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Copied!
19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吳宗立 博士. 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 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研究生:周庭禎 撰 中華民國 106 年  5  月 18  日 .

(2)

(3) 謝. 辭. 兩年的研究所生涯即將畫下句點,回首這段進修歷程,受到多位師長的指導 與協助,還有同學們的互相砥礪與幫助,大家總是適時伸出溫暖的雙手,讓我得 以順利完成學業,在此論文完成之際,僅以最誠摯的心,感謝一路上陪伴我的良 師益友及所有給予我協助的人。 首先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吳宗立老師,在論文的撰寫過程中,給予我悉心的 指導,從論文方向的擬定、撰寫論文的提點、規畫論文的進度及細心的修正我論 文上的缺失,讓我得以按部就班的順利完成論文。同時感謝吳根明老師從計畫到 口考提供許多寶貴的建議,使我得到很多論文寫作的技巧,讓我的論文更加充 實。再者,感謝林進材老師於百忙之中,撥冗審閱論文,給予我許多在論文修改 與寫作上的建議,讓論文能更加完備。 其次要感謝協助問卷形成的專家們,對問卷內容的指引與修正意見,同時要 感謝學校的同事和我的朋友們,幫我發放並回收問卷,並不時的給予關懷,也要 感謝幫我填寫問卷的老師們,因為有您們的幫忙,我的論文才得以順利完成,感 謝您們的鼎力相助,這份情誼將珍藏於我心。還要感謝我的研究所同學-茲中、 彥禎、妤安、汶桓、行如、志鴻、韻如和毓雯,因為有你們一路相伴,互相加油 打氣,才能讓研究所生活留下美好的回憶。 最後要感謝我最親愛的家人,在這二年研究所進修期間,一路默默支持與陪 伴,並給予我最大的鼓勵與包容,讓我可以全心全意投入學業的進修與完成論文 的撰寫,並順利的完成學業。僅以此論文,謝謝曾經幫助我的每一個人,感恩!. 庭禎. 謹誌. 2017 年 6 月. I   .

(4) II   .

(5) 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 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之 現況,比較不同背景變項的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對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 現況感受的差異情形,並探討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相關情 形與預測力。 本研究以105學年度任教於屏東縣市之公立國民小學,近五年內曾經任教社 會領域之正式教師為研究對象,並以自編的「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 教學效能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依學校規模採取分層叢集抽樣,共抽取39 校,共回收有效問卷303份,最後將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t 考驗、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一、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情形普遍良好,其中以「社區資源運用內容」 層面表現最好。 二、國小社會領域教師教學效能表現良好,其中以「班級經營效果」層面表現最 佳。 三、「學生安全考量」及「學校對外交通不方便」是影響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 資源運用之最主要因素。 四、「學生特質」、「家長配合」及「學校文化」是影響國小社會領域教師教學 效能之最主要因素。 五、國小社會領域教師背景變項不同,在社區資源運用及教學效能並無明顯差異。. III   .

(6) 六、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情形愈佳,教學效能的表現愈良好。 七、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對教學效能有顯著的預測力,其中以「社區 資源教育認知」層面之解釋力最高。  最後,根據上述的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學校單位、國小社會領 域教師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關鍵詞: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教學效能. IV   .

(7)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that Use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tilization of community resources by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Pingtung County and thei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in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between the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use of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thei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 and explore the relevant circumstances and predict the results of teachers’ use of community resources 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e subject is based on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who have been taught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in Pingtung County. The research method, “The questionnaire of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use of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used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by school size. 303 copies of valid questionnaires from 39 schools were collected. The analysis of data was carried out by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feelings towards using community resources are generally positive.. 2.. The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feelings towards thei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re generally positive.. 3..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use of community resources are for the “Considerations of the student's safety”, and “Inconvenient school V .  .

(8) traffic”. 4..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for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are the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Cooperation with parents” and the “School's culture”.. 5..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use of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thei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when adjusted for the teachers’ different backgrounds.. 6.. The higher the enthusiasm for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using community resources, the more active thei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7.. The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use of community resources is a significant, predictive indicator of thei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e “Educational cognition of community resources” is a high predictive factor.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above, the researcher proposes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schools,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and for future researchers.. 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using of community resource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VI   .

(9) 目 次  謝 辭............................................... Ⅰ. 摘 要............................................... Ⅲ. ABSTRACT ......................................... Ⅴ. 目 次............................................... Ⅶ. 表 次.............................................. 圖 次.............................................. 第一章 緒論........................................ Ⅸ XII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待答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社區資源運用之理論分析..................... 13. 第二節. 教學效能之理論分析......................... 32. 第三節. 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關係 之相關研究................................. 4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5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5. 第五節. 研究程序................................... 77.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9.        .   VII .

(1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 能之現況分析............................... 第二節. 95. 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 能之相關分析............................... 第四節. 83. 不同背景變項的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 源運用與教學效能之差異分析................. 第三節. 83. 110. 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 能之預測力分析............................. 114. 綜合討論................................... 12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9. 第五節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139. 第二節. 結論....................................... 145. 第三節. 建議....................................... 148. 參考文獻............................................. 153. 一、中文部分.................................... .... 153. 二、英文部分................................... ..... 159. 附 錄............................................... 161. 附錄一 專家內容效度問卷............................. 161. 附錄二 專家內容效度意見修正表....................... 169. 附錄三 預試問卷..................................... 177. 附錄四 正式問卷..................................... 181.    .   VIII .

(11) 表 次  表 2-1 社區定義一覽表................................. 14. 表 2-2 社區資源定義一覧表............................. 16. 表 2-3 社區資源運用層面一覽表......................... 30. 表 2-4 教學效能定義一覽表............................. 34. 表 2-5 高、低效能教師之特徵........................... 39. 表 2-6 教學效能層面一覽表............................. 43. 表 2-7 社區資源相關研究彙整表......................... 45. 表 2-8 不同背景變項在社區資源運用的研究結果彙整表..... 48. 表 2-9 教學效能相關研究彙整表......................... 50. 表 2-10 不同背景變項在教學效能的研究結果彙整表........ 54. 表 3-1 屏東縣105學年度公立國民小學分層抽樣教師人數統 計表........................................... 60. 表 3-2 正式問卷寄發學校名稱、數量及回收情形一覽表..... 62. 表 3-3 正式問卷調查有效樣本基本資料之背景變項分析表... 63. 表 3-4 專家內容效度審查學者名冊....................... 69. 表 3-5 社區資源運用覺知量表預試問卷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71. 表 3-6 教學效能覺知量表預試問卷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72. 表 3-7 社區資源運用覺知量表預試問卷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74. 表 3-8 教學效能覺知量表預試問卷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75. 表 3-9 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覺知量表預試問卷之 信度分析摘要表................................. 76. 表 3-10 國小社會領域教師教學效能覺知量表預試問卷之信 度分析摘要表.................................. 76. 表 4-1 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現況分析之摘 要表........................................... 84. 表 4-2 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量表之各題平 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   IX . 86.

(12) 表 4-3 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對社區資運用困境的主要因 素之次數統計表................................. 88. 表 4-4 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教學效能現況分析之摘要表. 89. 表 4-5 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教學效能量表之各題平均數 與標準差摘要表................................. 91. 表 4-6 屏東縣影響國小社會領域教師教學效能的主要因素之 次數統計表..................................... 94. 表 4-7 不同性別的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之 t 考 驗摘要表....................................... 95. 表 4-8 不同年齡的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之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6. 表 4-9 不同服務年資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之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7. 表 4-10 不同最高學歷的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之單 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8. 表 4-11 擔任不同職務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之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9. 表 4-12 不同學校規模的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之單 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0. 表 4-13 不同性別的國小社會領域教師教學效能之 t 考驗摘 要表.......................................... 102. 表 4-14 不同年齡的國小社會領域教師教學效能之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摘要表................................ 103. 表 4-15 不同服務年資的國小社會領域教師教學效能之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4. 表 4-16 不同最高學歷的國小社會領域教師教學效能之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6. 表 4-17 擔任不同職務的國小社會領域教師教學效能之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表 4-18 不同學校規模的國小社會領域教師教學效能之單因    .   X . 107.

(13) 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8. 表 4-19 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 之積差相關摘要表.............................. 110. 表 4-20 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各層面預測教學效 能整體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15. 表 4-21 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各層面預測「教學策略運 用」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16. 表 4-22 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各層面預測「教學計畫 準備」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18. 表 4-23 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各層面預測「班級經營 效果」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19. 表 4-24 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各層面預測「學生學習 表現」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20. 表 4-25 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之現況 綜合整理表.................................... 122. 表 4-26 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對教學效能預測之 多元迴歸分析綜合摘要表.......................    .    .   XI . 135.

(14) 圖 次  圖 2-1 社區資源的分析模式............................. 18. 圖 2-2 Kolb 經驗學習循環圖............................. 21. 圖 2-3 Clark & Peterson 之教學思維與行動模式........... 36. 圖 2-4 Medley 教學效能模式............................. 38. 圖 2-5 影響教學效能的關鍵因素.......................... 41. 圖 3-1 研究架構圖...................................... 58. 圖 3-2 研究流程圖...................................... 77.  .    .   XII .

(15)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關係之 研究,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對其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之影響,以及分析其社區 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之間的關係,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進而提出相關建議。 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第三節為待答問題、 第四節為本研究重要名詞釋義,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隨著全球環境的變遷、科技的日新月異及知識流通快速的年代,以往偏重 於認知記憶的學習已經不符合現在的教育潮流,當今的教育強調學生多元面向的 思考與學習,因此,如何提升學生的能力,讓他們能在生活上、社會上和工作上 致勝,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應該正視的課題。美國二十一世紀技能合作機構曾提 出教學工作者應精熟學科內容,並在課程中加入批判性思考、溝通、協同合作、 創造力等觀點。此外,重視與學生生活緊密結合、強調世界觀並與國際接軌、走 出教室瞭解世界動脈、造就讓學生合作互動機會等,逐漸成為當前的主要課堂要 素 (黃宏仁、林盈萱,2015) 。而教師要如何透過營造有效的學習環境、課程設 計、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和評量方法,幫助學生發展其能力,實屬教育工作者應 該思考的重要議題。 家庭、學校與社區三者對兒童及青少年的成長與發展都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彼此之間的關係也很密切,所以必須保持互相合作的關係,除了學校是學生學習 的場域之外,存在於我們周遭的社區更是貼近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社區蘊藏著豐 沛的自然生態、豐富的古蹟文物及攸遠的歷史文化……等,皆等待學生去探索、 發現與認識。社區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法、一種新的學習視野、一種新的生活 方式 (林振春,2008)。因此,在當今的社會,學習是多元的面向,學生的成長與 學習不應該受到空間的限制,而他們的視野也不應該被學校的圍牆所局限,所以 教師應將社區資源融入學校的教學內容及活動,讓學生的學習管道從狹隘的校園 空間延伸到寬廣的社區,帶領他們走出教室,迎向社區,並拉近學校與社區的距 1   .

(16) 離,讓學生能享受社區豐富的學習資源,如此,不只能增進他們的生活經驗,更 能深化他們的學習內涵。而學生透過社區豐富的資源可以超越教科書中的學習和 學校學習的空間限制,有助於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與效果,並藉由讓學生親自走 入社區、參與社區活動、進行社區服務等,以達成學校與社區彼此資源共享的社 區學習,讓社區生活經驗成為學生學習的核心內容,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社 區意識,協助其建立與其所處社區的聯繫感,也能讓其對社區産生認同感與歸屬 感,進而能為自己所處社區的人或環境付出關懷。因此,研究者以國小社會領域 教師為對象,以其對社區資源的運用的現況做為研究,期望研究結果能使社會領 域教師因其對社區資源運用的覺知,而提升其教學效能之參考,此為研究動機之 一。 學校與社區的發展是一體兩面且相輔相成,學校與社區的資源應相互結合、 互相為對方提供服務及創造出雙方有利的條件(郭慧龍,1997)。透過雙方合作, 使得學校與社區能互相融入,進而發展出「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因此, 個人的學習除了學校教育外,社區亦是最佳的學習場所,學校對社區開放或學校 透過社區資源參與社區活動,使得社區學習能更具地方文化,且有相關研究提出, 學校必須與家庭、社區結合,建立學校、家庭與社區夥伴關係模式,專注到社區 的意義性,並賦予合作的權能,是可以有效提升學校經營成效(Epstein, 2010; Griffin & Steen, 2010) 。面臨少子化、市場化的挑戰,學校要如何推陳出新,在行 政措施、課程教學、教師專業、學生學習成效等面向自我檢核與修正,從而保有 學校特色已成為校長與全校教師共同努力的重要課題,因此,為求因應社會日趨 多元及快速變遷,社會領域教師必須促進其專業成長,運用豐沛的社區資源來彌 補學校資源的不足,充實教學內容及使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以提升教師的教學 效能,並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以達成教育目標。所以,必須促使學校系統呈現 開放的特性,加強學校與社區雙向資訊溝通與資源共享,而學校座落在社區之中, 更應將豐沛的人力和社區資源導入成為學校推展的動力,達成學校社區化的教育 目標。吳俊憲(2008)認為學校也應扮演主動積極的角色,致力於了解社區特性, 包括社區的背景、社區資源及社區需求,然後推動社區服務學習機制,並協助社 2   .

(17) 區發展成為學習型組織,以促進社區學校化。 教師對社區的瞭解程度、教師個人與趣、人格特質和對鄉土的情感,皆是影 響教師運用社區資源的因素。此外,運用社區資源於教學是一種課程統整的設計, 因此,教師的課程設計能力亦會影響運用社區資源的意願(徐薇,1999)。九年一 貫課程綱要實施要點亦明訂:「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應充分考量學校條件、社區 特性、家長期望、學生需要等相關因素,結合全體教師和社區資源,發展學本位 課程。」可見學校本位課程的規畫與實施,除了學校人員、家長、學生外,應尊 重社區人士的想法,視各校需求與社區情境脈絡特性,規畫有在地特色的教學活 動。因此,社會領域教師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依據社區特性及學生需求,選取適合 的主題或活動,設計融入式課程,規畫統整性的社區學習活動,並透過系統性的 安排,有計畫的引導學生利用參與社區活動來學習,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並 促使在地文化的活化與再生。所以,國小社會領域教師應落實社區資源運用,能 於教學工作上充份發揮專業與才能,而了解教師之性別、年齡、年資、學歷等不 同背景變項,其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差異情形,是研究者欲研究的動機之 二。 另外,研究者從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中,搜尋過去有關社區資源運 用的相關量化研究發現,有探討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的(黃明忠, 2006);有探討社區資源運用與專業成長之關係的(陳貞蓉,2007);有探討社 區資源運用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的(謝進裕,2008﹔鍾祁芳,2008);有探討社區 資源運用與學校行政效能之關係的(傅秀珊,2012) ,這幾類為主,而有關國小 教師社區資源運用對教學效能之影響的研究文獻則僅有一篇,然而,針對社會領 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卻未有人探討。因此,研究者想瞭 解社會領域教師在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之相關情形,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綜合上述,國小社會領域教師在社會環境快速變遷與教育改革的浪潮之下, 如何透過社區資源運用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提升教師的教學效能,是值得探究 的問題。本研究將針對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的現況、 3   .

(18) 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的關係,以及社區資源運用是否會影響社會領域教師的 教學效能,以此為主題進行探究,希望藉此研究調查,讓更多學校人員來參與社 區發展工作,並將研究結果與具體建議,能提供給學校單位、教職人員與未來研 究者參考之用。. 4   .

(19)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針對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之相關文獻進行資料蒐集,以國小 社會領域教師為研究對象,期能瞭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 之現況,進而探討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兩者間之關係,及社區資源運用與教 學效能對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的困境、影響因素為何。根據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 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根據前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之現況。 二、瞭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教學效能之現況。 三、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社會領域教師其社區資源運用之差異情形。 四、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社會領域教師其教學效能之差異情形。 五、探討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兩者之間關係。 六、探討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對教學效能預測力之分析。. 第三節 待答問題 據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所欲探討的研究問題歸納為: 一、目前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之現況為何? 二、目前國小社會領域教師教學效能之現況為何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社會領域教師其社區資源運用之差異情形為何? 四、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社會領域教師其教學效能之差異情形為何? 五、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兩者之間關係為何? 六、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對教學效能之預測力為何?. 5   .

(20)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節針對本研究所使用相關之重要名詞與概念,加以界定與解釋,玆說明如 下:. 壹、國小社會領域教師 本研究所稱之「國小社會領域教師」係指依據師資培育法之規定,取得合格 教師資格,且105學年度任教於屏東縣市之公立國民小學,且近五年內曾經任教 社會領域之正式教師,包括教師兼主任、教師兼組長、科任教師和級任教師。. 貳、社區資源運用 社區內可供運用的一切資源,涵蓋人的資源、事的資源、時的資源、地的資 源和物的資源,就學校而言,社區資源是指位於學校社區內的資源,可資學校利 用,透過社區資源的運用,可將教學的場域從教室延伸至社區,豐富課程與教學 內容,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師的教學效果,還可提升學校教育 功能及促進教育目標。 本研究以研究者自編的「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關係調 查問卷」整份問卷中的第二部分「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量表」,作為 探討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的研究工具,共有三個層面,分別為 「社區資源教育認知」、「社區資源運用內容」、「社區資源運用方法」等三個 層面,問卷則採Likert五點量表,得分越高代表社區資源運用的覺知程度愈好, 得分越低代表社區資源運用的覺知程度愈差。 茲將三個層面的定義說明如下:. 一、社區資源教育認知 藉助社區資源可使學生認識社區、體驗生活和培養學生鄉土情,教師充分利 用社區資源進行有效教學,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提升教學 效能。 6 .  .

(21) 二、社區資源運用內容 (一) 人的資源: 凡是可以為學校提供人力協助、充實課程與教學內容等,都可視為學校的重 要人力資源。如學生家長、社區居民與耆老等。 (二) 事的資源: 社區中可做為課程規畫的內容,提供學生參與以擴展其學習經驗。如社會事 件、歷史事蹟、節慶活動等。 (三) 時的資源: 可以成為讓學生探討社區的演進及各節令産業型態。如社區的歷史演進、聚 落形成、季節性生産活動等。 (四) 地的資源: 社區中可提供教學運用的場所或地點,可以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如: 名勝古蹟、機關場所、公共設施、自然地理環境等。 (五) 物的資源: 社區中可供教學運用的工具、器物等,可以提供給學生生活相關的經驗。如: 傳統飲食、家屋、特産及傳統工藝等。. 三、社區資源運用方法 (一)走出校園、迎向社區 學校充分利用社區人、地、物及設備等資源,例如:利用社區自然環境進行 生態教學、參觀機關組織和從事社區服務等。 (二)將社區資源帶入校園 學校善用社區人的資源、事的資源、物的資源、財力資源和組織資源,例如: 邀請家長民眾擔任學校志工、善用社區歷史事蹟提升對社區的認識、結合社區機 構辦理相關活動及社區民眾提供教學設備或經費。. 7 .  .

(22) 參、教學效能 教學效能係指教師在教學前能將教材組織系統化,並擬定適當的教學計畫, 在教學過程中,能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並運用多元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有效的學 習,在教學後能評量學生的學習成就以展現其學習成果,達成教育目標。 本研究以研究者自編的「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關係調 查問卷」,整份問卷中的第三部分「國小社會領域教師教學效能量表」,作為屏 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教學效能的研究工具,共有四個層面,分別為「教學計畫 準備」、「教學策略運用」、「學生學習表現」、「班級經營效果」四個層面。 問卷則採Likert五點量表,得分越高者,表示教學效能的覺知程度愈好;反之, 分數越低者則表示教學效能的覺知程度愈差。 茲將四個層面的定義說明如下:. 一、教學計畫準備 教師能熟稔課程及教材內容,並依據教學目標及學生的起點行為設計教學計 畫,並有完善的教學準備,以利教學活動能順利進行。. 二、教學策略運用 教師能運用多元、有效的教學策略與技術,並善用各式教學媒體以提升學生 學習動機,增進教學效果。. 三、學生學習表現 學生學習表現係指學生經過一段長時間的學習歷程之後,在學業評量方面所 獲得的學習成果,或在生活當中所呈現出的學習態度與行為表現,也就是包括了 認知、情意、技能三方面的學習結果。. 四、班級經營效果 教師能建立適合班級學生的規範與明確的獎懲規準,讓學生能充分瞭解並遵 8 .  .

(23) 守,營造和諧的班級氣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使學生樂於學習,以利教學活 動順利進行。. 9 .  .

(2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討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之現況, 並分析其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之相關情形。針對上述研究目的,本節主要 在說明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在研究範圍方面,主要針對研究對象、 研究變項和研究方法進行說明;而在研究限制方面,則針對研究對象、研究內容 及研究方法加以探討。  茲就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說明如下:. 壹、研究範圍 依據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研究變項、研究方法三個方面,茲分述如下:.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以105學年度任教於屏東縣市之公立國民小學,近五年內曾經任教社 會領域之正式教師為研究對象。由於各校的社會領域教師沒有統一的人數編制, 本研究無法統一在每校抽取相同的樣本數,為使樣本具有代表性,研究者採取分 層叢集抽樣的方式,依據各公立國民小學規模的大小按比例進行取樣,研究結果 可能無法類推於其他領域的教師。. 二、研究變項方面 本研究以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為探討範圍,綜 合相關文獻研究歸納出六項教師背景變項:「性別」、「年齡」、「服務年資」、「最 高學歷」、「擔任職務」、「學校規模」;在社區資源方面,綜合相關文獻研究歸納 出三層面: 「社區資源教育認知」 、 「社區資源運用內容」 、 「社區資源運用方法」 ; 在教學效能方面,綜合相關文獻研究歸納出:  「教學計畫準備」 、 「教學策略運用」、 「學生學習表現」、 「班級經營效果」四個層面。. 三、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研究者自編之「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 教學效能關係之調查問卷」蒐集所需的資料,旨在瞭解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 10 .  .

(25) 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之現況與差異,並探討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 源運用與教學效能之間的關係和相關情形,再進行國小社會領域教師對教學效能 之預測力分析,最後針對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雖力求嚴謹,但受限於下列因素,仍有其研究限制,茲就研究對象、  研 究方法及研究變項三方面分述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以105學年度任教於屏東縣市之公立國民小學,近五年內 曾經任教社會領域之正式教師為研究對象,在現有研究資源無法兼顧所有研究對 象下,本研究採分層叢集抽樣的方式進行調查,在對象選取上,盡量兼顧不同學 校規模的教師,以及將抽查學校遍及屏東縣各鄉鎮市,使抽樣之樣本更具母群之 代表性,使研究對象的限制減到最低。. 二、研究內容的限制 影響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關係之個人背景 因素相當多元,在無法涵蓋所有變項之情形下,研究者於歸納相關文獻及考量研 究目的後,擬從教師之「性別」、「年齡」、「服務年資」、「最高學歷」、「擔任職務」、 「學校規模」等六項背景變項,來探討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 關係之情形,使研究內容的限制減到最低。. 三、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為採問卷調查法之量化研究。研究工具是以研究者自編之「國小社會領 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關係之調查問卷」,以教師自陳方式蒐集資料。 受試者在填答問卷當下,可能會因個人認知、心向反應,而對問卷內容的詮釋有所 差異,或因防衛意識、情緒干擾、社會期待及個人主觀意識,而對填答有所保留而 造成研究誤差,影響施測結果之正確性。因此,本研究於問卷中增加複選題,以 11 .  .

(26) 求更進一步瞭解受試者之實際現況,以獲得更完整之資料,希望能瞭解教師對社 區資源運用的困境及影響教師教學效能的因素。同時,研究者設計問卷時,特別 在說明中註明:填答資料僅供學術參考使用,不另做他用,以排除受試者之心理防 衛;同時,贈送受試者小禮物,以增加其填答意願。之後進行各項統計分析,讓 研究工具更具信效度,使得研究結果更具客觀性,使研究方法的限制減到最低。. 12 .  .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蒐集 相關的理論與文獻進行分析、歸納與整理,以作為本研究進行實證研究之理論基 礎。本章共分為三節來進行文獻探討:第一節首先探討社區資源運用之理論分析; 第二節為教學效能之理論分析;第三節分析社區資源運用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 期藉由綜合文獻探討之所得,以形成本研究之架構。. 第一節 社區資源運用之理論分析       近幾年來,各國政府為了增進學生的學習效果,紛紛加強學校與社區合作關 係,如:美國教育部在 1997 年柯林頓總統時推動的「21 世紀社區學習中心計畫」 ; 英國在《 2002 年教育法》也對於學校與社區的互動關係,有了正面的影響;而 我國自 1994 年文建會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至 2001 年教育部實施九年一貫 課程綱要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等,由此可見, 「社區、學校」夥伴關係的建立,以 加強學生的學習,已是當前世界各國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陳麗華、王鳳敏、彭 增龍,2004) 。透過社區資源的運用與詮釋,提供與生活經驗相結合的素材,使 學習産生意義,進而提高學習效果。因此,透過學校教師與社區人士共同參與學 校教育,落實學校與社區互為可運用的資源,不僅可以提升學校的教育品質,更 可以加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本節旨在探討社區資源運用的相關理論,分別就社區資源之意涵、社區資源 運用之理論基礎、社區資源運用之內涵與運作及社區資源運用層面建構四個部分 來進行分析探究。. 壹、社區資源之意涵 從社區、資源、社區資源等教育研究中可以發現社區資源的發展脈絡與概念。 社區資源就字面上來看可分為社區、資源所組合而成,本研究分析社區及社區資 源的概念,再來探究社區資源的意涵。 13 .  .

(28) 一、社區意義 社區是一詞是由英文 Community 而來,它的原意具有「社群」或「共同體」 的意思,Kuper(1996)所編的《社會科學百科全書》認為社區通常是指居住在某個 特定物理空間或地理區域(如鄰近之區、城市、村莊等)的群體,或者是指一「具 有共同特徵、歸屬感或有所互動的一社會實體(如種族、宗教、學術的社區)」。 國內外有許多學者對於社區的定義,持有不一樣的看法,茲整理諸位專家學 者關於社區的定義如表 2-1: 表 2‐1  社區之定義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社區之意義. 鄭熙彦. 1985. 徐震. 1985. 林振春. 1993. 林瑞欽. 1994. Calderwood. 2000. 林明地. 2002a. 陳淑敏. 2002. 張德永. 2013. 社區是一群具有相同文化及歷史傳統的人民所居住的地域,他 們具有共同的精神和意識型態,在直接接觸和親切的聯繫中, 交換經驗,增進感情,共同為改善所在地的生活情況而努力。 社區是居住於某一地理區域,具有共同關係、社會互動及服務 體系的一個人群。 社區的概念可以包括: 1.社區是一個地理位置,其大小可分為:村落、 城鎮、都市及大都會等。 2.社區是一種心理互動的團體組織, 可以沒有固定的地理疆界,如:學術社區、宗教區、文化社區 等。 3.社區是一個包含各單位功能的系統,這些組成社區系統 的單位可以是正式團體,如:社區理事會,或非正式團體,如: 社區守望相助;可以是組織,如:學校、 醫院等,這些社區單位 在社區內互動,其功能在為社區居民提供各種服務。 社區是居住於某一地理區域,具有共同關係,社會互動及服務 體系的一個人群。社區是由居民,人與人間,人與鄰居間或團 體間互動,產生認同、樂於參與社區的群體。 一種對情感認知再認知的覺察(cognitive recognition of feeling), 而這種情感的認知來自於住在同一地區有社會關係的成員,依 賴連結、互相承諾所展現出的感覺與實踐,即社區意識。 以地方或地理區域代表社區;以人際社會互動做為社區的意義; 以一群有共享價值的人們代表社區;以外在於學校的大眾、政 治世界代表社區;以及以學校生活的凝聚本質代表社區。 社區不單是個人與生活世界建構關連性的一環;也是個體實踐 與全球接觸及親近的場域,還包含了社會與意識關係的認定。 同時,社區具有多層性、動態性及延續性的空間。 社區是結合具有共同意識和共有信仰的、一群居住在一起的 人,而「社區意識」或「社區信仰」可以作為凝聚居民向心力 的基礎。. 14 .  .

(29) 上述研究中可得知,社區是至少包含了四個要素,人群、一定的區域、彼此 交互活動及具共同的意識,且四者之間是互有關聯的,也就是一群人居住在一定 的特定的區域,彼此溝通分享、合作,而形成共同的意識,才有了社區的實質內 涵。. 二、社區資源意義 社區資源(community resources)是社區內可供運用的一切資源,包含有形和 無形、天然和人為的資源(張碩玲,2001)。有形如環境設備、天然資源、人為資 源都屬於其中;無形如人力資源、社區意識、典章制度、問題解決能力等等精神 向度的層面,只要能為社區所運用,且有助於社區進步的力量,皆可稱之為無形 的社區資源 (鍾祈芳,2008)。這些可以提供社區、社區居民所需的協助,有助於 社區活動和社區發展及滿足社區居民生活需求的一切資源,我們都可將之稱為社 區資源。 謝芳哲(2005) 認為社區資源係指社區中可協助學校達成教育目標的已開發 或未開發的物質、機構、活動或人力資源。同時,黃明忠(2006)指出社區資源係 指學校學區範圍內的社區所擁有的一切物資、機構、設施、活動、資訊、人力、 物力等,它可使學生獲得真實、具體的經驗,提高教學效果,更有助於學校行政 「社區內所有可運用的資源,包 的運作。此外,陳叁祝(2015)也將社區資源定義為: 含人、事、物等都稱為社區資源。」. 葉昭吟(2012)認為社區裡一切可供學校教學時運用,用來豐富教材內容,提 升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興趣,使教學過程順利實施的所有資源及場所,皆可稱為 社區資源。同時,傅秀珊(2012)更強調社區內可提供學校教師教學運用,提升學 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習成效,並協助學校行政人員為支授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及 政令宣導,最終達成學校教育目標所運用之一切資源。. 國內外有許多「社區資源」的研究,學者對於社區資源的定義,持有不一樣 的看法,茲整理諸位學者關於社區資源的定義如表2-2: 15 .  .

(30) 表 2‐2  社區資源定義彙整表  研究者 . 年代 . 社區資源之意義 . 張新松. 1983. 社區資源是指一個社區內一切可運用的資源及各方面能力,包 括有形的物質及無形的精神資源,前者擁有社區的人力、物力 與財力、人文社會環境、歷史傳統、生活習俗、各種發展機會 與自然的天賦特質等;後者係發自社區居民的意識力量。. 程健教. 1991. 社區資源是指本地社區中可以利用於充實教育的一切人力、物 力、自然及組織的資源,包括了社區中的每件事物,每一個情 境和每一個經驗。. 林明地. 2002a. 社區資源歸納為五種:1.人力資源:包括社區中的人,及其所 擁有的知識、經驗與技術等。2.物力資源:包括社區之天然與 人工物質。3.財力資源:指社區及居民所擁有的金錢。4.組織資 源:涉及社區內之公私立組織團體,以及這些組織團体所能提 供的教育方案與服務等。5.關係資源:組織中之個人與團體所 具有的人際或社會關係所成的資源。. 林振春. 2000. 社區資源也稱為生活資源、經驗資源,是指本地社區中可以利 用於充實社區發展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及組織的資源,包 括了社區中的每一件事物,每一情境和每一經驗。可用以協助 社區解決其問題、滿足其需求、促進其成長的所有動力因素。. Saxe. 1975. 社區資源係指位於學校社區內的資源,能幫助學校達成教育目 標的人力、場所和物資。. Bagin. 2008. 教育價值的物品或視聽器材的社區機構,以及與機構內的人士. Gallagher. 分享知識經驗等人、事、物之互動學習,也可開展學生的學習. Moore Gestwicki. 社區資源可以供學生學習學校以外的課程,藉由實地參訪富有. 經驗。 2009. 社區資源可以提供學生學習之自然、人力與物質資源,亦可提 供教師課程設計之參考。.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表2-2 可以得知,社區資源係指可供社區內運用的一切資源,學校位於社 區內,社區資源可用來充實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及增進教師教學效能。 綜合上述有關社區資源的定義,本研究者認為:社區資源涵蓋人的資源、事的資 源、時的資源、地的資源和物的資源,就學校而言,透過社區資源的運用,可將 教學的場域延伸至社區,社區資源可豐富課程與教學內容,不僅可激發學生的學 習興趣,亦可提升教師的教學效果。. 16 .  .

(31) 三、社區資源運用內容 劉鎮寧(1999)研究指出學校在社區之中,是社區文化生活的核心,放眼望 去,社區內的資源無處不是,從社區裡的公共設施,活動場所,社區發展協會, 乃至社區民眾的社區認同與愛鄉情懷,都足以成為學校推展校務最容易取得的資 源。由此可知,社區資源種類很多,凡是能提供給學校使用的人、事、物、組織、 機構等皆可稱為「社區資源」。分類方式會依學者的不同觀點而有所不同,茲列 於後,再予以歸納之。 林明地(2002a)根據整理相關文獻(張幸愉,1994;張新松,1983;謝文全,1993), 將社區資源分為五大類,茲簡要說明如下:1.人力資源:包括社區中的人,及其 所擁有的知識、經驗與技術等。2.物力資源:包括社區之天然、文化資産與人工 物質。3.財力資源:指社區及居民所擁有的財物、金錢。4.組織資源:社區內之 公私立組織團體,以及這些組織團體所能提供的教育方案與服務等。5.關係資源: 組織中之個人與團體所具有的人際或社會關係所成的資源。 陳浙雲和余安邦(2002)教師可分從人、事、地、物等向度加以探求社區資 源:1.人指的是可以協助教材蒐集或課程發展的關鍵人士,其可能是熟悉某件事, 熟練某項技能者,或是活動的領導者,地區的意見領袖等。學校可尋求社區的關 鍵人士來共同規劃課程或擔任教學,並依其經驗、專長、能力、及生活智慧,向 孩子傳遞社區的文化傳統與新生活力。2.事是指社區的生活,可以指涉某件事, 如:核電廠及焚化爐的設置,族群衝突等社會議題,或地震、火災、風災等突發 事件;其亦涉指某活動,如:傳統的民俗慶典、信仰、區域開發過程的傳說、地 方產業與休閒等;其也可以摻指某行為,如:青少年飆車、海岸走私等。學校可 以全方位的思考社區中有何特殊的居民社會活動,以作為規劃課程與教學的素材。 3.地是社區的自然與文化地景,可供教學運用的地點或場所,包括自然的物質環 境,如海岸、高山、礦區、河川;人為的物質環境,如名勝古蹟、機關場所、公 共設施、藝文工作室、旅館、工廠。學校可廣泛調查社區內有哪些可做為社區教 室的地質、地形、地貌、名勝古蹟、公私立文教機構、商店、專業工作室等,好 17 .  .

(32) 讓教師可以帶著學生前往實地學習。4.物是社區活動成果的遺產,舉凡各種傳統 飲食、衣飾、家屋、特產、交通工具、傳統工藝、老照片及社區的圖書文獻等, 都是社區的文化寶藏及先民的智慧結晶,皆可做為豐富的教學素材來源。  此外,各種「人、事、地、物」的資源,尚需透過「時間」的角度去思考其 變遷面貌。學校可由社區的歷史演進、自然變化等角度,探討社區資源如何與課 程教學結合(如圖2-1);並將所蒐集的資源,建立一個以學校為中心的社區教 學資源網絡資料庫,隨時提供師生之用。 . 事 地 人. 物 時間. 圖2-1 社會資源的分析模式 資料來源:引自九年一貫課程與社區學校化的實踐(頁39),陳浙雲、余安邦, 2002,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 綜合上述有關社區資源運用之內容,本研究將學校社區資源分為人、事、時、 地和物的資源共五類:1.人的資源:凡是可以為學校提供人力協助、充實課程與 教學內容等,都可視為學校的重要人力資源。如學生家長、社區居民與耆老等。 2.事的資源:社區中可做為課程規畫的內容,提供學生參與以擴展其學習經驗。 如社會事件、歷史事蹟、節慶活動等。3.時的資源:可以成為讓學生探討社區的 演進及各節令産業型態。如社區的歷史演進、聚落形成、季節性生産活動等。4. 地的資源:社區中可提供教學運用的場所或地點,可以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 趣。如:名勝古蹟、機關場所、公共設施、自然地理環境等。5.物的資源:社區 中可供教學運用的工具、器物等,可以提供給學生生活相關的經驗。如:傳統飲 18 .  .

(33) 食、家屋、特産及傳統工藝等。 由於社區資源內容繁多,皆可成為豐富的教學素材來源,因此在教學的使用 上,應掌握社區資源的特性及性質,選取適切主題規畫教學及設計教學活動,才 能發揮社區資源在教學上的價值,以達到課程教學的目標。. 貳、社區資源運用之相關理論 此部份就社區資源運用之理論,作進一步的探討。分為三個部分,一、情境 學習理論;二、社會學習理論;三、經驗學習理論;茲說明如下:. 一、情境學習理論 美國教育心理研究者 Brown 等人提出「情境學習」之觀點,強調學習者必 須進入一社會情境的脈絡(context)之中,才能建構出有意義的知識 (引自吳宗 立,2000) 。情境學習論強調人有主動建構知識的能力,學習是人與情境雙向互 動的歷程,知識、技能與情意的建構,發生於學習者與情境間的互動,使學生習 得的知識能活學活用,以適應社會,解決問題(蔡居澤,2012) 。只有在一個與真 實世界接近的教學環境中,才能使學習者在不斷地與情境互動的過程中建構出自 己的知識,在與教學者或其他學習者的互動溝通中,透過觀點交換、行為模仿、 合作學習等過程達到學習的效果及品質(林玫紅, 2000) 。所以,情境學習理論 強調學習活動與社會和文化的經驗是不可以分割的,在真實的情境當中,讓學習 者能夠在學習歷程中,建構自己的知識與技能,進而能找出問題的解決策略,且 能將此經驗類推到與其相關的情境中。 在過去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所傳授的學科知識與技能,大多紙上談兵,學生 無法與真實的情境做結合,學習到的往往只是零碎的知識與技能的記憶,無法將 所學應用於實際生活情境中。因此,教師透過以學生生活周遭的社區資源為教學 設計的教材,則課程內容本身即為情境教學,教師則扮演引導的角色,強調學生 親身經驗,透過體驗與實做的方式去探索社區環境,或走訪社區以瞭解社區文化 及當地故事,讓學生的學習能跳脫零碎的記憶及教科書式之僵化知識的侷限,再 19 .  .

(34) 則,教師設計有利於學生自己學習的結構性情境,協助學生主動去重組經驗,讓 他們能夠在學習歷程中建構自己的知識與問題解決策略,讓所學到的知識不僅實 用,且能夠類推到相關的情境中,幫助學生能夠成為生活實踐能力之學習者。. 二、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是由班杜拉 (A. Bandura)所提出,他認為個人自己對環境中人、 事、物的認識和看法,更是學習行為的重要因素,換言之,在社會環境中,環境 因素、個人對環境的認知以及個人行為三者,彼此交互影響,最才確定學到的行 為。人受環境中其他人的影響,人也能影響環境中其他人,其理論中包括環境、 個人與行為三項因素,故被為三元學習論。他認為人所有的行為幾乎都由觀察、 學習及模仿歷程而來,在社會環境中,環境因素、個體對環境的認知以及個體行 為三者,彼此交互影響而形成個體之行為(引自張春興,1999)。Wenger提出學習 的四大要素:1.意義:學習者能夠瞭解其生活經驗和生活世界之間的關係,並肯 定存在的意義與價值。2.實踐:學習者能夠分享團體組織共同成長和經歷的過程, 以及相關的社會資源,並且願意持續在社區行動中貢獻自己的心力。3.社區:學 習者對自己所參與的社區均能給予高度的肯定和支持,並且對自己所處的社區發 展潛力深具信心。4.認同:學習者對社區學習、社區意識具有深度的體認,並願 意奉獻於中(引自張德永,2013)。 社區學習是社會結構和經驗的互相影響,也重視在實踐中培養對社區的認同, 而社區實踐的目標則在於追求集體的福利與主體的成長,因此,教師帶領學生走 出教室,進入社區,展開社區資源踏查,讓學生參訪社區機構、拜訪社區耆老、 社區巡禮及社區服務等,從小産生對社區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進而培養社區意識。. 三、經驗學習理論 經驗學習概念最早可溯及Dewey提出的「從做中學」理念,及Lewin的場地理 論,杜威認為真正的學習是透過經驗而産生;而Lewin則認為學習者的學習乃是 從當下的具體經驗開始,透過觀察的行動,形成概念並類化概念,再將形成與類 20 .  .

(35) 化的概念在新情境中檢驗其有效性(引自林振春,2008)。而Kolb則是將經驗學習 論發展成較完整知識論者,Kolb所提出的經驗學習理論,是最能說明社區學習的 基本核心理念。他以杜威、勒溫的經驗學習模式及皮亞傑的學習與認知發展模式 為基礎,認為學習是經由經驗轉化以創發知識的動態過程,在過程中,個人與環 境産生互動以達到滿意的結果 (張德永,2013)。Kolb的知識創作過程先從具體經 驗為基礎,經由反思性的觀察而産生新概念,接著新概念在下一個情境中進行考 驗,産生的結果又可成為下一個具體經驗的基礎。所以,有效的學習必須從具體 經驗到考驗新經驗的四個能力(如圖2-2)。. 具體經驗  Conerete Experience . 在新情境中考驗觀念  Active Experimentation . 反思觀察  Reflective Observation . 産生新觀念  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 . 圖2-2 Kolb經驗學習循環圖 資料來源:引自社區、成人學習與社會資本(頁121),張德永,2013,台北市:師大 書苑。. Melaville、Berg和Blank則從學校教育的觀點出發,認為社區學習可以協助學 生建立起與其所處社區的聯繫感,培養社區生活問題的解決能力,並對社區産生 認同情感,而願意面對社區生活的挑戰(引自林振春,2008)。Chiou認為情境學習 指的是學習本身情境化與學習環境的設計要情境化,學習者如果能在十分接近真 實狀況的情境中,經由專家活動的觀察與模仿,加上自己親身參與,學習者主動 21 .  .

(36) 建構的知識更具實用效果(引自陳浙雲、余安邦,2002)。而戴爾的經驗塔理論 則認為學習方式有具體也有抽象,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就是要提供學習者實際參 與的經驗,經由親身經驗,逐漸建構正確知識的概念,持續發展其學習,慢慢由 具體的學習朝向抽象學習發展(陳叄祝,2015)。過去傳統的教室中,大多以教師 為主,但在經驗學習理論中,學生要為學習負更大的責任,他們可以參與部分的 決定過程,包括學什麼,怎麼學。教師可以更加鼓勵學生成為一個自我導向學習 的學生,更符合終身學習社會的趨勢:而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有更多的參與感 與成就感(羅寶鳳、白亦芳,2002)。 綜合上述,本研究認為社區是學生生長、活動與學習的熟悉情境,結合社區 資源運用於教學活動中,可以提供具體實境供教師作為理論印證的實察活動,最 能有效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並讓學生從參與活動中建構正確的知識概念,不僅 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認識社區環境、瞭解社區人、事和物,並培養其社 區意識。. 參、社區資源運用之內涵 此部份為社區資源運用之內涵與運作,分別從學校與社區的關係、社區資源 運用的教育功能與社區資源在教學上的運用三方面,作進一步的探討。. 一、學校與社區的關係 學校位於社區之內,也是社區文化生活的所在,而社區是個人學習的最佳場 所,因此學校與社區的關係緊密,不能脫離社區而孤立。中小學應該普遍地與社 區結合,服務社區民眾,教育社區民眾,真正成為社區教育文化中心,以支援社 區民眾的學習(曾郁庭,2011)。近幾年受到社會變遷、少子化、教育改革等影響, 教育資源愈趨窘迫,在資源有限的教育環境中,如何有效推展學校教育?如何為 孩子尋找豐富的學習資源?與社區建立良好的關係並善用社區資源,是個可充實 學校教育內容的最佳途徑。 再者,近年來,政府與民間雙方取得共識而推動的各項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 22 .  .

(37) 的展開,為了適應整個社會結構及教育改革的迅速變遷,發展學校和社區的關係 是必須的,良好的學校與社區關係須建立在認真辦學的基礎上,因此,學校必須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並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促使學校系統呈現開放的特性,並加強 學校與社區雙向資訊溝通與資源共享。「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之概念,企 圖促使學校逐漸從封閉型轉為社區型學校;引導社區逐步轉化為新的教學場域 (余安邦等人,2002;余安邦,2005)。「學校社區化」是指學校能夠充分利用 社區內的資源,包括人力、物力、組織和自然環境等,以補學校不足之處,充實 學校教育內容,提升教育品質;而「社區學校化」即是社區參與學校教育或活動, 結合學校資源以達成社區發展或社區問題解決過程中,具有的教育意義。不論「學 校社區化」或「社區學校化」皆是強調學校和社區相互結合,彼此資源互通共享。 沈華海、林俊彥(2000)統整文獻指出:「學校經營社區化乃結合學校教育 與社區教育的概念,透過終身教育理念的實踐過程,整合學校與社區的資源,以 正規或非正規的方式,鼓勵教師與社區人士共同參與的途徑,建立以社區為終身 學習場所的教育改革運動。」林明地(2002b)整合各學者對學校與社區化的意 義後,提出學校社區化的意涵有:1.學校與社區彼此雙向連結,包括彼此關懷、 雙向溝通、相互參與、資源互惠互享、彼此合作及相互服務等,協助學生學習、 成長與發展。2.學校能展現出社區生活的影子,如學校教育能引入社區人力,將 社區生活實際融入課程教材中,重視社區需求,而社區亦能在學校教育過程與內 容中展現適度的影響力,對學校具有擁有感與歸屬感。3.學校能適度發揮社區的 功能,社區的主要功能有(1)生產、分配與消費(2)社會化(3)社會控制(4) 社會參與(5)相互支持(Bern,1997)。當學校社區化或社區學校化程度較高時, 社區與學校教育的功能就彼此重疊,學校就可適度地發揮社會化、社會控制、社 會參與、互相支持的功能,有關生產、分配與消費的實質功能較受限制,但學校 仍可協助培養成員建立正確的生產、分配與消費等主要經濟功能的概念。4.學校 為社區所有,學校社區化程度較高、夠落實後,學校不但在有形建物、財產、空 間上是社區的公共財產,為社區所有,同時在互動上,學校與社區共同辦理活動, 融成一片,更重要的在象徵意義、歸屬感上,社區居民會以所在學校為榮,學校 23 .  .

(38) 能真正為社區所有,發揮社區意識,就是一種隸屬感。5.學校本身像社區,從某 種角度而言,學校社區化的根本條件是,學校看起來像社區,學校即社區(school as community),一個關懷的學習社區。 吳宗立(1999)認為學校社區化在使學校向社區開放,讓社區家長、地方人 士參與學校教育,並運用學校資源的優勢推動學習型的社區,提升社區生活、文 化品質,並促進社區的改造。其主要概念包含:學校成為社區文化的動力、接納 社區對教育的參與、積極主動參與社區活動和成立社區諮詢服務。因此,學校社 區化的意涵即在學校向社區開放,與社區緊密結合,使學校教育延伸至社區,以 達教育目標。 綜合上述,本研究認為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域,而社區則是學生生活的 主要空間,彼此互惠共享、互利共生。學生來自社區,學校與社區互動的品質會 影響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效果,因此,透過學校與社區的良性互動及彼此主動 積極參與、合作,落實「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以達成雙贏的局面。. 二、社區資源運用的教育功能 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的意涵為學校教育應該與學生的生活經驗連結,不 能自外於社會生活而孤立自存(林秀珍,2007)。因此,學校教育要善加利用社 區豐富的資源,而教師必須走入社區並將社區資源融入教學,讓學生體驗生活、 認識社會,充分利用社區的人力資源,鼓勵學生家長與社區民眾參與學校活動, 以增加彼此的合作與瞭解,進而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提升親師效能。吳宗立 (1999)研究指出學校與社區的互動,必須全校教師動員,發揮專業角色功能, 而教師的專業角色,除了教學輔導、教育革新之外,更要領航走入社區,結合家 長、專業人士及社區的力量,積極參與社區的改造與發展。由此可知,社區資源 之教育功能可謂不小,茲依據中外專家學者的意見分別就學生、教師、學校、社 區、家長等五個面向來分析社區資源所發揮的不同教育功能。 (一)以學生而言 24 .  .

(39) 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而教師則扮演支持、鼓勵與協助的角色。教師應 善加運用社區資源進行有效的教學,以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快樂成長,社區資源 運用的教育功能如下: 1、增廣學生的見聞、擴展學生的生活經驗 社區如同教室,能提供豐富的資源,教師利用此資源於教學活動上,能擴大 學生學習經驗,彰顯教學效果(張新松,1983;Gonder,1981)。 2、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 社區與學校毗鄰著,是最自然的學習情境,也是現成實際經驗的場所,利用 當地事務和問題作為學習材料,較易引起兒童高度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活動更有 意義(孫邦正,1958;張新松,1983)。運用社區的人、事、地、物來進行教學, 作為學習素材,較易引起學生高度學習興趣,情境學習產生學習遷移,有助於提 升學生學習成效(徐薇,1999;紀美玲,2011) 3、培養學生社區意識、激發鄉土情懷 善用社區資源進行教學,有助學生增進鄉土知識、激發社區意識、尊重多元, 培養其關懷、熱愛鄉土的情懷(徐薇,1999)。 (二)以教師而言 在教育活動過程中,要發揮其功能,教師則扮演著一位極為重要的角色。但 在有限的能力、經驗及時間下,若能透過社區資源的運用,讓課程及教學與豐富 的社區資源相結合,則有以下數種功能: 1、增加教師教學資源 包班制的國小教師,除了萬事包辦外,亦要兼任或兼辦學校行政工作,當能 力不足、才盡技窮、以及時間不夠時,就可尋求現成或可待發掘社區資源的協助, 如利用社區專業人士擔任教學義工,可解決師資短缺,彌補才能之不足(孫邦正, 1958;徐薇,1999)。家長及社區人士的專長不同,他們可以成為資源人士,協 25 .  .

(40) 助教師做教學準備,並與教師共同選擇教學教材(Gallagher,Bagin & Moore,2005)。 2、提升教師教學品質 透過豐富的社區人力資源,能彌補學校人力不足,減輕教師的負擔(徐薇, 1999),社區資源的運用搭配適當的教學方法,有助提升教學品質與改善教學方 式並解決教學問題(紀美玲,2011)。 3、增進教師專業成長 社區資源中最常被運用的人力資源是學生家長,因此,社區民眾、家長是學 校工作的好夥伴(林振春,1997),透過社區資源的運用與協同互動中,可以促 使教師課程設計能力提昇、教學及評量方式多元化、引發教師再進修的動力,有 助提振教師的教學士氣(劉倖君,2004)。. (三)以學校而言 學校與社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學校是社區的一部分,而社區的空間環境 可以是學校的教室,而其自然與文化資源就是學習的最佳教材,而社區的耆老與 專業人士可成為學校教師,因此,社區資源可用來協助與提供學校,其功能如下: 1、可提供教學場地 以社區環境或其學習步道進行校外教學,將教室延伸至社區,可使教材生活 化、教學活潑化(徐薇,1999)。且利用本地社會機構作為教學場所,可使學生 瞭解本地的實際情形與當前的社會問題,教育與生活打成一片(孫邦正,1958)。 2、發展學校特色,研發學校本位課程 善加運用社區資源,除了讓兒童深入瞭解自己的生長環境,另能使學校的發 展與社區緊密結合而深具特色(張幸愉,1994)。除了運用社區資源,還要融入 社區特色,發展獨具特色的課程架構與內涵,進一步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以發揮 九年一貫的精神。. 26 .  .

(41) (四)以社區而言 就學校運用社區資源的途徑而言,社區似乎只是扮演者提供資源的被動者角 色,然而在運用社區資源的歷程中,社區除了貢獻外,社區本身也因為學校教學 活動與社區資源的結合,能促進學校、學生、社區三者之間的瞭解與溝通,有助 於社區對學校的認同感(Kindred,et al.,1990)。所以,社區提供資源給學校,其 本身也能產生以下的收穫: 1、建立良善的關係 社區資源被帶進校園,提供社區民眾、家長直接關心學校的捷徑,並實際支 援、支持學校,藉此與學校建立合作親密的友善關係(張幸瑜,1994)。 2、改善社區生活、促進社區發展 學校在利用社區資源的同時,對社區進行服務工作,使社區同步成長,以資 源互惠為核心,創造教育的活力(蔡慶忠,2009) 。透過運用社區資源,開啟社 區與學校的交流管道,既可協助社區的發展,更能藉此發展學校本身的特色,增 進雙方彼此的認同(葉昭吟,2012)。 (五)對家長而言 林明地(1999)認為家長是強而有力的社區資源之一,而家庭對於小孩子教育 的影響力並不亞於學校與教師。因此,他強調鼓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活動,善用 社區資源,以建立良好的學校-社區-家庭關係,也明確指出家長參與有助於教與 學的過程,並使學生、家長及學校與教師同時受惠,可帶來積極正向的教育效果, 其最主要助益為:可使家長增加與學校溝通及小孩互動的機會,認識更多的朋友, 追求並掌握更多進修的機會,提昇自信心,以及改善與老師之間的關係。 綜合以上學者所言,社區資源具有強大的教育功能,其受惠的對象包括了學 生、教師、家長、學校及社區,而家庭、學校與社區是教育三大重要環節,建立 良好的關係,可以使社區資源對學校發揮最佳的教育功能,讓社區有如教室,處 27 .  .

(42) 處可以學習,不僅貼近學生生活經驗,也能培養學生「帶著走的能力」。 綜合上述,本研究者就社區資源運用之教育功能作以下歸納: 1、豐富教學內容、活化社區資源 各地社區皆擁有豐富的社區資源且深具特色,學校結合社區資源以發展課程, 讓教學活動能貼進學生的真實生活。課程設計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 讓學生從熟悉的環境中做探索,藉由具體而直接的經驗來建構自己的知識與價值, 對自己所生長環境中的在地文化、社區産業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因此,善用社 區資源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更能活化社區資源,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2、社區資源融入、統整學科知識 教師與社區專業人士、文化團隊或公私機關部門,相互溝通,共同規畫課程、 合作教學,帶領學生走入社區,如:參訪歷史古蹟、文物館或自然生態區等,或 邀社區文史義工來介紹社區歷史,而教師在課程設計方面,可以結合地方特色與 學生需要的統整性內容,融入各領域教學,以提供學生整體性的學習。. 三、社區資源運用方法 教師若能有效運用社區資源,對於增進教師教學效能、提升學生學習效果與 達到教育目標有極大成效。謝文全(1993)認為運用社區資源方式有以下六種:1. 請居民擔任志工。2.請具有特殊專長者演講或協助教學。3.利用社區進行戶外教 學。4.請社區捐助教學設備與經費。5.請社區提供實習機會。6.請社區專業機構 或熱心人士提供諮詢或擔任顧問。林明地(2002a)認為學校運用社區資源方式有以 下五種:1.請社區熱心人士捐助經費、設備及物品等。2.邀請社區人士擔任志工, 協助校務運作。3.利用社區實施校外教學。4.邀請具有專業知識之家長、社會人 士或團體擔任顧問以供諮詢、支援或演講。5.請社區人士支援教學活動。陳貞蓉 (2007)認為可將社區資源運用於教學的方法分為兩個面向,一是可將社區資源帶 入學校,請社區民眾捐助經費以及進入校園參觀與協助教學,更把鄰近學校視為 合作的夥伴、可資運用的資源,例如:家長參與教學、邀請社區人士演講、社區 人士協助教學、提供教學設備或經費、校園環境融入社區資源特色。二是將學校 帶入社區,充分利用社區的人、地、物及設備等資源,例如:以社區特色進行戶 28 .  .

(43) 外教學、義工協助戶外教學、從事社會服務和參觀機關組織等。 李雅婷(2008)指出學校與社區互動的方式,可以分兩個面向來探討,一是 將社區資源帶進學校,其二是將學校帶入社區。分述如下:1. 將社區資源帶進 學校:包括 (1) 邀請社區人士學校演講。(2) 家長參與策劃教學。(3) 社區人士 到班上協助教學活動。(4) 安排技藝人員協助社團活動的專業技援。(5) 善用志 工團隊。(6) 社區提供教學的經費與設備。(7) 校園環境融入學校當地的資源特 色。(8) 實施遠距教學。(9) 社區機構資源運用。2. 將教室延伸至社區:包括 (1) 以社區環境進行戶外教學。(2) 參觀訪問機機構組織。(3) 運用社區環境的學習 步道。(4) 志工協助校外教學的帶領。(5) 在社區中進行服務學習。(6) 請家長指 導子女的課業。(7) 露營。(8) 利用社區文史、自然景觀,建立學習步道。(9) 推 動社區教育,創造社區文化的附加價值。(10) 將具有教學資源的社區環境規劃與 編撰學習單。(11) 實施融入式教學。 綜合上述,本研究就社區資源運用之方法作以下歸納:(一)走出校園、迎向 社區:學校充分利用社區人、地、物及設備等資源,例如:利用社區自然環境進 行生態教學、參觀機關組織和從事社區服務等。(二)將社區資源帶入校園:學校 善用社區人的資源、事的資源、物的資源、財力資源和組織資源,例如:邀請家 長民眾擔任學校志工、善用社區歷史事蹟提升對社區的認識、結合社區機構辦理 相關活動及社區民眾提供教學設備或經費。. 肆、社區資源運用之層面分析 本研究在探討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社區資源運用現況及差異之前,得先瞭解社 區資源可以有哪些層面,根據國內近幾年學者的相關研究。茲將各研究者對社區 資源運的層面列舉如表 2-3 所示:. 29 .  .

(44) 表 2-3 社區資源運用層面一覽表  研究者 . 年代 . 社區資源運用層面表 社區資源 運用之教 育認知. 社區資源 運用之種 類. 社區資源 運用的具 體策略. 社區資源 的運用途 徑與實施 現況. 社區資源 運用的困 境. 黃明忠 . 2006 .  .  .  .  .  . 陳貞蓉 . 2007 .  .  .  .  .  . 謝進裕 . 2008 .  .  .  .  .  . 李雅婷 . 2008 .  .  .  .  .  . 鍾祈芳 . 2008 .  .  .  .  .  . 傅秀珊 . 2012 .  .  .  .  .  . 3 . 4 . 2 . 2 . 2 . 總計 . 由表2-3可得知,有關於「社區資源運用」層面的研究,依研究次數多寡可 歸納出社區資源運用之教育認知(3次)、社區資源運用之種類(4次)、社區資 源運用的具體策略(2次)、社區資源的運用途徑與實施現況(2次)及社區資源 運用的困境(2次)等層面。本研究參考國內多位學者們對社區資源運用的研究 層面後,取前三者做為國小教師社區資源運用之研究層面,分別由社區資源教育 認知、社區資源運用內容、社區資源運用方法等三層面,探討國小教師社區資源 運用的現況。以下就此三個層面作一說明:. 一、社區資源教育認知 藉助社區資源可使學生認識社區、體驗生活和培養學生鄉土情,教師充分利 用社區資源進行有效教學,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提升教學 效能。. 二、社區資源運用內容 (一)人的資源: 凡是可以為學校提供人力協助、充實課程與教學內容等,都可視為學校的重 30 .  .

數據

表 4-3 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對社區資運用困境的主要因  素之次數統計表................................  88 表 4-4 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教學效能現況分析之摘要表  89 表 4-5 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教學效能量表之各題平均數 與標準差摘要表...............................
表  2-3  社區資源運用層面一覽表  研究者  年代  社區資源運用層面表  社區資源 運用之教 育認知  社區資源運用之種類  社區資源運用的具體策略  社區資源的運用途徑與實施 現況  社區資源運用的困境  黃明忠  2006            陳貞蓉  2007            謝進裕  2008            李雅婷  2008            鍾祈芳  2008            傅秀珊  2012            總計  3  4 
表 2-7(續) 謝進裕 2008  台北縣國民小學運用社 區資源與學 校效能之研 究  國小 教師  問卷調查法  1.  臺北縣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達到資源整合、整合學習的目標,以發展學校整體 效能的觀念,已受教育人員普遍的認同。2
表 2-9(續)  邵雅慧  2015  臺南市國民小學教 師情緒勞 務與教學 效能關係 之研究  國小 教師  問卷調查法  1.  臺南市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的知覺程度屬於中上程度。 2
+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教師若於領域學習或彈性學習 課程進行跨領域/科目之協同 教學,提交課程計畫經學校課

(一) 透過低碳生活圈,智慧節能講座,推動學校能源教育宣導,並 提昇學校師生對節能減碳的認知,並落實於生活中。..

4 社團法人台中市健康長青協會 行銷策略規劃 5 臺中市環保生態保育志工協會 擬訂行銷策略 6 南投縣仁愛鄉萬豐社區發展協會 遊程活動規劃及行銷

資源和支援 學與教資源 社區資源 學校設施 和支援 研究與 發展計劃 學校領導與

創校時期 社區背景 宗教背景 班級人數 學業水平 學生紀律 老師教齡 老師質素 老師參與 家長參與 家長照顧 社經地位.  學校強弱機危分析 (

• 我們自2017年7月試行邀請學 生家中的長者及社區耆英與學 生一同做早操(八段錦),由活

年齡階段 N(2-3歲班) K1(3-4歲班) K2 (4-5歲班) K3 (5-6歲班) 生活經驗 家庭與學校 家庭與學校 學校與社區 家庭、學校與社區. 重點培養 孝 禮

課次 課題名稱 學習重點 核心價值 教學活動 教學資源 級本配對活動 第1課 我的朋友 ‧認識與朋友的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