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應用影片於死亡教育對學生死亡概念、死亡態度的影響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應用影片於死亡教育對學生死亡概念、死亡態度的影響

續表4-5-1 兒童死亡概念調查訪談問卷之前後測差異一覽表

題號 死亡概念內涵 前測 後測

16 原因性 整理大家所說造成死亡原因列 於下:戰爭、自殺、意外、車禍、遇 天災而死、火災、被人殺死,多為以 外力因素解釋造成死亡的原因。

除了左列的答案外,在經 過教學後,開始出現老死、自 然死亡、流產、器官衰落等生 物因素的答案。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表 4-5-1 所示,研究對象在「兒童死亡概念調查訪談問卷」的後測錯誤率明顯降 低,表示應用影片於死亡教育教學對建立研究對象正確的「死亡概念」,增進其對普遍性、

不可逆性、無機能性及原因性概念的了解,具有影響效果,且是有幫助的,此一結果與Davis

(1984)、王玉(2002)、曾文秀(2003)、茎津智子(2005)、陳麗娜(2009)的研究結 論相符。

在死亡次概念「原因性」的認知發展上,認知學派認為具體運思期的兒童對死亡事件 的發生多做外力因素的解釋(鄧蔭萍、何佩芬,1999),與研究者所做的前測結果相同,

從前測的回答中,發現學生對死亡原因的瞭解多偏重於以外力因素來解釋。進一步訪談,

瞭解為何只出現外力因素,深究原因,發現學生受「本身經驗」的影響甚深,因大部分的 人生活中未遇到親人病死、流產、老死等自然因素所造成死亡的實例,相反地,打開電視,

新聞每天報導天災、人禍等意外所造成的死亡事件,且為求內容的豐富與生動,媒體經常 會有聳動的圖文或音效,讓學生印象更為深刻,受到傳播媒體的影響,使學生在解釋死亡 原因時多以外力因素回答。但在經過「人生四季之歌、再見了!可魯、我的朋友皮ㄚ努:

小彩虹死了、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的影片教學後,因這幾部影片主角死亡原因為 老死、病死、自然死亡,學生瞭解到除了外力因素以外,生物相關因素也是造成死亡的原 因,而在後測的回答中,學生解釋死亡的原因,外力及生物因素均有,顯見影片對其影響。

細究學生在死亡各次概念上的發展情形,可以發現「普遍性」的實施成效佳,研究者

推測可能因影片中的故事主角不論年紀的大小,均遭遇外力因素或生物因素而死亡,因 此,藉由影片的真實呈現,可以讓學生更易瞭解其實每個人都會死(普遍性),只是每個 人死的形式和時間不同而已。而針對在死亡次概念「不可逆性、無機能性」後測仍答錯的 學生進行訪談,瞭解其答錯的原因如下。第六題:死去的人(動物)可以再活過來嗎?答 錯的 3 位學生認為投胎就是再活過來,因牽涉到宗教信仰的關係,也無法說他們的說法完 全不正確,再進一步解釋題目所指的是現在、這一世,並沒有問到來世,而 3 位同學表示 沒辦法復活。第十一題:一個死了的人(動物)會不會做和他(牠)還活著時一樣的事?

問答錯的同學,他們表示死掉的人會在天堂或地獄做著一樣的事,研究者進一步解釋,題 目的意思是指死掉的屍體還可以再動,再做事嗎,他們想一想回答說不會。第十五題:一 個死了的人還會傷心嗎?問答錯的同學為何認為死掉的人會傷心,他們認為逝世者的靈魂 會傷心為什麼自己死掉了,進一步說明題目,詢問他們你認為死掉的屍體會流淚傷心嗎?

學生的答案是否定的。

其實學生答錯,並非他們對死亡次概念不理解,仔細探究答錯背後的原因,是受到宗 教輪迴觀、靈魂觀的影響,不過根據文獻研究(張淑美,1989),告訴兒童死後有靈魂及 靈異世界,易造成兒童有罪惡感與心理壓力,擔心自己不是好人、死後會下地獄受苦等,

因此研究者再對這幾位學生進行輔導,但對學生根深蒂固的觀念影響有限。不過,總的來 說,由以上學生死亡認知的變化情形資料來看,可知國小三年級生在經過十七週應用影片 於死亡教育教學的實施,可增加其對死亡的普遍性、不可逆性、無機能性以及原因性的瞭 解,促進其對死亡認知的發展。

再將此結果與文獻做對照,張淑美(1989)調查國小一年級至六年級 617 位學童,發 現隨著年紀的增長死亡概念越趨成熟,但未發現國小六年級學童能百分之百達到各死亡次 概念均成熟瞭解的階段,與本研究結果作討論,從學生的後測回答發現,應用影片於死亡 教育教學的實施,能有效協助學生理解各次概念的意涵,提早到達發展成熟的階段。

貳、 死亡態度

本研究結果與國外研究Berg(1978),Molnar(1983),Lu 和 Heming(1987),Joseph 和 Lee(1991),Glass(2005),Lee & Moon(2009);及國內研究蘇完女(1991),余淑 娟(2001),吳長益(2002),邱碧惠(2003),謝佩雯(2006),陳志賢、連廷嘉、施家順

(2008),陳麗娜(2009)的研究結果相符合,接受死亡教育可有效降低受試者的死亡恐

另外,由表4-5-2,針對應用影片於死亡教育教學對死亡態度的四個因素影響效果分 析,發現死亡教育對因素一:對有關死亡事件的恐懼,因素二:對自己死亡的焦慮,因素 四:對瀕死者的恐懼,三個因素的影響效果最為明顯,而因素三:對他人死亡的焦慮的影 響,雖不比前面所述的三個因素明顯,但亦達顯著差異(p<.05)。此發現與蘇完女(1991)

研究發現死亡教育對因素二,及吳長益(2002)研究結果對因素四之影響較少,有所差異。

研究者推測其可能因教學方案著重的內容不同有關,本行動方案將重點放在探討喪親時的 悲傷歷程,與學習正確處理悲傷情緒的方法,且影片中大多呈現與親人死別的劇情,雖影 片均挑選正向的處理方式,但可能過於真實,在看到故事主角傷心難過的面對親人死別時 的劇情,可能導致學生也會擔心害怕自己某天會受到同樣的打擊,在課程總回饋單中有學 生給研究者以下的建議:「希望能少放些父母與孩子分離的影片(總饋S19)」,可能因此 導致因素三:對他人死亡的焦慮的影響,較不顯著。

細看量表結果,發現大家在「當爸媽或親人生病住院時,我擔心他們會死掉」此題的 得分偏高,進一步訪談,發現多數學生表示對於親人的死亡會感到害怕、擔憂,擔心會與 主要照顧者分離,而失去依靠,無人照顧,擔心跟親人分離的不捨,擔心去世的親人在未 來世界過得好不好,對於身旁生病的親人會莫名擔心、怕見不到最後一面,因此,造成在 因素三:對他人死亡的焦慮的影響較不顯著,但總的來說,學生在經過教學後,對他人死 亡的焦慮仍有下降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