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將探討和建議將研究結果與環境教育結合的實施策略,並對後續研究提 出看法。

一、將劉其偉的畫作與環境教育結合的建議

劉其偉的畫作可以成為環境教育的媒體。環境教育是概念認知和價值澄清的 過程,藉以發展瞭解和人與環境相互關係所必需的技能和態度;簡言之,環境教 育就是促使人們產生對環境的覺知、態度、技能的行為。為了達成環境教育的目 標,必須經由有效的學習,而有效學習的教學設計可經由許多方式傳達給學習 者,在傳達的過程中也可能需要使用各種媒體。蓋聶認為,媒體這個名詞運用在 教育上,是指任何可用來傳達訊息或其他的教學刺激給學習者的事物組合或事物 系統(Gagné, 1985,引用自黃光雄,1997)。在教學情境中選擇適當的媒體以輔助 教學,有助於教學的進行並可提高學習效果(黃光雄,1997)。

劉其偉的畫作中,包含多項環境議題,隱含的環境概念更可以成為協助環境 認知、情意及技能學習的媒介。劉其偉的畫風常使觀者心生喜愛之情,在教案設 計上,選擇適合的畫作除了可以達到教學技術上動機學習的成效;而在環境議題 的探索上更可被應用於討論的媒材。例如在討論核能議題時,可以引用《憤怒的 蘭嶼》等系列畫作,做為引起動機或解說時的教材,利用藝術作品的感染性來提 高學習動機,並且利用畫作中隱含的訊息帶領學生感受創作者傳達的環境意識。

在環境教育的領域上,利用不同的媒體來達到教育的目標,已經有這樣的案 例在教學現場執行,例如利用繪本進行環境議題的教學之研究,但是利用藝術作 品跟環境教育結合卻是付之闕如。蕭新煌(1987)曾說:環保有分兩條路線,可以 分別被稱為「浪漫路線」(soft line)和「強硬路線」(hard line),浪漫路線指的就是 以文學、藝術、音樂等方式達到心靈的環保;因此研究者建議可以利用這條環保 的浪漫路線--藝術的力量,對環境教育產生影響力。

二、針對環境意識養成的建議

劉其偉關注環境的重要生命經驗,養成其環境意識,見圖 4-1-1,此模式圖 結合重要生命經驗的構面與環境意識的構成層次,可以提供給環境教育者做為參 考,包括增加與大自然接觸的經驗、增加尊重生命等土地倫理觀的生命信念、以 環境危機的負面經驗當教材或是閱讀環境行動者的經驗等,均有助於環境意識的 養成,進而產生關注環境的有效行動。

三、給具社會責任的藝術家之建議

劉其偉的影響力之所以能流傳至今,甚至 2008 年的無線電視台依然會播出 介紹他傳奇一生的影片資料,期刊雜誌依然有作家出版評論劉其偉的文章論述,

原因是劉其偉掌握記錄的優勢,留下畫作、文章寫作、紀錄片、照片資料等方式,

讓後人可以有依據來傳承劉其偉的中心思想與生命信念。

本研究基於此,建議藝術創作者在關注社會議題時,也要思考記錄的方式,

展現環保的柔性力量,例如攝影、拍攝紀錄片,文字記錄等都是可以參考的模式。

四、將劉其偉的事蹟納入學校教科書

廣達文教基金會與各級學校合作,推廣劉其偉的畫作,將其中隱含的各項概 念融入多種領域,也出版了兩本成果報告書;但是,因為實施區域有限,所造成 的影響無法達到廣度,如果直接在學校教科書中編入劉其偉的信念、事蹟等內 容,影響的人數會更多。

五、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本研究目的在整理及探討劉其偉關注環境的有效行動,以及投入行動的重 要生命經驗。雖然劉其偉符合有效行動的構成要素,但這些有效行動所達 成的影響程度,是另一條可探究的方向。

(二)要瞭解影響程度為何,可以利用劉其偉的畫作進行環境議題探索的教學,

利用問卷測試學生環境意識的養成程度。

(三)劉其偉的生命歷程很廣博,涉獵的領域也很廣泛。其生活態度與人生價值 觀可以成為生命教育、生涯規畫的教材,而這一項可以發展成環境教育結 合輔導諮商領域,或是環境教育結合生命教育領域的研究類型。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興祥、張慈宜、賴誠斌(譯)(2002)。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

台北市:遠流。

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 究方法(pp.1-23)。高雄市:麗文文化。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明珂(1996)。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

34(3),147-184。

王俊秀(1994)。環境社會學的出發讓故鄉的風水有面子。台北市:桂冠。

王從恕(2001)。環境倫理思想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博士論文。

王甦(2006)。概念。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檢索日期:2006 年 11 月 25 日。網 址:http://134.208.10.81/cpedia/Content.asp?ID=4593

王雅各(2004)。質性研究導論。載於謝臥龍主編(2004):質性研究(pp.1-55)。台北 市:心理。

王順美(1994)。解決環境問題教學模式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22,38-45。

王勤田(1995)。生態文化。台北市:揚智文化。

王鴻佑(1998)。劉其偉的新年新工作國家公園保育警察。新觀念,108。

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使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 主編:質的研究方法(pp.265-306)。高雄市:麗文文化。

王鑫(2003)。永續發展教育綱要:「方針」、「課程指引」及「概念綱領」。2003 年 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彙編:12-17。

台中市環境保護局(2007)。有機協會。廚餘回收網。檢索日期:2007 年 11 月 19 日。網址:http://recycle.tcepb.gov.tw/hogwash/08_link/08_a1.asp

玉山國家公園(2007)。塔塔加愛山家族淨山活動開跑了!活動列車。檢索日期:

2007 年 8 月 2 日。網址:

http://www.ysnp.gov.tw/02news/01-news-view.asp?bull_id=19539

玉山國家公園(2007)。塔塔加遊客中心 體驗玉山-關懷地球 劉其偉生態保育畫作 特展快訊。活動列車。檢索日期:2007 年 8 月 2 日。網址:

http://www.ysnp.gov.tw/02news/01-news-view.asp?bull_id=19232(m4g0 石之瑜(2003)。社會科學方法新論。台北市:五南。

朱敬先(2001)。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台北市:五南。

江文瑜(1996)。口述歷史。載於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 女性研究實例(pp.249-270)。台北:巨流。

竹圍工作室(2008)。竹圍工作室簡介。竹圍工作室。檢索日期:2008 年 01 月 09 日。網址:http://www.bambooculture.com/BCS/about%20us.html

何政廣(1970)。劉其偉的新轉變。載於鄭惠美、薛平海合編(1998):劉其偉繪畫創 作文件(pp.14-15)。台北市:藝術家。

何懷碩(1971)。獵者劉其偉。載於鄭惠美、薛平海合編(1998):劉其偉繪畫創作文 件(pp.16-17)。台北市:藝術家。

吳世全(1993)。藝術史上的自然環境。現代美術,49,360-367。

吳芝儀(2005)。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載於齊力、林本炫編(2005):質性研究方 法與資料分析(pp.145-188)。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大學教社所。

吳芝儀、李奉儒(譯) (1995)。Patton, M. Q. 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市:桂冠。

吳美貞(譯)(2005)。Leopold, A. 著。沙郡年記。台北市:天下文化。

吳慎慎(2002)。教師專業認同與終身學習:生命史敘說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李永展(2006)。建構本土環境論述的挑戰。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7,28-33。

李永展,李欽漢(2000)。生態足跡-減低人類對地球的衝擊。台北市:創興。

李美蓉(譯)(1996)。Sonfis, A. (1992)。地景藝術。台北市:遠流。

李偉文(2007)。請問我可以做些什麼?李偉文部落格。檢索日期:2007 年 5 月 19

日。網址:http://blogger.chinatimes.com/sow/archive/2007/05/18/167928.html 李偉文(演講者)(2006)。環境教育在台灣的實踐與發展-以荒野保護協會為例,

(20060224 簡報)。台中市: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汪靜明(1998)。生態藝術的內涵與視窗。載於台北生態藝術協會:第一屆生態藝 術展覽圖冊(pp.3)。台北市:台北生態藝術協會。

周麗玉(1999)。青少年與母親離合關係與變化歷程之研究--以一個曾經自殺青少女 的生命史為例。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 出版)。

居延安(譯)(1989)。阿諾德.豪澤爾著。藝術社會學。台北市:雅典。

於幼華編著(2005)。台灣環境議題特論。台北市:五南。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 (2000):質的研究方法(pp.265-306)。高雄市:麗文文化。

林俊義(1984)。科技文明的反省。台北縣中和市:帕米爾。

林清玄(1982)。過探險生活、畫抒情藝術。載於鄭惠美、薛平海合編(1998):劉其 偉繪畫創作文件(pp.44-48)。台北市:藝術家。

林惺嶽(1982)。從「二二」年啟蒙到「八二」年挑戰。載於鄭惠美、薛平海合編 (1998):劉其偉繪畫創作文件(pp.55-58)。台北市:藝術家。

林新沛、鄭時宜(2001)。大學生的新環境典範態度與環境政策態度:一所科技大 學的調查結果。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新世紀環境教 育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198-205。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林義峰(2005)。職棒廣告代言人效益之研究--以中信團體為例。嘉義市:國立嘉義 大學碩士論文。

邱子容(2003a)。藝術作品中的環境概念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子容(2003b)。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環境‧生態。台北市:文建會。

姜捷(1999 年 2 月 21 日)。畫家劉其偉變心宣言傳承有趣有味文化心向自然學習、

向民族溯源、向保育盡心。大成報,第19 版。

洪淑華(1985a)。紛華路上遇真樸。載於載於薛平海編(1990):劉其偉創作 40 年回 顧展(pp.83)。台中市:台灣省立美術館。

洪淑華(1985b)。紛華路上遇真樸。載於鄭惠美、薛平海合編(1998):劉其偉繪畫 創作文件(pp.73-84)。台北市:藝術家。

胡懿勳(1999)。面對生態藝術的態度與認知。載於國立歷史博物館編(1999):台北 國際生態藝術(pp.33-41)。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范麗娟(2004)。深度訪談。載於謝臥龍主編(2004):質性研究(pp.83-126)。台北市:

心理。

倪再沁(1995)。劉其偉的〈薄暮的呼聲〉。載於鄭惠美、薛平海合編(1998):劉其 偉繪畫創作文件(pp.111-112)。台北市:藝術家。

凌美雪(2006)。獵人、巫師、老頑童的歷險 劉其偉紀念展動畫演出。自由時報電 子報。檢索日期:2007 年 12 月 14 日。網址: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mar/28/today-art3.htm

凌美雪(2007)。劉其偉逝世五週年紀念展。自由時報電子報。檢索日期:2007 年 12 月 14 日。網址: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nov/13/today-art3.htm

特有生物保育中心(2007)。野生動物保育。自然保育簡史。檢索日期:2007 年 11 月17 日。網址:http://cec.tesri.gov.tw/cec/html/02/02_index.htm

財團法人廣達文教基金會(2005)。游藝冒險王(廣達)游於藝巡迴成果專刊。台北 市:財團法人廣達文教基金會。

高美館(2006)。生態美學:藝術的力量與公共生活。高雄市:高美館。

高美館(2008)。經驗一場讓人疲累的遊戲-從「身體記憶的遊樂場」談當代藝術 發展的窘境。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檢索日期:2008 年 01 月 09 日。網址:

http://www.deoa.org.tw/?layout=talking.index&method=talking.detail&id=220&t

http://www.deoa.org.tw/?layout=talking.index&method=talking.detail&id=220&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