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PBL 教學設計

第二節 PBL 教學的實施歷程

現行國中歷史課每星期授課一節,本研究所進行的單元「日治時期的台灣」

歷時將近二個月,但總上課節數只有八次,有鑑於歷史課時間緊湊,因此研究者 在規劃 PBL 教學流程時已盡可能簡化,本節將依本研究所擬訂之 PBL 教學四步 驟:「陳述問題」、「擬定解決問題學習計畫」、「小組分工蒐集資料」、「成果報告 與評鑑」詳細陳述實施過程於後。為了有效掌控教學時間,研究者於教學前事先 設計好 PBL 單元教學八次上課的進度預定表,如表 4-2-1。

表 4-2-1 PBL 單元教學進度預定表

上課次別 上課日期 教 學 進 度

第一次 2009.02.20 簡介教學平台、介紹日治時期單元的基本內容、

陳述問題、澄清問題

第二次 2009.02.27 問題討論、擬定各組解決問題的學習計畫 第三次 2009.03.05 擬定各組解決問題的學習計畫、

分組討論、分工蒐集資料 第四次 2009.03.13 分組討論、分工蒐集資料 第五次 2009.03.27 分組討論、分工蒐集資料 第六次 2009.04.03 分組討論、分工蒐集資料 第七次 2009.04.17 成果報告與評鑑

第八次 2009.04.17 成果報告與評鑑

壹、 陳述問題

雖然本校每間教室均配有單槍投影機及網路節點,但坐於角落的學生易因反

光而看不見前方的字幕,也為了避免安裝筆記型電腦或網路連線時耽誤上課時 間,因此研究者選擇以本校的電腦兼語言教室實施教學,因為此間教室備有單槍 投影機,有電腦網路,每個學生的桌面下也有電腦螢幕,可說是極為方便。為方 便小組討論,研究者將各組組員盡量排在一起,如附圖 4-2-1。

圖 4-2-1 電腦兼語言教室座位配置圖

研究者於課程一開始先將網路連線到 PBL 教學平台,向學生簡介教學平台 的功能,研究者精簡扼要地介紹日治時期單元的基本內容,以建立學生的單元基 礎知識,隨後即拋出待解問題,透過問題的陳述與相關照片的欣賞以營造學習情 境。

黑板

圖 4-2-2 教學平台上的問題陳述

在問題陳述的內容中,涉及到學生家鄉后里地區的事物,目的在引起學生的 學習興趣與探究動機。PBL 教學著重在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與主動解決問題 的能力,因此,在問題陳述中也特別提及本次活動乃是透過分組合作學習的方法 與網路輔助搜尋資料的方式以達成問題解決的目的。再者,為了激發學生們的創 意能力,各組作品的呈現方式不拘,可以是文字資料、戲劇表演、影音放映或其 他方式,目的在於給予學生彈性的空間自由發揮。

當學生知道他們自己要佈置「日治時期」主題展覽館的時候,許多學生不約 而同〝哇〞了一聲,似乎覺得自己任重道遠,我覺得這個責任加在他們身上,或 許會讓他們更有動力去做,好將優秀的成品公諸於眾。

(教學觀察紀錄,2009/02/20)

雖然 PBL 強調知識的建構,但新的知識是建構於既有的先備知識的基 礎上,為了建立學生對於日治時期單元的先備基礎知識,研究者特地帶領同 學瀏覽教科書內容並簡介重要概念,共花了二十多分鐘,比原訂之教學計畫

多用了將近十分鐘。依照過去傳統教學法教授日治時期課程需要六至八節 課,如今採用 PBL 教學法,學生成了課堂上的主角,老師講述課文不再是 重心,學生頓時覺得很難適應。

老師雖然很快的抓住重點,不過有點太快。

(學習日誌,s14,2009/2/20)

希望老師不要教那麼快,不然有時候連畫重點的時間都沒有。

(學習日誌,s28,2009/2/20)

研究者發現大部分學生仍深受以前習慣影響,依賴老師在講台上鉅細靡 遺的解說,加上學生積極性與主動性不足,喜歡老師為他們做重點整理,面 對教學方法的突然改變,學生心理上的不適應是可以預知的,因此,研究者 於上課時再三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並於學生學習日誌上與教學平台 上回應他們的心聲。

貳、 擬定解決問題學習計畫

在陳述問題之後,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思考問題以及確定問題方向,本研究 引自 Delisle 的問題討論框架加以修改,希望經由問題討論框架的引導,讓學生 的探究過程更加具體化與結構化。

問題討論框架共分成四個步驟:

1、 點子:瞭解問題後,全班共同討論,由老師引導學生提出有助於解決問題的 各種想法。

2、 已知的事實:根據學生的先備知識,引導學生提出所有已知的事實。

3、 學習議題:根據前面所提出的已知事實,引導學生再去討論,我們還需要知 道些什麼。全班腦力激盪後,共同提出一些學習的議題。

4、 行動計畫:根據前面所提出的學習議題,各組自行討論決定欲探究的議題,

並討論如何分工、如何蒐集資訊。

在老師陳述完問題之後,學生對於老師所揭示的問題設計沒有太大疑惑,只 是有部分學生大表驚嘆,可能覺得自己班的同學任重道遠吧。隨後老師進入問題 討論的第一步「點子」,鼓勵學生踴躍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各種方式呈現其成果。

在老師引導下,學生陸續提出「漫畫」、「壁報」、「實物展示」、「戲劇表演」、「口 述」、「電腦簡報」等點子,點子蠻具創意,氣氛還算熱絡。

原先規劃的問題討論第二步是「全班共同討論」,再由個人提出「已知的事 實」,可是在剛開始的五分鐘內舉手回答的同學只是提出疑問而非個人的想法,

雖然學生的提問和老師的解答這種互動方式可以協助學生澄清問題本質以及擴 展相關概念認知,但大部分的同學都是沈默的,在幾分鐘的學生提問與教師解答 後,課程的進行似乎進入了膠著狀態,研究者為了改善這不踴躍發言的僵局,也 擔心一些內向的同學不好意思回答或者是不參與表達意見,因此研究者打破原訂 的計畫,第二步驟「已知的事實」和第三步驟「學習議題」改採「分組討論」的 方式,並製作問題討論學習單(如附錄十一)讓學生預先練習與討論,讓學生個 人在組內天馬行空、自由地提出個人的想法,在討論結束後由自己提出他們的意 見或由各組推派代表回答。

當各組在討論與撰寫學習單時,研究者察覺學生對於問題討論框架第三步驟

「學習議題」部分有疑問,學生不太能夠根據已知事實去提出更多的學習議題,

研究者隨即對各組進行指導與解說。在各組討論時,研究者發現第二組的 s4 和 s16,以及第四組的 s11 等三位同學較能掌握學習議題的軸心,因此,研究者特 別請他們協助引導組內的同學,期能更快了解學習議題以便提出下一步的行動計 畫。

在討論已知事實與學習議題時,研究者發現各組中均有二至三位組員積極性 不足,可能是基礎知識薄弱,也可能是對問題觀念不清楚,導致組內互動情況不 佳,討論活動流於形式,連帶影響到合作學習的效果,也容易演變成組內較優秀 的成員個人意見主導全局,或是學習成就較高的學生自行完成學習活動的情形。

我發現我們這組好馬虎喔!

(學習日誌,s24,2009/2/27)

我覺得我們這組有點不團結。

(學習日誌,s28,2009/2/27)

真的,之前真的太依賴老師了,現在有點不太習慣,不過我還是會努力的。

(學習日誌,s5,2009/2/28)

我發現第二組共同完成的學習單寫得非常好,詢問之下得知大部分出自 s4 和 s16 的點子與意見,除了鼓勵那兩位同學之外,也叮嚀同組的其他組員要踴躍 參與。

(教學觀察紀錄,2009/03/5)

引導學生提出已知的事實和引導學生再去討論「我們還需要知道些什麼」, 接下來就是各組提出自己的行動計畫。為使各組的行動計畫盡量涵蓋整個日治時 期單元的教學目標,亦即是班上六組的成果發表必須包含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 等三個層面,因此,研究者預定每個層面都有兩組人員進行探究。研究者叮嚀組 長到教學平台討論區帶領組員發表意見或點子,以利盡快決定各組的行動計畫。

大部分的學生是被動的,需要老師或組長的指引,因此,我每星期訂定組長 任務,要求組長叮嚀組員剋期完成老師交代的事項,例如上討論區留言或發表意 見、完成學習日誌或學習單等。

(教學觀察紀錄,2009/03/5)

圖 4-2-3 教學平台討論區

為了讓各組的行動計畫方案內容呈現多元性與開創性,以及避免各組所提的 行動計畫與課本的內容相似度過高,研究者與各組討論協議,共同擬定出如下表 4-2-2 之行動計畫。

表 4-2-2 各組擬定的行動計畫

組別 議題層面 最初擬定的行動計畫 改良後的行動計畫 第一組 政治 探討日治時期警察的真正工

作(海報+口頭報告)

探討日治時期台灣警察的 任務,及其對台灣社會的影 響

第二組 經濟 探討日治時期農業經營的狀 況(簡報)

探討日治時期總督府在台 的農業經營狀況

第三組 經濟 探討日治時期總督府對台有 哪些基礎建設(海報+圖片+

口頭解說)

探討日治時期總督府在台 灣的基礎建設,及其背後的 意義與對台灣的影響 第四組 社會文化 日治時期的教育政策(簡報) 介紹日治時期總督府對台

的教育政策

第五組 社會文化 介紹日治時期的藝術(簡報) 介紹日治時期的藝術作 品,並探討其特色 第六組 社會文化 介紹日治時期台灣人生活習

慣的改變(海報+口頭報告)

探討台灣在日治時期的社 會變遷

為使各組行動計畫之決定能盡量涵蓋既定之教學目標,研究者原訂政治、經 濟與社會文化等每個層面都有兩組人員進行探究,但各組行動計畫擬定出來以

為使各組行動計畫之決定能盡量涵蓋既定之教學目標,研究者原訂政治、經 濟與社會文化等每個層面都有兩組人員進行探究,但各組行動計畫擬定出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