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劉其偉簡介

本章節以時間為縱軸,劉其偉(1912-2002)從事的活動為橫軸,重點在劉其偉 多樣化的生平事蹟。研究者除了廣泛閱覽有關劉其偉的視聽媒體資料外,也集結 黃美賢、楊孟瑜、鄭惠美撰寫劉其偉的傳記為基底,輔以各年代時人如倪再沁、

林清玄、蔣勳、何政廣……等對劉其偉的評述為輔,交叉比對呈現劉其偉的生平 事略。

一、大陸時期(1912-1919)

「從前,有一個窮苦人家過端午節,小孫子吵著要吃粽子,老祖母沒錢買米 裹粽,只好用泥土做了一個假粽哄他開心,沒想到小孫子把假粽子吃到肚子裡,

死了。老祖母非常傷心,日夜流淚。後來,小孫子變成了一隻美麗的小鳥,每逢 黃昏,就停在家門前的大樹上呼啼『婆憂

!

婆憂

!

』。」(引自楊孟瑜,1996)

(一)祖孫情深

劉其偉,廣東省中山縣人,本名福盛,十歲改名為其偉。1912 年,中華民

國創立,那年劉其偉出生於中國福建省福州市(林惺嶽,1982)。自幼喪母的劉 其偉與姊姊和祖母三人相依為命(圖 2-1-1),祖母在劉其偉耳畔留下篇篇的精采 故事,成為劉其偉最難忘的回憶(楊孟瑜,1996)。

故事中的小婆憂鳥,後來幻化成劉其偉的招牌畫作「薄暮的呼聲」,畫作 中隱藏的是對祖母深深的孺慕之情(黃建興,1983;倪再沁,1995)。

(二)自然野地的探險

「我小的時候,很孤單,常常喜歡獨個兒跑到原野裡去。」

「有青蛙從濕濕的洞裡跳出來,牠肚皮上的花紋有紅色、有咖啡色,很漂亮。」

「我讀金銀島,常幻想有一天能豪氣的把舵揚帆,航向四海,探險

……

。」

(以上引自楊孟瑜,1996)

劉家廣東大宅院內的花園與石牆外的草地豐富劉其偉的童年生活,他喜歡在 宅院內的大樹下,撿拾種子、在茂密的枝葉中翻弄,發現象鼻蟲、蜘蛛與蛇窩。

下過雨後的石牆外草地更是他常赤腳踩在水草間發現青蛙的天堂。這些色彩繽紛 的自然野地探險,滿足好奇與探險的心,也造就了日後色彩斑斕的繪畫生命,以 及關懷環境的原動力(楊孟瑜,1996;楊孟瑜,2001;謝麗玉,1989)。

圖 2-2-1 劉其偉、奶奶和姊姊在大 宅院

圖2-2-2 劉其偉在日本 17 年的生活

二、日本時期(1920-1936)

「我不是什麼偉大人物,只是盡力而為,我沒有自暴自棄,就是這點可取而 已」(引自楊孟瑜,1996)。

清末時期的劉家,經營茶行出口貿易,相當富裕興盛,1917 年第一次世界大 戰開打的影響,茶葉滯銷,使得家境漸衰。1920 年,舉家遷移至日本橫濱,九歲 的劉其偉就讀當地小學。1923 年,日本關東大地震,全家又遷居神戶。這段在日 本求學的階段,奠定劉其偉深厚的日文基礎。1926 年,劉其偉進入日本神戶英語 神學校就讀,此時奠下良好的英文基礎。1930 年憑藉庚子賠款獎學金,考進日本 官立東京鐵道局教習所專門部電氣科就讀(陳長華,1982)。

在日本十七年居住及求學的這段期間,劉其偉習得良好的日、英文基礎,而 大學選擇理工類來就讀,更是影響日後長達32 年電力工程方面的軍公職生涯(黃 美賢,1997)。

三、重返大陸時期(1937-1944)

「我脾氣壞、任性、不講禮貌,根本就是不可收拾的一個人」(引自楊孟瑜,

2001)。

(一)擔任教職

從青少年時期的叛逆到體認「自我教育很重要」,劉其偉的性情轉變極大,

血氣方剛的劉其偉,在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後,看不慣日本人對華人的歧視,

毅然返回祖國。經陳蘭皋引介至廣州市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電工系擔任助教,

此階段影響劉其偉頗深,除了此所學校以研究鳥類、羊齒植物聞名國際,對於 喜愛大自然的劉其偉來說是大好的環境;再加上學風鼎盛的中山大學讓劉其偉 體會到真正的求知(黃美賢,1997;楊孟瑜,2001)。

(二)與少數民族的第一次接觸

1940 年,劉其偉因為三叔的力邀,投入軍旅,負責的是在雲南、緬甸一帶

軍區,構築橋樑工程,後來調派管理火藥。在滯留雲南、緬甸期間,劉其偉見 到穿著絢麗服飾的少數民族,對他們純真的生活模式產生感動與好奇心。

劉其偉日後研究台灣排灣族、到婆羅洲、大洋洲等地探尋世界少數民族,

靠著自修而成為人類學家,這一切在人類學領域中卓然有成的濫觴,起源於與 此時與少數民族的第一次接觸(黃美賢,1997;楊孟瑜,1996,2001)。

四、台灣時期(1945-1964)

「記得在金瓜石時,當地年雨量高居當時世界第二位;我住的地方,一夜之 間,榻榻米可以長出草菇」(劉其偉口述,陳紹華整理,1989)。

(一)困窘的公職生活

1945 年,劉其偉以具有良好的日文能力,而得以先行派到台灣處理日文資 料接收工作。這段公職期間,劉其偉歷經台灣電力公司、台灣金銅礦務局、台 灣糖業公司等公家單位任職,因為不喜歡政治教條,而使得職務升遷困難(黃美 賢,1997;楊孟瑜,1996)。

(二)畫家劉其偉

「人家香洪是工程師,你也是工程師,為什麼不畫?」(引自楊孟瑜,1996) 處於貧窮狀態的劉其偉,1949 年時,憑著留日同學的一句話,到了展出場 地見識到香洪開設畫展的盛大場面,發現原來繪畫也可以養家活口,於是劉其 偉進入了繪畫的世界,而且愈畫越有興趣,也成了劉其偉關注環境的方式之一。

非美術科班出身的劉其偉,經常主動向當時畫壇頗具盛名的畫家請益。作 畫第一年,他用水彩完成一幅習作「榻榻米上熟睡的小兒子」,當他拿給台灣 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趙春翔看時,對方竟豎起大拇指,稱他是--「天才」(劉其 偉口述,陳紹華整理,1989)。

「我一直把藝術當成自己的娛樂,就好比釣魚,不要抱著可釣可不釣的心 情,既然喜歡它,何妨研究一下河流、水溫甚至魚類學。態度很重要。」

走入畫界的劉其偉,努力在繪畫的領域上鑽研(何政廣,1970)。1950 年,

描繪台南孔廟的作品「寂殿斜陽」,入選第五屆台灣省美展,之後,對繪畫產 生極大信心(圖 2-1-3),憑藉一股對藝術的堅持態度,在越南時期仍勤於繪畫,

劉其偉利用畫作表露他對生活環境的關愛之情(何懷碩,1971;陳欣,1982),

及至劉其偉辭世,桌上仍有一幅未完成的畫作(圖 2-1-4)(鄭惠美,2002)。

圖2-1-3 創作中的劉其偉

資料來源:鄭惠美(2006b) 圖2-1-4 未完成的畫作

(三)作家劉其偉

「就是喜歡做嘛!」(引自楊孟瑜,2001)

「寫書是我的精神糧食,可以實踐自己的理想,讓生命更有意義。」(引自 楊孟瑜,1996)

喜愛閱讀的劉其偉,因為年少時期打穩的英、日文基礎,使其廣泛的閱讀 外文書,為了使資訊可以在台灣流通,一方面又可以貼補家用,劉其偉開始翻 譯投稿,他曾開玩笑的說:翻譯投稿的費用就可以把買書的錢給賺回來了!除 了翻譯電機工程類的文章,也對藝術類的文章翻譯極多,不僅在當時擴展很多 人的藝術視野,也彌補自己非美術科班出身的不足,當時畫家兼藝術評論家林 惺嶽教授說:「他雖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在繪畫理論方面的眼界和素養,實

比一般大專院校美術系教授,更具學院的水準」(楊孟瑜,2001;鄭惠美,

2006a)。

劉其偉在1961 年成立歐亞出版社(1961-1969),專事出版美術書籍,如他自 己翻譯或著作的「水彩畫法」、「現代繪畫基本理論」、「水彩人像」及從中南半 島返台後所寫的散文集「樂於藝」等(洪淑華,1985a,1985b),之後更在原始 藝術上也開始進行翻譯,不僅對當時美術界啟發很多,也使得劉其偉將這些發 現轉移至繪畫,在技巧與色彩上受影響極深。

早已成名的劉其偉,大筆一揮,畫一幅畫,和寫一本書比起來,時間既花 的較少,又賺得較多較快,但劉其偉就是寧可把時間與精力,花在一格一格的 稿紙,從中得到的成就感來自於對社會做了該做的一些事,而一切只因為「就 是喜歡做嘛!」

五、越戰時期(1965-1967)

「上帝的劇本,誰能改寫?」(引自楊孟瑜,1996)

生活困危的劉其偉,前往應徵美國軍職,憑藉以往軍事工程方面經驗與良好 的英文能力,與美軍簽了兩年的合約,前往越南擔任工程師。

在越南的這段期間,於藝術領域上有精湛的突破。劉其偉與當地和華裔畫家 在工作之餘相互切磋習畫,並將住宿處命名為「三一畫室」。

工作、繪畫之外,劉其偉更鍾情於中南半島的神殿古蹟,研究占婆、吉篾藝 術,大量研讀相關的文獻資料,並在畫作中記錄這些古文化,對年逾半百的劉其 偉而言,當地藝術古蹟影響他的繪畫創作與觀念極深(程榕寧,1978;洪淑華,

1985a,1985b)。即使痔瘡發作,依然跪著持續作畫,經常通宵至天明,兩年間,

共畫鉛筆淡彩二百多幅,可見創作之勤(黃美賢,1997)。

返回台灣之後,在越南時期的畫作,甚受國內畫壇重視,1967 年七月,國立 歷史博物館即推出「劉其偉越南戰地風物水彩畫展」;八月時「中南半島行腳畫

集」出版;1969 年時,在越南期間的畫彩與文字創作更獲得當年台灣文化界最高 榮耀--「第四屆中山文藝創作獎」。

六、重返台灣時期(1968-2002)

「我最大的轉變,是在到了台灣。」(引自楊孟瑜,1996) (一)教授劉其偉

「教書,是我對社會盡著一份責任。」(引自楊孟瑜,1996)

1971 年,劉其偉辭公職,告別 32 年的軍公職生涯,改以兼任教學為主。

劉其偉對教育一直很熱衷,任教經歷除了在廣州中山大學的助教外、在政工幹 部學校藝術系兼任教授,在越南期間,在當地嘉定藝專講課;返台後在中國文 化大學、中原理工學院、淡江文理學院、東海大學、輔仁大學、國立藝術學院 等校兼任教授,任香港東南亞研究所導師、美國俄亥州立大學藝術系特別班、

新加坡南洋美術學院、馬來西亞中央藝術學院;任教課程包括環境控制系統、

美術史、水彩、藝術欣賞、藝術與人類學、文化與藝術等課程。他認為教書是 一種享受,希望讓學生在知識領域中,摸索到門,把門打開,因為瞭解而喜歡 求知,而有所收穫(洪淑華,1985a,1985b;黃美賢,1997;楊孟瑜,1996;蔣 勳,1996)。

(二)藝術人類學家劉其偉

「原始藝術為現代藝術的本質,要研究現代藝術需追溯原始藝術,要研究 原始藝術須廣涉文化層面。」(引自楊孟瑜,1996)

「我的創作活力如此的強盛,大概就是從人類學方面不斷刺激而來,這是 我創作的源頭活水」(引自鄭惠美,1992)。

劉其偉鍾愛自然民族的原始藝術文化始於在雲南緬甸時,對當地少數民族

劉其偉鍾愛自然民族的原始藝術文化始於在雲南緬甸時,對當地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