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PBL 教學設計

第一節 PBL 單元教學活動設計

壹、

教材分析

學生在國小課程中已學習到台灣史,南一、康軒、翰林等三家出版社所編之 教科書,均於五年級下學期編排了台灣史日治時期單元,因此學生在進入國中 前,對於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已具有部分的先備知識。研究者參考南一、康軒、翰 林等三家出版社之課程內容,將學生在國小所學的日治時期單元教材內容整理如 下:

表 4-1-1 國小所學台灣史日治時期單元 出版社 適用

年級

目次 教材內容

南一 五年 級下 學期

第四單元

日本統治下的台灣 第一課悲壯抗日史

1.介紹日本統治臺灣的原因與經過。

2.介紹臺灣民眾對抗日本政府的事件與人 物。

第二課殖民的社會

會改革措施及發展情形。

9.介紹日治時代臺灣社會救助的發展情 形。

10.介紹日治時代的教育對臺灣社會的影 響。

翰林 五年 級下 學期

第五單元

日本統治下的台灣 第一課英勇的抗日 事蹟

第二課日本的殖民 統治

第三課殖民經濟的 發展與社會變遷

1.介紹中日甲午戰爭的經過與結果。

2.介紹臺灣民主國建立的背景與結果。

3.介紹抗日人物與事蹟。

4.介紹臺灣總督的專斷權力。

5.介紹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對於臺灣人的歧 視和差別待遇。

6.介紹日治時期的經濟改革措施及交通建 設。

7.介紹日治時期臺灣產業的發展情形。

從上表 4-1-1 可知,南一、康軒、翰林等三個出版社所出版的教科書,在介 紹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時,均有以「政治」、「社會」、「經濟」等三個層面來敘述日 治時期台灣被統治的情形,至於「教育」方面,三家出版社均著墨不多,大致是 併入「社會」層面稍做敘述。而國中教材方面,不論哪個版本的教科書,在日治 時期單元,大致上也都是以「政治」、「社會與教育」、「經濟」等三個面向來作更 進一步的探討,因此,國中生在台灣史日治時期單元的學習上不會感到陌生,而 且可以更快速地吸收日治時期相關知識。

貳、

教學目標

研究者將台灣史日治時期課程教學內容,分為三個小單元,分別是『日治時

期的政治演變』、『日治時期的經濟措施』、『日治時期的社會與文化』。研究者依

3. 能說明日治初期基本調查的原因

風俗習慣的改變

題檢核表逐一檢視(如表 4-1-3),期能設計出較理想的問題敘述。

表 4-1-3 問題本位學習課程問題檢核表(修改自 Delisle)

檢核項目 是 否

我是否選擇適當的內容?

我是否決定了可用的資源?

問題的陳述是否根據學生的經驗或結合真實生活?

問題的敘述是否以課程為基礎?

問題陳述主題能否引發學習興趣?

問題的敘述是否適用於多元的教學與學習策略?

問題敘述能否符合關鍵的課程目標?

問題的敘述能否促進基本關鍵能力的培養?

我是否選用了引起動機之活動?

我是否決定了評量策略?

PBL 中的問題最好來自於社會、生活和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能使學生感覺到 他們所學的知識與他們自己的生活、環境或文化息息相關,因此他們會認為學習 是有趣的,有意義的。換言之,PBL 所處理的問題應接近現實的生活情境,如此,

學生才會更努力去瞭解及搜尋資料。1研究者原先設計了一個問題陳述,經過問 題本位學習課程問題檢核表之逐項檢核後,研究者覺得原先的問題敘述與學生真 實生活經驗較無直接關係,恐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者,原問題敘述中,未 提及運用網際網路及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恐難促進基本關鍵能力的培養,因 此,研究者修改了原先的問題陳述,修改後曾與部分學生及同儕教師討論,最後 問題情境的設計採用了修改後的問題陳述。

一、原問題陳述設計

小華就讀國一,小華的父親是一位廚師,他在學校附近買了一塊地,準備蓋

1周天賜:《問題引導學習》(Robert Delisle 原著),頁 13。

一個主題餐廳。小華的父親很喜歡古早味的東西,嚮往懷舊的風格,有意將餐廳 的主題設定為:回憶台灣古早的日治時代。房子蓋好了,走的是日式建築風,但 室內裝潢卻少了點日治時代的文物。小華為了減輕父親的煩惱,想要尋求同學的 協助,希望同學一起幫他蒐集日治時期的資料,好為餐廳空蕩蕩的牆壁與櫥窗做 一些點綴,希望讓走進餐廳的客人能夠一同走進台灣日治時期的時光隧道。

小華的老師幫大家設定了三個方向,好讓大家分工去找資料,老師設定的三 個方向是:台灣日治時期的政治演變、台灣日治時期的經濟措施、台灣日治時期 的社會與文化。老師也建議大家,呈現出來的作品盡量能多元化,可以是文字資 料、照片或圖片,或者是影音資料。

如果你是小華的同學,你會怎麼做?

擬定好此份問題情境設計之後,研究者覺得不是很滿意,總覺得好像不能引 起學生的興趣或共鳴,在經與本校歷史老師切磋之後,決定修改原先的問題敘述。

(教師研究日誌,2008/9/12)

二、修改後的問題陳述設計

我們的家鄉—后里,於民國四十二年以前原名內埔鄉,內埔俗稱「墩子腳」,

而「墩子腳」之「墩」即在文明路的后里國中(舊址),原為小山丘,其形如珍 珠狀,日治時代闢建為小學。在西元 1935 年(昭和十年)發生大地震,名為墩 子腳大地震,造成屋毀人亡,鐵路、橋樑與隧道均有震毀。小學遷往現內埔國小 校址重建,后里國中(舊址)則作為公園。由於地方熱心教育人士不斷的奔走,

於民國五十一年七月在此處創立后里初中,民國五十七年,政府實施九年國民教 育,后里初中改制為「臺中縣立后里國民中學」。因后里國中(舊址)位在地震 帶上,已於民國 95 年遷校,目前舊校區為東達餐廳的臨時停車場,為達到土地 充分利用的目的,縣政府有意規劃為公園或樂器文化園區。

無論是改建為公園或樂器文化園區,我們后里人都希望多感受一點文化氣 息。因此,后里國中幾間舊教室打算作為文物展覽館,分為「清領時期的台灣」、

「日治時期的台灣」和「中華民國時期的台灣」等三個主題展覽館,藉由后里鄉

的后里國中、后綜高中的國中部、高中部學生攜手完成展覽館的布置。希望帶領 群眾回顧歷史,一起走進歷史的時光隧道。

本校國中部負責「日治時期的台灣」這個主題展覽館的布置,日治時期的題 材可分為「台灣日治時期的政治演變」、「台灣日治時期的經濟措施」和「台灣日 治時期的社會與文化」等三個方向,活動的進行採用小組合作學習並配合網際網 路的輔助,作品的呈現方式不拘,可以是文字資料、照片或圖片,或者是影音資 料。

總督府治台時為達有效控制台灣社會,普遍設置派出所,當地警察人數相當 多,人民心中縱使不滿總督府的嚴密監控,但警察制度的施行也為台灣法治帶來 正面的影響;綜觀日治時期的台灣經濟史,不免感受到當時工人、農人飽受政府 壓榨的辛酸,然而,日治時期總督府在台的經濟措施與建設,也為台灣現代化與 經濟發展奠下基礎。

想想看,我們要如何去布置一個「日治時期的台灣」這個主題展覽館呢?你 想讓民眾看到哪些東西?

哇﹗真高興,終於修改完成問題敘述,把修改後的問題設計與原先的問題設 計拿來互相比較一下,研究者覺得修改後的問題敘述較能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

請教過本校歷史老師與部分同學之後,他們也有同感。問題情境設計就這樣定案 吧。 (教師研究日誌,2008/10/27)

肆、

教學活動流程

計惠卿、張杏妃提出 PBL 教學設計模式五階段:2

1、分析階段:從事學習目標的分析、學習者特質的分析、以及問題的分析與選 擇。

2計惠卿、張杏妃:〈全方位的學習策略—問題導向學習的教學設計模式〉,《教學科技與媒體》,

頁 62-68。

2、設計階段:先決定學習者的角色與情境,進一步繪出整個課程活動涵蓋學習 領域的學習地圖,然後發展出學習評量的工具。

3、發展階段:先決定「問題」的呈現方式、其次是確認教與學的模式,然後安 排必要的講示活動,以及發展評量工具。

4、實施階段:在此階段中,教師是輔助者、顧問、教練,而學生則是進行自我 導向式的學習。

5、評鑑階段:評鑑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階段性評鑑,二是總結性評鑑。

研究者在參考 PBL 文獻以及考慮歷史授課時數後,為本研究提出 PBL 教學 正式課堂實施歷程四步驟:

1、 老師問題敘述

2、 學生擬定解決問題的學習計畫 3、 學生小組分工蒐集資料

4、 成果報告與評鑑

以下針對本研究之 PBL 教學實施歷程四步驟敘述如下:

一、 陳述問題

本次 PBL 教學活動主題為「日治時期的台灣」,為了營造教學情境,研究者 於課前設計了一個問題,文意結構力求完整,問題陳述的內容,盡可能貼近真實 生活經驗,上課一開始即藉由問題的閱讀或相關圖片的欣賞,以引發學生思考問 題情境的情緒。問題情境的設計即是要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因此以多媒體資料 將問題呈現。

二、 擬定解決問題學習計畫

學生在瞭解問題後,透過合作討論、協商,小組自行決定探究的內容以及如 何去探究。為使小組討論有所依據,也為了讓問題本位學習過程更加結構化,研 究者引用德雷斯利(Delisle)的 PBL 問題討論框架(如表 4-1-4)並加以修改。

教師從旁擔任引導者的角色,先針對問題引導學生提出個人的想法,再由全班討 論分享已知的事實,然後全班共同討論提出一些學習的議題,最後各組自行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