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壹、 應用影片於死亡教育教學活動實施的建議

一、 應用影片於死亡教育教學模式建議採行的步驟依序為:教師引導、影片觀賞(完整 播放)、影片回顧、問題討論

研究結果發現應用影片於死亡教育教學模式步驟,以教師引導、影片觀賞(完整播 放)、影片回顧、問題討論的教學效果最佳。此外研究者在參考相關文獻後,設計一套應 用影片於死亡教育的教學活動,並送審課程專家惠賜意見,彙整其意見後進行修改,在行 動的過程中,則依學生的反應與實施的成效,透過反覆不斷地省思、修正以及回饋,最後 完成本行動方案教學活動的設計,此一系列教學活動,對國小三年級學生建立正向的死亡 態度,與正確的死亡概念有顯著的效果,由課程總回饋單與個別訪談的結果可以得知,本 行動方案的實施普遍獲得學生正面的評價,建議未來有志從事相關教學的教師,本研究的 教學活動設計及學習單均可供教師選用、編修及應用,或增加延伸活動等,教學模式可套 用參考,以進行相關教學研究,持續探討其對國小學童之影響。

二、 建議所挑選的影片應符合學生的需求、認知發展和生活經驗,影片長度在五十分鐘 以內為佳

教師在進行影片的挑選前,要先了解學生的需求,設立教學目標,嚴格的考慮影片內 容的適切性,需與所要教授的內容契合度高,若影片內容結構過於廣泛、聚焦性低,或過 於艱澀、抽象,不易了解,均不適合作為教材,挑選標準須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和生活經 驗,較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此外,影片長度在五十分鐘以內為佳,且提供具有正向的楷模 的影片,有助於學生將劇情中主角的行為風格轉化為自身的行為、認知與態度,對於建立 正向的死亡態度有相當大的助益。

三、 教學活動應呈現完整的生命歷程,建議影片安排順序可依生命的歷程、寵物的死亡、

面對親友及自己的死亡,依序進行

教學活動的規劃應由生到死,呈現完整的生命歷程,影片的安排須循序漸進,建議順 序先從生命的起源、歷程談起,再到寵物的死亡,最後才進入面對親友及自己的死亡,依 序安排較能舒緩學生的死亡恐懼,有助於培養正向的死亡態度。

四、 應安排連續的上課節數,以便作深入的探討

研究發現連貫的教學活動,較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因此建議教師可考慮利用早修 時間先看影片,這樣較不會佔用到正課時間,在教學時間的運用上也會更加充裕,早上學 生的精神狀態也較好,有利於學習與吸收,在欣賞完影片後,應儘速安排討論活動,以便 作深入的探討,所以早修後的連續一至二節課應空出做為後續教學討論活動的安排時間。

五、 建議教師平時勤於收集死亡教育相關教材;並於相關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討論

在進行教學前教師應先充實自身死亡教育教學的知能,與具備死亡相關之知識,平時 更要勤於收集教材;在相關教學活動中,能適時加入死亡議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教導學

生正確的死亡知識,與培養正向的死亡態度。

貳、 對教育行政單位的建議

一、 成立死亡教育教學分享平台,並提供各級學校相關資源

研究者在蒐集影片、編寫教材的過程中,花費許多時間,究竟該選擇哪些影片,才能 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由於國內目前尚未建置一套死亡教育教學教育分享平台,研究者初步 從教育部生命教育影片導覽手冊(2006)中篩選適合的影片,再逐一租借,但影片取得不 易。

因此,建議教育部廣邀專家學者及第一線教師推薦相關資源,成立死亡教育影片資料 庫與分享平台,在廣泛蒐集死亡教育之優良影片後,進行採購,採購可由教育當局或各縣 市圖書館編列預算,統一購置公播版影片,或採策略聯盟的方式,提供學校間互相借用的 服務,不僅可減低學校負擔,亦能節省教育資源。同時並將各項有關死亡教育的研究、書 籍、視聽媒體等,統和於一個網站中,形成分享平台,以便作為推展死亡教育之用。藉由 成立分享平台,與提供各級學校相關資源,讓教師更易取得資源,將提升其推展的意願。

二、 舉辦死亡教育研討會,或鼓勵校內教師成立死亡教育教學工作坊

研究者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深感生命歷練不足,將侷限死亡教育學習的深度及廣 度,因此,建議教育主管單位針對在職教師多舉辦死亡教育課程研習,透過專業的教學經 驗分享,學習相關的教學知能,以提昇教師對死亡教育的認知與體驗,增進其實施死亡教 育的專業能力,協助其具備合宜且充足之死亡教育素養。此外,在行動的過程中,校內同 事的生命故事分享,也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對研究者提供相當大的協助,因此,建議學 校可鼓勵校內同事以工作坊或讀書會的方式,分享死亡教育教學的經驗,提供教師彼此交 流的平台,並透過分享,檢視自身對死亡的感受與情緒,是否正確、自然、健康,經由此

一途徑,無論是對死亡教育教學或自身的成長,皆能有所助益。

三、 鼓勵教師編寫死亡教育教材、教案,將優良作品彙整提供給各級學校作為推展之用

研究者在蒐集影片、編寫教材的過程中,耗費許久時間,深感資源相當缺乏,苦無豐 富的教案、資料可供參考,建議教育相關單位可委託專門的機關,鼓勵專家及第一線教師 編寫應用影片於死亡教育的教材,並將優良作品彙整,再製成教學應用索引光碟,發送給各 級學校,幫助教師在短時間內能找到合適的影片、教案等相關教學資源,提升其使用的便利性,

使教師樂於應用這些資源,為死亡教育著力。

四、 落實死亡教育各階段之銜接原則,在幼教以及國中小階段「由生至死」依序規畫一 套完整的死亡教育課程

為落實死亡教育各階段之「銜接原則」,建議幼教以及國中小階段應將生死的課題納 入課程中,「由生至死」依序規劃安排一套一貫的課程,並配合東方國家傳統的生死觀點,

建立本土化的系統教材,提供師生教學與學習之用。

參、 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研究者在歷經十七週應用影片於死亡教育教學後,對未來有志從事相關研究的研究 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 在研究對象上

本研究受限於時間與人力之故,僅以中部地區某國小研究者所任教的班級為研究對 象,因此可能因樣本數的不足,而影響研究結果的代表性,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可擴充研究 對象範圍至其他年級,持續探討應用影片於死亡教育教學實施於其他年級的實際狀況,以 助益死亡教育的發展。

二、 在研究設計上

本研究採團體班級教學的方式介入,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大班級教學,往往不允許全部 的人每次都發言,使得教學者較不易得知其需求是什麼,以便適時提供之,而使研究效果 打折扣。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可採小團體的形式介入,讓參與的成員能有比較充足的時間,

在團體中討論與自我探索,內在的需要也較能獲得滿足。

三、 在研究工具上

本研究的死亡概念及死亡態度測量,於前測、後測皆使用同一份量表以及問卷,如此 雖能提高測驗結果的信度,但卻因學生重複填答一樣的題目,在填答時可能因熟練等情 形,而影響研究結果的內在效度。因此,建議未來的相關研究可編制出一套適合於前後測 的複本量表,以提高研究的信效度。

四、 在研究區域上

本研究只探討台中市某所學校,本區學生多來自中低產階級的家庭,因此研究結果無 法類化至其他地區之學生。建議未來研究可擴大研究範圍,或作城鄉間差異的比較,以使 研究結果的推論更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