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重要生命經驗在環境教育上的意義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重要生命經驗在環境教育上的意義

此節探討重要生命經驗在環境教育上的意義,將焦點放置在影響個人對環境 的實際關心因素、對環境態度改變的因素以及對環境付出承諾的原動力因素,以 這些經驗群組做為本研究區塊的依據,接續說明將重要生命經驗與生命史研究結 合的原因。

一、重要生命經驗(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 SLE)研究的源起

SLE 研究是 Thomas Tanner 在 1980 年提出的。1960 年代,他發現與保育人 士聊天時,他們年少時期的自然經驗,野地探險、在未開發的灌木叢中築起秘密 基地等生命經驗,是引領他們能做出關心環境的行動(Tanner, 1974,引自 Chawla, 1999);於是他假設這樣的生命經驗,對於保護環境具有責任感的人而言,也許是 重要的。如果可以明確發現,是什麼樣的決定性因素可以培養一個願意為保護環 境,採取積極行動的公民,那麼環境教育者就可以在教育過程中,複製這樣的經 驗,讓學生擁有這樣的生命歷程,或許如此更能培養出具有環境行動力的人。

第一位研究SLE 的學者 Tanner 在 1980 的研究中,他選擇四個美國全國性環 保團體包括國際野生生物聯盟(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自然保育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國際奧杜邦協會(National Audubon Society)、山岳俱樂部 (Sierra Club)的工作人員與幹部為樣本,利用郵寄問卷以開放式的問題,問研究對 象:「生命中有哪些重要的經歷,造成你選擇環境保育工作?」並請受訪者提供 自傳式的描述,來說明這些經歷發生的年代、當時的年紀,及採取環境保育行動 的歷程,藉由豐富的描述來改善內在信度。結果歸納出九個因素,以「自然地區」

及「經常接觸的棲地」比例最高。

第二位學者Peterson 在 1982 年的研究中,以結構式的訪談對 22 位環境教育 學者提出一組問題:

1.什麼樣的因素或是經驗讓你覺得有助於發展對於自然環境的態度。

2.關懷或是獻身於環境教育領域的因素或是經驗。

3.是否花時間在大自然獨處,或是與家人、朋友。

4.是否受到特別的個人的影響。

從中歸納出影響環境態度形成的因素。結果,最常被提到是「戶外活動」、「家 庭」、及「自然系統研究」。

Tanner 與 Peterson 的重要生命經驗研究其研究對象不同;在資料蒐集的方式 上,一個是問卷調查法;一個是結構式訪談法,兩個研究相異,結果卻相似,顯 示這兩組對象具有某些類似的生命經驗,成為後來重要生命經驗研究的先驅(許世 璋,2005)。

二、重要生命經驗在環境教育上的意義

此部分以 Chawla 在 1998a、1999 年的論述為主,將 SLE 後續的研究,與本 研究有相關的部份,擷取並分成三個部分來說明其在環境教育上的意義,分別對 影響個人對環境的實際關懷、環境態度、採取行動的原動力等進行分析與探討。

(一)影響對環境實際關心的因素 1.Palmer 在 1993 年的研究。

探究影響一個人對環境實際關心的因素見表 2-3-1。她以英國環境 學會的會員為對象,進行郵寄問卷調查,與 Tanner 研究一樣,採用開 放式問卷調查法。為了確認研究對象是否具有對環境承諾的行為,邀請 受訪者填寫一份經常從事的環境活動檢核表。回覆結果顯示有超過 90

%的填答者,有從事這些活動,如動植物的養育、綠色消費、資源回收 或參加環保組織等環境關懷行為,證實受訪者是實際關切環境的公民 (引自 Chawla, 1998a)。

表2-3-1 對環境實際關心的影響因素 影響的因素 回答的百分比

戶外生活 91

童年戶外生活 42 戶外的活動 39 野地的獨處 10

教育 59

高等教育 37

學校的課程 22

家庭家人 38

組織 36

電視/媒體 23 朋友/其他人(包括老師) 21

國外旅行 19

負面的議題 18

書籍 15

成為父母親 9 寵物/動物 6

宗教信仰 6

其他 15

資料來源:Palmer(1993); n=232(男性 102 位,女性 130 位)。

譯自:Chawla(1998a).Table 3.

2.Grant 在 1986 年的研究。

Peters Grant 訪談了二十四位海洋公園的義務解說員,她問受訪者:

「你認為有哪些重要的人物或事件,有助於使你對自然環境產生關 心?」,研究結果顯示:童年時期在自然地區的經驗是最常出現的﹙占 回答者88%﹚(引自 Chawla, 1998a)。

(二)影響個人對待環境的態度之因素

Sward(1988)將 Peterson 訪談的問題翻譯為西班牙文,用來訪談 17 位薩爾 瓦多環境專業人員,他們的工作包括:環境教育、保育計畫、環境行動或研究,

可持續性的發展。其研究結果如同Peterson 的研究發現:影響環境態度最常提 到的因素是:戶外的生活經驗,年輕的時候在自然或是在鄉村地區,在那裡經 常享受與家人和朋友互動的樂趣。因為在薩爾瓦多的歷史中,一直不斷有戰爭 和環境的破壞,所以第二個經常被提到的影響是:目睹了環境被破壞的經驗。

正規教育也經常被提到,而戶外的組織像是偵察搜索活動也會影響他們的感受 (引自 Chawla, 1998)。

由此可知,重要生命經驗須連結當時的社會脈絡,才能進行個案重要生命 經驗的解析。

(三)影響採取行動的原動力

Chawla 在 1999 年發表的研究,不論是研究設計、結果詮釋,都被重要生 命經驗研究的創始者Tanner 認為是典範(Tanner, 1998,引自許世璋,2005)。

Chawla 以 30 位美國與 26 位挪威的環境行動者為對象,將生命經驗的分類與內 容提出更明確的說明,見表2-3-2。

結果,最常被提到的是「接觸自然的經驗」、「家庭」、「環保團體」、「社會 正義」等。而許世璋(2005)的研究也明確的列出環境行動者養成因素。見表 2-3-3,本研究整理國外學者 Chawla 及國內學者許世璋在重要生命經驗分類的 項目之異同,見表 2-3-4,以這些說明提供給本研究,研究劉其偉投入生態保 育行動的重要生命經驗分類之依據。

表2-3-2 承諾對環境保護的原動力

註1:這些經驗不只是對未來的環境工作有幫助,而且也有激勵作用。

註2:這些在職的經驗明確說明啟發新的或是較深層的對環境的關注。

註3:這些原則明確的解釋了負責任的環境行動。

譯自: Chawla(1999).Table2。

項目 內容

表2-3-3 環境行動者養成因素

重要生命經驗項目 定 義 可以做一個連結。在本段研究者將合併自傳與生命史研究,根據 Gough(1999)及 Chawla(1998b)的論述,將討論 SLE 與自傳/生命史研究結合的原因。

SLE 的研究是一個累積性、與傳統的經驗連結、具有生命延展願景的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隨著不同的目的,多樣化的樣本,關注不同的族群,設計的研究

工具兼具開放式與封閉式方法,以一個歷史的觀點從過去的軌跡來看待現在以及 未來人類應如何面對環境問題的解決(Chawla, 1998b)。雖然 SLE 的研究有其優 勢,但也有研究提出對於SLE 的省思與批判。

澳洲學者 Gough(1999)長期透過自傳法研究進行課程探索,雖然在方法論 上,自傳式研究與SLE 都利用收集回憶的方式進行分析,但是他認為複製前一代 的經驗,以自己認定的方式去塑造對孩子而言最好的模式,只是一種守舊計畫。

他提出如果要使用自傳式方法在環境教育的研究,我們應該試著去產生一個教育 經驗新的可能方向及潛在價值,而不僅僅只是複製前一代的經驗;除此之外,孩 子是我們最好的並且最有希望超越我們的歷史,我們不能也不應該否定他們進入 我們主觀價值的生命經驗,我們必須小心開放我們的生命經驗必且不要排斥他們 的。

基於上述,再加上 Chawla(1998b)曾提出給對未來做 SLE 研究的建議中一項 是結合自傳式回憶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在發現自傳/生命史研究與 SLE 都是將個 體的生命歷程進行解構然後重構的過程後,進行劉其偉環境關注的行動整理之 際,也深入的去瞭解影響劉其偉關懷環境的關鍵性經驗或影響因素;加上生命史 強調的個體、情境、事件的交互作用等深入分析,詮釋後的資料,在給未來環境 教育計畫做參考之際,也不會只淪為複製前一代的經驗而已。

小結:

重要生命經驗的研究,從1980 年發表至今已超過 25 年,綜合國內外研究,

其在環境教育上的意義如下(許世璋,2005;黃建榮,2000;顏惠雯,2002;Chawla, 1998a, 1999):

(一)解析到重構

SLE 的研究是對環境具有承諾的行為進行解析。Tanner、Chawla、Sward 等學者,以問卷調查、訪談等不同的方式,對於不同的研究對象進行生命中重

要經驗或是重要影響因素的探究,藉以釐清促成對環境有良好的態度與關懷的 變項,進而建構對於環境覺知、環境態度、關注行為等預測值和量表。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針對劉其偉關注環境的行動進行這些行動原動力的瞭 解,解析其投入環境關懷的動力來源,利用各式文件分析以及訪談等方式,在 探索的歷程中建構出一個經驗群組,可以提供給未來環境教育者的參考。

(二)為環境教育課程及教學方法的發展奠定基礎

環境教育這個範疇有兩個面向,一個是強調科學性的知識與環境問題管理 與解決的技術;另一面向則是尋找策略來教導大眾關注環境與實現對環境的責 任。重要生命經驗的研究即是橫跨理性面與情感面,將研究發現轉移至實際教 學中,在生活中重現這些經驗,讓孩童有更良好的環境意識,在養成歷程中做 出對環境有益的行為決策。

本研究結合生命史研究與重要生命經驗的群組來探究劉其偉投入環境關 注的行動意函,在理性面上瞭解這些關注環境的行動其知識性的層面,也發現 這些行動蘊含真實情感的自然體現。這些發現也許能提供環境教育不論是在學 校或是社會中多樣性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