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文獻分析法

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又稱文獻分析(documentary analysis),著重在解釋 某特定時間某現象的狀態,或在某段時間內該現象的發展情形(王文科、王智弘,

2006)。藉由文獻研究,幫助研究者進入研究對象的生活情境,了解研究對象的想 法和動機,透過許多文獻共同配合佐證,進行全面掌握(石之瑜,2003)。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的原因是透過劉其偉大量生命文件的蒐集、整理、歸 納與進行詮釋性分析,除了可以對其生命史有更深的瞭解,也可以彌補研究對象 已往生無法進行深入訪談的缺憾;除此之外,研究者訪談與劉其偉接觸過的其他 人員,而文件的分析有助於對這些人員進行深度訪談時的補充驗證。

一、文獻資料的主要來源

分幾個軸線來蒐集劉其偉環境關注的相關資料,

(一)經由劉其偉親友提供的著作、手稿、文字資料、視聽資料、圖片、照片及 藝術作品。

(二)圖書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中的劉其偉專區,與劉其偉涉入生態保育相 關的專書、論述、文章、口述歷史、視聽資料及新聞媒體刊載之內容。

(三)廣達「游於藝」的劉其偉主題畫展之各級學校巡迴成果包括照片、學習單。

二、文獻資料的分析內容

將文獻依據研究目的進行分類與編碼,類別有:

(一)整理劉其偉投入環境關注的重要生命經驗構面

研究者參考Chawla 在 1998 年、1999 年、許世璋在 2005 年,在期刊發表 的論述以及黃建榮(2000)研究劉力學承諾保護環境的原動力編碼表,整理出本 研究重要生命經驗的構面,見表3-3-3。

(二)整理劉其偉生命歷程中關注環境的有效行動(effective action)及構成要素。

根據陳伯璋(2000)對質性研究法的論點,研究者在整理環境生態的關懷行 動部分,盡量蒐集第一手資料,包括劉其偉的手稿、著述、創作等進行分析,

輔以他人爲劉其偉作傳及口述歷史等專書以及介紹劉其偉的雜誌、相關網頁、

相關紀錄片或節目錄影帶等,見表3-3-1、表 3-3-2,避免推論性的資料,來提 高研究可信性,並且與資料的提供者如劉其偉家屬等受訪對象密切配合,來獲 得有廣度和深度的資料。

(三)劉其偉創作中的環境議題及環境概念。

分兩個主軸進行:

1.繪畫創作

從三個方向整理劉其偉的作品,並翻拍成照片進行環境議題的分 析,所有的照片均徵求版權同意並只用於研究之途:

(1)請劉其偉家屬提供劉其偉的作品圖片。

(2)從國立台灣美術館、歷史博物館、國父紀念館等國家出版劉其 偉的畫集及首都藝術中心出版的畫冊與相關傳記內的圖片進行 翻拍。

2.文章創作

從薛平海(2000)整理的劉其偉論述的目錄中,去找出劉其偉在環境 關懷上的文字創作,進行內容分析。

根據邱子容(2003a)研究得知藝術家在作品中置入的環境概念,不一定可以 從作品中直接讀出,所以研究者閱讀文獻,整理出劉其偉爲作品發聲的自述,

並閱讀藝術評論者相關的陳述以及與訪談對象對話來獲得研究所需。

(四)整理劉其偉環境關懷精神的後續發展 這一部分有幾個主軸進行整理,

1.收集廣達文教基金會游於藝劉其偉作品校園巡迴展的成果報告書以及學

校製作的學習單。游於藝的活動時間自 2004 年開始,學生回饋的原始

與愛爾蘭都柏林的喬艾思文化中心(James Joyce Center)交流,展出劉其偉畫展,內容除了劉其偉畫

劉其偉人類學的資料彙編。結語以 Levi-Strauss 的 想法:要知生命的真義,只聽野性的呼聲。

表3-3-2 劉其偉文件蒐集相關主題摘要--視聽媒體 喚(1996/6/12)

王樸錄影,內容為劉其偉生態保育的畫展以及

(1997/12/3)

師瓊瑜隨身採訪劉其偉,在玉山上與劉其偉談

編 (1998/6/5)

主持人與劉其偉對談,聊他的生死觀、叢林的

編 99/05/17)

有關此主題的多家相關報導。 (1999/819)

簡介劉其偉,訪問重點在生態保育的部分以及

(2000/3/28)

劉其偉拍攝的公益廣告:在非洲,一桶水就是 生命也是希望,水是資源不是口號。

23. 宏碁數位藝 術中心

a2k arts 2000 數位藝術對談

編 碼 (V)

節目名稱 主題 相關內容摘要

其偉

(2001/5/28) 26. 行政院文化 行(2002/4/18)

簡述劉其偉後,完整播放劉其偉探訪巴布亞的 紀錄共四集。

31. 台北縣政府 劉其偉先生紀 念專輯

(2002/12)

記錄劉其偉的一生,包括拍攝的廣告公益片。

資料來源:修改自Chawla(1999);徐世璋(2005) 三、文獻資料處理分析的步驟

文件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分析在研究的過程中一直持續進行與修正。首先建立 檔案資料夾,將研究歷程中各項資料檔案分類管理,說明如下:

(一)有關投入環境關注的重要生命經驗

蒐集並閱讀劉其偉大量的生命文件以及訪談重要人員後,根據表 3-3-3,

將重要敘述句列入各類組,進行編碼,加以詮釋分析。

(二)有關環境關注的有效行動

將所有蒐集的文件包括紙本文獻與訪談節目錄影帶等視聽媒體謄寫成逐 字稿,按照時間先後順序整理,經反覆閱讀後,依據回顧Chawla(1999)、黃建 榮(2000)、許世璋、李曉珊(2004)等人的文獻建立如表 3-3-4,以此研究工具將 文件中符合有效行動的重要敘述句進行篩選與編碼,資料的編碼方式在文獻紙 本部分以資料來源及頁數做為檔案編碼的方式,例如(B10-p26)意指資料出自表 3-1-1 中第 10 本書「探險天地間」第 26 頁;而錄影帶逐字稿的部分見表 3-4-2 的編碼說明。

表3-3-4 有效行動的構成要素

推 薦 項 目

對議題有深入的瞭解 建立一個廣大的支持基礎

參加環保組織 使用誠實、非暴力的手段

政治上的活動 奉行一個可持續性的生活方式

保留自己的力量和鬥志 保持一個可實踐性的理想主義 瞭解自己的關注和動機 準備以環保做為終身職業

要有耐心和堅持 彈性的行動技巧

運用媒體溝通的技巧 對土地有愛

資料來源:修改自:Chawla, L. (1999),黃建榮(2000),許世璋、李曉珊(2004) (三)有關創作中的的環境議題與環境概念

研究者分兩部分進行,先從創作中判讀其所關注的環境議題,再從議題中 分析其創作中的環境概念。本研究作品中環境概念的判讀標準參考邱子容 (2003a)如下:

1.作者賦予作品的名稱有明顯的生態保育意涵,例如「憤怒的蘭嶼」。

2.創作作品本身能清楚的傳達生態觀點,例如「傷心的小鳥」、「非洲叢林」。 3.藝術評論中,曾被提及具環境意識。

本研究中的環境概念類目即參考楊冠政、周儒建構的環境概念的類目及說 明來建構研究者的先備經驗;整理出劉其偉的繪畫作品及創作自述、相關評 論,然後盡可能寫出作品涵蓋的環境議題如反核訴求、動物權與動物福利、生 態保育等概念,最後以畫記的方式將作品予以歸類;經信度檢核後研究者再以 內容分析中的詮釋性分析法(interpretative analysis),探究劉其偉關注環境的意 識,並結合當時關聯性的經濟、社會與政治的事件,以較寬闊的脈絡進行瞭解 (王文科、王智弘,2006;林佩璇,2000)。

(四)有關劉其偉環境關注的精神其後續發展情況

蒐集並閱讀社會上與劉其偉有關的活動報導及策展企劃書,能回答研究目 的四則列入分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