況」項目分析結果總表............ 105. 表 3-3-6. 免試入學方案實施內涵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106. 表 3-3-7. 升學壓力現況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108. 表 3-3-8. 教育程度等級分類表.......................... 110. 表 3-3-9. 職業類別及等級區分表........................ 110. 表 3-3-10. 家庭社經水準換算分類表...................... 110. 表 3-3-11. 問卷題目配置表.............................. 111. 表 3-4-1. 問卷回收學校暨人數總計一覽表................ 113. 表 3-4-2. 正式問卷調查有效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115. 表 4-1-1. 基北區國中學生對免試入學方案實施內涵之認同 程度摘要表................................. 117 X.

(13) 表 4-1-2. 基北區國中學生對免試入學方案實施內涵各因素. 118. 之重複量數分析摘要表....................... 表 4-1-3. 基北區國中學生對免試入學方案實施內涵各因素. 119. 之成對比較摘要表.......................... 表 4-1-4. 基北區國中學生對升學壓力感受程度摘要表..... 120. 表 4-1-5. 基北區國中學生所感受升學壓力現況各因素之重 複量數分析摘要表........................... 120. 表 4-1-6. 基北區國中學生對升學壓力各因素之事後比較摘 要表....................................... 121. 表 4-2-1.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中學生對免試入學方案實施內 涵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3. 表 4-2-2. 不同學校所在地國中學生對免試入學方案實施內 涵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5. 表 4-2-3. 不同性別國中學生對免試入學方案實施內涵之獨 立樣本 t 考驗結果........................... 126. 表 4-2-4. 不同學業成就國中學生對免試入學方案實施內涵 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8. 表 4-2-5. 不同家庭社經水準國中學生對免試入學方案實施 內涵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0. 表 4-2-6. 發展學生多元智能各題項分析表................ 138. 表 4-2-7. 發揮教師教學專業各題項分析表................ 139. 表 4-2-8. 增進學生適性發展各題項分析表................ 139. 表 4-2-9. 縮短城鄉教育落差各題項分析表................ 140. 表 4-2-10. 招生計畫之合理性各題項分析表................ 141. 表 4-2-11. 加強宣導及溝通各題項分析表.................. 141. XI.

(14) 表 4-3-1.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中學生所感受升學壓力之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43. 表 4-3-2. 不同學校所在地國中學生感受升學壓力之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摘要表................................. 表 4-3-3. 144. 不同性別國中學生所感受升學壓力之獨立樣本 t 考驗結果................................... 145. 表 4-3-4. 不同學業成就國中學生感受升學壓力之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 147. 表 4-3-5. 不同家庭社經水準國中學生感受升學壓力之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48. 表 4-3-6. 社會期待各題項分析表........................ 153. 表 4-3-7. 身心負荷各題項分析表........................ 154. 表 4-3-8. 生涯發展各題項分析表........................ 154. 表 4-4-1. 基北區免試入學方案實施內涵與升學壓力之相關 分析表..................................... 157. 表 4-5-1. 社經等級與學業成就交叉表.................... 158. 表 4-5-2. 社經等級與學校所在地交叉表.................. 159. 表 4-5-3. 社經等級 * 學業成就 * 學校所在地交叉表...... 160. 表 4-6-1. 免試入學方案實施內涵各因素內背景變項差異綜 合摘要表................................... 162. 表 4-6-2. 升學壓力各因素內背景變項差異綜合摘要表..... 164. 表 4-6-3. 研究結果比較分析一覽表..................... 165. XII.

(15) 圖 圖 2-1. 次. 理性模式的主要結構........................... 11. 圖 2-1-1 資本影響教育成就循環圖....................... 15. 圖 2-3-1 免試入學方案實施內涵.......................... 32. 圖 2-3-2 馬斯洛的需求階層圖........................... 34. 圖 2-3-3 高中高職校數消長圖........................... 43. 圖 2-3-4 高職學生人數消長圖........................... 45. 圖 2-3-5. 高中職及五專多元入學管道示意圖............... 54. 圖 2-5-1. 壓力模式圖................................... 79. 圖 2-5-2. 考試壓力之短、中、長期成果圖................... 80. 圖 2-5-3. Finn 的期望圖................................. 81.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91. 圖 4-2-1. 免試入學實施內涵-「發展學生多元智能 」背景差異 趨勢..... .................................. 圖 4-2-2. 免試入學實施內涵-「發揮教師教學專業」背景差異趨勢 圖........................................... 圖 4-2-3. 圖 4-3-1. 134. 免試入學實施內涵-「招生計畫之合理性」背景差異趨勢 圖........................................... 圖 4-2-6. 133. 免試入學實施內涵-「縮短城鄉教育落差」背景差異趨勢 圖........................................... 圖 4-2-5. 132. 免試入學實施內涵-「增進學生適性發展」背景差異趨勢 圖........................................... 圖 4-2-4. 131. 136. 免試入學實施內涵-「加強溝通及宣導」背景差異趨 勢圖......................................... 137. 升學壓力-「社會期待」背景差異趨勢圖....... 149. XIII.

(16) 圖 4-3-2. 升學壓力-「身心負荷」背景差異趨勢圖....... 151. 圖 4-3-3. 升學壓力-「升涯選校」背景差異趨勢圖....... 152. XIV.

(17)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即將於2014年全面實施之免試入學方案之政策背景、在國 中之實施現況,及其與升學壓力之相關,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研究目的與 動機,第二節研究問題與名詞釋義,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步驟,第四節研究範圍 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 研究動機. 我國自1958年實施聯考制度起,升學主義即深植人心,90年代教改後,升 學壓力仍揮之不去(林柏儀,2007)的主要來源,教育政策針對入學制度變革 之目標,多期能引導教學正常化,破除升學主義之迷思,以減輕學生的升學壓 力。其主軸重點在進行資源合理分配,倡導教育機會均等,保障所有人平等之 受教權,以體現公平正義。 免試入學方案於99學年度正式實施,與「高中職免學費方案」並列為達成 落實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以下簡稱十二年國教)免試、免學費之重要方案。本 方案為十二年國教先導計畫子計畫4「調整高中職入學方案」之子方案4-1,其 主要目標在發展學生多元智能,紓緩學生升學壓力。期以免除基本學力測驗之 壓力,讓學生從聯考的桎梏中解脫,為奠定未來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重 要核心基礎(教育部,2009);推動的成功與否,與能否順利推動十二年國民 基本教育息息相關(張明文,2010),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研究者於1989年畢業於師大教育心理學系,目前於新北市完全中學服務已. 1.

(18) 屆23年,走過一連串教改方案,擔任過英語科教師、導師、教務及輔導兩處室 的行政工作,再回任兼任輔導教師。深深感受到升學主義影響教學正常化,及 其對教育本質的影響,包括學校課程因為學科至上的觀念,產生「主科」和「副 科」的分裂(何育真,1996),行政人員在推動政策及教改方案時,需面對社 會文化與親師生認知的拉距。 教育是實踐之學,學校的課程及活動都在體現「教育的本質」,然而,當 「教育的本質」遇上「升學率」的挑戰時,「潛能」的定義就被扭曲並框架在 「學科能力」中,多元智能便無從展現,升學考試引導並造就了一個為升學而 存在的學校教育體系,職是,免試入學方案是令人期待的,當升學不以聯合考 試為依據,教學應可望正常化,所有領域課程可等量齊觀,全人教育的理想也 許可以得到體現的機會。研究者期盼經由本研究之探索過程,對方案目標之內 涵及目標達成之成效,有實證方面的進一步了解,此乃研究動機一。 其次,「教育機會均等」為一普世價值而言,方案自公布以來,各界討論 熱烈,關注焦點無不涉及公平公正原則。方案幾經公聽程序企圖凝聚眾議,然 而似乎並未達成共識,2011年5月23日,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甚至 不惜以請辭的方式抗議十二年國教草案(江禹嬋,2011年5月23日)。 眾議紛擾的原因係政策推動初期之陣痛?宣導未落實?抑或社會的特定 利益階層,為了鞏固子女的社會資源所進行的保衞戰?林柏儀(2007)以社會 學的觀點指出,要改變升學競爭壓力的結構原因,教育改革必須去除資本需求 與其對勞動力的影響,促成平等化的階層結構,並使教育資源分配的平等化。 台灣社會目前的階層結構現況為何?教育所需資本需求的差異,以及教育資源 的分配是否為造成社會階層結構的主因,Ball指出教育政策受到不同利益團 體、意識形態之主導支配(引自李秀芬,2003)。台灣的教育政策是否受到特定 利益團體左右值得探討,此乃研究動機二。 林清江(2001)指出,開放社會的教改政策,必須透過民意公聽和專業論 辯的過程。讓人民需求和專業考量成為決策的依據。本方案之所以如此紛歧之 2.

(19) 意見,究竟是由於台灣開放社會成形,人民參與政策制定的需求提昇,還是因 為決策由政治力量主導(張鈿富、吳舒靜,2008),顯得草率、粗糙、不符個 別需求、甚至偏離專業? 以研究者為例,個人於99學年度起擔任輔導活動科的教師,在升學選校之 輔導工作上遭遇極大困難,諸如:學生能力及興趣分化不完全、測驗工具無法 有效協助學生自主進行升學選校、明星高中的意識型態左右選校決定(柯嚴 賀,2003:黃光國,2003)、家長參與說明會的比例偏低,對方案的內涵不了 解等,方案內容一變再變,是否顯示方案實施時機尚未成熟,配套措施並未完 備(姜穎,2007;陳羿汎,2009),研究者欲了解以上因素影響方案的實施成 效孰輕孰重,此乃研究動機三。 此外,本研究之所以著重於「升學壓力」之相關研究,除了著眼於政策目 標在「紓解升學壓力」,亦因為升學壓力一直是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指 標,也是關心教育的朝野人士所共同努力的方向。免試代表免除基本學力測 驗,是否等同於壓力的減輕?免試入學方案目標的達成是否有助於紓解升學壓 力?對不同背景的學生是否因不同的考量,壓力的感受程度會有所不同?壓力 減輕是否代表失去國家競爭力? 壓力代表改變的動力,可以激發更好的表現與成就(Olshevski, Katz, Knight,1999)。確保孩子面對適切合宜的壓力,努力維持孩子的競爭力與抗 壓性,才能保有國家競爭力,才能說明方案本身在「紓解升學壓力」的目標上, 達到預期效應,不致犧牲國家競爭力。研究者期能藉由調查國中學生升學壓力 之現況,探討紓解升學壓力此一政策目標之價值及意義,此為研究動機四。 最後,台灣歷經1995年410遊行以來的一連串教改措施,並未有效地降低 臺灣學子的升學痛苦指數。基於研究者本身的輔導背景,茲以為壓力不但是主 觀的認知,也是文化的產物。紓解升學壓力是政府、家長及社會有志人士的共 同目標,然而,升學壓力的來源究竟為何值得深究。 從協商過程可看出教育當局在維護教育品質與回歸教學正常化之間進行 3.

(20) 權衡,而社會大衆難以割捨明星高中情結,學生主體性在社會期待與升學制度 的夾縫中難以伸展,是否正是壓力之根本來源?本研究以方案之最終利害關係 人為研究對象,由升學壓力之不同面向探討學生壓力之來源,及其與政策之相 關,並理解在紓解升學壓力此一目標時,應努力的方向為何,此為研究動機五。 基於以上五項動機,本研究將以歷史回顧的方式,根據免試入學方案之目 標、規畫之合理性、宣導與溝通等面向,與升學壓力之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並 據以作為問卷設計之依據,藉著調查現階段國中在學學生對免試入學方案之感 受程度,探究方案之實施與國中生升學壓力之相關,以了解方案之設計是否妥 切,紓緩學生升學壓力的目標是否達到預期效應。更期盼以此研究結果協助十 二年國教之實施順利推動,並進行後續之改進以造福更多的學子。. 貳、 研究目的. 綜合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理解國中學生所感受之免試入學實施內涵及升學壓力現況。 二、了解基北區國中學生基本背景之差異性。 三、了解不同背景之國中學生所感受之免試入學方案實施內涵。 四、分析不同背景之國中學生所感受之升學壓力現況。 五、探討國中學生感受之免試入學方案實施內涵對升學壓力現況之影響。 六、依研究結果,提供教育行政主管機關與學校教育人員對免試入學方案 實施之具體建議,作為免試入學方案改進之參考。. 4.

(2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名詞釋義. 根據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本節探討之研究問題及名詞釋義如下:. 壹、 研究問題. 一、 理解國中學生對免試入學方案實施內涵及升學壓力之感受為何? (一)理解國中學生所感受之免試入學實施內涵為何? (二)理解國中學生所感受之升學壓力為何? 二、探討不同背景之國中學生所感受之免試入學方案實施內涵為何? (一)探討不同「學校規模」的國中學生所感受之免試入學實施內涵是 否有差異? (二)探討不同「學校所在地」的國中學生所感受之免試入學實施內涵 是否有差異? (三)探討不同「性別」的國中學生所感受之免試入學實施內涵是否有 差異? (四)探討不同「學業成就」的國中學生所感受之免試入學實施內涵是 否有差異? (五)探討不同「家長社經水準」的國中學生所感受之免試入學實施內 涵是否有差異? 三、了解不同背景國中學生所感受之升學壓力為何? (一)探討不同「學校規模」的國中學生所感受之升學壓力是否有差異? (二)探討不同「學校所在地」的國中學生所感受之升學壓力是否有差 異? 5.

(22) (三)探討不同「性別」的國中學生所感受之升學壓力是否有差異? (四)探討不同「學業成就」的國中學生所感受之升學壓力是否有差異? (五)探討不同「家長社經水準」的國中學生所感受之升學壓力是否有 差異? 四、分析國中學生所感受免試入學方案實施內涵與升學壓力之相關為何? (一)探討國中學生對免試入學方案實施內涵整體之感受與升學壓力整 體之相關為何? (二)探討免試入學方案實施內涵與升學壓力各因素間之相關為何? 五、了解基北區國中學生基本背景之差異性為何? (一)探究基北區三市之國中學生之家長社經背景分佈情形為何?。 (二)探究基北區國中學生之家長社經背景與其學業成就之關係為何?. 貳、 名詞釋義. 茲將本研究之重要名詞,包括免試入學方案、國中學生、及升學壓力等,界 定意義如下. 一、免試入學方案. 本研究所指之免試入學方案係指《基北區101學年度高中高職免試入學實施 計畫》,其法源係依據教育部2009年9月4日台中(一)字第0980151658號函訂之 「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所訂定,其要點包括方案之目標、辦理 原則、辦理學校、辦理模式、辦理內容、日程、配套措施、預期效益等。. 6.

(23) 免試係指免經基本學力測驗即可入學高中職或五專,自98學年度試辦起,以 逐年擴大的方式推動實施,於99學年度正式實施,預計於2014年達總招生名額之 75%,入學申請依15個行政區採就近入學。招生名額比例高於核定總招生名額 50%(含)以上學校,得設招生條件,第一比序為在校學業成績,第二比序各校自 訂。高中職各校依97~99學年度國,中畢業生就讀各高中高職學生人數之平均比 率分配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招生名額,各市至少1名。招生名額分配比例如 下:公立高中30%~55%;公立高職40%~70%;私立高中職40%~100%。 本研究將依其四項實施目標、招生方式、及加強宣導之配套措施,設計分測 驗「免試入學方案實施內涵調查」於「免試入學方案與升學壓力之相關研究調查 問卷」 ,以問卷之得分為依據,得分愈高則表示對方案實施內涵之認同程度愈高, 得分愈低者則表示對方案實施內涵之認同程度愈低。. 二、國中學生. 本研究所指之國中學生,係指國民義務教育實施對象之基北區即將於101學 年度入學高中職及五專,隸屬於各市政府管轄之公立國中九年級學生,包括市立 高中(完全中學)之國中部學生,不含私立國中之學生。. 三、升學壓力. 本研究所指升學壓力,係指學生因升學所導致之主觀身心壓力,其來源有三: (一)社會期待:包括師長期待、家長要求、及同儕競爭等外在文化因素所致之 社會性壓力。 (二)身心負荷:包括課業準備之超荷、過度補習、缺乏休閑等因素所致之焦慮、 失眠等生理或心理症狀。 7.

(24) (三)生涯發展:包括學生自我概念不清,潛能及專長不確定,及對未來升學環 境感受到無所適從,所產生之壓力。. 升學壓力之程度將以研究者自編「免試入學方案與升學壓力之相關研究調查 問卷」之分測驗「升學壓力現況調查」問卷之得分,作為評斷之依據,分數愈高 表示學生所感受之升學壓力程度愈高,反之,分數愈低則表示所感受之升學壓力 程度愈低。.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以下就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分述之:. 壹、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於文獻探討及計畫撰寫的過程中,依序修正研究內 涵,確定研究問題、對象、變項、及研究方法,歸納出研究面向,擬定「免試 入學方案與升學壓力之相關研究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初稿確認後,進行專家 效度、實施預試、經刪題及修正後成為正式問卷。依據研究設計選定之基北區 九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正式施測。 回收之問卷分析統計工作︰以次數分配、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 爾森積差相關、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處理。. 8.

(25) 貳、 研究步驟. 壹、擬定研究範圍與主題. 貳、文獻探討. 參、撰寫研究計畫. 肆、編擬預試問卷. 伍、正式問卷施測. 陸、分析問卷資料. 柒、撰寫研究報告. 捌、依口試建議進行修正. 玖、完成論文. 9.

(2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以下就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分述之:. 壹、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基北區公立國中九年級之一般生為抽樣對象,所指之免試入學方案 係指101學年度之入學方案,分析之文件亦依據「基北區101學年度高中高職免試 入學實施計畫」. 貳、研究限制 基於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及範圍,本研究結果之推論有以下限制:. 一、 城、鄉有許多不同的的認定方式,一般仍將北北基分發區認定為「城」,因 此,本研究之結果不宜推論至偏遠地區及一般鄉鎮之學生。 二、 本研究抽樣對象皆為公立學校學生,故不宜推論至私立學校學生。 三、 本研究所指之免試入學方案係指101學年度之入學方案,分析之文件亦依據 「基北區101學年度高中高職免試入學實施計畫」,因各學年度之免試入學 方案有所不同,故不宜將研究結果推論至其它學年度。 四、 本研究抽樣對象排除特殊生,且不探討免試入學方案內特殊生的升學名額 及資格問題,因此亦不應推論為特殊生之升學感受與看法 五、 壓力為主觀感受,影響壓力相關之中介因素包括:個人特質,如正向特質 (洪榮鴻,2010) ,及個人因應策略 (林美珍,2009)等,皆不在本研究探討 範圍之內,本研究僅就升學壓力進行概況調查,個人因素則需進一步探討。. 10.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以政策理性模式分析作為方案研究之主要架構(張鈿富,1996), 見圖2-1。藉由歷史背景的回顧,對台灣升學制度變革進行「問題分析」,以 瞭解政策所欲解決之問題本質及歷史啓示,進行相關之「資料蒐集」,以中 西理論闡述方案目標之具體內涵為何,以現況分析方案規劃之合理性,及加 強溝通與宣導之需求性,以實施現況獲得認同之程度及壓力紓解之程度作為 方案「解決分析」之回饋,以檢視方案之規劃能否回應歷史的啓示,影響方 案成敗之可能因素是否已充分控制並加以改善,最終提出有效建議。. 圖2-1 理性模式的主要結構 資料來源:張鈿富(1996)。. 11.

(28) 第一節 免試入學方案倡導之背景. 華德(L. F. Ward)提出社會導進論,主張「以教育力量促成社會進步」, 繼之涂爾幹(E. Durkheim)指出教育制度應為變遷的社會進行選才,自此,為求 全面提昇國民素質,促進經濟發展,各國莫不致力於教育制度的建立,學校 制度成為世界性的文化制度。在臺灣社會裡,教育除了可作為提高職業、收 入的工具之外,其本身也代表著很重要的社會地位(黃毅志、陳怡靖,2005)。 正式教育機構及國家控制教育選才,選拔人才因科層體制的建立及普遍化, 使得考試制度更受重視(林清江,1981)。 長期以來考試引導教學(黃政傑,2000) ,辦教育與辦升學劃上等號(張 芳全,2000),升學制度中入學管道之改革一向被視為消滅升學主義、導引 教學正常化、紓緩升學壓力的最佳途徑,然而,問題關鍵是否在於升學管道 或考試制度的不健全仍有待確認。 升學問題是否和升學主義有關?還是教育制度的改革陷於技術面調整 (陳伯璋,1988b;陳國偉,2002)?是理念宣導不足?還是教育的改革措施 需要進一步的落實、修正、檢討與評估(周祝瑛,2009)?謝建全(1991) 指出「制度或政策的制定應考慮到環境之所有即成的條件因素,包括個人、 團體、整個機構及社會文化與國家發展情形。」以下將藉著教育發展階段之 歷史回顧,探究台灣升學制度發展之脈絡及其現象,釐清當前升學制度關鍵 問題之所在,有助於預測免試入學方案對政策目標能否達成。. 壹、 六年國民義務教育(1947~1968). 1945年台灣光復,1947年憲法公布,規定人民有權利與義務接受六年國 民義務教育,根據監察院於2004年《暢通升學管道之成效與檢討》之調查報 12.

(29) 告: 台灣光復之後,國民小學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初級中學未能配合擴充, 造成初中入學考試的激烈競爭,強調升學導向的惡性補習,情形嚴重, 戕害學童身心健康。教育部於四十四年,訂「發展初級中學教育方案」, 提出「省辦高中、縣市辦初中」的原則。...。而國小畢業生升學初中的 競爭與壓力,直到五十七年九月,九年義務教育開始實施,才得紓緩。. 此時,入學考試已構成升學壓力,補習業乃為升學主義下的產物。為此, 1962召開之第四次全國教育會議將「『延長國民義務教育』、青年升學與就 業、省辦高中、縣市辦初中、學風、國民學校惡性補習」列為討論重點,教 育核心問題在解決入學機會,紓解升學壓力成為主政者對教育最關心的議題 之一。. 貳、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試辦自學方案(1968~1995). 政府鑑於國人對教育的需求及提昇國力,於1968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 育,隨著戒嚴的解除,台灣教育逐漸走向自由化及民主化的方向發展。教育 制度在政府的全面主導下,升學主義高漲、知識社會階層形成 、教學不正常、 青少年犯罪等問題隨之衍生,上述現象在教育及社會環境中互為因果,而此 階段試辦之「自學方案」則為入學制度帶來改革之契機。以下分述此階段教 育問題之源由。. 一、高中入學機會不足.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將升學壓力由國小向上至國中階段,國人學歷提昇而國. 13.

(30) 中畢業生大量成長,但因同時期高中職、五專入學機會之成長速度較慢,國 中畢業生升學機會不足,造成學生、教師、家長、學校仍有升學上的壓力(吳 京等,1997)。受教育年數是影響個人職業地位的重要變項,與未來社會地 位有密切關係,在推動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同時,升學壓力也向上擠壓至國 中(柯嚴賀,2003;黃政傑,2000;黃毅志、陳怡靖,2005)。. 二、教學正常化受影響. 就升學制度為害教育本質理想之發展而言,楊洲松(2000)指出臺灣教 育的三個主要問題:一、管理主義統制人的思想言行;二、升學主義造成五 育發展不均;三、粗廉主義影響教育品質。研究指出影響國中教學正常化的 原因,在於以非標準化測驗依考試分數高低決定學生選擇學校的先後順序的 入學方式(宋曜廷、周業太、吳佩璵、林秀珊、曾芬蘭,2010)。亦有學者 直言,擔任升學篩選任務的聯考是扭曲教育本質的大禍源(楊朝祥,2001)。 陳伯璋(1988a)就皮德斯(R. Peters)的教育規準分析聯考體制下之教育, 此時之教育因工具的不完善無法測得學生整體學習成效,不符「認知性」規 準;因內容過於一元而不符「價值性」,因學習為考試為家長,致使學習失 去內在動機,而不符「自願性」之規準。顯見以聯考篩選之升學制度對教育 目的之實踐具有扭曲及阻礙之作用。. 三、知識社會階層結構形成. 聯考之入學篩選機制造就知識社會階級。國中畢業生參加高級中學招生 入學考試,且考試成績必須達到志願就讀學校標準(監察院,2004)。此一篩 選機制反映當時的執政者以培育菁英、規劃人力、實施分流、講求投資報酬 的想法在辦教育(黃乃熒,2005)。人力在學校單位即行分等,並依照人力資 14.

(31) 源規劃分配教育資源。陳伯璋(1988a)指出考試制度的分配作用存在著潛在 功能,適者生存之叢林思想成為社會共同意識,無形中助長了升學主義。 升學競爭成為學習最強大的外在動機。人們經由社會競爭取得優勢,以 弱勢者為工具而成為社會菁英,符應尼采之「超人論」及達爾文「進化論」, 促成了「強凌弱」、「眾暴寡」之混亂現象(高廣孚,1991)。升學制度暗助 特權的合理化,人與人之間形成不平等的競爭結構,升學競爭之激烈成為教 育界最嚴重的問題(黃毅志、陳怡靖,2005)。 台灣的升學制度也提供了知識份子累積並鞏固各類資本的機會(孫智綺 譯,2002)。Marx 認為,知識與階級有關,社會意識型態是社會階級利益的 反應(陳美如,2009)。原為促進階級流動的台灣的升學制度提供知識階級及 資產階級進一步進行階級劃分的管道,以布赫迪厄(Bourdieu)的資本論分析台 灣的升學制度,台灣升學制度與階級結構之間的運作模式如下: 教育市場的供需失調,因升學競爭日趨白熱化,升學產業如補習班應運而 生,知識份子挾其文化資產培育下一代,資產階級以其經濟資產為下一代厚植 升學實力,社經水準佳者擁有社會資本越豐厚,擁有以上資本對成績有正面影 響(林亮雯,2003;黃毅志、陳怡靖,2005;葉淑華,2010),進入菁英高中、 頂尖大學的機會皆優於無任一資本者,而以上三社會階層在取得較優文憑後, 在台灣文憑社會中,終得取得其象徵資本及社會地位,見圖 2-1-1。. 出 身 背 景. 文化資本. 文 憑 學 歷. 社會資本 經濟資本. 圖 2-1-1. 資本影響教育成就循環圖. 資料來源:修改自黃毅志、陳怡靖(2005)。. 15. 象徵 資本.

(32) 無產階級成為升學制度下的犠牲者,沒有能力增加自己應考的實力,其 存在以突顯他人特權,在升學市場中得到的宰制階級善於經營區別性以突出 自己的身份,正如Rist指出學生社經水準影響學習成就,而學校的互動過程導致 教育上的不公平又鏡照出社會階層的結構,造成社會階層複製而非社會階層 的流動(Ballantine & Spade,2000)。 以上分析可知,由於聯考制度成為主要的階層劃分工具,與社會階級成 為無法拆解的共犯結構,而政策制定者必須對升學制度所產生的潛在功能進 行探究(陳伯璋,1988a),才能避免行平等之名,而行分類之實。. 四、邊緣化青少年之犯罪問題. 此階段之學校教育,偏重智育的情形造就社會亂象。各國中皆以明星學校 上榜率為學校辦學績效,明星高中成形激化了升學競爭及壓力而產生越區就 讀、城鄉學校差距等的問題。過大的升學壓力導致教育發展失衡,能力編班的 後果是上段班的學生被升學壓力所壓迫,後段班的學生因標籤作用而被邊緣 化,甚至自我放棄(陳伯璋,1988b;許護馨,2011)。在 80 年代,青少年犯 罪成為「放牛班」的代名詞(梁慧珠,1991)。惡性競爭的教育環境使得學業 後段的學生難以了解自我生命的價值。 青少年除了行為表現兩極化,在學習成就方面也呈現兩極化現象,呂俊甫 (1994)指出,1994 年一項國際比較性的科學學習成就調查研究顯示我國國民 中學三年級學生的科學平均成績高居十七個國家同年級學生中的第四位,而表 示個別差異的標準差則高居第一,個別差異為各國之首。. 由以上分析可知,明星高中的存在激化了教育的偏態,對升學率的追逐間 接的形成了國中生的學力不均及行為問題。. 16.

(33) 五、自學方案對免試入學之啓示. 教育部於1993年辦理「國民中學畢業生自願就學輔導方案」(簡稱「自願 就學方案」),企圖導正教學不正常化之情形,認為只要取消聯考,國中畢業 生得以在校成績,免試登記分發進入高中就讀,即可減輕升學壓力。其篩選 具體作法是以五育取代智育為評量指標,以引導五育均衡發展,以班內為分 發常模,並以此為常態編班的公平性背書。 自學方案雖有其成績採計上公平性受人質疑之處,根據張芳全(2000)對 自學方案所進行的評估顯示,較之聯考所帶來的課業壓力、越區就讀、五育不 均、同儕惡性競爭、教學未正常化等缺點,以此方案取代聯考對於紓解升學壓 力有其實質效果,並建議應將此擴大規模辦理此一方案。黃淑馨(1992)針對 北市自學班學生的研究亦顯示出同樣的結論。 其它針對自學方案之研究皆極具啓發性,包括蓋洛普公司於1992年接受 台北市政府委託的調查指出,54%的教師認為自學方案不可能減輕課業壓力, 但是有69%的教師認為自學方案可以達到正常化教學目標(郭昭佑,1999); 且有助於減少越區就讀進而平衡城鄉發展(蔡振麟、楊網良,1992);楊仲 鏞於1993之調查結果也顯示半數以上的教育人員及家長皆同意自學方案能達 成平衡城鄉發展的目標(引自郭昭佑,1999),而由於自學方案大幅降低明 星高中的學生素質(郭昭佑,1999),對高中均質化將極具啓發性。 自學方案既能收教學正常化及區域平衡之功,卻在1996學年度幾乎停止 試辦,其成敗與政策宣導有極大相關。根據林文瑛等人在1992年的研究顯示, 即使經過擴大宣導,家長對方案的「意理」及「技術」仍十分模糊,對方案 雖表示認同,在選擇自學方案時的主要理由仍為升學考慮(王震武、林文瑛, 1994)。張芳全(2000)亦指出行政單位在方案宣導時偏向於細節說明,對 於整體方案的意涵未有正確的認識,導致此一方案的理念無法得到大衆的支 持,與所欲達成的目標亦產生極大出入。 17.

(34) 綜合以上分析,高中聯考制度實施近三十年,所造成之升學競爭是教學 不正常之主因,高中職之入學機會不足造就了明星學校,升學制度造就了主 智文化及社會階級,學力兩極化引發青少年的身心適應及社會犯罪問題。而 「自願就學方案」實有成效,其失敗乃在於宣導不足及教師評量專業之欠缺。 諸多的教育亂象終於引發民間教改人士發動遊行,政府乃於1994年召開 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主題為「推動多元教育,提升教育品質,開創美好教 育願景」,李總統並於教育會議當中指出,舒緩升學壓力是教育首要任務。 企圖以教育鬆綁諸多措施改善國內教育體質,引導教育正常化。. 參、教改實施「多元入學方案」(1996~2008). 1994 年由民間教改團體所發起「四一 0 教改遊行」啟動台灣教育改革,其 主要訴求為「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制訂教育基本法」、「促 進教育現代化」。行政院並於 1996 年發表「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以為回 應,提出五大方向「教育鬆綁」、「帶好每位學生」、「暢通升學管道」、「提 升教育品質」及「建立終身學習社會」(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 由以上方向定位可看出此階段之教育改革乃以民主化、現代化、個別化、優質 化為目標。 教育部於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後,於 1995 年提出「中華民國教育報告 書」,報告書中揭示高中教育遠景為:改進高中入學制度、建立多元入學管道, 導引國中教學正常發展。於 1996 年 12 月 2 日於「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 建議推動多元入學方案,試辦推薦甄選制與申請入學制,將入學途徑多元化。 1998 年 7 月正式宣佈「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同年 9 月發布「高級職業學 校多元入學方案」,並於 2001 年 8 月發布「高中及高職多元入學方案」。. 18.

(35) 在「多元選擇、多元特色、多元智慧」的規劃精神下,冀望經由入學方式 走向多元評量,配合基本學力測驗的實施,協助於培養學生基本能力、多元智 慧及促進五育均衡發展,以全面照顧學生之個別教育需求。而實施成效根據監 察院(2004)於《暢通升學管道之成效與檢討》調查報告顯示多元入學方案雖 然解決了一試定終身的問題,但是卻未能減輕學生及家長之負擔,黃炳煌等人 (2002)的研究亦指出此方案無法真正形成一有效降低升學壓力的機制,也引 發社會各界諸多非議,以下就多元入學方案之各項缺失進行探討。. 一、教學正常化成效不彰. 基於台灣民眾對制度公平性的期待,林清江部長於1998年5月決定以基本 學力測驗取代聯考。其題庫雖經由測驗研究的專業機構,按照測驗編製的標 準化程序所編製,可確保其信度和效度,但卻加劇教學不正常的狀況,要激 發學生培育帶得走的能力有賴老師的創意教學。教學現場的教師們仍以面對 聯考的心態來面對基測,仍得面臨不斷的「考試」,成為考試機器,五育不 均的情形仍無法改善。 管理主義助長升學主義的氣燄,壓抑教學自主性,增長青少年犯罪(陳 儀君,1998)。教育偏態已為青少年的管教埋下隱憂,五育不均的情形可由 張富鈿(2000)於1999年進行的調查可知,一般民衆認為教育中智育成效較 好占70.5%,認為德育成效最差的比率最高,「學校的犯罪與遊蕩問題」已成 為首要教育問題,就青少年偏差行為之趨勢來看,研究指出教育發展愈高, 則犯罪問題愈嚴重(陳姿文,2003),青少年犯罪及偏差行為約在16-18歲達 到高峰,而犯罪類型以竊盜犯罪為主,文憑主義對高學歷的要求使得低學歷 青少年在無法依正當途徑取得所需的財物,因此選擇鋌而走險導致城市中的 犯罪率增加,此乃文憑社會之惡果。 根據依據教育部(2009)於「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前 19.

(36) 言指出: 「國中基測實施迄今已九年,但是各種多元管道仍以國中基測量尺分數作 為分發篩選之重要參據,多元能力評量參採比重偏低,國中學生升學競爭 壓力未得緩解,高職申請入學名額報到率偏低,學生未能適性選擇高中職 就學等問題,期以國中基測作為入學門檻,申請入學導引適性分流,多元 管道實現多元選才等理念,未能完全體現。」. 許多學者對基本學力測驗的功能提出批判,認為基測造就明星高中及跨學 區就讀(張鈿富、鄧進權、林孟潔,2010)、成績依舊為決勝關鍵,幾成唯 一標準(周祝瑛,2009)、沒有真正跳脫學科知識的考試(黃炳煌,2002)、 功能誤用(陳國偉,2002)、評量形式欠缺合理性及公平性,評量時間輕忽 學習過程(姚德義,2008),以標準化測驗來對待所有的學生,輕忽個別差異 的重要性(楊秀菁,2010)等,考試壓力加深的原因在分分計較(柯嚴賀, 2003)、申請入學名額比例較少,多元能力評量參採比例偏低(宋曜廷、周 業太、吳佩璵、林秀珊、曾芬蘭,2010),這也是讓學生無法多元化學習的 原因。由以上學者之言論可知,以多元入學引導多元學習已淪為口號。. 二、社會階層化之惡化. 柯嚴賀(2003)指出政策應檢視方案是否有潛在的標的群衆。 「多元入學 方案」申請入學之才藝加分制度引發另一類型的升學競爭,為達五育均衡導 致才藝補習風氣大盛,造成學生被迫補才藝、音樂、美術等課程,多元補習 的現象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柯嚴賀,2003;許定邦,2002;程振隆,2002)。 補習時數的多寡會影響學習成就(林聖峰,2009)。由於補習、休閒、一綱 多本、才藝的學習、上私立學校等皆與家庭經濟能力有直接相關,多元入學 方案不但未能紓解升學壓力,反而被批為「多錢入學方案」(李秀苓,2006; 20.

(37) 柯嚴賀,2003;程振隆,2002;黃毅志、陳怡靖,2005)。 補習對臺灣民眾教育成就影響極大,補習是影響民眾教育年數、升學與 否的最重要影響因素(黃毅志、陳怡靖,2005)。在升學競爭下,弱勢家庭 及偏遠鄉鎮的孩子承擔了雙重的教育不公的剝削,具有財務資本者才能在這 樣的入學制度中取得優勢;即使在學校中,許多研究指出我國教師雖多出身 勞工背景,卻對較佳文化資本的學生印象較佳,對學生學業成就造成正面影 響(李逄堅,2010)。整個制度形同為特定人士服務,事實上是投射優勢階 級的價值領域和生命法則(李逄堅;2010;林萬億,2009;柯嚴賀,2003), 整個社會及教育制度形同為資本主義而存在。 諸多研究顯示,學生家長的社經水準會隨著學生就讀學校有顯著差異,也 就是「階層化」現象明顯,賴銀奎(2001)針對 1989 至 2000 年間之影響教育 機會之教育政策的研究指出,台灣對如何減少「再製」現象之論述及措施不足, 而菁英階級透過國家機器主導政策,改善學校教育作為宰制階級的再製機制未 見成效,可知教育之意識型能潛在功能之為惡。階級複製情形顯現於社會,升 學主義及文憑主義使得臺灣社會與「以教育促進社會階級流動」的理想漸行漸 遠。. 三、廣設高中無助紓解升學壓力. 就入學機會而言,政府於1994年起試辦完全中學,鼓勵就近入學,1996 年推動綜合高中,擴大高中職之入學管道,增加受教機會,以滿足需求量的 增加,抒解升學壓力,讓受教者有較多機會選擇學習管道,讓每個人擁有較 寬廣的升學空間。王震武等(1994)對此一訴求之解讀為:民間認為問題出 在升學機會太少。 當初廣設初中並實施九年國教並未紓解升高中之升學壓力,陳儀君 (1998)指出,如果文憑至上的迷信無法破除,廣設高中大學仍無法改變明 21.

(38) 星學校的心態。就升學機會來看,1996年時,每一位應屆畢業生可繼續升學 高中職的機會高達百分之一百二十三(監察院,2004),就缺額來看,2002 年的分發數據顯示,私立高職的缺額高達45%,而五專缺額達15%(程振隆, 2002)。整體入學機會高於所需,而高職及五專卻有高比例之缺額,代表著 國中學生偏好就讀普通高中。 對就讀高中的偏好之主要原因在於對技職與學術教育體系的刻板印象; 社經水準好的人進入高中,畢業後升大學,接著從事白領職業;背景不好的 人進入高職,畢業後則少有升學機會,往往只能當工人,在臺灣,這個現象 稱為,也成了對不同學制的刻板印象(黃毅志、陳怡靖,2005)。 其次,制度設計對高職畢業生存著差別待遇,高中生的升學管道比高職學 生來得多(張芳全,2000)。以九十三學年度為例,大學、技術學院提供高 中生畢業升入技術學院多於往年的四倍,相對減少高職畢業生升學的機會(引 自黃乃熒,2005)。由近六年大學錄取率(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2012a; 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2012b),見表2-1-1,亦可看出高中相較於高職之 優勢。其次,以2011年為例,15萬9千學生報考四技二專統測,國立大學提供 的招生名額僅1萬人,考生平均錄取國立學校比率只有13.81%(薛荷玉, 2011a),遠低於一般大學考生有1/3可進入國立學校的比率。 以上升學制度的設計皆形成學生升學選擇的偏態及壓力,高中職入學機會 不足實不為升學壓力之原因,而是升學管道暢通之公平性與否的問題。 表 2-1-1 近六年大考分發缺額及錄取率 學年度 100. 99. 98. 97. 96. 95. 缺額人數. 313. 2336. 6802. 4788. 522. 29. 錄取率. 90.44. 94.87. 97.14. 97.1. 96.28. 90.93. 項 目.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2.

(39) 四、明星高中的迷思. 對明星高中的迷思將成為免試入學方案之隱憂,楊朝祥指出十二年國教的 推動應從大學升學機制來配合(王采鸝,2012)。根據張富鈿(2000)於 1999 年所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一般人認為升學壓力很大者仍占 52%。陳國偉 (2002)的研究指出,迷信明星學校的價值觀仍是實施多元入學方案的瓶頸, 多元入學方案仍未能紓解學生升學壓力。明星高中的升學頂尖或國立大學的比 率太高,私立大學的學費又高於國立大學,此皆造成社會大眾對明星高中的迷 思(柯嚴賀,2003:黃光國,2003)。 追求更高學歷是多數發展中的國家共同的現象,原因是高學歷帶來高薪 與專業技能(Pang Eng-Fong,1982),然而,教育擴充的後果造成文憑價值浮濫, 也帶來教育品質下降與高教低就,以高等教育而言,粗在學率在1976年僅 15.4%, 2009達到82%,僅次於南韓,高出美、英、日、法、澳大利亞等國(林 明昱,2009)。相對的,教育過量的現象,以私立技職學校最為嚴重(郭峻 廷、2010),一味追求高學歷並未帶來實質的國家競爭力及社會素質。 99學年度的國中畢業生就學機會已提升至105.65%(教育部統計處, 2012a),入學機會之提供並未紓解升學壓力,原因是各校仍以升學明星學校 為標榜,社會對文憑的認定有了新的解讀,升學的標的不再以學歷認定,而 以學校排名(林明昱,2009)為依據,大學文憑不再是優秀人才的保證(黃 毅志、陳怡靖,2005),進入明星學校才能進入頂尖大學,才能成為具競爭 力之人力資源,文憑取得或受教年限的提昇對平均教育水準並不必然成正比。. 五、高職免試多元入學方案之啓示. 教育部於1997年8月13日公布「高職免試多元入學方案」,以此作為基礎 逐步推動「延長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十二年國教」,方案之規劃乃採計國中在 23.

(40) 校成績,加上統一命題測驗校正後,據此登記分發。因為未與高中及五專合 併辦理,並未達到紓解學生升學壓力之目的,並加深高職為次等選擇的刻板 印象,而高職學生素質也因為成績採計之技術問題而降低(郭昭佑,1999; 劉世勳,1997),因此,此一免試入學方案並未能提供入學制度之正面建議。. 綜合以上的分析得知教改方案未能紓解升學壓力,升學壓力源自於對明 星高中的迷思;分發制度才是解決升學問題之關鍵,入學方案之設計應滿足 民衆對就讀學校的需求;多元入學方案加劇社會階級化,助長社會菁英階級 鞏固既有社會地位;教師專業能力是教學正常化的成敗關鍵,基本學力測驗 應否承擔升學制度改革之罪有待商榷。. 肆、推動免試入學方案(2009迄今~). 2003年七月十四日黃光國等十八位學者宣佈成立「重建教育連線」,提 出十三項教改亂象作為教改失敗的證明,教育部進一步推動第二期五年教改 行動方案召開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三大軸心議題,包括「增進弱勢族群教 育機會」、「促進高等教育品質及效能」與「階段性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 教改進入了另一個時期,十二年國教正式啓動。 免試入學方案為十二國教政策之重要核心基礎(教育部,2009),教育部 2009 年頒布「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前言指出: 「為能給予每位學生優質的教育環境,多元適性的發展。因此,以漸進彈 性、因地制宜等原則,穩健逐步調整多元入學方案,建立適合各地區國 中學生的升學方式有其必要性。」 以下二節將就免試入學方案之規劃進行探討,以預測其是否能解決本節所 指涉之教育問題。. 24.

(41) 第二節 免試入學方案與教育機會均等. 教育部於「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計畫中指出「基於實現 教育機會均等與追求教學卓越之理念,給予每位學生同等的關懷和尊重,以實 現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可見教育機會均等為免試入學方案之重 要內涵,以下將分述此概念下之重要意涵:. 壹、我國教育機會均等之倡導. 我國「教育機會均等」之理想始自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之平等思想,體 現於憲法之第一百五十九條:「國民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融合了儒家 的教育主張「有教無類」-無歧視的均等,普及教育的量;「因材施教」-發展 潛能,提昇教育的質。張建勛(1991)將國父教育機會均等之主張歸納為下 列四點:(一)普及教育;(二)人盡其才;(三)實施公費制度;(四)受 教育為國民應享的權利應設性質各別之學校。 蔣中正總統以降之國家領導人,皆繼承此平等主張為重要教育政策。時 至建國100年之時,2011年馬英九總統於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元旦祝詞宣示: 「預 定民國103年高中職學生全面免學費、大部分免試入學」。<實施十二年國民 基本教育說帖>旨列五大理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適性揚才、多元進路、 優質銜接,即知十二年國教精神皆本於三民主義之「教育機會均等」之教育 理想,並以其為其核心價值。 教育機會均等之發展有其階段性的任務及重要議題,張建勛(1991)指 出其演變的五個階段:入學機會均等、受教年限的提升、重視受教過程的平 等、發揮個人的能力、社教機會的均等。柯爾曼(J.S.Coleman)於1966提出的「柯 爾曼報告」指出教育機會的普及應注意社會階層與種族,不但入學機會要均 等,受教過程及學校特徵的差異同等重要(張建勛,1991)。 25.

(42) 此外,教育應重視的是學生成就是否能獨立於個人社會背景因素,學校 是究竟是減少還是在複製社會的不公平(Montt,2011),論及我國教育機會均等 之實施成效,張建勛(1991)指出世界各國教育機會均等皆受到許多「人為」 因素影響,即為:入學測驗成績、偏差之觀念、地區開發之先後、公私立學 校收費之多寡等。 以我國實施教育機會均等之情形,蔡祈賢(1994)的研究結果顯示,教 育機會均等之概念,與入學制度相關者,為教育素質未符專業水準、教育資 源分配不均、城鄉教育水準差距明顯、輔導活動尚未落實等。以此對照免試 入學方案所欲達成的目標,縮短城鄉教育落差作為延長教育年限就近入學之 準備、提升教師教學品質以維持受教過程的平等、及增進學生適性發展以發 揮個人的能力等,皆符應教育機會均等之內涵,以下分述其重要意涵。. 貳、免試入學以延長教育年限. 免試入學是體現教育機會均等主張之必然措施,既視教育為國民應享的 權利,政府應提供適才適所之入學機會及就學場所,而不以聯考之學科測驗 結果作為篩選機制。1995年以來教育改革訴求之一「教育鬆綁」即為回應受 教者之擁有自由選擇教育權,由於升學考試阻礙了學習者的需求(張芳全, 2000),惟有升學免試才能展現受教者選擇受教機會之權利,免試的作法將 是體現教育機會均等之重大升學變革。 就世界潮流而論,推行國民義務教育以實現教育機會均等是各國的共同作 法,194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人權宣言」,教育權被視為基本人權。在民 主潮流中,教育民主化之要求成為趨勢,「教育機會均等」也成為許多國家之 重要教育政策(張建勛,1991;蘇筱玲,2009)。已開發國家在相當於我國之 升高中階段大多實施免試入學(宋曜廷、許福元、曾芬蘭、蔣莉蘋、孫維民,. 26.

(43) 2007),東南亞國家如菲律賓及泰國等有其英美殖民背景,早在1899及1921即 實施義務教育。較晚公佈實施者如新加坡,乃因其入學率本就極高,且具普遍 性,時至2003年才公佈義務教育法案,義務教育可視為以知識為基礎,促進社 會秩序、增進社會流動及對抗貧窮的方法(Chaitut,2010;Pang,1982),大量研究 顯示,經濟繁榮與國民教育水準是可以劃上等號的(Eleni, 2011)。也因此免試入 學方案對我國延長教育年限進行全民之普及教育而言具有重大意義。 就人力資本論而論,教育愈擴充,則全國的人力資本愈豐富,從事經濟活 動生產的專業人材愈多,經濟發展程度也就愈高(黃毅志、陳怡靖,2005)。 因此,隨著經濟發展與進步,主動提供就學機會,全面提高受教年限成為開發 國家民主進步的重要指標,也是各國提昇競爭力的重要政策,個人並可藉此在 勞動市場中獲得較佳社會地位。 發展中等教育為義務教育有其必要性,以人力資源理論的「成本-效益」分 析,初等教育及中等教育的義務教育投資成為最優先的項目,而高等教育之個 人報酬率高於社會報酬率,則個人應適度分攤教育成本(王如哲,2009)。探 討各國教育發展趨勢,基本上會從全民的義務教育到全民的中等教育,以致全 民的高中教育(楊思偉,2006),十八歲以上已屬選擇性教育(張建勛,1991)。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0年資料顯示,各國義務教育年限以10~12年居多(陳 清溪,2010),如表2-2-1所示。. 表2-2-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0年各國義務教育年限. 平均義務教育年限. 14. 13. 12. 11. 10. 實施國家數. 2. 5. 21. 17. 37. 資料來源:陳清溪(2010)。. 教育年限的重要性亦可由聯合國國際人類發展指標將教育經費佔GDP比. 27.

(44) 例及受教年限列為重要指數之二可知。列舉諸國人民接受教育之平圴年限(聯 合國,2011),見表2-2-2,可知已開發國家之人民受教平均年限普遍高於未開 發國家。因此,以我國目前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為基礎,提供免試、免學費非強 迫之中等學校後期國民義務教育至百分之百之就學率,使每個人皆有入學機 會,不以考試通過與否作為入學高中職之必要條件,可展現我國教育民主化之 程度。. 表2-2-2. 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各國人民平均受教(schooling)年限. 國家. 兒童受教年限. 國家. 兒童受教年限. 芬蘭 法國 加拿大. 17.1 16.1 16. 英國 日本 新加坡. 15.9 15.1 14.4. 美國. 15.9. 泰國. 13.5.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參、受教過程之平等. 維持受教過程的平等可促進學生學習成效(楊惠貞,1990)。免試入學方 案之本質為延長受教年限之入學方案,楊思偉(2006)指出,後期中等教育 的發展歷程中,通常有追求平等及效率兩個重要目標,也就是除了提供所有 的國民入學機會,還要追求教育素質的維持。 在國中過渡到高中的階段,國中端生涯成熟與分化任務延伸至高中、高中 端須維持受教過程平等、及發揮個人潛能等任務,合理的學區規劃等皆應納 入方案規劃之內,包括對社會、文化、環境等因素進行整體考量,方可達到 受教過程均等之教育理想。 受教過程的平等首重教育資源分配的公平性,教育資源的分配應考慮效率. 28.

(45) 原則、公平原則、公平與效率兼顧以及社會正義原則(張鈿富,1996)。在 「分配公平」上,分為「水平公平」,及「垂直公平」(蘇筱玲,2009),康 德認為正義原則不能建立在社群的利益欲望之上,正義就必須維護所有人的 人權(樂為良譯,2011),此即「水平公平」之主張。 教育既是人民的權利,正義的定義對此人權的伸張提供進一步的價值準 則,也就是政府在教育資源的提供上,應不論公、私立,不論高中、職及五 專,不論明星或非明星高中,不論城市或偏遠學校,皆應依特殊條件而給予 不同量的資源投入,令各類學校皆達一定教育水準,以提昇教育品質,縮小 城鄉差距,此即「垂直公平」。 在免試入學方案實施之前,為配合廢除高中職聯招,教育部自2001年先推 動「高中職社區化」及「高中職優質化」之目的,係為了促進社區的均衡發 展,均衡高中職的城鄉教育資源,即可展現政府在分配教育資源,均等學生 教育機會之正義思維。 就彌補先天的不平等而言,正義原則應對不平等進行調和。先天的各有 所長是無可辯解的事實,此類優、劣勢皆為道德上的「任意因素」,也形成 了競羅爾斯所指之:在法理上,人人可力爭上游,然而實際上,機會卻可能 不太均等(樂為良譯,2011)。教育政策的擬定者必須審慎思考此一差異現 實之脈絡,以釐清其不平等之處,積極作為以加以彌補。教育機會均等不僅 應展現在形式上,更應在機會上提供平等的立足點,給予更多的資源、支助, 此即「積極性的差別對待」(黃毅志、陳怡靖,2005;蘇筱玲,2010)。 檢視我國入學制度之方案規劃,2006年推動之「大學繁星計畫」為免試 入學方案之配套措施,目標在促進校際人才流動的機會,破除明星高中與菁 英大學的必然連結,則升學區域型或一般高中的壓力自然減輕,此即為補救 不公平之入學方案之例一,方案的重點在提供「機會」,以此作為免試入學 方案成功之基礎,可調和各地學校及社區學力漸趨均質,符合教育政策對不 公平教育現象應有之積極正義作為,而研究顯示,偏鄉學生入學大學的學業 29.

(46) 表現及適應情形與其它管道入學學生無異(蘇筱玲,2010),亦體現柯爾曼 「教育輸出」均等之公平性價值。以上分析可知政府在受教過程平等方面所 進行的努力方向. 肆、發揮個人之能力. 適性教育也是一種教育機會均等(譚光鼎、王麗雲,2006) 。發揮個人的 能力,尊重「差異原則」為教育機會均等之重要精神,羅爾斯認為差異原則 代表一種協議,就是把天生智愚之分配當作一種共同資產,並分享此分配所 帶來的一切好處(樂為良譯,2011)。 教育的目的在「發揮潛能」、「因材施教」,在現代社會與民主國家的 任務分工上,務使人盡其才,各盡所長。因為人具有差異性,國家應視其材 智之高低協助其作良好的發展,不可採「天賦平等」觀念,限制上智者之完 滿發展與生長(高廣孚,1991),明星高中仍有存在必要(陳羿汎,2009), 菁英教育帶動國家的競爭力及整體發展,經濟成長的成果在經由合理的社會 制度分配下,也會為全民所共享。 張建勛(1991)指出教育機會均等應包括國民教育和人才教育兩方面的機 會均等,也就是在機會教育的提供時,應考慮「適性」上「質」的要求,並主 張在義務教育階段內廢除考試,不以篩選制,而必須考量學生發展程度及分化 程度,以學生的性向與才能來決定升學的途徑與現今之適性分流主張一致。教 育部發布「選技職,好好讀,有前途」「適性發展,愛其所學,學其所愛,成 就每個孩子的未來(教育部,2011c)」的口號,國中階段之適性輔導應參酌 學生性向、興趣及能力,提供進路選擇的建議是為「適性分流」。 就青少年分流之實施而言,須探究中學生之生涯成熟度,也就是性向、興 趣及能力分化程度。根據艾肯遜(Atkinson,1965)的發展危機論,青少年正處. 30.

(47) 於自我統整(ego identity)的階段,青年人中有迷感而有自我統整需求或統整 危機感是正常的,提早確立未來發展目標與方向,將有助於個體成長與茁壯 (洪榮鴻,2010),輔導自我認識將是協助解決青少年心理迷失問題的方法, 但過早定型又容易窄化他的能力、知識與與趣(引自林清山、張春興,1993)。 發展雖有共同性,但亦應兼顧個別差異,因此,在國中發展階段協助個別學 生進行自我探索並認識自我意義重大。 政府在近幾年努力推廣技職教育,扭轉技職教育為次等選擇之刻板印 象,在國中階段投入大量經費提前於國一進行職業試探、國三開辦技藝專班, 增進學生對職業類科之了解與興趣,進而提昇就讀高職之意願等措施,有助 於學生職業興趣之分化。 在免試入學的設計中,強化國中輔導機制、保留特 色招生,乃發揮「差異原則」的正義思維之最佳作法。. 以上針對張建勛(1991)提出之教育機會均等演變的五個階段,除了社 教機會的均等以外之四點,入學機會均等、受教年限的提升、重視受教過程 的平等、發揮個人的能力等,分別說明其理念,及政府近年來在政策面如何 努力符應之,我國之教育機會均等理念之發展及落實確實有跡可循。 然而,譚光鼎與王麗雲(2006)在探討制度或政策變革對教育均等之影響之 研究中,也引述他國的研究指出,教育擴充、綜合高中及入學制度受改變未 必代表教育機會更加均等。在免試入學方案之規畫中,方案在學校整體數量、 課程與教學、及入學制度上是否應進行更系統的規劃,以展現政府在維護受 教者在入學及接受教育的過程中能得到公平對待的權利,仍有待進一步進行 後續的探討。. 31.

(48) 第三節 免試入學方案實施內涵. 以下採Lewin「解凍、改變、再凍結」之模式(黃乃熒,2001),研究方 案之內涵以「解凍」觀念,理解免試可以達成目標之原因;進而探討免試入 學方案實施計畫之合理性以進行「改變」之可行性評估;最後根據研究結果 以尋求方案「再結凍」之省思建議。 黃乃熒(2006)指出論述在政策推動之意義,主要在「進行啓蒙、詮譯的 行動、及建立複雜的社會調適系統」,在論述的過程中,政策之理念、價值、 目的得以澄清及反省;執行之品質、權力正當性、及秩序程度可以提昇,論 述有其正面而實質之必要性。本節將以下方案之四大目標為主軸,探討免試 入學方案與達成該目標之關係為何,其次就「方案規畫之合理性」,及配套 措施「加強宣導及溝通」 ,共分六小節論述其具體實踐之內容為何,如圖2-3-1。. 圖2-3-1 免試入學方案實施內涵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繪製。. 壹 、 發展學生多元智能. 發展學生多元智能,可紓緩學生升學係著眼於方案本著「以學生為主體」、. 32.

(49) 「多元適性」之原則(教育部,2009),解除一元化聯合考試分分計較的壓力, 不爭第一,發展唯一,讓擁有不同天賦的人有機會發揮所長與潛能,扭轉主智 教育的陳疴,可有助於紓緩升學壓力。 其內涵發展就以下四層面分述之:一、袪除競爭提升學習動機;二、尊重 學生學習差異;三、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創造力。四、多元評量激發多元智能。. 一、袪除競爭提升學習動機. 升學競爭向來為學生學習之最大學習動機,即外在酬賞,許多研究指出外 在酬賞會降低內在動機(Leonard&Frank,2010) ,是被動的參與者(Yount,1996) , 學生的內在動機從小學低年級就開始逐漸減退,直到中學階段為止(張文哲, 2005),學校必須應用各種外在誘因以引發學習動機,如:讚美、成績、表揚、 競爭、到獎品等或避免外在的不利後果(黃絢質,2010),提供獎賞的結果將 導致學習興趣的降低(Yount,1996)。 升 學 競 爭 之 不 利 學 習 有 三 : 以 馬 斯 洛 ( Maslow ) 的 需 求 理 論 而 言 (Yount,1996),見圖2-3-2,升學競爭適者生存的法則,只符應了馬斯洛需求 理論的最底層「生存需求」,卻因競爭因素損害了同學間「愛與隸屬需求」的 滿足感;就社會心理的角度來看,競爭狀態將導致衝突,志趣相投方可促進合 作(Tyler,1997);對講究學習型組織的時代而言,消弱團體中之競爭因子方 可激發團隊合作。 以艾肯遜(Atkinson)1965所提之成就動機理論說明,人可分為「成就傾 向者」及「失敗傾向者」(林清山、張春興,1993),以得高分為學習目標之「失 敗傾向者」,或以贏過同儕為目標之「表現目標者」(蔡嘉衛,2010),易產 生挫折感、焦慮、並缺乏自信,影響學習動機及興趣,進而引發低成就,外發 性動機掩蓋了內發性動機,可能進一步破壞內發性動機,進而使競爭失敗的人 學習動機蕩然無存(王震武、林文瑛,1994;謝建全,1985)。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It aims to understand the authentic English learning adjust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emote area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amily background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igh-school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multiple problems in mathematics and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whether there is a

The study mainly focuses on discovering the actual situations and issues faci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emote areas in studying mathematics and tests the discovery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