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綜合以上研究結論可以得知,運用問題本位學習於國中歷史課「日治時期的 台灣」單元,對學生的學習態度的提升和基本能力的培養有正面的影響,也能促 進教師專業的成長,雖於過程中遭遇困難,但若能試著找出克服困難的策略並解 決那些困難,歷史科的學習成效也會慢慢提升。

第二節建議

傳統的教學觀念把教學看成是知識從外到內的輸入,學習者只需理解和記憶 書本上的知識就行,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只是單純的灌輸。在這種教學模式 中,學生始終處於一種被動的地位,教與學無法互動,其最終結果是學生的學習 興趣和積極性被大大扼殺,對學習感到厭煩和不滿,創造性被泯滅,培養學生分 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便無從談起。

在大學或工作職場上,有更多機會要自己做決定,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然而,

有些技巧、能力與態度是可以提前在小學、中學階段培養的,如人際的技巧、主 動探索的態度、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近年來,國內外投入 PBL 研究的學者 或教師越來越多,針對如何改善學生的成果展示(演示)或增進教師的引導技術,

教師和教育專家已探究出許多方法和策略,他們的探究成果將有助於 PBL 的實 施更有意義且更有效率,這對後進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一項福音。

依據上一節的研究結論,研究者將針對國中歷史課採用問題本位學習的教學 及未來研究提出若干建議。

壹、 教師方面

一、 重視學生個別差異並加強個別輔導

PBL 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從旁引導,因此,在 PBL 實施過程中,

教師應隨時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並適時給予引導,畢竟學生也是初次嘗試 自我導向的學習,教師適時的介入提示與引導才不會讓學生感覺孤立無援。再 者,PBL 實施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任務,有些學生遇挫就會想要放棄,

此時,教師則應重視個別差異,適時輔導以培養學生敬業與越挫越勇的精神,如 有必要也可請該班導師協助或輔導室協助。

二、 教師角色必須改變

古人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統觀念認為教師擁有知識,

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師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教師決定教學的目標、內容、

方法與結果,學生則只能徹底地接受考試和評定。然而,在 PBL 教學中,顛覆 了教師的角色之定位,學生才是課堂上的重心,學生可以決定他們的學習內容、

選擇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可以成為評鑑者。因此,在 PBL 過程中,除了 學生須適應新教法外,教師對於角色的轉換也該自我調適。值此九年一貫新課程 的實施,講求創新教學之際,教師如能轉換觀念,認同教師角色重新定位,當能 有助於教學之革新。

三、 評量方式必須改變

問題本位學習與傳統教學有諸多差異,學生在「教」與「學」的方法上截然 不同,如果仍著重採用過去紙筆測驗的方式來評量學習成效,則有欠公允。PBL 教學側重學生學習歷程的整體表現,PBL 的評量方式應採用多元評量方式,兼顧 紙筆測驗與真實評量的表現,最好是降低紙筆測驗的比重和增加真實評量的比 重,以期激發學生的參與度。

然而,目前現實環境有定期的學期評量和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考試領導教學

的情況仍存在,課堂上的評量還是很重要的。為落實 PBL 多元評量以及受限於 歷史課每週授課時數少,減少課堂的紙筆測驗是有必要的。研究者建議,在實施 PBL 教學時,教師可以製作評量試題卷當回家功課給學生練習,並鼓勵學生不懂 之處務必詢問老師或同學,一則可以培養學生自動自發與相互切磋的讀書習慣,

二則可兼顧 PBL 教學的品質。

四、 老師也需要合作學習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與其他老師共同從事課程的規劃、設 計,彼此支援教學,才能提升教學品質;透過同儕教師的無數對話、辯證及討論 裡,可以激發創意,可以豐富課程;經由眾人的集思廣益,一定可以設計出更有 趣、更有意義的教學計畫。走在教學路上,少則二十年,多則三十年以上,若能 在同儕教師間形成一套支持系統,不但可以相互激勵扶持,可以分享解惑,也可 以讓教學路上不必踽踽獨行。

五、 加強資訊能力

並非每個教師都有能力去應用網路於教學活動中,儘管有些教師有興趣實施 網路教學,但可能受限於本身電腦及網路使用能力,而不敢輕易嘗試。因此,教 師們本身除了專業知識以外,電腦資訊能力也須提升,同時在態度上也須調適,

以便因應電腦輔助教學所帶來的衝擊。更有甚者,教師若能善用資訊科技,除了 能加強教學效果與增進師生互動之外,更能將自己精彩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成果,

透過資訊工具完整的保留下來。

六、 具備行動研究的能力

學習態度與獨立思考能力的改善與培養均需長時間的觀察並綜合其他方面 的資料才能確定長期的學習效果,因此,需進行長期追蹤研究。而評量新教學方 法,也可以用持續而長期的參與觀察和教室的個案研究,以瞭解師生的交互作 用。研究者建議教師須提升行動研究的能力,在實際教學情境中將理論與實際結 合,在實際教學中獲得驗證與改進,解決教學問題,評估學生的學習效能,進而

達成精進教學的目標。

貳、 課程與教法方面

一、

培養學生善用資源的能力

多鼓勵學生應用社區資源、網路資源、圖書館資源,以獲取課本之外的延伸 知識。此外,教師宜多為學生爭取網路使用資源,為學生爭取可在課餘時間在校 上網的設施與機會,以利數位弱勢者能有較佳上網機會尋找資料。

二、

以多種方式激勵學生上網蒐集資料以解決問題

學生第一次接觸 PBL 教學,在分組討論、蒐集資料以及成果展示等方面的 技術上不免生疏,教師宜在上課時鼓吹 PBL 的好處、設立多種獎勵辦法,如加 分、記嘉獎、給獎品或獎狀等。然而,各組成果發表與學生的態度表現均應納為 平時成績的一部份,給予適當的壓力才能促進學習動力,也較能引發學生積極參 與小組活動的動機。

三、

廣泛運用各種「教學資源網」

縣級「教學資源網」提供縣內老師的教案、教學計畫、教材、學習單、評量 等內容,也可以讓老師直接點選超連結,連結重要的參考網站,一方面節省老師 的備課時間,另方面可以提供老師課程相關的專業知識。但是,目前台中縣教學 資源網國中社會領域的教學資源數量偏少,有待縣內老師多多提供,彼此分享。

另外,與歷史課程息息相關的「歷史文化學習網」,網頁內容活潑、豐富,值得 學生、老師與一般大眾參考與使用。

四、

永續經營教學資源網站

為因應知識爆炸的資訊時代、充實教材內容以及促進師生互動,教學網站的 建立與應用有其必要性。專業的教學網站必須包含教案分享、教學設計、教學經

驗分享、討論互動、優良網站連結等。永續經營教學網站不但可以充實教師專業 知能、減少備課壓力、增進師生互動,進而達到創新教學之目標。

五、PBL 單元內容的選取與實施次數

本研究的 PBL 教學只局限於台灣史「日治時期的台灣」單元,建議未來可 漸次增加其他單元的內容。教師課前準備工作繁重,教師需要自行撰寫 PBL 單 元和問題情境,需要花很多時間去設計和練習,再加上歷史課每星期只有一堂,

時間緊湊,所以研究者建議歷史科一學期最多進行一個單元的 PBL 教學即可,

否則學生與老師可能會疲於奔命,效果不見得理想。

針對其他科目或其他領域方面,研究者建議每學期可選擇一至二個單元或主 題進行 PBL 教學,但不宜同一時間讓學生接受過多個學習領域同時實施 PBL,

因為實施 PBL 很耗時費力,教師與學生均感負擔加重,再加上有授課進度的限 制及段考與基本學力測驗的考試壓力。目前本研究進行的是以同一班級為主,有 機會的話可與他班學生就同一專題進行跨班的多元方式的合作學習,藉此以提升 學生使用網路科技與歷史科學習的動機與興趣。

研究者發現,問題的撰寫不太可能涵蓋教科書某一單元的全部內容,研究者 也擔心實施 PBL 後,各組研究成果加總起來涵蓋教科書內容過少。因此,在各 組決定欲探究的學習議題時,教師應適時地引導,盡量讓各組的學習議題不至於 重複。再者,研究者建議教師可透過評量試題的自我練習和補充資料的閱讀來增 加對課內知識的了解,以彌補上述問題撰寫和各組研究成果涵蓋教科書內容過少 的弊端。

參、 學校與教育行政方面

一、行政資源的支持

每一種新的教育政策或教學方法的實施都必須有學校行政的支援。學校是由 教學與行政兩大系統所組成,行政要與教學做緊密的結合,提供教學最大的支 持,才能使教學無後顧之憂地盡情發揮教學之績效。因此,可以不定期的進行教 學與行政的對話,以取得相互之信任與配合。而 PBL 教學單元之設計,最好也 能在開學前就有構想,並且應透過學校組織協調規劃,納入整學期的教學計畫中 實施,而不是附加於原有課程之外。另外,網路輔助教學特別需要電腦軟硬體與

每一種新的教育政策或教學方法的實施都必須有學校行政的支援。學校是由 教學與行政兩大系統所組成,行政要與教學做緊密的結合,提供教學最大的支 持,才能使教學無後顧之憂地盡情發揮教學之績效。因此,可以不定期的進行教 學與行政的對話,以取得相互之信任與配合。而 PBL 教學單元之設計,最好也 能在開學前就有構想,並且應透過學校組織協調規劃,納入整學期的教學計畫中 實施,而不是附加於原有課程之外。另外,網路輔助教學特別需要電腦軟硬體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