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新北市「英語活化課程實驗方案」目前方才進入實施第三年,雖從部份學校 擴大推行至全市國民小學,但仍為初步實驗階段,相關制度與措施有待進一步檢 驗,且參與過程產生之問題仍須不斷提出討論與建議,進而產生解決與改進辦法,

期能讓此活化課程更蓁完善,有效提升兒童英語學習能力。

一、對教師方面的建議

(一) 精進教學技巧,提升專業知能

教育是國家進步發展的礎石,教師則是教育實現的推手。倘若教師不思進 取,教學一成不變,缺乏自我提升的態度,在瞬息萬變的今日,是很難長久立 足教育園地。不論英語活化課程是否繼續推動,教師仍應時時充實專業知能,

提升專業素養,不以現況為滿足,教學求新求變,才是做到百年樹人,更是國

家教育之福。

(二) 主動積極參與,以學生為主體

儘管實驗方案仍未臻完善,但教師不應為反抗而反對,犧牲了學生受教權 利,讓孩子成為權利角力的無辜受害者。教師的職責是神聖的,更是愛心、耐 心與智慧的體現,若是教師能積極參與英語活化課,讓學生了解英語學習重要 性,教學上以學生為中心主體,孩子的學習成效必定讓師長刮目相看。

(三) 組成教學團隊,建立分享機制

英語活化課程強調活潑、有趣的學習,學習生活化,教師教學就顯得格外 重要。教師必須自編英語活化教材,設計各式教學活動,目的即是增進孩子學 習興趣,因此教師教學工作量大為增加,心理壓力隨之而來。為調適英語教師 的工作壓力,可以組織「英語教學團隊」或是「英語教學工作坊」,教師可藉此 團隊加強專業對話,分享教學經驗以及共享課程設計等,解決教學上遭遇之困 境與挫折。唯有教師身心理狀態良好,教學品質也會隨之提升,學生即是最大 受益者。

二、對學校行政的建議

(一) 加強雙向溝通,活絡組織氣氛

一項新教育政策的推行,需要各單位層層負責,政策是否能有效落實,學 校行政扮演著橋樑角色,對上應貫徹執行公文命令,對下應強化溝通宣導。英 語活化課是一項新挑戰,全面推動時,教師們可能感到不便,學校運作可能產 生問題,學校行政除了尋思解決之道,若能不定時進行對話溝通,活絡行政與 教師間的氣氛,將有助於學校事務的推動。

(二) 提供各項支援,提升組織效能

英語活化課程實施之初,必然會出現不便與問題,需要學校行政一一去克

服,從課程規畫、師資安排、活動推行到成果製作,有的事項具有時效性,有 的則需要耐心協調,因此,提升學校行政效能,有助於活化課程的推動。學校 行政應秉持服務的精神,隨時提供教學現場的所需支援,如教學媒體、教學用 品、場地借用等,讓教師教學無後顧之憂。

(三) 有效召聘師資,建立檢核機制

師資問題是影響活化課成敗的關鍵,如何控管英語教師人數,避免出現猶 過與不及,浪費教育成本?如何維持師資品質,避免濫竽充數,擔誤莘莘學子?

有效召聘合格師資,做好教師甄選工作,強調教師專業素養;並且建立檢核機 制,逐步結合教師評鑑,有效提升學童英語能力。

三、對教育局的建議

(一) 強化溝通宣導,建立教育共識

一項新的教育政策,勢必衝擊現有體制與相關利害團體,可能帶來運作不 便或負擔加重,造成的觀感和評論不盡相同;若能透過溝通以及建立對話,有 助於降低彼此的對立、緊張,化解雙方的歧見、紛爭,進而建立教育共識。英 語活化課程是新的教育嘗試,產生初步排斥感乃是無可厚非,藉由強化溝通宣 導,讓家長和老師都瞭解政策目的,排斥感就會慢慢減低,配合態度則會逐步 提升。惟有家長願意支持、教師樂於執行、行政全力配合,英語活化課程才能 開花結果。

(二) 安排研習進修,精進教師能力

為因應英語活化課程所需,英語教師必須不繼學習、自我充實,才能真正 精進教學能力。教育局應當定期舉辦相關研習、工作坊,提供教師更豐富教學 訊息;此外,尚可安排英語輔導團深入校園,進行教學知能輔導,提供專業諮 詢。藉由持續參與研習進修活動,教師才能有新思維、新作為和新觀念,突破

自我現況,教學精益求精。如此,家長才能放心學校教育,願意配合教育政策 的推行。

(三) 建立評鑑制度,確立改進方向

教育政策的推行,應有一套標準作業程序,從初步研擬、仔細評估、推動 執行到評鑑檢討,都必須按部就班,減少政策的缺失,讓新的教育政策更臻完 善。英語活化課程推動迄今,即將步入第四年,其實施效果需要建立合適之評 鑑制度,確實檢視辦理成果,擬定改進方式,尋求未來發展之方向。良善的制 度可以帶來進步與美好,錯誤百出的制度往往遺害眾人,教育政策更是如此,

莫拿孩子的青春開玩笑。

(四) 尊重教育選擇權,降低雙峰現象

教育局應充分尊重家長與學生的教育選擇權,惟有秉持自願參與原則──

不強迫所有學生參加、不刁難且不記缺席不參與者、不在活化課中教導正課,

如此才能充分保障不參與者的權利。英語活化課程立意良善,應以鼓勵方式取 取代強迫規定,可以在校上英語活化課、可以上英語補習班或者選擇在家自學 等,讓每位學生能依能力所需,選擇適合的學習方法,雙峰現象才能逐步弭平。

四、對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

(一) 研究方法的調整

本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法進行個案研究,著重於質性資料的搜集與分析,

日後可朝「質量並行」方式,配合問卷實施量化分析,探討不同教育政策的發 展歷程及其產生之影響,增進研究的完整性。

(二) 進行不同地區的比較研究

本研究只限於新北市都會區單一學校的探討,強調研究單一對象的心路歷 程,未來可針對不同地區或不同類型學校,加以比較分析。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毛連塭(1993)。小學實施外語教學探討。教師天地,67,2-6。

毛連塭、湯梅英(1992)。兒童學習英語之時機成效及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 院學報,23,23-25。

石素錦(1992)。從認知心理與社會互動談兒童英語教學。英語教學,17(2),57-67。

臺北:文鶴。

石素錦(1998)。從認知心理與社會互動談兒童英語教學─根據皮亞傑與維高斯基 理論談國小英語教學實務分析。第十五屆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 集,1-26。臺北:文鶴。

江美香(2005)。苗栗縣國小英語教學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朱正國(1999)。樂見國小實施英語教學。班級經營,4(2),38-42。

何福生(2003)。澎湖縣國小英語教學實施現況調查與需求評估。國立臺南師範學 院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余光雄(1998)。談國小兒童英語課程實施後的問題與解決途徑。第十五屆中華民 國英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27-157。臺北:文鶴。

李平譯(1997)。經營多元智慧─展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Multiple Intelligence in

the Classroom by Thomas Armstrong)

。臺北:遠流。

李咏吟(1996)。教學原理。臺北:遠流。

吳若己(2002)。兒童英語學習關鍵年齡之研究。國教天地,147,59-63。

吳冠霖(2010)。臺東縣國民小學英語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 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吳珍珠(1999)。國小英語教學相關問題探討。研習資訊,16(3),5-8。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 著。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 冠。

沈添鉦(1997)。鷹架在語言發展中的角色:母語學習及第二語言教學之實況分析 與比較。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1-24。

林大森(2010)。活化課程實驗方案之探討及建議。師友月刊,519,50-51。

林于雯(2003)。屏東縣國民小學英語教學實施現況及其遭遇問題之研究。國立屏 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 240)。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

林壽華(1996)。外語教學概論。臺北:書林。

邱才銘(1998)。高雄市國小英語教學之研究─教育實況之觀察、訪問與問卷調查。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蘭(2003)。啟動語言學習的機制。學前教育,25(10),19-21。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個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 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施玉惠(1998)。國小英語教學的未來規劃方向。教育資料與研究,23,1-5。

施玉惠、朱惠美(1999)。國小英語課程之精神與特色。教育研究資訊,7(2),

1-5。

施玉惠(2000)。國小英語教材之評審──資格審 v.s.選用審。第十五屆中華民國 英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213-227。臺北:文鶴。

施美如(2005)。臺中市國民小學英語教學現況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高立文(2002)。半邊天─女性領導人成功經驗之探索。國立中正大學企管碩士論 文,未出版,嘉義縣。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 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

徐貞美(1993)。如何提高國中低成就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與效果。人文及社會科 教教通訊,4(4),1-14。

陳春蓮(1998)。小學外語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 文,臺北市。

陳春蓮(1999)。從學習者特質論國民小學英語教學之實施。課程與教學,2(3),

23-36。

陳俊佑(2000)。臺北市實施國小英語教學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向明(2002a)。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向明(2002b)。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洪葉文化。

教育部(1998)。教育部施政報告(87 年 9 月 24 日)。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教育部施政報告(87 年 9 月 24 日)。臺北:教育部。