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環境關注的重要生命經驗

第四章 劉其偉關注環境的生命歷程

第一節 環境關注的重要生命經驗

Tanner 在 1980 年發表有關重要生命經驗的第一篇論文中提到,假使我們發 現了有關對於塑造成年時期的行為很重要的早期生活經驗,或許環境教育學者可 以深入瞭解可行性,即在早年的教育過程當中複製這樣的經驗(Tanner, 1998)。劉 其偉早年的經驗為何?可以加深瞭解劉其偉投入關注環境之行動的背景與動 力,也可以做為環境教育的參考之一,因此本節以Chawla(1999)及許世璋、李曉 珊(2005)的分類,討論劉其偉生平經歴。

一、劉其偉關注環境的重要生命經驗

(一)原野色彩的大宅院--童年時期的自然探索

--房子大半罩在幾株老榕樹的濃蔭下,記得只有一面幾間廳房,能讓黃昏 的落日把竹影撒在紙窗上。每當榖雨時節,溪澗流水開始潺潺而鳴。池塘 裡的青蛙,變得稀奇的翠綠,背上兩根條紋,亮晶晶真似黃金。(B4-p118) --我小時候常一個人跑到院子裡『探險』,我家的院子很大,裡面有大榕樹、

木棉、竹林和許多會長野果的樹,我常爬上樹去翻看枝葉間住著什麼樣的 鳥,每棵樹住的鳥都不太相同喲。我可以一個人撿果子、看鳥看魚的過一 天。我想,後來我會對野生動物產生興趣,甚至成為保育代言人,童年的 經驗是關鍵性的一環(B15-p17)。

--我們家石牆外有一塊草地,長滿了短短的草,從來就沒有人去踐踏過。

有一次颳颱風,下過雨之後,青草都淹在水裡。哇!那景色真美。我從沒看 到這麼清澈的水,也沒有看過草會這麼青綠。我脫掉木屐,赤腳跑到水草 上,發現很多小青蛙,不知道為什麼會比草還青。我踏過很多草地,也睡 過很多草坪,但只有這片水草涼透了我心坎,一切翠綠得迷人(B10-p5)。

劉其偉祖籍廣東,後來遷居福建福州南台,劉其偉的祖父在這裡經營茶行

生意,從事出口貿易。清末時期的劉家,相當富裕興盛,大宅子比台灣知名的 板橋林家花園還要大。劉其偉這一代人丁單薄,院內牆外的自然世界是他最喜 歡的娛樂。童年時期生活在一個充滿田園風光、森林、原野的家園,與大自然 接觸的經驗和其他環境行動者都有相似之處(Tanner, 1980;Peterson, 1982;Grant, 1986;Palmer, 1993;James, 1993;Sward, 1998;引自 Chawla, 1999)。偌大的 宅院以及富裕的生活,讓童年時期的劉其偉可以盡情徜徉在野生物的探險中,

這在一般人的經驗是較特別的。

--我小的時候,在鄉下我喜歡一個人很孤獨的在外面…在田裡面玩啦,尤 其是下了雨以後啊,草地上面我還記得很清澈的水流在草地上,我感覺到 非常地美,把步履脫掉,插了腳在水裡面玩…。(V19-24-20)

--他講他小的時候,他就會看那個蜘蛛,(觀察)那蜘蛛開始怎樣織這樣的 網。(I-D-04-10)

孩童時代的劉其偉,喜歡觀察蟲魚鳥獸,愛在自家茂密的樹林庭院裡尋寶 獵奇,撿拾種子、觀察蜘蛛結網的巧妙、也驚奇於井裡的珊斑魚因為受到驚嚇 反顯得色彩繽紛;在田埂追逐昆蟲、觀察小動物,更對田野樹叢裡遇到的捕雀 人與捕蛇人的神乎其技感到好奇(楊孟瑜,1996);在日本的劉其偉也喜歡跑到 山裡面去,蒐集標本,做紀錄,並翻閱百科全書,查出昆蟲的名字(V19-24-25),

這些充滿色彩與生命力的童年原野經驗,孕育了劉其偉關注環境的意識,也強 化了他觀察大自然的敏銳度。

留連原野的生活趣味,在幼年時期填補了劉其偉孤獨的童年生活,而影響 劉其偉轉型生態保育極深的因素卻是拿起獵槍走進山林的經歷。

(二)遊獵山川的反思--成年時期的自然經驗

--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是獵人,人類的祖先在最早時,為了生存,只有狩獵,

求取食物和安全。我們的血液裡早就流著祖先狩獵的因子(B10-p235)。

--如果你藉遊獵而寄意山川,不以濫戮生命為取樂的話,那麼狩獵該和繪 畫、音樂一樣。它也是藝術;而這藝術,同樣地需要毅力、技巧和學習的

(B01)。

劉其偉在雲南兵工署軍職時期,曾在山區狩獵過胡狼;來到台灣以後,四 十年代的台灣,買賣槍枝及山林打獵,只要依法申請狩獵執照,是被允許的。

當時在彰化溪洲台糖公司任職的劉其偉常與夥伴到山區獵野猪、抓猴子,當時 還留下了獵老鷹的得意照片。

在這些狩獵的過程中,雖然沉浸在追趕獵物、與獵物鬥智、比速度的刺激 中,劉其偉卻也深刻體會到動物們的天賦--敏感、樂觀和忍耐,牠們時刻應付 凶險的來臨,一旦逃出敵人追擊,便又慶祝重生的生命觀。對應到自己面對人 世的波折時,也能以樂觀,生命力十足的態度去應對(劉其偉,1964)。

打獵經驗除了引發劉其偉生命力十足的生活態度外,也是其日後投入生態 保育的濫觴。

--國立台北師院社教系宋龍生副教授:我記得他曾經跟我講一個故事,他 說他曾經有一次到原住民的部落裡面去的時候,跟原住民去打獵,他就打 了一隻母的羊,……,他就發現這羊倒到地上的時候,旁邊還有一些小羊,

還來吸這個母羊的奶,而這個母羊的奶還自然的從他的奶部流出來,他就 覺得他非常的難過,他從這一次以後,他就覺得所有的動物,所有的生物,

都應該有它一個生存的空間,不應該隨隨便便去把牠殺生。(V10-19-02)

奄奄一息的母羌,胸前還不斷滴下乳汁的情景,事隔多年,回想起來仍讓 劉其偉難以釋懷,他知道當時一定有一隻等不著母親餵乳的小山羌。內咎不已 的他曾自省:現在回想起來非常殘酷!台灣野生動物逐漸消失,我發現自己其 實非常喜歡大自然,想親近大自然,只是以前使用的方式不對 (劉其偉,

2000a)。這個事件以後,再加上 1960 年在淡水行獵時,同伴的槍枝走火,反射 入劉其偉的顴骨裡,自此以後,對於動物被獵殺的痛能感同身受的劉其偉,再 也不打獵了。

從獵人轉型生態保育,中外皆有,李奧波在獵殺狼的過程中,發現狼眼中 一抹綠火的消失也代表著山的消失,因為人類為了保護鹿群而射殺狼,但是過 多的鹿群卻一點一滴的侵蝕山的樣貌;類似的狩獵經驗荒野保護協會創會理事

長也經歷過:

--我是在 17 歲(那一年)我就不再打獵了,我看著(因為)我打獵(的)一槍,一 隻鳥掉下來,嘴巴上還啣著那個蟲,那蟲是牠帶回去給小鳥吃的,表示牠 有幼鳥在巢裡面,牠才沒有把蟲給吃進去,所以我了解,我這一槍,牠媽 媽死掉,包括小鳥都要死掉……。(I-J-08-16)

在重要生命經驗中討論這些狩獵經驗不是鼓勵大家在環境教育中複製狩 獵經驗,而是強調這些成年時期在自然環境享受的戶外活動,在踏進叢林那一 刻得到大自然生物網的啟示,瞭解自然的崇高和生命的自由,藉此開啟了他們 投入生態保育的契機。

劉其偉因為狩獵的興趣,訂了狩獵期刊(Wildlife & Hunting),也在報章雜 誌上發表了《台灣紀獵》等文章,直到劉其偉接觸生態意識的資訊後,內心也 被敲擊著,反思人類獵捕野生物之後,留下的是什麼(楊孟瑜,1996)。

(三)寂靜的春天--書籍

--我對那本書的內容之所以那麼敏感,就是因為自己狩獵的關係。想到我 當年自己不愉快時,就拿著槍到山裡屠殺一番,發洩,很無聊。看到那本 書之後,我開始反省自己(B09-p240)。

開啟劉其偉環境意識的書籍,就是 1962 年出版,卡森女士的《寂靜的春 天》一書,這本敲響世界環境保護意識的書,也替劉其偉注入了生態意識。在 1970 年代前後,那是台灣社會的生態保育概念還沒有普遍的時代,根據楊孟瑜 (1996)的文獻資料,劉其偉將手邊的狩獵期刊都停了,將關心的焦點調整到如 何保護野生動物與自然資源保育。《寂》一書,對劉其偉影響極深,可從劉其 偉在藏書中寫下的手稿看出端倪:

--生態學在台灣的理念比其他國家遲了 20 年,在 60 年代,Carson 發表了 Silent Spring。(B02-p5)

--生態學所高瞻的遠景是建立在宏觀全局上,理解到自然界不同部門間的 互動有其規律,此一規律會傾向於求取平衡,與時永存。...地球推向失衡。

我們的視野也大幅減少。(B09-p2)

--亞馬遜熱帶雨林飽受威脅。...每二.六平方公里中 所擁有的不同品系鳥 類,比全美洲都多,意思是,我們甚至從未傾聽就已經使上千婉轉鳥語歸 於沉寂。(B09-p26)

--食物鏈...捕食者的數量減少,就可以引起另一方被食者的數量變化。...

黃鼠狼、貓頭應、蛇...。自然界有自己的規律,對自然界人為的採取任何 措施都要預測可能產生的後果……。(B02-p125)

--劉爺爺家裡面那時候大地地理雜誌還沒有中文版,那時候他訂長期的英 文版,我想這個書對他影響是最大的。(I-K-10-01)

在劉其偉簡單搭起的書架中,除了一整排英文版的大地地理雜誌,在劉其 偉捐贈藏書給科博館的劉其偉專區中,還可以看到架上幾層有關生態保育的書 籍,如獲諾貝爾世界和平獎的高爾(AL Gore)著的《瀕危的地球》一書或是《生 態平衡與自然保育》等書,研究者從劉其偉寫的手稿以及他畫的關鍵句中,瞭 解劉其偉接觸生態學後,關注環境議題所做的準備,雖然在劉其偉的文獻中很 少被提及這項重要生命經驗,這部分也與其他重要生命經驗的研究數據中,書 籍被提及的比例是較少的相符合,但是劉其偉喜愛看書,加上其在日本受教育 而習得流利的英、日文基礎,使其可以更廣泛的閱讀國際資訊,這與一般藝術 家是較不同的;也因為如此,他能從書籍中涵養環境關懷意識,進而影響大眾,

書籍這一項生命經驗對劉其偉來說是重要的。

(四)法布爾、瑞秋卡森與珍‧古德--其他環境行動者的影響

劉其偉環境意識的養成還可以溯源自他年少最喜愛的法國昆蟲學家-法布

劉其偉環境意識的養成還可以溯源自他年少最喜愛的法國昆蟲學家-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