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應用影片於教學的理論與死亡教育之相關實徵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應用影片於教學的理論與死亡教育之相關實徵研究

壹、 應用影片於教學的相關理論

以下將分項論述應用影片於教學之相關理論基礎:

一、觀察學習

依據班度拉(Albert Bandura)的觀察學習理論而言,我們可藉由觀察他人、社會與 環境而產生學習,亦即學習者不必親自參與活動,只要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別人的行為,

便能間接地獲得學習。因此,我們可以透過影片,使學生將影片中的情節、影像存在腦海 並加以消化統整,在往後生活中遇到類似電影中的情節時,可以拿出來加以運用,當然並 非依照影片中的「楷模」依樣畫葫蘆的照單全收,而是透過影片去學習、思考與模擬影片 中所欲傳達的中心思想(樊明德,2004)。

二、實用主義

杜威(John Dewey)的「教育及生活理論」理論認提醒我們必須將所學,實踐在日常 生活中,才是教育最初始的目的,在被動上則是希望我們的教育素材能真正來自生活,與 生活貼近,杜威的教育思想,含有強烈工具性色彩,強調解決日常生活的實用性價值,而 影片常是人們生活的側寫,人生的萬花筒,很能引起學習者的共鳴(樊明德,2004),影 片所能呈現的教育景觀是相當開闊的,其能為教育提供生動、逼真的生活寫照,以生動的 畫面、圖案和動作來表現教育內容的真實感(林德煌譯,1971),因此影片很適合用來做 為教育的素材。

三、認知發展論

本研究對象(9-10 歲)在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論中屬於具體操作期,近似 布魯納(Bruner)表徵系統論的形象表徵,據此依循兒童的認知發展設計課程,應多提供 具體性的教材、具體經驗來進行教學,以減少抽象的語言、文字符號教學時所引起的困擾

(張霄亭,1992),而影片具有真實性、具體性、顯著性等特性,因此運用影片於教學中 將可有效地促進學習成效。

四、象徵互動論

象徵互動論主要論點為:(1)在社會互動中,人們習得意義與象徵符號,而得以利於 人們思考的能力;(2)人類被賦予思想的能力,而思想能力係由社會互動所塑造形成;(3)

交織的行為和互動模式構成了團體與社會;(4)意義的產生是在互動的歷程中不斷的創 造、修正發展與改變而成(宋鎮照,1997)。而一般純文字的書本,很難具體表現人的互 動歷程,包括眼神、情緒、說話語調、表情、肢體動作…,以及在此互動之後更為深遠、

廣大的歷史脈絡,但是藉由影片卻可幫助教師具體呈現這些互動歷程,且在必要時還可以

定格、慢動作或是重新再看一次,幫助學生觀察互動歷程,培養學生在社會互動中對各種 訊息的理解力,而這些理解將有助於學生在往後的生活中觀察與統合,無時無刻變化的各 種互動情景與線索(樊明德,2004)。

歸納上述各理論,皆肯定應用影片於教學之適切性與有效性,研究者將根據上述理論 的核心價值,選定適合本研究對象認知發展階段的影片為媒介,實施教學,並透過影片欣 賞來加深學生對死亡的認識,降低對死亡的恐懼,以達成本行動方案的學習目標。

貳、 應用影片於教學上的實施

以下將分項論述應用影片於教學之優點、特色、限制、注意事項及安排及選擇之原則。

一、應用影片於教學上的優點

Thomas Alva Edison說過:「今後的教育當以影片為中心,誰支配著影片,誰就掌握 了影響民眾最大的權威。」(引自方同生,1977);而John Brisboue曾言:「一位最富有天 才的老師,也不能在一小時之內教授比影片在一刻鐘之內所傳授的東西為多。」(引自陳 光輝,1983),兩者皆大大讚揚影片在教學上的重要價值,以下將分述應用影片於教學上 的優點:

Shepard 和 Brew(2005)認為應用影片於教學的效益為:

1. 應用影片於教學不同於傳統教學,其可引發老師的教學創意;而學生在討論影片的過 程中亦可激發創意,讓心靈成長。

2. 影片可重複欣賞,且能討論、思考的層面較深刻而廣博,亦能引發學生以同理心看待 角色。

3. 應用影片於教學中可寓教於樂,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增強記憶,能力因而提升。

研究者整理出Downey (2003)、樊明德(2004)皆認為應用影片於教學具有以下共同 的優點:

1. 影片的取材豐富,能展現真實環境中的觀察,完整的展現人生,深度的刻畫人性。經 由觀看影片,學習影片中的經驗後再移轉到生活中。

2. 影片具有強大的魅力,讓學生見證事情發生的過程,足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比起傳 統的教學方式更為活潑、趣味化,也更易操做,可以隨時停格、倒退、放大縮小、因 為方便,容易攜帶,特別具有實用性,很容易融入教室的教學情境。

3. 影片較少說教的意味,使學生比較不會產生心理抗拒,表現方式寓教於樂,較容易被 一般人所接受。

4. 影片的內容廣而複雜,包羅萬象、主題多元,提供許多資訊,有助於教師找到相對應、

合適的教材。

而Bluestone(2000)則認為影片比教科書或圖片更具真實性的畫面,可讓難以理解 的觀念變得清晰易懂。綜言之,影片不但獨具視覺與聽覺雙重感官效果,內容取材多元且 豐富有趣,運用在教學上具畫龍點睛之效,而且影片的表現富有真實感,很能進入兒童的 內心世界,藉由影片的欣賞可以提供兒童一個投射作用,而產生認同、共鳴,情緒獲得宣 洩,並有所體悟。

二、應用影片於教學的特色

應用影片於教學上,有何獨具於其他教材所沒有的特色,以下整理歸納、分點列出學 者(張玉燕,1996;張霄亭,1992)對應用影片於教學的特色,做一說明:

1. 在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場合,影片能夠在人數眾多的情況下,以最少的人力達到最大 的傳播效果。

2. 在教學情境中,影片可以控制學生的注意力,比其他的媒體似乎更具有暗示力量,可 使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概念上,以進一步探討如何解決問題。

3. 影片所表現的事物是重點式的、具體的、動態的,加上畫面的配合音效及發聲等,又 能把過去的或外界的事物帶進教室來,一切皆使學生具有真實感。

4. 影片可以使不識字的人,同樣獲得知識,並且能夠參與討論,所以說不論學習快或慢 的學生,都可以從影片中獲得最低限度的共同經驗。

再者,影片對改變個人的態度,情意領域的教學非常有幫助(張玉燕,1996),又本 研究目的為協助學生建立正向的死亡態度,因此影片是相當適切的教材,藉由欣賞影片,

進行分享與討論,對學生在態度上的轉變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綜言之,應用影片於教學 有許多的優點與特色,影片的真實性和現實生活相關性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聲 音和畫面同時呈現更可吸引學生的目光,對於班上很多閱讀理解能力低的學生,更是一項 非常適合的教學媒介,不會因能力的受限,而阻礙其學習,研究者將根據這些特點提供符 合死亡教育內涵的影片,且儘量排除應用影片於教學上會產生的限制,讓影片能發揮它的 功效,達成教學目標。

三、應用影片於教學的限制

應用影片於教學的優點與價值如上所述,但在使用上仍有其使用限制,研究者歸納整 理出學者意見(洪美璇,1985;張霄亭,1992;Downey et al.,2003),列出以下應用影 片於教學上的限制:

1. 影片僅限於形、聲的傳遞,單向的傳播,缺少交互影響及回饋作用,學生無法實際參 與於影片中。

2. 影片雖可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可以參與,但是劇中人物不能和學生對話、一起思考。

3. 30分鐘的影片演了一個世紀,一部植物成長影片只演了5分鐘;影片可以把很小的東西

放大很多倍,亦可把很大的東西縮小很多倍。因而容易造成學生對事件發生的時、空 觀念,體積大、小及比例,形成錯誤的觀念。

4. 注意學生由影片中所得的錯誤印象或結論:影片連續放映時,學生不易思考;觀看得 來的資料,不易查證,有時易發生錯誤的印象或結論。

5. 影片是為了娛樂的目的所拍攝,簡化社會與心理的複雜歷程,因而易造成簡化、浪漫 化的問題。

綜合上述五點教學限制,研究者在進行應用影片於死亡教育教學活動設計時,將設計 和學生互動討論、分享等多元活動,以克服單向傳播的限制,在放映完後也會針對影片中 不合理的時空觀念體積、比例大小,過於浪漫、簡化等問題,進行澄清解釋,努力排除這 些使用上的限制。

四、影片使用的注意事項

依據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著作權法第 52 條規定:「為報導、評論、教學、研究或其他 正當目的之必要,在合理範圍內,得引用以公開發表之著作」;與著作權法第 46 條規定:

「依法設立之各級學校及其擔任教學之人,為學校授課需要,在合理範圍內,得重製他人 已公開發表之著作」,因此最佳的方法應該是擷取影片的適當部分;或是取得公開播映的 版本來放映。故為了尊重智慧財產權,與能在合法環境下安心進行教學,研究者所選擇影 片均採用「公播版」或專供學校使用之「教育版」,進行本研究。此外,在挑選影片時,

也應選擇適合兒童年齡觀賞之影片,而最基本的根據為影片分級制度,本研究之實施對象 為國小三年級,實際年齡約 9-10 歲,語文理解能力普遍較低落,因此所選影片之級別應 為普遍級與保護級及淺顯易懂的影片進行教學。

五、影片安排與選擇須掌握原則及教學方式

(一)影片安排與選擇須掌握原則

根據布魯納(J. S. Bruner)的螺旋式課程理論、維高斯基(Lev.S.Vygosky)的社 會建構理論,研究者歸納出設計本研究行動方案時應掌握以下原則:

根據布魯納(J. S. Bruner)的螺旋式課程理論、維高斯基(Lev.S.Vygosky)的社 會建構理論,研究者歸納出設計本研究行動方案時應掌握以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