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參考歸納相關文獻資料,提出以下建議,

作為學校單位、國小社會領域教師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壹、學校單位的建議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研究者提出對學校單位之具體建議如下:

一、善用社區環境資源,開放學校場域,達成資源共享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覺知程度愈高,教學效能整 體的表現也愈正向積極。社區資源運用的教學途徑包括了「走出校園、迎向社區」

和「將社區資源帶入校園」,皆能豐富教師的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

近來年強調「學校社區化」或「社區學校化」,皆是希望學校與社區保持良好的 互動關係,並相互結合,彼此資源互通共享,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域,而社 區則是學生生活的主要空間,因此,社區方面的環境規畫,能與學校教育互相結 合,如規畫人文步道、學習步道、或在自然生態區規畫與教育相關的導覽解說,

則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做中學,貼近其生活經驗,獲得更完整的知識。

二、建立社區資料庫,並善用社區人力資源發展學校特色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有 44.7%的老師認為影響社區資源運用困境的因素為「對 可運用的社區資源不清楚」,因此,學校可邀請家長或社區人士到校協助運用社 區資源發展學校特色。家長和社區人士來自社區,他們對社區可運用資源的瞭解 必定大於學校教師,故學校可以邀請他們協助學校編製社區資源教材,供教師參 考使用;或邀請他們至學校做經驗分享,讓教師可以瞭解社區可運用的資源;也 可主動聘請專家學者、地方人士或結合學術團體,一同協助學校推動運用社區資 源來發展學校本位課程;學校也可視需求與社區情境脈絡特性,規畫有在地特色 的教學活動,並善用課程發展委員會的功能,針對學校與教師的需求,做好社區 資源規畫的工作,使學校能運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特色,再者,學校方面也可以 辦理相關研習,讓教師清楚社區可運用的資源,或建立完整社區資源資料庫,並

149 

提供充足的資訊給予教師,以提升教師運用社區資源的教學能力。

三、安排人力協助,加強安全教育宣導,使校外教學順利成 行,提升教學效能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國小社會領域教師認為社區資源運用的困境最主要因素 是「學生安全考量」,其次為「學校對外交通不方便」。因此,運用社區資源所提 供的校外教學,為了安全考量,學校需有一些必要的措施和準備,如在交通工具 的選擇、保險等,學校可向教育行政機關申請提供經費上的支援,或提供交通工 具,讓教師在運用社區資源校外教學時,不因經費受限而造成教學上的困難,並 且除了帶隊的教師外,應盡量協調安排科任教師或行政人員隨車維護學童的交通 安全,而在學生方面,可加強學生安全及自我保護的觀念,讓校外教學活動能順 利進行,以提升教師教學效能。

四、減輕教師工作負擔,給予教師行政方面的支援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有 44.7%的教師認為社區資源運用的困境為「工作繁重,

沒時間準備」,在其他欄位亦有教師提及學校應該減少教師教學之外不必要的工 作。因此,學校單位要設法減少與教學無關的活動,才能減輕教師教學工作的壓 力,避免教師身、心上的負擔,讓教師們在課餘時間,能有充裕的時間備課,投 入與教學相關工作的研討活動,學校方面亦可成立專業學習社群,激勵教師採團 隊合作或協同教學方式,避免教師孤軍奮鬥,讓教師們能彼此做課程規畫或教學 經驗分享,以提升教學專業,而學校行政方面,給予教師們更多行政方面的支援 與協助,或給予教師在教學上的支持,使教師能夠盡心盡力於教學課程與活動。

貳、對教師的建議

一、善用社區資源,提供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活動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國小社會領域教師在社區資源運用上大致表現良好,代 表教師能主動積極尋求社區資源,了解社區環境,以利將社區資源融入社會領域 課程中。因此,教師為提供更多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活動,可蒐集社區景物的 相片或影片,於課堂中輔助課本內容進行教學,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而使學 生產生學習樂趣,對學生的學習會有正向的成效,再者,帶領學生走訪社區,了 解在地特色與文化,並提供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體驗活動,培養其敏銳的觀察 力及主動探索的能力,皆有助於學生提升學習力、思考力與表達力,亦能使教師 的教學活動更為豐富和充實,有助於達成教學目標。

二、善用協同教學與合作學習,提升教學效能與學習效果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在教學效能四個層面上,以「學生學習表現」的得分最 低,因此,教師可自主組成一個教學團隊,透過課程規畫與討論,彼此發揮個人 特色與專長,共同設計課程、激發教學創意、精進教學專業,以提升教學的效率 與品質;並利用合作學習策略,依學生的性別、能力分配於異質小組中,鼓勵學 生們彼此互相討論、幫忙,讓學生能主動參與和學習,除了讓其學習人際互動關 係外,亦可協助學生認知、情意和技能方面的成長,故教師善用協同教學與合作 學習的策略,除了能提升自身教學專業外,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

三、了解學生特質,因材施教,協助學生學習成長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國小社會領域教師認為影響教學效能最主要因素是「學 生特質」。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理念中,面對不同智能、性向及興趣的學生,

設置不同性質與類型的學校,透過不同的課程與分組教學方式施教。因此,教師 應了解每位學生的特質,針對學生學習需求及個別差異,採取適合其學習的策略,

對於低成就或缺乏學習動機的學生,教師應了解其學習動機低落的原因,鼓勵其 多元發展,使其發現學習的樂趣,進而能主動學習、樂於學習,並且應耐心等待

151 

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其成功的機會,學生才能不斷的成長。

參、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係以屏東縣國民小學之正式社會領域教師為研究對象,因此在研究結 果與推論上有地域性的限制,僅能提供屏東縣教育相關單位參考,無法適用於其 他區域之教師。建議未來研究者可擴大研究範圍,對象可以擴大至國、高中及幼 兒園教師,以了解各不同區域間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的現況及差異情形。

二、研究變項方面

本研究以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為主要變項,其中國小 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變項包含「社區資源運用方法」、「社區資源教育認 知」及「社區資源運用內容」三層面,教學效能變項包含「教學策略運用」、「教 學計畫準備」、「班級經營效果」及「學生學習表現」四層面。此二變項範圍甚 廣,本研究所定義的層面未能涵蓋所有的層面,未來研究可參考相關文獻探討與 分析結果,對此二變項之層面進行增減,以利研究進行。

此外,研究者考量時間、人物力與自身能力,本研究僅針對背景變項(性別、

年齡、服務年資、最高學歷、擔任職務、學校規模)對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 源運用與教學效能之間關係進行研究,結果發現背景變項與整體社區資源運用及 教學效能皆無顯著差異,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可以增加學校區域、學校文化、參加 社群方式、班級學生數…等背景變項,更深入分析討論,以期能更確實掌握影響 因素。

另外,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亦發現,社區資源運用對教學效能具有顯著的相 關與預測力,然而影響教師教學效能的因素眾多,若能將教學信念、專業成長、

情緒勞務、社會支持、……等層面列入,則更能詳實瞭解探究國小社會領域教師 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相關與議題。

三、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採用量化研究作為研究方法,問卷調查法為研究工具,雖可於短期內 蒐集大量樣本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取得研究結果。但僅能從數據結果來解釋國小 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之實施現況,無法再深入研究探討其間的 差異,且進行問卷填答時,易受填答者的個人主觀知覺、防衛意識、情緒干擾、

社會期待及對填答有所保留而造成研究誤差。為能更深入瞭解研究對象內心真實 想法與實際需求,建議未來研究可以再深入進行訪談、觀察或內容分析等質性研 究,使資料蒐集更多元性,兼顧量化分析與質性探究互為驗證,使研究結果呈現 更真實客觀性與意義性。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丁柔(2014)。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室走察與教學效能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佩蓮(1998)。知性兼具休閒的自然體驗活動。教師天地,93,28-34。

王美惠(2015)。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參與校務評鑑教學觀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伍振鷟(1998)。教育哲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73,11-24。

余安邦(編著)(2005)。社區有教室的批判性實踐。臺北市:遠流。

余安邦、林民程、張經昆、陳烘玉、陳浙雲、郭昭燕、劉台光、周遠祁、趙家誌(2002)。

社區有教室:學校課程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遭逢與對話。臺北市:遠流。

吳宗立(1999)。學校與社區關係的經營。中等教育,50(6),19-25。

吳宗立(2000)。情境學習論在教學上的應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3),157-164。

吳宗立(2007)。追求卓越的教師教學效能。菁莪季刊,19(2),22-30。

吳明隆(2009)。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14)。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更新四版)。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12)。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俊憲(2008)。建立學校─社區教育夥伴關係:途徑與挑戰。國教之友,59(2),16-22。

吳俊憲(2008)。建立學校─社區教育夥伴關係:途徑與挑戰。國教之友,59(2),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