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待答問題

據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所欲探討的研究問題歸納為:

一、目前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之現況為何?

二、目前國小社會領域教師教學效能之現況為何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社會領域教師其社區資源運用之差異情形為何?

四、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社會領域教師其教學效能之差異情形為何?

五、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兩者之間關係為何?

六、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對教學效能之預測力為何?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節針對本研究所使用相關之重要名詞與概念,加以界定與解釋,玆說明如 下:

壹、國小社會領域教師

本研究所稱之「國小社會領域教師」係指依據師資培育法之規定,取得合格 教師資格,且105學年度任教於屏東縣市之公立國民小學,且近五年內曾經任教 社會領域之正式教師,包括教師兼主任、教師兼組長、科任教師和級任教師。

貳、社區資源運用

社區內可供運用的一切資源,涵蓋人的資源、事的資源、時的資源、地的資 源和物的資源,就學校而言,社區資源是指位於學校社區內的資源,可資學校利 用,透過社區資源的運用,可將教學的場域從教室延伸至社區,豐富課程與教學 內容,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師的教學效果,還可提升學校教育 功能及促進教育目標。

本研究以研究者自編的「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關係調 查問卷」整份問卷中的第二部分「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量表」,作為 探討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的研究工具,共有三個層面,分別為

「社區資源教育認知」、「社區資源運用內容」、「社區資源運用方法」等三個 層面,問卷則採Likert五點量表,得分越高代表社區資源運用的覺知程度愈好,

得分越低代表社區資源運用的覺知程度愈差。

茲將三個層面的定義說明如下:

一、社區資源教育認知

藉助社區資源可使學生認識社區、體驗生活和培養學生鄉土情,教師充分利 用社區資源進行有效教學,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提升教學 效能。

二、社區資源運用內容

(一) 人的資源:

凡是可以為學校提供人力協助、充實課程與教學內容等,都可視為學校的重 要人力資源。如學生家長、社區居民與耆老等。

(二) 事的資源:

社區中可做為課程規畫的內容,提供學生參與以擴展其學習經驗。如社會事 件、歷史事蹟、節慶活動等。

(三) 時的資源:

可以成為讓學生探討社區的演進及各節令産業型態。如社區的歷史演進、聚 落形成、季節性生産活動等。

(四) 地的資源:

社區中可提供教學運用的場所或地點,可以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如:

名勝古蹟、機關場所、公共設施、自然地理環境等。

(五) 物的資源:

社區中可供教學運用的工具、器物等,可以提供給學生生活相關的經驗。如:

傳統飲食、家屋、特産及傳統工藝等。

三、社區資源運用方法

(一)走出校園、迎向社區

學校充分利用社區人、地、物及設備等資源,例如:利用社區自然環境進行 生態教學、參觀機關組織和從事社區服務等。

(二)將社區資源帶入校園

學校善用社區人的資源、事的資源、物的資源、財力資源和組織資源,例如:

邀請家長民眾擔任學校志工、善用社區歷史事蹟提升對社區的認識、結合社區機 構辦理相關活動及社區民眾提供教學設備或經費。

參、教學效能

教學效能係指教師在教學前能將教材組織系統化,並擬定適當的教學計畫,

在教學過程中,能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並運用多元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有效的學 習,在教學後能評量學生的學習成就以展現其學習成果,達成教育目標。

本研究以研究者自編的「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關係調 查問卷」,整份問卷中的第三部分「國小社會領域教師教學效能量表」,作為屏 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教學效能的研究工具,共有四個層面,分別為「教學計畫 準備」、「教學策略運用」、「學生學習表現」、「班級經營效果」四個層面。

問卷則採Likert五點量表,得分越高者,表示教學效能的覺知程度愈好;反之,

分數越低者則表示教學效能的覺知程度愈差。

茲將四個層面的定義說明如下:

一、教學計畫準備

教師能熟稔課程及教材內容,並依據教學目標及學生的起點行為設計教學計 畫,並有完善的教學準備,以利教學活動能順利進行。

二、教學策略運用

教師能運用多元、有效的教學策略與技術,並善用各式教學媒體以提升學生 學習動機,增進教學效果。

三、學生學習表現

學生學習表現係指學生經過一段長時間的學習歷程之後,在學業評量方面所 獲得的學習成果,或在生活當中所呈現出的學習態度與行為表現,也就是包括了 認知、情意、技能三方面的學習結果。

四、班級經營效果

教師能建立適合班級學生的規範與明確的獎懲規準,讓學生能充分瞭解並遵

守,營造和諧的班級氣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使學生樂於學習,以利教學活 動順利進行。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討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之現況,

並分析其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之相關情形。針對上述研究目的,本節主要 在說明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在研究範圍方面,主要針對研究對象、

研究變項和研究方法進行說明;而在研究限制方面,則針對研究對象、研究內容 及研究方法加以探討。  茲就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說明如下:

壹、研究範圍

依據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研究變項、研究方法三個方面,茲分述如下: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以105學年度任教於屏東縣市之公立國民小學,近五年內曾經任教社 會領域之正式教師為研究對象。由於各校的社會領域教師沒有統一的人數編制,

本研究無法統一在每校抽取相同的樣本數,為使樣本具有代表性,研究者採取分 層叢集抽樣的方式,依據各公立國民小學規模的大小按比例進行取樣,研究結果 可能無法類推於其他領域的教師。

二、研究變項方面

本研究以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為探討範圍,綜 合相關文獻研究歸納出六項教師背景變項:「性別」、「年齡」、「服務年資」、「最 高學歷」、「擔任職務」、「學校規模」;在社區資源方面,綜合相關文獻研究歸納 出三層面:「社區資源教育認知」、「社區資源運用內容」、「社區資源運用方法」; 在教學效能方面,綜合相關文獻研究歸納出:  「教學計畫準備」、「教學策略運用」、

「學生學習表現」、「班級經營效果」四個層面。

三、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研究者自編之「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 教學效能關係之調查問卷」蒐集所需的資料,旨在瞭解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

11 

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之現況與差異,並探討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 源運用與教學效能之間的關係和相關情形,再進行國小社會領域教師對教學效能 之預測力分析,最後針對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雖力求嚴謹,但受限於下列因素,仍有其研究限制,茲就研究對象、  研 究方法及研究變項三方面分述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以105學年度任教於屏東縣市之公立國民小學,近五年內 曾經任教社會領域之正式教師為研究對象,在現有研究資源無法兼顧所有研究對 象下,本研究採分層叢集抽樣的方式進行調查,在對象選取上,盡量兼顧不同學 校規模的教師,以及將抽查學校遍及屏東縣各鄉鎮市,使抽樣之樣本更具母群之 代表性,使研究對象的限制減到最低。

二、研究內容的限制

影響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關係之個人背景 因素相當多元,在無法涵蓋所有變項之情形下,研究者於歸納相關文獻及考量研 究目的後,擬從教師之「性別」、「年齡」、「服務年資」、「最高學歷」、「擔任職務」、

「學校規模」等六項背景變項,來探討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 關係之情形,使研究內容的限制減到最低。

三、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為採問卷調查法之量化研究。研究工具是以研究者自編之「國小社會領 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關係之調查問卷」,以教師自陳方式蒐集資料。

受試者在填答問卷當下,可能會因個人認知、心向反應,而對問卷內容的詮釋有所 差異,或因防衛意識、情緒干擾、社會期待及個人主觀意識,而對填答有所保留而 造成研究誤差,影響施測結果之正確性。因此,本研究於問卷中增加複選題,以

求更進一步瞭解受試者之實際現況,以獲得更完整之資料,希望能瞭解教師對社 區資源運用的困境及影響教師教學效能的因素。同時,研究者設計問卷時,特別 在說明中註明:填答資料僅供學術參考使用,不另做他用,以排除受試者之心理防 衛;同時,贈送受試者小禮物,以增加其填答意願。之後進行各項統計分析,讓 研究工具更具信效度,使得研究結果更具客觀性,使研究方法的限制減到最低。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蒐集 相關的理論與文獻進行分析、歸納與整理,以作為本研究進行實證研究之理論基 礎。本章共分為三節來進行文獻探討:第一節首先探討社區資源運用之理論分析;

第二節為教學效能之理論分析;第三節分析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

第二節為教學效能之理論分析;第三節分析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