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教學者的專業成長

透過行動研究,教師可以從事教學技能、教學方法、教學行為等方面的改進,

亦可提升自我素養與專業能力。茲將研究者在此次 PBL 的行動研究過程中所獲 得的成長分述如下:

壹、 學生為本位的教學活動之嘗試

研究者以前的歷史教學著重在課文的講述,藉著有趣的故事講述以引起學生 的動機與興趣,靠著教師詼諧幽默的口語讓整個教學活動活潑有勁,因為時間緊 湊,整個教學流程偶有問題提問或解答學生的疑問,鮮少有讓學生表達意見或互 相討論的機會。藉由此次 PBL 教學的嘗試,研究者將課堂上的主導權交給學生,

讓學生分組討論,提出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自己欲探究的問題,並經由網路搜 尋資料與小組互助合作以達到問題解決的目的。整個 PBL 教學過程中,教學活 動的重心由教師講述轉變成以學生活動為主,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角色與任務,

每個學生都有事情做,而不像以前一樣只是老師站在講台上唱獨腳戲。

研究者認為國中階段的孩子已具備基本的獨立思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不 再像國小階段的孩子一樣處處需要依賴師長的指導。倘若國中階段的教育能夠盡 量提供機會培養孩子們的思考、判斷、溝通、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將來孩子們 在大學時代或出社會後遇到更多需要自我判斷、自我作決定、自我解決問題的時 候,屆時他們一定能從容面對問題,並順利地做出決策與解決問題。因此,研究 者認為在國中教育階段,各科老師的教學宜擺脫過去傳統的教師本位教學,透過

適當的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中提供學生主動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 識轉換成主動學習。

我們大部分科目的上課都是老師在講台上講,我們在底下聽,時間久了就覺 得很枯燥,有時還會不小心睡著。這次歷史老師使用新教法,我覺得很新鮮,可 以跟組員討論也很有趣,當我的點子被組員採納時,我覺得很有成就感。

(學習日誌,s11,2009/3/12)

課堂的主角換成學生,研究者擔心場面會冷清,害怕學生提出的問題不是好 問題,也擔心各組討論能否融洽,如果老師因為有太多擔憂而卻步,就如同故步 自封,永遠無法進步,更遑論要培養學生的思考、溝通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了。因 此,研究者認為為了增進孩子們的多方面能力,應該給孩子們磨練的機會,研究 者一再告訴自己不用太擔心他們會遇到挫折,應該從旁鼓勵他們勇敢面對問題、

克服挫折。

(教師研究日誌,2009/3/12)

貳、教學前的準備成了教師自我充實的最佳機會

研究者以往在課堂教學前的準備工作著重在熟悉課文教材、彙整教材重點、

搜尋課程相關之名人軼事,以及印製評量測驗等,研究者鮮少於課前刻意設計以 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此次 PBL 教學的準備工作比以往傳統講述教學的準備 工作還要來的多,例如問題情境的設計、教學活動流程的安排、教學平台的建置、

學生異質的分組、學生基本資訊能力的培訓、教材支援的蒐羅、自評、互評表的 設計,以及專業知識的充實等,也因此研究者在課前所投入的時間和心力也比以 往多。在這課前準備的過程中,不但是研究者嘗試、學習與摸索的過程,同時也 是研究者自我突破與自我充實的好機會。

在今天教育改革浪潮下,不同的教育內涵和新的課程,直接考驗著教師的能

力。長久以來教育體制上,ㄧ般人普遍認為教師的教學能力就是教學技術,過去 教師以教授政府出版的統一教材為依歸,而在新課程中不只教材有多項選擇,重 視培養學生基本能力,強調學科統整學習,鼓勵教師協同教學等,在在都考驗著 教師的教學能力,因此,教師應在專業領域及個人教育理念上不斷追求自我成長。

教師在學校的生活比較穩定,就好像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總覺得只要把 份內的事情做完就算是完成任務了。如今,面對教育環境的變化,教師的專業地 位也受到很大的挑戰。因此,教師不能再「以不變應萬變」的心態行事,更要努 力擺脫過去教書匠的形象,勇於追求突破,若要突破,就要先充實自我。

(教師研究日誌,2009/4/11)

參、 教師資訊素養的提升

此次 PBL 教學的網路教學平台是研究者委託本校資訊組長的協助建置而 成,它本身是屬於部落格(blog)的形式。部落格又名網誌,是網際網路興起後 的產物,通常是由個人管理、不定期張貼文章、圖片或影片的網站,他人可以互 動的方式留下意見與部落格管理者交流。由於它的經營方便、呈現多樣、互動性 高,除了可以紀錄教及學的歷程,也是運用在學習上的絕佳輔助工具,有相當數 量的老師都開始藉由部落格與學生互動,紀錄教學;家長也可以藉由部落格與孩 子互動,增進親子關係。經過資訊組長的解說,研究者知道如何發表新日誌、如 何系統管理,在 PBL 教學前,研究者即將台灣史日治時期教材內容按照小主題 分成數篇放到網站上,並在網站上開闢了「資源區」、「學習日誌區」、「討論區」、

「學生作品展示區」和「學習評量區」等項目,除了讓學生自我學習外,也希望 增進師與生或生與生之間的溝通。

在實驗教學與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面臨許多電腦技術層面的問題,除求助於 本校資訊組長以外,也常與同儕教師共同研究,在解決問題後,研究者累積許多

相關經驗,也在資訊素養方面有所提升,在將來遇到相類似的問題時,均能有自 行解決的能力。

以前總覺得上課都來不及了,怎麼會有時間架設單槍投影機讓學生觀賞圖片 或影像資料,研究者會有這種想法,可能是對電腦資訊設備不熟悉所產生的誤 解,經過此次行動研究與實驗教學,研究者體悟到不能因為不懂或不熟就不去接 觸電腦,教師也要不斷地學習才能進步,因此,研究者勇於嘗試,發現問題就自 行解決或求助於資訊組長,久而久之,研究者在電腦技術方面有也一點小進步。

(教師研究日誌,2009/4/20)

另外,為配合本次教學行動研究,研究者投入了很多時間與心力去設計與經 營 PBL 教學平台。適逢全國教師會主辦「第一屆教育部落格大賽」,研究者也報 名了該項比賽。「第一屆教育部落格大賽」分成「家長部落格」、「教師組織部落 格」、「班級經營部落格」、「社團組織部落格」、「教師部落格」、「大專及職訓生部 落格」、「高中職學生部落格」、「國中學生部落格」、「國小學生部落格」等九組,

研究者報名參加的是「教師個人部落格」,該項比賽重視老師與學生、或家長之 間的對話交流,幫助學生學習、課程補充資料、延伸閱讀內容、共享學習,

以及教師個人特質之呈現。藉著這次全國教育部落格大賽的機會,研究者除 了欣賞參賽者的部落格以外,也從中得到靈感與啟發。

為因應資訊時代的快速性與多元性,教師除了要能利用電腦製作考卷、做成 績處理,也要能利用電子郵件與人進行溝通、利用網際網路搜尋引擎獲得資料,

最好也能製作多媒體以呈現教材內容,或使用電腦來輔助教學,教師宜善用資訊 化環境,營造優良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提升教學品質。

肆、 協同教學的體驗

「協同教學」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教師發揮個人專長所組合成的一個教學

團或工作坊,透過共同合作以完成某一單元或某一領域的教學活動,並達到兩科 以上或更多領域的整合。協同教學的好處是改善了過去單打獨鬥的習慣,老師們 可以溝通合作、同心協力解決教學上的困境,或達到新教材與新教法的嘗試和突 破。本研究所進行的實驗教學雖然不是跨班級的合作教學,但研究者秉持著協同 教學的精神,企圖達到「多種科目協同」的目標。在實驗教學前,研究者邀請本 校歷史老師一起參與規劃教學活動,並時常與資訊老師討論實驗教學的課程內 容,以及請教資訊老師有關網路搜尋和教學平台的事宜。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因 為學生所提的問題中,有涉及到日式建築與繪畫,研究者也特別向美術老師請 益;研究者對於 PBL 教學是初次嘗試,為求好心切,每次上完實驗教學後,均 與歷史老師、資訊老師商討上課情形,討論如何引導學生去找問題,或如何協助 學生去找相關的資料以解決問題。

「協同教學」的核心概念,在於強調教師群的合作,其重要的意涵也在於 整合與發揮教師的專長,為達到此理想,在此次實驗教學中,研究者盡量排除萬 難,找出時間與相關老師做討論與溝通,希望藉由與他人的合作以達到截長補 短、集思廣益之功效,讓學生獲得更豐富、更有意義的學習。

為因應教改或九年一貫新課程,老師們的習慣與觀念就必須改變,雖不用拋 棄傳統的分科教學,但千萬不能再閉門造車或唱獨腳戲,應發揮教師團隊精神,

共同策劃、共同合作,達到「單一科目協同」或「多種科目協同」,甚至是「主 題式協同教學」也行,不要再限制於各自的教學當中,老師的勇於嘗試與求變,

將是學生之福。 (教師研究日誌,20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