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環境概念、環境議題與藝術的融合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四節 環境概念、環境議題與藝術的融合

工業革命後,人類製造的污染使地球不堪負荷,1962 年出版的《寂靜的春天》

一書也揭露人類行為不僅直接毀滅物種,更間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1970 年代 之後,人類更逐漸認識到除了環境污染之外,地球上的生態條件也日趨惡化,人 類的經濟發展對自然環境造成衝擊,經濟與生態孰輕孰重,衍生的環境議題無疑 是對當代社會與世界經濟提出了嚴重的挑戰。

1972 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促使了環境教育的發展。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 會發佈了「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及 1992 年的地球高峰會提

出了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等,這些國際會議與公約的制定均認為教育能從 根本改變人類的態度、價值觀及行為,使每個人擁有適切的環境素養及正確的環 境行為,以解決環境問題並達成永續發展的目標(王鑫,2003)。

1975 年,貝爾格勒憲章發表:環境教育的目的,在培養世界上每一個人都能 注意到環境及有關環境的問題,能夠關心環境,具有面對環境問題的解決能力,

並能未雨綢繆,及早防範可能發生的環境問題(教育部,1994)。換言之,環境教 育的目標即是藉由啟發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覺知和對環境品質的敏感度,輔之以環 境相關的概念知識,並經由環境議題的價值分析與澄清,建立學習者正確積極的 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然後以環境行動能力的教導與實際環境行動經驗的獲得,養 成人人具備環境意識的全人化環境教育。

誠如上述,環境概念以及相關議題的探討有助於養成環境意識,是推行環境 教育重要的部分。因此研究者在此節中,對環境概念、環境議題的分別提出說明,

並且探討環境議題和藝術的融合,以彰顯與本研究的連結。

一、環境概念知識

概念是從整體淬取而出的抽象意念,表達具有共同屬性的事物與觀念,可以 客觀的反映事物,能夠引領思考,是產生知識的基本元素(王甦,2006,朱敬先,

2001,楊冠政、周儒,1993)。

邱子容(2003a)探討藝術作品中隱含的環境概念,選擇台灣 12 位在作品中呈 現環境關懷的藝術家,探討其環境意識與作品中呈現的環境概念。將這些藝術家 的作品分別從其作品名稱、畫面呈現、作者自述來判讀作品中的環境概念,歸納 成七大類目,分別為環境變遷、文明衝擊、自然生態、生態保育、資源利用、環 境危機、環境倫理。例如倪再沁的「失樂園」水墨創作中的環境概念面向有人文 社經對環境的衝擊、物種消失、環境污染、以及生態保育,邱子容將其歸類成環 境變遷、文明衝擊、生態保育、環境危機、與環境倫理。

研究者發現這樣的分類構面相互涵蓋,很難各自獨立,例如文明衝擊以及環

境危機均會對環境產生變遷作用;自然生態與生態保育亦有重疊,自然生態是不 經人工干預的自然狀態,包括生物跟非生物,生態保育則是著重生物的保護及合 理運用的雙重意義,在邱子容的研究中描述不夠明確。而楊冠政、周儒(1993)所 提的環境概念的建構,包括互動與互賴、自然資源的保育、環境倫理、環境的經 營與管理、生態原理、承載量與生活品質等六項範圍(見表 2-4-1),兩位學者也於 研究建議中推薦不論是任何年齡層的環境教育教材、教學活動的發展,都可運用 這些環境概念做為關切與努力的起始點。

研究者發現 Dunlap 與 Van Liere 在 1978 年設計的新環境典範量表中(見表 2-4-2),自然界的平衡、成長的極限以及人類優先(反超越自然) (林新沛、鄭時宜,

2001),這三大範圍的描述涵蓋於楊冠政、周儒二位學者研究中的類目,例如「互 動與互賴」中次類目「每一生物都有生存與奮力求生的權利,而此種權利並非取 決於他們是否能被人利用」與新典範量表中「人類優先」的細項「動植物的存在 是為了給人類使用」的反向說明是相似的;或是「承載量與生活品質」中的次類 目「任何一種自然資源,都有其相對的使用人口限度。如果要維持令所有人滿意 的生活水準,那麼人口絕對不能超過這個限度」與新典範量表中「成長的極限」

的細項說明「地球像一艘太空船,它的資源和空間都是有限的」精神是一致的。

基於上述因素,研究者採取楊冠政和周儒所建構的環境概念模式,以此來分析劉 其偉畫作與文字創作中隱含的環境概念。

誠如在環境教育的目標中,環境概念知識(conceptual knowledge)是教導學生 瞭解生態學基本概念,如溫室效應、土石流、河川污染、空氣污染、核污染等環 境問題及對人類社會文化的影響,還有瞭解日常生活中可實現的環保機會與行 動,如資源節約與再利用、綠色消費、簡樸生活等議題。在環境教育課程目標中,

環境概念知識的分段能力指標如下

2-1-1 認識生活周遭的自然環境與基本的生態原則。

2-2-1 能瞭解生活周遭的環境問題及其對個人、學校與社區的影響。

2-2-2 能持續觀察與紀錄社區的環境問題並探究其原因。

(interdependence)

在整個環境中,生

構 念(主類目) 說 明 概 念(次類目) 自然資源的保育

(Resources Conservation)

人類社會及文化的 (Environmental Ethics)

人類是生態系中的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人類的生活福祉有 (Ecological Principles)

瞭解自然環境和生

構 念(主類目) 說 明 概 念(次類目) 承載量與生活品

(Carrying Capacity and Quality of Life)

人口的多寡與人類

資料來源:譯自Schuett, M. A. and Ostergren, D. (2003),修改自張子超(1995)翻譯的 NEP 量表

二、環境議題與藝術的融合

人們過度利用環境往往衍生出許多問題,有些環境問題具爭議性,同時存在 著兩種以上的發展性與答案,我們稱為環境議題(黃朝恩,1995a,1995b)。不同 的文化脈絡,不同的生活場景,在面對環境問題時,價值觀往往影響他們看待議 題的角度。

藉著探索環境議題,來接觸許多多元的價值判斷,接納多元的想法,在不同 的見解中建構自己的判斷,那學生就能藉由這樣一個議題探索的歷程,從中獲得 經驗與自信,使個人對環境產生內在的有力感,提升環境關懷的正向力量及增強 其環境意識(王順美,1994)。從議題討論中,瞭解解決問題方案,這也是議題教 學可貴的地方。

由台灣環境教育資訊協會策劃的2007 年台灣環境議題:氣候變遷、碳排放、

科技垃圾、保育政策、環境信託、新農運動、千里步道、無痕山林運動、綠色能 源、有機生活等;台灣的環境議題,由核議題到綠色能源,由土石流到國土復育,

在在可以看出當時台灣過去至今所面臨的環境衝擊。藉由票選台灣環境議題與國 際環境議題,可以強化民眾對這些議題的關注,並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向或提示(環 境資訊中心,2007),本研究分析劉其偉關注的環境議題,目的就是藉此對議題背 後的環境史加以瞭解。

環境議題受重視,可以從各領域如音樂界、藝術界、文學界等涉入環境關注 的程度,來發現這些創作者為了突顯自身之於社會該盡的教化責任,會在所屬領 域中融入議題,引發大眾去思考我們所面臨的環境問題。

本研究對象--劉其偉就是一個關心環境議題的藝術家。環境危機的出現,使 得國內外的創作者,在藝術的領域上跨出早期如風景畫、動植物畫等探索自然的 繪畫形式,在創作中融入環境議題,企圖引導大眾產生對環境友善的環境意識,

以此履行藝術家的社會責任(吳世全,1993;邱子容,2003a)。

德國著名的藝術史學家阿諾德.豪澤爾(Hauser, A. )在「藝術社會學」一書中,

提出他對藝術做為社會批評工具的看法:「…就其本質而言,藝術既不是健康的,

又不是有害的。同樣道理,世上不存在風格或質量上對任何社會都可能有益或有 害的藝術形式。但在某種條件下,藝術不僅可以反應現實,而且可以批判社會,

可以診斷和醫治社會的病害。」(居延安譯,1989) 這本宛若藝術社會學科的聖經 書,自七O 年代開始便倡導著藝術家對社會的責任,至今仍為許多藝術創作者所 服膺不悖。今日的藝術家都很明白他們的社會責任--透過作品為大眾喉舌,亟企 累積社會能量,扭轉價值觀並且期許發生新的思維模式(高美館,2008)。

德國藝術大師波依斯(Joseph Beuys)在 1982 年開始,進行生態學城市的綠化 運動,在德國卡塞爾城植下七千棵橡樹,直至他1986 年過世,但此項計畫便繼 續由他的兒子、支持者、學生推動,歷時五年的時間,終於完成這項「以城市的 森林化代替城市的管理」之計畫(李美蓉譯,1996;邱子容,2003a)。

台灣的竹圍工作室於1995 年由蕭麗虹等人創立,其設立宗旨為由下而上發 展、由在地到國際的創意基地,以及重視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與創造;成立至今 致力培育跨領域藝術家的創意,協助他們介入環境議題的創作;2002 年竹圍工作 室與國際策展人Catherine Grout 共同策劃,於淡水河沿岸進行「城市與河流的交 會」淡水河風光--藝術介入計劃,就是一場結合人、環境與藝術的展覽(竹圍工作 室,2008)。

國內外對於環境藝術的投入,起因於將藝術視為公共財,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Wole Soyinka 也說「藝術是一個國家的良心」,所以將創作回歸給大眾,傳達環境 意識給大眾,就是藝術家對環境教育的責任。

小結:

台灣在 1987 年戒嚴令解除後,很多社會議題開始受到重視,環境議題是其 中一項,國內的環境藝術發展也以各種創作提出回應,包括成立藝術環境保護協 會或是在創作中出現環保意識。劉其偉就是一位在繪畫上對環境付出關注的人,

他履行藝術家的社會責任,他說保育是人類最後的良心,於是他在關注環境的行 動上以繪畫創作與文字寫作來呈現他關注的環境議題,在多篇的文章論述中傳達

他履行藝術家的社會責任,他說保育是人類最後的良心,於是他在關注環境的行 動上以繪畫創作與文字寫作來呈現他關注的環境議題,在多篇的文章論述中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